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猫咪嘻游记——七彩云南(十)傣家村寨,告别云南

TK老猫咪

<b></b>时间:2019年12月16日<br>&nbsp; &nbsp; &nbsp; &nbsp;12月的西双版纳没有想象的那么炎热,早晚温度十多度,中午最热时近三十度,但比内蒙的同样温度舒服很多。今年恰逢云南几十年以来的寒冷冬天,从进入云南境内就感受到这与传说不一样的温度。前后几位导游都说到这天气,从未有过的冷。但这天气对我们这些内蒙人来说,那都不是事,丝毫不影响游玩的心情。今天行程安排:一拜访傣家村寨;二,返回昆明,结束七彩云南之旅。<br>&nbsp; &nbsp; &nbsp; &nbsp;早餐后,游友们携带所有物品集体上车,前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曼景坎村参观傣家村寨,了解傣族习俗,体验傣味文化。<br>&nbsp; &nbsp; &nbsp; &nbsp;路程不远,导游简单做介绍:曼景坎村隶属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养镇,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是一处极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村。傣族称女子为“骚哆哩”(美女),称男子为“猫哆哩”(帅哥)。傣族人能歌善舞,“骚哆哩”、“猫哆哩”会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说到傣族孔雀舞,导游教游友们孔雀舞口诀:伸手臂将手举高,手的动作“进三块出五块(手指分开)”。调侃我们这些游友,将手势折射成内心所想“进五块捏起来出三块”。玩笑,活跃气氛而已。傣族好客,大门敞开,迎客送宾。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憎恨偷盗,剁其左手小指,必惩不贷。简单讲解目的地到了,导游强调:走进傣家,要尊重民族信仰和禁忌,见面出于礼貌,双手合十微笑鞠躬即可。<br>&nbsp; &nbsp; &nbsp; &nbsp;大巴停在曼景坎村村口停车场。车刚停稳,一位傣族中年女接待员走到车门前,双手合十打招呼。我们一行遵导游吩咐同样双手合十,礼貌的回敬一句:“骚哆哩早上好”! &nbsp; &nbsp; &nbsp; &nbsp;游友们接受“骚哆哩”邀请去她家做客,意为亲临傣家,了解傣族人家的生活情况。 &nbsp; &nbsp; &nbsp; &nbsp;村寨显露在薄雾中。村口不远是村委会所在地,村寨在此安排歌舞迎宾。这里的生活节奏较慢,幸福感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已经八点多,没有接待任务的村民还没有起床。 &nbsp; &nbsp; &nbsp; &nbsp;游走村落中,在曙光中薄雾下欣赏美丽的傣家村寨,尽享和谐与宁静。 &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傣族特色村寨,传统文化丰富、民风、民俗都保存很完整。 &nbsp; &nbsp; &nbsp; &nbsp;<b></b>云南西双版纳原汁原味的傣族村落的吊脚楼,也是第一代吊脚楼。 &nbsp; &nbsp; &nbsp; &nbsp;傣族的居室是一种“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就是名声远扬的竹楼。民间传说,竹楼的建房始祖是帕雅桑目底。帕雅桑目底曾建过绿叶平顶屋和傣语称为“杜玛些”的狗头窝棚,但始终无法遮风档雨。他正在思索建盖居室的式样时,天神变成一只凤凰冒着雷雨飞到他的面前,低头垂尾,两翅微张,双脚立地,做出欲飞不飞之姿。帕雅桑目底在凤凰的启示下,修建成四面坡式的高脚竹楼,并把竹楼叫做“烘亨”,后来逐渐演变成“晃很”和“很”,也就是傣族人对竹楼的称呼。   傣家竹楼均独立成院,并以整齐美观的竹栅栏为院墙(筑矮墙为院墙者亦常见),标出院落范围。院内栽花种果,有芭蕉叶“摇扇”,有翠竹衬托,有果树遮荫,有繁花点缀,一幢竹楼如同一座园林。