药房,坚强的抗疫支前队

渐行渐远

<h3>我院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药房的同志们在主任王文永的带领下,积极做好新型肺炎防控时期的相关应急准备。全体药剂人员在特殊时期自觉克服各种困难,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清点药品、备足所需、分发药品、一线送药等保障工作上。为医院整体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后方支持。<br></h3><h3><br></h3> <h3>疫情期间,国家政策规定门诊慢病患者由原来的一次开一个月的药量,改为一次开三个月的药量。这无疑给门诊药房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原来每名病人的药一个塑料袋就够用,加量后三四个都不够。窗口人员在副主任张小静的带领下,千方百计保证所需,用纸箱、用手提袋、用塑封袋,凡是能找到的,想到的都全部用上。大家心装一个愿望,就是让病人在非常时期照常持续用药。 <br></h3><h3><br></h3> <h3>  沈小峰是门诊药房唯一的一名共产党员,在女士居多的门诊药房,他就像“一家之主”,脏活、累活抢着干,事事冲在前。哪个药没有了,大家都自然而然的去喊“沈大哥”或者“沈舅”去药库用车拉点儿吧。而这个男子汉总是笑呵呵答应着,拿个塑料袋,推起小车就走。塑料袋和小推车成为他工作的伙伴。</h3><h3><br></h3> <h3>2月6日,一号病房楼药房接到医院承担夜间全部病区取药和感染病区夜间送药的通知后,副主任常海茹迅速排好班次,第一时间筹备好上级诊疗指南药品。</h3> <h3>医疗物资有限,王蕊同志专门从家里拿来了消毒喷壶用于科室消毒。为了避免疫情扩散,她们姐妹几个每天给调剂台,调剂室消毒,操作戴手套,戴口罩。让每一个科室的同志来这里取药都能放心而回。</h3> <h3>巾帼不让须眉。她们每天冒着严寒,冒着危险去发热门诊送药。共产党员杨雪莉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但夜班到一线送药她次数最多。陈海芳同志父亲病了,为能够坚守岗位,她自觉放弃照顾并陪伴老人。牛元春同志爱人在公安系统工作,防控期间也是早出晚归,但她坚持把孩子安顿好来医院上夜班。</h3> <h3>2月14号,天空下起了大雪,二、三号病区药房接到感染区急需药品的电话,共产党员于洋二话没说,放下电话冒雪为感染区及时送去药品,之后他又去药库调药,返回又送到肺炎病区。头发、身上都被雨雪淋湿了,回到药房后,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又立即投入为普通病房的取药工作。<br></h3> <h3>雪后的路很滑,药房吕怀恩副主任和吴向娅同志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药品,为感染科和肺炎病区送药,然后拉着数百斤重的备药跌跌撞撞回到药房。</h3><h3>疫情防控关键时期,药房的同志用坚守和奉献构筑起保障一线药品供应的坚强后方。</h3><h3><br></h3> <h3>由于临时成立肺炎病区,要占用二、三号药房工作区域,并要求当天就迁址到二号病房楼地下室。时间紧任务重!副院长韩向民召集总务科、设备科、信息科等相关科室主任紧急会议,共同协商药房搬家事宜。王文永主任接到通知,第一时间召集门诊药房、中药房、一号楼药房全体人员,除值班人员外,共计29人全部到场参战。</h3> <h3>药房搬迁不比其他,因为除了大件药柜、冷柜,还有上百件沉重的药品和液体。总务科共产党员高文东和邓卫东、张杰同志干的大汗淋漓,并及时为药房接好了所需用电;信息科张辉主任带领葛海跃同志也及时赶到,迅速恢复好电脑系统;设备科刘斌主任也赶来恢复了院内通话设备。大家齐心合力,通宵达旦,保障了次日药房正常运转。</h3> <h3>因为病区药房零散针剂品种多,而且易丢碎,搬家收拾成了重中之重。药房工作人员要将药品归类,还要保证每一支药品无破损,做到账目相符。在繁琐复杂的工作面前,二、三号药房工作人员从头天下午接到通知开始,一直干到当天夜里十二点多。二号楼地下室安全性差,设施简陋,甚至在这种特殊时期无处洗手,也没有卫生间。大家克服困难,自备手套湿巾,工作时间尽量不喝水,减少去厕所的次数。工作环境阴冷潮湿,但娘子军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h3> <h3>药房是防控战役的支前队。奋战在这里的人们虽然不和病毒密切接触,但他(她)们都有干好工作,为防控做贡献的一腔热情。工作平凡琐碎,普普通通,但在抗疫的非常时刻,识大体,顾大局,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丰医人的靓丽风采。这支队伍充满朝气;这里,有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在闪闪发光,鲜红的党旗在这里高高飘扬!<br></h3> <h1><i><font color="#39b54a"><b>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赢防控阻击战</b></font></i></h1><h3></h3>

药房

药品

病区

防控

送药

同志

门诊

工作

主任

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