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与云南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过程(云贵川自驾行笔记8)

沈建林

<p>2019年4月16日,从金沙江畔的虎跳峡镇驾车南行至苍山东麓的洱海之滨(图1、图2),游览了蝴蝶泉(图3、图4)、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图5)等景点。 <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 洱海及其周边概要图</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2 洱海黄昏垂钓人</b></h5> <h5><b>图3 蝴蝶泉景区门口</b>(电影《五朵金花》中的一首插曲:“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使蝴蝶泉广为人知)</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4 蝴蝶泉景区水色</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5 苍山烟雨中的崇圣寺三塔</b></h5> 在大理古城西面600多米处的一座碑亭内,矗立着国家重点文物元世祖忽必烈平云南碑(图6、图7、图8)。碑文中记叙的事件,对云南之地纳入大一统的中国版图有着重要意义。相关的历史过程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秦皇汉武时代。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6 元世祖平云南碑位置</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7 元世祖平云南碑</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8 云南省政府立碑公告</b></h5>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秦、楚、齐、燕、韩、赵、魏等多国并立(图9),相互之间攻伐不断。强者时常欺凌弱者甚至将其一举吞并,但同时也积极向边远地区开疆拓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9 公元前350年战国形势图</b></h5> <p>公元前316年,秦国出兵南下攻灭巴、蜀两国,占据四川盆地这一天府之地。楚国于公元前279年,委派庄蹻(qiāo)率军溯沅江而上经黔中远征云贵高原,最终到达滇池一带,征程约1500千米。</p> 公元前277年,从蜀地出发的秦军占领黔中地区,致使庄蹻归路不畅,便“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史记•西南夷列传》)。滇国由此建立,其国都位于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该地立有滇王庄蹻的雕像(图10)以纪念这一事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0 晋城镇街心花园中的庄蹻雕像(来源于网络)</b></h5> <p>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于公元前219年派出大军历时5年攻取岭南之地,在此设立桂林、象、南海3个郡,并从中原移民数十万人来到这里。中国版图因此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向南拓展至珠江流域和南海之滨。为运输所需物资,秦军修建了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此后成为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通道(图11)。</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1 秦帝国疆域图(公元前213年)</b></h5> 公元前209年,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引起全国大乱导致秦朝灭亡。在随后发生的楚汉争雄过程中,驻守岭南的秦军首领赵佗选择称王自立,于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国,设国都于番禺(今广州)。 <p>在楚汉相争中获胜的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帝国,经过60年的发展,国力达到极盛。汉武帝即位后,于公元前139年委派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断拓展疆土(图12、图13)。在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与河西走廊后,汉武帝将兵锋指向南方,于公元前112年灭亡割据岭南的南越国,第二年又灭闽越国(今福建一带)。</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2 汉武帝即位时(公元前141年)的西汉疆域</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3 西汉最大疆域(公元前60年)</b></h5> <p>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又发兵征服滇国,在其地设益州郡。《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向归降的滇王赐予金印,令其“复长其民” 。1956年11月,这一金印由云南省博物馆从昆明市晋宁区石寨山古墓群中发现,印证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这枚金印成为云南归属中国版图的最早物证(图14)。</p> 滇王之印的存在表明,西汉帝国对云南地区的统治依托了当地的豪强贵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4 发现于云南石寨山古墓群中的滇王之印</b></h5><p><br></p> <p>三国时期,包括益州郡在内的南中地区(图15)发生叛乱。