绿荫掩映的竹楼,可避免地下湿气浸入人体,又避免地表热气熏蒸,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极为舒适的居室。 &nbsp; &nbsp; &nbsp; &nbsp;如今的傣族民居有些已经改成砖木结构了。二楼是卧房,一楼开店或者养牲口、放农具、车辆。前面那户村民住宅,应该是寨子中第二代吊脚楼,把第一层的木头支撑柱子换成了砖砌的,第三代吊脚楼在支撑柱的外砖上又贴了一层瓷砖,整体看上去就是混凝土砖房,比较坚固。 &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在“骚哆哩”的引领下,顺着一条小街行走到了她家。这是一座典型的傣族民居,第一代“干栏”式吊脚楼,竹楼近似方形,取材木头和竹子,榫卯结构不用一枚钉子。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nbsp; &nbsp; &nbsp; &nbsp;傣族的竹楼,是根据地方的气候和自然状况而总结建造的。第一层是用几根方形木头支撑着,悬空铺楼板。使用方柱子是因为这里蛇随意出没,圆形的柱子,蛇很容易爬进屋子里,而长方形的,蛇是爬不上去的。这些柱子只是在平地表面放着,没有埋进土里。木柱子下面是石头,石头被嵌到土里,高出地面三四公分。这样的木制阁楼,柱子没有埋进土地里,一旦发生水灾,整个阁楼就会浮起来,自动成为一个小舟。 &nbsp; &nbsp; &nbsp; &nbsp;汽车、摩托车以及一些杂物。村里已经看不到大牲畜的身影,据说是为了卫生及环保不让侍养。 &nbsp; &nbsp; 第二层用木头搭建,是客厅和卧室。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没有窗户但有气孔,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房顶呈三角形。房顶盖着很薄的小平瓦,其形状很像古代人戴的帽子(孔明帽)。据说,当年孔明曾教会当地人种水稻,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便把竹楼的房顶设计成孔明的帽子那样。 &nbsp; &nbsp; “骚哆哩”在上楼前告诫大家,进入傣家人的客厅是不允许拍照的,希望游友们尊重民族习俗。手机收起,很抱歉没有图片。老猫咪用眼睛和耳朵感受,复述给大家傣寨做客见闻。 <p>&nbsp; &nbsp; &nbsp; &nbsp;跟随“骚哆哩”脚步轻轻上到二层,门口放置小椅子,对面长条凳上放了两个箩筐,一个空着,一个装满了一次性鞋套。按礼仪我们进门也应该象主人那样脱鞋,“骚哆哩”告知我们不用脱鞋,直接穿鞋套就可以了。屋子里很温暖,干净。两个暖风扇和一个原始火炉散发着热量,一些小凳子围发热源放置。简单的家具,简单的桌椅。客厅与卧室只有一块隔板相分。游友们陆续进屋在“骚哆哩”招呼下落座。一名傣族老年妇女面带微笑不言不语给游友们端茶送水,接过水的瞬间感觉很温暖,连声道谢。</p><p><br></p><p>&nbsp; &nbsp; &nbsp; 一切就绪,“骚哆哩”脱掉棉服站着开始自我介绍。傣族人是没有姓氏的,女的都姓玉,男的都姓岩(读ai),这是傣族历史悠久的人文传承和民族特点。她们居住的村子叫曼景坎古寨,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寨子培养若干文化传播接待员,介绍傣族风貌推广傣族文化,她就是其中一员,而且也是年龄最大的一个。她们性格开朗,善于表达,在汉族学校上过学,最高学历高中,算是村寨有文化的人。每天来这里游览的人按家庭编号,轮到谁家接待,谁就在村口等着。傣族村寨实行的是集体主义公有制,整个村子就像一个大家庭,劳动成果归集体所有,一家有难大家帮。因为是母系氏族社会,所以村寨最高职位是妇女主任,其次是村长。傣家人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是正月初三。讲傣语,具有民族文字。除年龄较大者外,一般都能用汉语勾通。傣族人热情好客,她从给大家端茶送水默默忙碌的母亲讲起。老人家76岁了,不会讲汉语,是一家之主,也是这个寨子很有名气的傣医,对中草药颇有造诣,是十里八乡闻名人物。今天轮到她家接待游客,老人家四点多起床开始忙碌,生火暖屋,银钵净水,熬制药茶,将屋里屋外收拾整洁,在门口迎接我们的到来。</p><p><br></p><p>&nbsp; &nbsp; “骚哆哩”称自己是长女,也是家庭继承人。