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桐的美篇

屈桐

<h3>  在我的文章里,常常谈及父母。有时候也觉得把这种心境和感动分享出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吃过苦的父母,曾苛刻的贫穷在他们的生命里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最后在漫长的生活里衍生成一个贯穿他们终生的词汇--节俭!</h3><h3> 一些文字感动过很多曾活在底层的普通人,也携带出并没有此经历的人的好奇。前者同我一起感动,后者感慨你们曾贫穷到何种程度。</h3><h3> 每个月会给母亲钱,这是创业者几年来最好的一个习惯。母亲每次都会非常开心,且语重心长的说:“我一分都不会花的,我全给你存起来。”其实就我而言,倒是非常乐意她去花掉这些钱,借以弥补曾经历的贫穷和匮乏。可是几年下来,确实如她所言,“一毛不拔”。谈及贫穷,其实已是过去式。因为今日也的确摆脱了穷日子。可是扎根于他们心底的那份过去式的苦难,一直捆绑着他们不能更好的享受于当下。似乎把钱攒起来,才是对生活最诚恳的尊重。当然,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这也让他们的这种习惯,带给了我巨大而恒久的感恩和温暖。</h3><h3> 其实我们和父母这一生的关系,就是一个颠倒的排序。因为有一天父母会老的不知所云,而你,就成了父母的角色,他们便开始用孩子的状态度过余生。记得小时候家里买水果或者鸡蛋,母亲从来不吃,经久不衰的那句谎言就是--我不喜欢吃这个!那时不懂父母心,唯我独尊称大人。长大后当我们明白那句谎言时,父母一定已经老了。今天的他们依然如此,有好吃的东西,还是那句谎言,只不过是我已成人,明其爱深,会想着法儿和他们共享。甚至自己也成了一个说谎的大人,专程买父母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然后告诉他们,我在外面天天吃,实在吃腻了。父母也如当年的我们,听此话,才动口。而我们享有的欣慰和快乐,就是父母当时的心境。记得分享过,前期每一次带父母旅行,母亲总要带点锅盔和咸菜,说是怕吃不习惯,其实是为了省一顿饭钱。他们哪儿能想我可比他们聪明,所以旅行路上的每一餐都安排的丰盛,且告诉他们,这都是提前预定了,不吃也已掏过钱。母亲无奈,只能随从,也就此满足了我让她多看世界和多品尝美好食物的初愿!</h3><h3> 年前父亲买了两斤松子,说以前总是舍不得,等发现能舍得的时候,你已经在外面什么都享受了,也不稀罕了。以前孩子们吃苦多,现在想吃什么就买吧。城里人听我分享,想必能笑出来,这家境又曾多么贫寒,两斤松子都是父亲的大手笔。如实说,小时候过年有瓜子和花生都是开心的事情,坚果未曾吃过。时至今日,让父母花几百块钱买几斤坚果,他们仍是舍不得。索性我就捡贵的买,然后报低价,他们也就吃的乐此不疲。父亲买了松子后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发现很多都是坏掉的,最后他也不好意思的说,有60一斤的,有35的,我就买了35的,哪料到一半儿都坏了,不如买60的,全家逗乐。不难发现,如我上面所言,他们曾经历过的贫穷,会让他们捆绑着自己,一直到死去。就我而言,他们越是这般,我越是努力,越想让他们少一些得未常有。甚至看到父亲在院子里吃他买的便宜的松子,我竟然心酸,也会告诫自己,或许生活真的还没能到不让他们彻底为钱担忧,所以我仍需拼命努力,弥补他们的不安全感。昨日买了零食和最好的松子给到父亲,他吃了几颗,像个小松鼠一样乐滋滋的说:“这个容易可真甜,果肉也饱满,你肯定买了最贵的,我拿给你妈吃”。小小的事物,我们之间的关联变的幸福和温暖,这就是我的家庭。</h3><h3> 前些日子看苏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也惊叹于父母身上伟大的秉性,那就是--不管教的勇气和创造和谐环境的智慧,以及他们尽力为善的内心和不索取的奉献,让我在其中孕育并且成长,借以延续出更好的生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