225年蜀汉发兵三路前往征讨。丞相诸葛亮自率一路从成都出发(图16),首先击败越嶲(xī)郡(今西昌地区)的叛军,然后南下渡过泸水(金沙江)进入益州郡,七擒七纵叛军首领孟获,使之诚心归降。叛乱平定之后,诸葛亮调整了南中地区的郡县设置,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在今曲靖附近),新增了云南郡和兴古郡(图17)。所任命的官吏中包括归降的孟获,表明蜀汉政权对当地的统治管理依然采用依托豪强贵族的政策。</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5 三国鼎立局面及南中位置图</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6 诸葛亮南征简图(公元225年)</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7 蜀汉南中地区行政区划概图(公元262年)</b></h5> <p>263年,把持曹魏国政的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率军灭亡蜀汉。266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迫曹操之孙曹奂禅让皇位,西晋由此取代曹魏。之后西晋在南中地区设宁州,治所在今曲靖。280年西晋灭亡东吴统一全国,但很快便因“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而亡。</p> <p>316年东晋建立后偏居南方,与其并立的各地方政权统称十六国。333年,据有四川盆地的成汉国(十六国之一)派军攻占南中,当地豪强爨(cuàn)琛被任命为官吏。339年爨琛投降东晋,被封为宁州刺史,其后代世袭其地位,统治云南局部地区400多年。581年隋朝建立后两次出兵征讨爨氏政权,但未在当地建立起有效的统治。</p> 618年唐朝建立后,北、东、西三个方向分别面临强敌突厥、高句(gōu)丽和吐蕃。唐太宗时期唐军北征突厥取得决定性胜利,唐高宗时期灭亡了高句丽。但西部的吐蕃对唐朝一直保持进攻态势,甚至于763年攻破唐朝都城长安。 <p>对于西南边陲的云贵地区,唐朝依托当地豪强贵族设置了数十个羁縻州都督府,实行“以夷制夷”性质的间接统治管理。其中位于今曲靖地区的南宁州(朗州)都督府,长官由爨氏世袭。唐朝设立羁縻州都督府这一举措被认为是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的源头。</p> 隶属姚州都督府(今姚安县)的洱海周边地区,分布有六个较大的部落称为六诏,其中蒙舍诏(今巍山县)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唐朝出于抵御吐蕃的考虑,支持蒙舍诏兼并依附吐蕃的其余五诏。在此基础上南诏于738年建国(图18),定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8 南诏国地理位置</b></h5> <p>748年,南诏灭爨氏并扩张势力而与唐朝交恶,750年攻陷姚州都督府诛杀唐朝官吏,751年与吐蕃结盟击败前来讨伐的唐军。754年,唐朝出兵7万远征南诏遭到惨败。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国势走低无力再战退出云南地区。之后南诏大力拓展疆域,极盛时统治范围包括今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老挝和缅甸的一部分(图19)。</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9 南诏国最大疆域</b></h5><p><br></p> 南诏779年迁都羊苴(xié)咩城(今大理古城),794年与唐朝结盟。之后双方协同打击吐蕃使之实力削弱。但南诏并不恪守双方的盟约,对唐叛服无常,经常攻略唐境,甚至多次兵临成都耀武扬威大肆抢掠而去。 842年吐蕃发生分裂,之后逐渐崩解为若干互不相属的部分。902年南诏国灭亡。937年段思平在南诏国地域上建立大理国,仍以羊苴咩城为都城。 <p>唐朝于907年灭亡,之后为五代十国分裂战乱的局面。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重又走向统一。为防范军人威胁皇权,宋朝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非但不能开疆拓土,还常遭外敌欺凌,用重金购买和平而不可得。1127年金国攻陷宋都汴京(今开封),掳走两位皇帝、数千宫女、上万百姓及无数财物,此即岳飞所作《满江红》中的“靖康耻”。康王赵构(宋高宗)重新建立政权,渡过长江以临安(今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图20)。</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20 南宋及大理国疆域概图(公元1141年)</b></h5> 1206年,蒙古帝国在北方草原上建立。成吉思汗及其后人所率领的蒙古军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征服战争,铁蹄所至最远到达中东和东欧地区。与中国当前版图相关的重大事件有:1218年蒙古军灭西辽国,1227年灭西夏国,1234年灭金国,1247年通过和平谈判方式(凉州会盟)将西藏(吐蕃)纳入蒙古帝国版图,1253年灭大理国。 蒙古帝国在灭亡金国的第二年即开始进攻南宋的四川、荆襄、江淮等地区。1241年窝阔台汗病死,蒙古军主力北归,蒙宋战争暂停。 1251年蒙哥即位蒙古汗后决意灭亡南宋。其策略是先对南宋形成侧翼包围态势,然后再出三路大军进击。为此蒙哥令其弟忽必烈于1253年率军南下渡过金沙江灭掉大理国(图21)。第二年忽必烈北归,留驻该地的蒙古军将领兀良合台攻占善阐(今昆明),俘获大理国王段兴智,在其配合下陆续占领大理国全境(图22),甚至攻入安南国都城升龙(今越南河内)。