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仍能吟诵的“岳阳楼记”

老李

<h3>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h3> <h3>北宋名臣范仲淹</h3> <h3>  北宋名臣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可谓家喻户晓。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出差去岳阳,第一次参观游览了这座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了原貌的古建筑。 </h3><h3><br></h3><h3> </h3><h3> </h3> <h3>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左右,相传是三国时期东吴鲁肃的“阅军楼”;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因受人诬告被贬到岳州任知军州事,他决定重修岳阳楼,特邀范仲淹作文以记之,后人为此也就有幸欣赏到这篇传世佳作。 </h3><h3> 下可瞰洞庭、前可望君山的岳阳楼近20米高,三层、四柱、独特的盔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一个整体。</h3> <h3><br></h3><h3> 回到原文来,范仲淹写的这篇记文绝妙处甚多,它既有骈体文的辞彩华美、音韵和谐,又有单行散句的庄严与质朴,两者交替,叙议结合;比如开头对事情本末的交代,结尾部分精警深刻的议论、惆怅悲沉的抒情,多是用散句;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则是用骈句。我这里不再重复原文中大家已经烂熟于心的美言佳句了,只想赞叹它远远超出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凸显了全文纵议“古仁人之心”的主题,让文章的境界得以升华。</h3><h3><br></h3> <h3><br></h3><h3> 我们2015年自驾去三亚时,又一次来到岳阳楼,发现有两处新添的景观,让人印象深刻:一处是为了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修建的双公祠,白墙黛瓦,古朴而典雅。</h3> <h3>俩人是同榜进士,交谊颇厚。</h3> <h3><br></h3><h3> 另一处是重现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五座风格各异的岳阳楼缩微模型,它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青铜模型建筑群。</h3><h3> </h3><h3><br></h3> <h3><br></h3><h3>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九十年代那次去参观游览岳阳楼时,有湖南省统计局的雷局长陪同,他提出跟我玩一下背诵岳阳楼记的接龙的游戏,我们俩人都还记得原文。由此,我在想,现在的散文诗歌有多少能流传千载而不被人遗忘?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有过一场关于新诗改革的大讨论,当时一个很有影响的观点是:新诗要想传世不衰,必须走古体诗加民歌元素的路子,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但诗坛依然故我。看来,坐而论道容易,真要见到成效,非要锲而不舍、脚踏实地地去探索、去实践、去攻坚才行。 </h3><h3> </h3><h3> 2020年2月26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