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等人这么总结书法“用笔”的诀窍

笑看风云

赵子昂有一句经典名言:“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向传。”从这句话就能够看出,书法的“用笔”,是有一个传承规律的,并且是那些书法高手都在默默遵守的,千古不变。关于书法“用笔”,其中到底有什么诀窍呢?古人是这么总结的,一共11句,最好背下来。<br>1、虞世南《笔髓论》:“管为将帅,处运用之道,执生杀之权。毫为士卒,岁管任使。”<br>毛笔的笔管,控制着笔毫。笔锋怎么运转,全凭笔管说了算。笔管在我们手中,字写的好不好,主要考验的是我们控制笔管的能力,也就是控制笔毫的能力。 2、包世臣《艺舟双辑》:“作书需笔笔断而后起。”<br>很多人写字,匆匆忙忙,真不知道那么着急去干什么。殊不知,要想写好书法,每个笔画都要认真对待,快了难,慢了更难,楷书如此,草书也是同样。 3、孙过庭《书谱》:“一点之内,殊衄搓于毫芒。”<br>书法当中,哪个笔画最难写?大家扪心自问一下:你能写好那个小小的“点”吗?关于“点”的七十二般变化,你又总结了多少呢?如果你只是知道“一按成型”的话,那你需要补补课了。 4、徐浩《论书》:“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br>为什么你写出来的字软绵绵的?为什么你写出来的字没有力道?主要原因,就是你光画出了“肉”,却没有写出其中的“筋骨”。啥是“筋骨”,接着往下看。 5、李世民《指意》:“宜心毫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br>注意到笔锋的存在,才能写出“筋骨”;学会使用“副毫”,才能使写出来的字“有血有肉”。两者缺一,都谈不上完美。 6、蔡邕《九势》:“凡落笔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互相映带,无使势背。”<br>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那么好?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什么那么难学?为什么我们总也写不出那种流畅的感觉?当你理解什么是“笔势”之后,你就知道自己的短板了。 7、蔡邕《九势》:“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br>直线行走的时候,我们能保证中锋行笔,那么到了转弯的地方,应该怎么做呢?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您思考过吗? 8、刘熙载《艺概》:“换笔心,实乃换向,非换质也。”<br>当我们调整行笔方向的时候,我们就要通过用笔动作来调整笔心。为什么要调整“笔心”?就是为了能像蔡邕说的那样“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9、王羲之:“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棹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br>仔细看看王羲之的《兰亭序》,虽然大多都是露锋直入,却能在潇洒流畅之中铺开笔毫。他是怎么做到的?请你好好观察思考。 10、孙过庭《书谱》:“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br>很多高手都在强调楷书的重要性。有些朋友呢,偏偏听不进去,上来就弄那些龙飞凤舞的草书。试问:你的点画从哪里来?你的使转又是怎么表现的? 11、张怀瓘《玉堂禁经》:“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br>所谓“识势”,指的就是找准笔画的形态,写出变化的美感。“裹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体”。 沐石:“不要高看自己的天分,不要小瞧积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