蒙哥汗封段兴智为大理总管,子孙世袭其位继续管理原属各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21 忽必烈灭大理国进军路线图</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22 蒙古军攻取大理国之后南宋面临的局面(公元1256年)</b></h5> 1258年蒙哥率军进攻四川,忽必烈于次年率军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驻守云南的兀良合台也率军(包括大理国归降的官兵)经广西、湖南北上策应(图23)。蒙古军此次征伐志在灭亡南宋,然而蒙哥却于1259年8月命丧钓鱼城下。蒙古军只得撤回,蒙宋之战又一次暂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23 蒙古军1253-1259年进攻大理国和南宋示意图</b></h5> 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自立为蒙古汗,其弟阿里不哥在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被推举为蒙古汗。一山不容二虎,双方随即展开内战,最终阿里不哥于1264年投降认输。忽必烈将开平立为上都(位于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以取代哈拉和林。此次内战导致蒙古内部产生巨大分裂,之后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与忽必烈及元朝为敌长达40年。 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建国号大元。第二年以大都(今北京)为首都。 <p>忽必烈从1268年发动灭南宋之战,经过5年多的持续围攻,守卫襄阳的南宋军于1273年献城投降。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年仅6岁的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投降。1279年南宋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在广东崖山海战中被元军消灭,全国归于一统。文天祥所作《过零丁洋》成为南宋最后的绝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p><br></p> 据元史记载,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朝设云南行省,所辖范围包括了泰国和缅甸北部地区(图24),省会为中庆路(今昆明)。以738年南诏国的建立为标志,洱海之畔的大理作为云南的行政中心长达500多年,至此为昆明所取代。1290年忽必烈封皇孙甘麻剌为梁王管辖云南全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24 元朝行政区划图</b></h5> <p>1351年,黄河下游一带爆发反抗元朝统治的红巾军起义,作为红巾军一员的朱元璋于1368年初在南京建立明朝,同年秋明将徐达率军攻陷元大都。元顺帝与残余兵将退回蒙古草原,但仍控制有宽广的地域,史称北元。1372年,明将冯胜率军夺取了北元控制的河西走廊并初建嘉峪关。</p> 掌控云南的梁王对北元始终保持效忠,朱元璋派去招降的使节均被杀害。1381年,傅友德、蓝玉、沐英率30万明军远征云南进入昆明,梁王自缢而死。第二年明军又攻克大理俘获大理总管段氏,云南至此纳入明朝版图(图2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25 明朝疆域图(公元1433年)</b></h5> 1383年傅友德、蓝玉班师返回,由沐英率军驻守云南,其后人世袭黔国公之位世代镇守云南。在夺取云南之后的40年内,明朝向云南移民达上百万人,使人口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到明末汉人的比例超过50%。 <p>明朝在云南内地设府、州、县,实行以流官为主的统治,在边远地区则建立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御夷”府州等,由土司管辖。大理府在羊苴咩城的基础上修建了新的府城,即保存至今的大理古城(图26)。原有旧城废弃,渐被掩没。今大理古城以北500米处的桃溪南岸,尚可见羊苴咩城残存的城墙遗迹。</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26 大理古城洱海门</b></h5> <p>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4月下旬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统治,崇祯皇帝自缢而死。5月下旬,据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投降清军并引清军入关击败大顺军。6月清军进占北京,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史称南明。当年底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国。一时间呈现4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图27)。</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27 公元1644年底4个政权并立局面</b></h5> 1645年初,清军攻破潼关进占西安,李自成败退途中于5月17日命丧湖北九宫山,大顺军余部继续坚持抗清。5月下旬清军攻入扬州屠城十日,6月渡过长江占领南京俘获朱由崧押往北京。8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政权继续抗清。1646年秋,朱聿键被清军俘获绝食而亡。当年底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建立南明永历政权。 <p>1647年初,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被清军射杀。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等率领下经贵州退入昆明,进而控制了云南全省作为根据地以图东山再起,在策略上开始转向“联明抗清”,兵力逐渐发展到20多万人。1650年孙可望、李定国从云南出兵攻占贵州和川南。次年孙可望被永历帝封为秦王。