她老公在庙上做事,一双儿女在上学。妹妹一家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这里的生活方式,还是“群居”习俗。傣家人是母系氏族,男嫁女娶,重女轻男。谁家生个女儿要大摆宴席庆贺,生了男孩则愁眉苦脸,叫“赔钱货”。进入傣家要“一脱、二模、三不看。”一脱,就是脱鞋进吊楼;二模,就是一定要用手摸摸她们家里的柱子,傣人称主柱为平安柱,外来客摸柱子可以带来平安好运;三不看,就是傣家主人的卧室是不能看的。傣家人男女老少同住一房,小夫妻睡中间,老辈睡左边,少辈睡右边,中间只用帐子隔开。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他们认为卧室里关着他们的灵魂,所以不让外人观看,如果男人看到了还要被留下来当三年苦力。</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傣族是一个信奉佛教的民族,村村有寺庙,寨寨有佛塔,先有寺庙,后有村寨。每逢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重要节日,傣家人都要到佛寺里赕佛。佛寺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傣家人心目中的圣地。村寨中每家会把家中绝大部分收入捐赠寺庙,寺庙成为检测村寨富裕的标志。西双版纳小乘教规定男人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凡遇到难事,才能解除苦难,从降生到成人后才会有社会地位。傣族男孩子在六七岁的时候就会送到寺庙里当和尚,学习傣家文化,包括傣家文字。条件很清苦,还俗之前不能与家人见面。"小和尚"在佛寺里生活要自理,要劳动,还要学习佛教经书,进行严格的修身教育,他们的一切费用都是整个村子一起承担的。在寺院修身时,不准与女人谈笑,不准外人摸小和尚的头。若头被人摸过,小和尚"修身"时间一切作废,必须从头开始。“猫哆哩”们从小在寺庙长大,一起生活学习同一种文化,彼此相互团结没有勾心斗角现象。等到成年了,可以还俗成家,这就是云南十八怪“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由来。傣族的文字传男不传女,而女孩子则是进学校学汉语,这就出现了男女认识不同文字的奇特现象。傣族未当过"和尚"的男人,被视为生人或野人,在社会中没有地位被人看起。</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傣家人对汉族人心存感谢,念念不忘的是开进版纳的农垦大军和来自上海的知青,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唤醒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赋予了这片土地新的生机。上世纪60年代,上海知识青年响应祖国号召,怀着一腔热血与远大抱负奔赴云南,支援边疆。知青来到西双版纳之前,这里种的都是罂粟,知青来后割掉罂粟,改种了橡树,使这里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橡树种下去第五年才能割,可以割30年,今年割树的这一面,明年再割另一面,30年后就可以当柴火烧了。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留下了知青们们炙热的青春,洒下了他们忠诚的热血。在这段流沙河与橡胶林的土壤上,他们恋爱,结婚,并有了他们爱的结晶。十年一梦,大返城的汹涌狂潮又把他们卷回城市。在边疆,他们抛下了青春、情怀、爱情,最狠心的是抛下自己的亲生骨肉,让傣家人独自抚养,因而留下了一笔孽债!“骚哆哩”说到这里,禁不住唱起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那部电视连续剧《孽债》主题歌:“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 ”歌声如泣如诉,余音绕梁,听着让人心酸。事情就发生在这里,电视剧也是在这里实地拍摄的,河滩上孩子被遗弃的场景放佛历历在目,老一辈的人也因此不喜欢汉人。