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形式工整,韵律整齐 《楚辞》抑扬顿挫的吟诵中,隐藏着楹联诞生的秘密,滕王阁里的千年名句,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b></h3> <h3><b> 对联雅称楹联,像诗歌、小说、戏剧这些文学形式各国都有,但对联可以说是中国独有。它的产生发展是吸收了多种文学形式的优点。想要把楹联弄明白,咱们得从它是怎么来的开始说起。 朝饮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些《离骚》中的名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对偶的句子字数相等,形式工整,韵律整齐,节奏感强,不仅能够增强语音的表现力,也利于记忆和传播。 汉字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只有单音节为主的语言才能形成整齐的对偶。古人把汉字的四种声调分为两类平声和仄声。诗文中的对偶句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年代,像《诗经》这些早期文学作品里就有很多对仗整齐的诗句,可以说他们就是对联的雏形。</b></h3> <h3><b>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些诗句都是对偶句。随着对偶文学的发展,一些千古名句也随之诞生 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流行起来,对对楹联的产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b></h3> <h3><b> 因为王勃的一首《滕王阁序》,这座位于南昌市赣江东岸的楼阁名满天下。如今在滕王阁的第九层,苏轼书写的《滕王阁序》是镇楼之宝。这篇文章读起来一唱三叹,文采飞扬,文中不少并行等长的对偶成为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华对人杰,天宝对地灵;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十旬对千里,胜友对高朋,工整准确,天衣无缝。在滕王阁的三楼,毛泽东亲笔书写的《滕王阁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两行文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大家最熟悉的名句虽然也彼此对仗,但这是骈文而不是对联。王勃在谋篇构思时,十分讲究词句的对偶,几乎逢句必对,这种文体的成熟,又将对联的演变向前推进了一步。</b></h3> <h3><b> 不过把时间往后推移,楹联和唐诗更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苏州拙政园有一座造型独特的扇形建筑,它的名字格外好听“与谁同坐轩”。这个名字来自苏轼《点绛唇》中的一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