1652年,孙可望派人将永历帝接到贵州安龙,李定国率军攻取了广西和湖南。然而就在这大好形势下,孙可望、李定国之间发生内讧,李定国被迫率军南下广东、广西独立发展。</p> <p>1656年初,李定国从广西来到贵州安龙,护送永历帝至昆明。永历帝封李定国为晋王,改昆明为“滇都”。第二年孙可望率军从贵州进入云南征讨李定国,但在曲靖附近落败,逃奔湖南投降清军(图28)。</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28 公元1657年南明控制区</b></h5><p><br></p> <p>1658年,清军在吴三桂等人的率领下分别从四川、湖南和广西向南明控制的贵州和云南发动攻势,次年初攻陷昆明。永历帝在黔国公沐天波(沐英第十一世孙)等陪护下,经腾冲逃往缅甸阿瓦(今曼德勒附近)投奔缅王,李定国也率残部退入缅甸。之后清廷委任吴三桂镇守云南。<br></p> 1661年秋,吴三桂率清军进入缅甸境内,缅王杀沐天波等南明大臣,将永历帝交吴三桂带回云南。1662年6月1日,吴三桂令人将永历帝用弓弦勒死于昆明篦子坡。辛亥革命后,蔡锷等在该地立“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 李定国闻知永历帝遇难后,在云南勐腊悲愤成疾而死。之后当地百姓捐资建立了李定国祠定期祭祀。1987年李定国祠被列入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1661年郑成功从金门渡海夺取台湾,将盘踞在这里的荷兰殖民者驱逐。台湾岛上继续沿用永历年号,成为南明抗清的最后根据地。</p> <p>据相关文献统计,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境内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伪军146万余人。事实上,在300多年前清军消灭明朝抗清力量的过程中,伪军人数也是多于八旗官兵,否则仅有20多万人的满清八旗军绝无可能征服拥有6000多万人口(据易中天《帝国的终结》)的明朝。</p> 由于满清最终取得胜利,所有的伪军都进入了清朝体制内,仅百余人在乾隆皇帝授意编纂的《贰臣传》中曝光。个别“功勋卓著”的伪军将领被清廷封为可以世袭的“王”而成为拥有重兵镇守一方的大员,著名者如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守福建,史称“三藩”。 中国古代存在“狡兔死走狗烹”的政治潜规则,清朝也未例外。1664年,大顺军余部(夔东十三家)在湖北兴山县茅麓山被消灭,大陆上再无抗清的武装力量,清廷即开始着手限制三藩权力并考虑彻底削藩。康熙皇帝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1673年春,平南王尚可喜上书清廷请求归老辽东,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耿精忠和吴三桂得知后也先后上书请求撤藩。康熙皇帝顺水推舟下令三藩俱撤。 吴三桂请求撤藩的本意,是希望清廷念其功绩予以慰留,能让他像明朝沐英一样世代镇守云南。结果弄巧成拙,失望之极使他决意铤而走险。当年底,吴三桂杀掉云南巡抚,打着“兴明讨清”的旗号发动反叛。耿精忠、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以及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先后起兵响应,史称三藩之乱。当时清廷在军事上并无准备,吴三桂等迅速占据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以及湖北、浙江、陕西、甘肃等部分地区。郑成功之子郑经也从台湾渡海夺取了福建漳州、泉州、金门和厦门等地。一时间四方震动,天下似乎又要大变(图29)。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29 公元1674年三藩之乱局势</b></h5><p><br></p> <p>然而吴三桂格局有限,1675年开始在湖南沿长江一线部署防御,全无向北发展问鼎中原的志向。之后清廷调整兵力逐步展开攻势使局面改观,耿精忠、尚之信等相继投降清军。1678年春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周。但时隔仅5个月吴三桂即病死,其孙吴世璠在贵阳即位,之后于1680年退据云南。第二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藩自杀。至此,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云南之地最终完全纳入清朝版图。</p> 1683年,施琅率清军水师渡过台湾海峡攻取澎湖列岛,志在夺占台湾。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郑成功之孙郑克塽率众投降。至此,南明最后一支抗清力量覆灭,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p>70多年后,乾隆皇帝年出兵天山南北,灭亡准噶尔汗国,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清廷设伊犁将军管辖其地,使清朝控制的版图面积达到约1300万平方千米的最大值(图30)。</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30 清朝疆域图(公元1820年)</b></h5> <p>然而就在1762年,缅甸出兵侵入云南普洱地区,清军于1765年至1766年两次反击均遭失败。1767年乾隆皇帝令伊犁将军明瑞接替云贵总督之职,率军从腾冲征讨缅甸,但仍遭败绩,明瑞身亡,所率官兵大部牺牲。1769年清军重整旗鼓又从腾冲出征缅甸,初战告捷,但随后遭受很大损失,无力消灭缅军。缅甸也无意再战提出议和,清军予以响应撤退而回。以平局为结果的这次清缅战争,使双方大致明确了各自的实际控制区域。</p> 中国和缅甸、中国和老挝、中国和越南之间的陆地边界条约,分别于1960年10月、1991年10月和1999年12月签订。云南与所接壤的缅甸、老挝、越南之间的边界线由此得到最终确定。 <h3 style="text-align: right">沈建林 2020年3月10日于海陵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