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标上的书法(原创)

菅伟民

<h3>(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在此谢过!)</h3> <h3>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特有的璀璨明珠,是古老汉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h3><h3>从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有了文字起,书法就开始孕育产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汉字经历了殷商甲骨文、彝铭文字、古籀(大篆)、篆隶、楷行草书,递相演进。各个时期都是百花齐放、书家辈出。书法艺术也代代传承,不断发扬光大。</h3><h3>烟标不仅仅是卷烟的外包装,更是文化的另一种载体,和书法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提升了烟标的文化内涵。标上的汉字书法风格多样,有篆、隶、草、楷等。草书因其变化复杂,行笔似庐山乱云飞渡,使人不识真面目,在烟标上使用较少。行草在烟标上出现的得最多。<br></h3> <h3>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古时称“楷隶”或“今隶”。只是简化了繁杂的偏旁及其“蚕头燕尾”、波磔分明等特点,增添了撇挑钩风书写较快的笔势,又保留了用笔横平竖直、结体平稳端庄的特点,过渡发展成当今的楷书。是现在通用的汉字字体,烟标上使用较为广泛。楷书鼻祖是东汉末年的钟繇。楷书兴盛于魏晋六朝,成熟于隋唐。《书法精论》中说“汉魏萌其芽,两晋树其干,六朝发其花,隋唐结其实,李唐以后,真书遂不复变。故学真书必求之李唐以上。李唐以后,只可供观摩,不可供效法也”。晋代王羲之创的“永字八法”被后代书家遵为点画运笔的金科玉律。学书法宜从楷书入手,因为楷书容易得法,还能培养学书者的恒心、毅力,并且楷书的基本功训练,对今后学习行草隶篆能奠定扎实的基础。前人比喻说楷书是直立,行书是行走,草书是奔跑。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楷书经众多书家努力创造而形成的一个顶峰,是楷书发展的全盛时期,与唐诗一样,如夜空之星璀璨夺目。初唐时唐高祖、唐太宗都笃好书法,选拔官员也以“楷法遒美”为准绳。积极推崇“二王”书风。很快出现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初唐四杰”。这时书风点画大都劲健瘦硬,崇尚骨力。到了中唐,因为 唐玄宗性喜丰肥,书法也逐渐形成了有血有肉,血肉丰满,雄强浑厚的书风。产生了颜真卿这样的楷书大家。晚唐又力矫中唐富态丰腴,首推柳公权。宋代的苏轼、黄庭、米芾、蔡襄四大家,又都以行草为工,楷书较差。到了元代,能工真书者,只有赵孟頫能冠天下。明代时以小楷见长,出现了文征明、祝枝山黄道周等小楷大家。</h3><h3>楷书用笔与结体很老实,一笔一画都要一丝不苟。要求字态“贵平正安稳”笔画横平竖直,点画顾盼照应,比例婷匀恰当,笔力劲健结构严谨。还要“藏头护尾”运笔的起和收都注重逆势,致使笔锋不外露。</h3> <h3>行书又叫行押书,唐张怀瑾《书断》说行书由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各种书体中,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伸缩性大,因雅俗共赏而最受人们喜爱,因而也最流行。行书的早期名作首推钟繇的行押书。之后是后世仰慕的王羲之。行书作为一体,有着“非真非草,相间流行,浓纤间出,大小参差,血脉相连,风流潇洒”的风格。行书之美在于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结体即能险绝,复归平正。在动中险中求得重心的稳定。</h3><h3>草书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字体,自东汉产生到唐代,经过不断地丰富发展,形成了创于汉初的率真天成、古拙飘逸的章草;形成于晋的笔法圆深、潇洒流畅妍美动人的今草;极盛于唐的变化繁多、结构简省、奔放激荡连绵不断的狂草。有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的特点。草书在狂乱中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但因狂草行笔如乱云飞渡,很多时候不易辨识,故烟标上多采用较容易辨识,但又深得草书精髓的行草字体。</h3><h3><br></h3> <h3>隶书起源于秦代,在汉代达到顶峰,故也称为汉隶。隶书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是线条浑厚刚劲、行笔沉着凝重、结体端庄平稳,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因具有字形平正的端庄美、波磔分明的飞动美、参差让就的错落美、变化多端的新奇美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深受人们喜爱。隶书的发展经历了秦隶、汉隶、清隶三个阶段。但隶书之盛、成就之高莫过于汉。清隶成就虽高,终究是“流”,不是“源”。古拙、浑厚、苍劲之处不及汉隶。现代著名书法家钱瘦铁先生说:“隶师秦汉,楷法唐晋”。汉隶中又以《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为主。《曹全碑》用笔圆劲有篆意,线条秀润典丽;结体匀称精美,多横式扁方;章法的排列纵横有度,字距较大,行距紧密,风格飘逸秀丽,是汉隶圆笔的代表,《张迁碑》用笔方劲,笔画沉厚饱满;结体四周平满,近于方正;章法排列纵横有间,字距较大,行距疏松,风格方整朴茂,是汉隶方笔的代表。隶书是处于篆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既有相互区别,又有相互联系之处,又可取长补短,互相融汇。