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的春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宅在家中,再次观看了我深爱的电视剧《父母爱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让人久看不厌。《父母爱情》的剧情、场景和人物再次深深的感染着我,让我浮想联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母爱情》编剧刘静,1961年出生在海岛,在军营长大,品学兼优。1979年入伍,她热情奔放,在剧中真实反映了父辈那代官兵的海防生活。剧情是以让我难以忘怀的长山要塞为题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海军长山要塞是于1954年10月由原26军78师与海军长山水警区合编组建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长山列岛是京津的门户,素有“渤海第一哨”之称,它东临黄海,西依渤海,是渤海海峡的重要战略要地,号称北京的"东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8师是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部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的英雄部队。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骁勇善战,涌现出特等功臣、一级人民英雄秦建彬和一级战斗英雄张希春等上百名英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中朝方和“联合国军”的谈判僵持,双方军队在三八线附近处于胶着状态,军委为防止美军在中国重演“仁川登陆”,将26军从朝鲜战场紧急调回驻防山东半岛,以保障京津安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央军委决定,把进驻长山列岛,守卫京津门户的重任,交给了这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的78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妈妈曾和我说:当时一万多官兵和家属、孩子们浩浩荡荡,连夜进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万人大军中有我的父母,二姨、二姨父,大姥爷、大姥娘、表姐边正萍、姐夫高敬中等亲人一同进岛,哥哥姐姐们也跟随父母一起进驻了长山列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此78师的全体官兵在岛上安营扎寨,岛上艰苦的环境,枯燥的生活,每年有一多半时间通不了航,生活用品非常缺乏,尤其是副食品蔬菜和肉类,但他们无怨无悔,因他们是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走出来的革命将士,他们知道所肩负的责任,他们默默的奉献着。他们想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国的安宁,他们不计得失,甘愿做自我牺牲。如果说,军人的职业就意味着牺牲的话,那么守岛军人,就要奉献更大一些,牺牲更多一些。几十年来,他们正是靠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创造了守岛建岛的辉煌业绩,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不仅奉献了自己,还奉献了家人,他们的儿女同他们一起在岛上过着艰苦、枯燥无味的生活。很多孩子直到少年时期没有出过岛,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他们没有见过飞机、火车,没有逛过公园,甚至连冰棍没有见过,但他们天真活泼,真诚无私,他们在海风和军号的陪伴下茁壮成长。他们继承父业,15、6岁就穿上了军装,很多孩子依然留在了海岛,为了祖国的安全,人民的幸福,他们同父辈一起坚守海岛,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海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5年,中央军委决定,全军裁掉十万女兵,集体退役。要塞很多阿姨是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她们是和丈夫一起从战火中走出的老兵,她们将自己的青春好不保留的献给民族解放,人民翻身的伟大事业。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她们默默的脱下了心爱的军装,因海岛的条件无法为她们安置工作,她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家属,没有一分收入,每月只交5分钱的党费,也得从丈夫薪金中支出,但她们无怨无悔,默默的支持着丈夫,分担着他们的甘苦艰辛,她们不求闻达于社会,甘当无名英雄。有些阿姨是上海人,她们放弃大都市的生活,坚守在海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出版了题为《火红的石榴花——忆齐鲁女战士》一书,书中记载了抗战时期我军女红军、女八路在山东战场的英勇事迹,许多阿姨和我的妈妈都在书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原北京军区政委刘振华叔叔在书中写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长山要塞的阿姨们和她们的丈夫一样伟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8年北京市青年慰问团到长山要塞慰问驻岛官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姥爷曾任长山要塞405医院院长,1971年的冬天,带领405官兵在野营拉练的途中,最前面的是大姥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妈妈共姊妹三人,妈妈为长女,三个女婿都曾是长山要塞的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姨父因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积劳成疾,1964年病逝。送殡那天一大早,要塞机关除了留守作战值班人员外,全部出动,乘船乘车前往蓬莱庙山为二姨父送行。船靠蓬莱港,下船后在通往庙山的路上陆续有驻蓬莱部队人员加入,连人带车蜿蜒数里地的队伍缓缓前行。要塞首长和父亲持锹为二姨父墓地盖土,以示对战友的最后送别,二姨父安葬在蓬莱烈士陵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整理爸爸遗物时,看到了二姨父写给爸爸的亲笔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信中字字包含着二姨父与爸爸的深厚友情,二姨父在信中没有称呼姐夫,而是称呼同志,因他们不仅是亲戚更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好战友,好兄弟,过命兄弟。抗美援朝西方山战役爸爸率团守了七天七夜,是二姨父带部队去增援最后取得胜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姨父病逝时,因我年幼对二姨父没有太深的记忆,听哥哥说1963年二姨父从北京回长山要塞,途径烟台时专程到烟台山小学(原26军子弟学校)看哥哥,当校长把哥哥叫到校长办公室时,哥哥看到二姨父坐在那里,二姨父给哥哥带了两个又大又红的苹果,那是哥哥最后一次见到二姨父,哥哥说几十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每次听到哥哥讲起这段时都是那样的动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姨父出生在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父亲卢广绵是《工合》创始人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姜漱寰1945年出席了巴黎第一次国际妇女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大会执行委员与会后成立的国际妇女联合会理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姜漱寰(前排中)出席巴黎第一届国际民主妇女同盟大会与苏联妇女代表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建国前小姨父的父亲在联合国就职,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他的父亲携全家从日内瓦辗转回到了祖国北京,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姨父为了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抱着一颗火热的心回到祖国,1951年,光荣的当了一名人民海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北京参军到了青岛海军炮兵学校,后分配到海军內长山要塞。小姨父一表人才,才华出众、正直善良,勤奋好学。虽然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对海岛的艰苦环境没叫过一声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婆婆1951年参军,在海军长山水警区文工队。1954年水警区与78师组建为海军长山要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公公由济南军区调到长山要塞南隍城驻岛部队任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爸爸1954年10月进岛,1955年2月进军事学院学习,我们全家搬迁到南京,爸爸于1958年毕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8年4月回到长山要塞,1958年8月爸爸任命为新中国海军第一支导弹部队政委,我们离开了长山要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虽然我们家在长山要塞居住的时间前后仅一年左右,但我们全家与长山要塞有着深厚的感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特别是文革期间爸爸被关押,两个姐姐不允许当兵、就业,要塞首长得知后,派专车和一名干事到烟台把两个姐姐接到蓬莱,安置在长山要塞化工厂,姐姐们从那穿上了军装。要塞首长和叔叔阿姨们对我们家的关怀与帮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难以忘怀长山要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