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人的思想也慢慢转变过来,对汉人不是那么排斥了。知青给他们带来了文化,改变了生活,因此傣族人敬重戴眼镜的人,欢迎有文化的汉人嫁到傣家。</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西双版纳傣族和哈尼族居多。两族在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历史上曾有过利益纷争,争斗不断,一场恶战后傣族获胜。喜欢水的傣族居水边和平坝。喜欢火的哈尼族则远遁高山上和半山坡。两个民族结仇源于两族决定性战争失败后,哈尼族人采取报复行为,给傣族村寨井水投毒,导致傣族瘟疫蔓延,傣族人畜严重受损。善于运用田间地垄野草制药的傣族人面对疫情,同舟共济化解了灾难。此后矛盾加剧,傣族发誓两族互不往来,禁止种族通婚。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两个民族的关系才有所和解。</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同游游友好奇导游“骚哆哩”腰上的银腰带,她随手取下给大家观赏。傣家女子一生会有两条银腰带,第一条是在七八岁的时候父母给打制的公主带。傣族女子上衣短裙子长,中间露腰部分系一条银腰带,既可以检测身体状况,又可以窈窕身材。“骚哆哩”拿出她的公主带递给游友,称再忙银腰带也要每天清洗,保持银色以便观察。第二条是快出嫁时,未来老公给打造的,当然也是彩礼之一!婚后一直佩戴陪伴终身。傣族人要想结婚,“猫哆哩”是要付出三年的努力,才能嫁给“骚哆哩”的。第一年,“猫哆哩”要给“骚哆哩”家砍柴,一年要砍三年的用柴。第二年,收胶、种田。两年苦力,考验“猫哆哩”是否真心。第三年,给“骚哆哩”打一条银腰带。“猫哆哩”手艺好,家境不错,这条银腰带会即精美又有重量,当然价格不菲。三年过去,“骚哆哩”就会把“猫哆哩”娶回家。猫哆哩嫁过来,要带彩礼,彩礼多女方会有面子。婚后“猫哆哩”的地位陡变,称谓也变成:“老乖”。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喝茶,饮酒,斗鸡,带孩子。干活养家由女人在外面操劳,男人坐享其成就可以了。</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银腰带被“骚哆哩”要回再次系在腰上,边系边强调银饰对身体的重要性。历史上的投毒事件,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寺院和尚得病率低,究其原因是每天化缘的银碗所致。得出结论,银器有净水解毒、试毒功效。所以至今傣族家里必备银碗,用于净水防疫。讲到银饰,“骚哆哩”从傣医的角度,大谈银饰养身、健身的妙用,并现身说法,在我们几位游友的身上展示了傣医精湛的诊视医疗效果,弄得我们几位团友佩服不已,产生购买银饰的欲望。</p><p>&nbsp; &nbsp; &nbsp; &nbsp;在“骚哆哩”带领下,游友们来到一楼大方柱子间的圆桌边围坐,桌子上摆放银制手链,酒盅,碗、腰带、钵、梳子等,称这些是村里寺庙和尚用高纯度银子手工打造,克价16.8元,有需要的游友可以购买。听个别游友说想买钱不够,“骚哆哩”让留下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就可以先把物件带回去,然后打款付账。这里价格属实比其他地方便宜不少,之前动心的游友取物观赏问询,最后成交几笔,皆大欢喜。 </p><p>&nbsp; &nbsp; &nbsp; &nbsp;这些银制品从工艺上来讲根本不是手工艺品,手工制作独一无二,而这些物件做工精美同款物品完全一样。银子有价手艺无价,机制品哪里买都一样,只是价格差异很大。之前旅游,在湘西苗寨看到过雪花银制品,在西藏藏族村落也见过同款银饰,物件从种类到品相完全相同,唯独不同的就是故事不同,附加了本民族传奇色彩。少数民族都喜欢银饰,他们推荐银饰有独特的说服力。感觉旅游界做的功课都是一样的,这种兜售很煽情,稍不留意,就会被洗脑,然后就是掏钞票买了。老猫咪没有购买但不会乱说话,独自到院外走走。</p> 院墙不高,老猫咪悄不做声随意看看。 公鸡上树静卧树干 雾霭古寨,如无人般寂静。 &nbsp; &nbsp; &nbsp; &nbsp;每户村民家里都种植有各种花,还有树和草,村寨建筑群在绿植和花草中增添了另一种美丽。部分游友在“骚哆哩”家门口溜达,等候集合。 &nbsp; &nbsp; &nbsp; &nbsp;做客傣家活动结束后,导游带我们沿着水泥路行走,不久就到集市。 &nbsp; &nbsp; &nbsp; &nbsp;村寨中出现了村民们的身影,他们摆摊设点彼此晒着太阳聊着天,对过往游客不主动打招呼。傣族古寨是集体公有制,只要是村里的收入都要交到村里统一分配。每家每户依安排做事,不存在分工问题,轮流制。生活节奏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集市分服装区和食品区,导游带我们直奔食品集市。 &nbsp; &nbsp; &nbsp; &nbsp;古朴简陋小集市,远远就看到烟熏火燎,闻到烤肉香味。这里的民风淳朴,小集市上大多数的村民讲不了几句汉语,只是闷头操作,时不时抬头对游客微笑。商品价格是明码标价,二维码就在价格旁边。 &nbsp; &nbsp; &nbsp; &nbsp;村中小集市是一条不长的小街,街道一边搭棚销售当地特色美食,烤牛肉、鸡翅、滋粑粑,大多数是现场操作。这里的甘蔗红糖很独特,是自己家制作的,没有外包装,一目了然。也有少量越南、缅甸等地运到内地的小食品,如榴莲干等。看这规模,就是村中的集体营销点。小街另一边是临街店面,销售茶叶等。 烤肉的香味吸引着游客们,人手一两串,不考虑吃相咀嚼着。 这是一种糯米制作的饼,当地特色之一。 肉香四溢的烤肉,游客争先购买,村民们在忙碌着。 看看我们的游玩大神,游四方,品美食,开心乐逍遥。<br> 开朗心细的“随缘” 温柔可人的“梅子” 不喜欢烧烤味道却被这肉香吸引的细细品尝的“大熊” 老猫咪就不用露脸了,晒一晒味道鲜美的大肉串 &nbsp; &nbsp; &nbsp; &nbsp;傣家自养大公鸡。笼子里的大公鸡看上去很瘦弱,这身材和它们的主人一样窈窕。傣族的肉食来源几乎都是纯天然自产自销,不从市场采购。每家都养牛、猪、鸡等,只有自己亲自养、专人杀,才可以放心食用。种粮种菜,种植养殖自给自足。 两个“猫哆哩”用木槌击打,现场制作当地特色水果味糖果。 &nbsp; &nbsp; &nbsp; &nbsp;据说这个赶摆购物区销售物品种类很多,傣家烧烤、织绵、民间工艺品、傣包、木雕艺术品等。时间关系,我们就不一一欣赏了,全体集合到傣家特色的风味餐厅吃团餐。<div>&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云南之旅最后的团餐,午餐后我们将告别西双版纳乘车回昆明。<br></div> &nbsp; &nbsp; &nbsp; &nbsp;老猫咪也许是刚吃了烤肉的缘故,不饿,简单吃完餐厅外走走,再看看这美丽的西双版纳。 &nbsp; &nbsp; &nbsp; &nbsp;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中国南疆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梦开始的地方。来到版纳,宛若一幅迤逦的画卷在眼前慢慢打开。鲜花妖娆怒放,鸟鸣啁啾婉转。野象悠闲自在,孔雀美丽多姿。热带雨林保存完好,原始森林层叠婆娑。傣寨原始古朴,佛教异国风情……身处其间忘却世俗,纯净心灵,从中体会到那种释然。美丽的西双版纳,美景过目,铭记心里。 12点半告别导游,游友们乘旅游大巴离开傣家村寨,返回昆明。 &nbsp; &nbsp; &nbsp; &nbsp;傣家竹楼错落有致的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果树里,热带特有的景致,橡胶树、果木、香蕉林、茶山,仿佛置身绿色的童话林。高速行驶,景物后移,美丽的西双版纳渐渐消失在视线里...... 高速两旁,绿草凄凄,大树参天,枝繁叶茂,遮天蔽日。 无垠的绿色海洋,起伏连绵。 &nbsp; &nbsp; &nbsp; &nbsp; 长途乘车,或观赏高原风光,或迷迷糊糊沉睡,服务区休息,呼吸新鲜空气,活动疲倦筋骨。云南省各地区景区、服务区、卫生间状况堪称屈指可数,绝对称赞。环境舒适,干净整洁。每个地区卫生间都备有卷纸,烘干设备。地上无污渍,冷热水充足供应。饮食卫生,价格合理,品种繁多。<br>&nbsp; &nbsp; &nbsp; &nbsp; 普洱章差服务区休息,大神们,乘车疲劳,玩会儿啊! 