隶书以前的甲骨文,淳朴古拙颇有天趣;篆书婉通圆劲,雄浑高古。隶书以后的楷书,法度齐备,结构严谨;行书风姿妍美,流利畅达;草书笔法多变,活泼飞舞。因而前人说,不究于篆,无由得隶。</h3> <h3>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秦统一文字以前用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指秦统一文字后由丞相李斯根据秦系文字进行简省规范而通行全国的文字。小篆是十分成熟的文字,已摆脱了文字的图象化,向抽象化发展。线条结构得到充分调整。规范化。字形趋向方整,线条粗细停匀。被称为“玉箸篆”。只是随秦朝的很快瓦解,没有得到很大的普及而被汉隶取代。但是篆书是我国的早起期文字,是汉字的发展源流。篆书作为一种古老文字,以其自有的端庄厚重浑朴苍质,让后人了解书法的一些基础知识:如中锋、藏锋、指实掌虚、平衡对称的基本规律;也能由简入手追根溯源更好把握汉字。因而一直被人们从艺术高度加以继承,更在我国的印章艺术上表现了蓬勃的生命力。人们寄情于方寸,从习篆中得真气,感受春潮缓缓流过心田的安详稳实之美。</h3> <h3>逐渐的,名人书法墨迹大多体现在烟标的标名上,楷、草、隶、篆、行等各体皆备,其中尤以行、草居多。如河南洛阳卷烟厂出品的“白云山”烟标上有著名书法家启功的题词:“人间仙境白云山”,“白云山”三字也是启功的笔迹。有些烟标名称源于报头书法,如“阜阳”烟标的标名源于舒同题写的《阜阳日报》报头;“盐阜”纪念标的标名取自刘少奇题写的《盐阜大众报》报头;“重庆”烟标的标名取自邓小平题写的《重庆日报》报头;“球迷”烟标的标名源于《球迷》“渴望”烟标的标名书法源于徐楚德为电视连续剧《渴望》题写的片头书法;“金陵十二钗”烟标的标名及题诗均由我国著名画家陈大羽题写。其他如“博爱”烟标的标名书法是孙中山的手迹、“云烟”烟标的标名书法取自“书圣”王羲之的墨迹。</h3><h3><br></h3><h3>此外,烟标上的名人书法墨迹还能起到深化烟标主题的作用。如中华香港国际烟草公司出品的“华烟”烟标,正副版上均节录有“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江苏淮阴卷烟厂出品的“板桥”烟标,其副版上印有郑板桥的墨迹“难得糊涂”;湖北宣恩卷烟厂出品的“糊涂”烟标,其副版上不仅印有“难得糊涂”,而且还印有郑板桥书写这四字条幅的缘由;河南商丘卷烟厂出品的“梨香”烟标,其副版上印有王任重的墨迹:“中国鸭梨第一乡――泊头 九一年八月 王任重”;淮阴卷烟厂出品的“盐阜”烟标,副版上印有李先念的墨迹:“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纪念馆 李先念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八日”。</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 <h3>开国领袖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更是诗人和书法家。毛主席的书法既汲取了汉草之精华,又自成一体,字体飘逸通达,宛若行云流水,大拙中见智,捭阖中见巧,充分体现了他的精深造诣。因而在烟标中毛主席的书法出现的最多。山东青岛卷烟厂出品的“海滨”等烟标的标名就是采用毛泽东的书法手迹,而“长江”、“北京”、“黑龙江”等烟标上的标名则分别取自毛泽东为《长江日报》、《北京日报》、《黑龙江日报》题写的报头书法。江苏徐州卷烟厂出品的“红人”烟标标名源于毛泽东题写的《红旗》杂志刊头和《人民日报》报头开头一字。河北张家口卷烟厂出品的“东风”烟标的标名中,“东”字出自毛泽东《清平乐 会昌》手迹中的“东”,“风”字源于毛泽东“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手迹中的“风”。此外河北保定卷烟厂出品的“长城”、四川成都卷烟厂出品的“岷山”、河北石家庄卷烟厂出品的“劲松”、宁夏吴忠卷烟厂出品的“六盘山”、湖南常德卷烟厂出品的“东方红”等烟标的标名书法也是取自毛泽东的手迹。不少卷烟厂还把毛泽东书写的诗词、语录等手迹印在出品的烟标上,如国营青岛卷烟厂出品的“红舞”烟标,印有毛泽东“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手迹;河南登封卷烟厂出品的“中岳”、湖南长沙卷烟厂出品的“湘江”、湖北汉口卷烟厂出品的“咏梅”、宁夏吴忠卷烟厂出品的“六盘山”烟标上,分别印有毛泽东所作的《七律 登庐山》、《沁园春 长沙》、《卜算子 咏梅》、《清平乐 六盘山》诗词手迹全文。</h3> <h3>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书法</h3><h3>将隶书融于行楷,</h3><h3>并用作画的方式来书写,</h3><h3>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郑板桥“乱石铺街”的书法艺术</h3><h3>被展现得淋漓尽致。</h3> <h3>湖北广水卷烟厂出品的“黄粱梦”烟标也别具一格。正版上一人头西足东,侧身而卧,似在做黄粱美梦,副版上有一副对联云:“梦醒黄粱方悟道;心同明月可寻梅。”联语巧妙地道出唐代沈既济《枕中记》中卢生做“黄粱梦”的故事。这枚烟标是集对联、书法和漫画艺术于一体的佳作,令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h3> <h3>还有一些美术字,既有传达信息的功能,又具审美功能。既集灵动变化于一体,又给人以强烈的对比与和谐的视觉审美效果。</h3> <h3>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今天,对于传承发扬我国几千年形成的书法艺术这一传统文化,成为每个国人当务之急。每个炎黄子孙都应学好、批判地继承、繁荣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__书法艺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