上车,继续前行!哈哈哈,这乘车姿势,没谁啦! &nbsp; &nbsp; &nbsp; &nbsp;打开手机打发时间,发现朋友圈被瑞雪刷屏。此时家乡内蒙古包头市大雪纷飞,一片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好一派北国风光! &nbsp; &nbsp; &nbsp; &nbsp;车轮滚滚,匀速前行。连绵群山,崔巍壮丽,高原村寨,远古神奇。 举目窗外,天空蔚蓝浩瀚视野,白云如烟缥缈天边。 <p>&nbsp; &nbsp; &nbsp; &nbsp;一路上目不暇接的高原风光,任思绪带回我们一路游走的七彩云南——</p><p> &nbsp; &nbsp;昆明的石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奇异景观,大自然造化的天然“石艺博物馆”。“大石林”峰林叠嶂,参差错落,形态迥异,真叫人叹为观止。“小石林”奇峰怪石,缠绕迂回,盘根错节,林林总总。置身于如此神奇的石林中,我们不能不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大理的崇圣寺三塔旁,网红吉普车观景游洱海。苍山之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古城,白墙青瓦,雕梁画栋,错落有致,古朴宁静。寻名胜访古迹,印证多少故事。观洱海喂海鸥,体验古老的鱼鹰捕鱼。</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丽江拉市海茶马古道,体会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感受。保存完好的丽江古城,历久弥香,名扬四海。厚厚的石板路面,清澈见底的山泉水从路旁水道涓涓流过,少数民族古朴风格建筑,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图。歌乐回荡,霓虹辉映让你难忘这艳遇之城。大型歌舞“丽水金沙”,以舞蹈诗画的形式,荟萃了丽江奇山异水孕育的独特的滇西北高原民族文化气象、亘古绝丽的古纳西王国的文化宝藏,择取丽江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全方位地展现了丽江独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玉龙雪山,云雾缭绕,翻滚的云海缠绕在山腰。雪山如巨龙屹立在美丽丽江的大地上,使秀美的丽江亦显巍峨。玉龙雪山下的蓝月谷,湛蓝的水倒映着青翠的山,置身于这样的青山绿水中,忘却尘事,洗涤心灵。</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普洱国家森林公园,热带雨林动植物的天堂。西双版纳野象谷,树木葱郁,遮天蔽日,蝴蝶纷飞,大象献艺。澜沧江上泛舟,勐泐大佛寺观佛,返璞归真孔雀之乡傣族古寨。</p><p>&nbsp; &nbsp; &nbsp; &nbsp;云南之行,一路匆匆,走马观花。虽然只看到了云南的点滴,已经窥一斑而知全豹了。</p><p><br></p><p>行行歇歇八个小时后,到达昆明市区。入住酒店。</p> &nbsp; &nbsp; &nbsp; &nbsp;明天就要离开昆明结束云南十日之旅。常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猫咪认为,旅行其实更贴近生活。在这里的每一天我们都在享受大自然的洗礼,我们用清澈纯净目光,去观察大自然是如此美好。我们远离了钢筋水泥的喧嚣,忘掉了凡庸俗事的困扰,快乐地大口呼吸,接受大自然给予的恩泽和厚待。在这个神奇的地方,它给予我们想要的快乐。彩云之南,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值得回味的地方。<br>&nbsp; &nbsp; &nbsp; &nbsp;月光如水的夜晚,脑海中萦绕着那首曲调悠扬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柔柔的心音如温婉的夜曲,伴心入眠、让心沉醉。再见了,七彩云南!祝福你,彩云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