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 挥</p><p class="ql-block">1977年7月生于江苏淮安</p><p class="ql-block">师承陈忠康老师、姜华老师。</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淮安市青年书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p><p class="ql-block">中央美院首届兰亭书法班成员</p><p class="ql-block">中国书协第四届国学班成员</p><p class="ql-block">中国书协培训中心首届文修班成员。</p><p class="ql-block">首届、二届、三届、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p><p class="ql-block">获第三届国际篆刻书法展西泠印社奖</p><p class="ql-block">第二届兰亭书法双年展</p><p class="ql-block">第五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四十二人展 </p><p class="ql-block">第三、四届青年展</p><p class="ql-block">第十一、十二届国展</p><p class="ql-block">源流与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代创作作品展</p><p class="ql-block">伟业 ——百年辉煌国博展</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书协主办的重要展览等50余次重要展览入展、获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莲花在水</p><p class="ql-block"> 乔笙巢评秦少游词曰: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诽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p><p class="ql-block"> 昔人凡谈诗论文,必从法、理、情三字说起,然今人论书之语,多言法、理而罔谈情致,何也?盖因法、理易得而情致难求也。试以乔氏之论辨之,以“酒边花下,一往而深”八字,却是得少游肺腑之语矣。淮上风荷堂主人张挥先生,其书以“二王”之苗裔遥接晋唐之风流,入香光之堂奥兼并宋元之意韵。笔下幽兰之味以淡,纸上风荷之气则清。神所以清逸者爽然可适,骨所以遒劲者风规自远。是以余读其书作,醇和澹逸,凝想方洁,是有所臆想,冥接幽邃,总在张挥先生笔墨之间也。</p><p class="ql-block">张挥书法自“二王”生发,婉雅幽深,意惬神闲。书法以“传神”二字最难,何以传神,必曰得古人之深心也。然张君筑基晋人,作书之际色泽较淡,意态却浓。能于淡中取厚,更于蓄势在前。读其手札、手卷诸作,爽爽风骨,浓淡相宜,无不别饶姿态,更兼情致,时有晋唐人之疑惑。此间绰约可见宋人“杏花疏影,小阁新晴”之意趣也。</p><p class="ql-block"> 张挥先生已得“二王”之神而复求于宋元人之意韵。虽神在个中,却音流弦外。读其书作如读白石、竹山之词也。读白石词“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正是张君笔墨清远处;读竹山词“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正是张君文字凄怆处;笔墨所合其意,行间跌宕,温雅俊朗,不狂怪作态,却能得古人意韵者,方为张挥书作“情有感而不深,义有托而不理”之意也。于技则求工,于意则求浅,此便是宋元间之书家之长,亦是其恨事耳。正如读词,南宋味甘而薄,不若北宋味醇而厚。薄者则纤巧,厚者则幽深,不郁则不深,不深则不厚,不厚则不纯正。张君得宋元诸家之所长,亦得其所短,于此间不可不察之。如张君能去纤求厚,绝巧逐工,则毫发无遗恨矣。</p><p class="ql-block"> 张挥先生书作由宋元而下,最得力于董其昌之法脉。其于董书所求者乃“风流蕴藉,天真烂漫”之态。老董所云:“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之语,张君正得此间之妙处。能于隽快处含蓄,含蓄时隽快,才见纯正深婉,读张君之书作,莫不是此理也。然此间读其书须当与蝶庵之文字并读之,才看见张君深婉之意。蝶庵之梦凄婉幽艳,怨慕欢戚,正可合乎张君笔墨蕴藉烂漫之旨。</p><p class="ql-block"> 蝶庵曰:“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之语,却已在风荷堂主人之笔下焉。余读张挥先生书作,酌之如永和之酒,味之如兰亭之风。游目于思白之座上,驰怀于陶庵舟中。每想其热肠郁思,若断仍连,全从晋唐变出,而作婉雅之态,如莲花在水,不染时风尘埃,清风徐徐,香远为之益清者甚矣。而为之赞曰:秋空如碧,春山在望。一场风月,无尽惆怅。以真求真,以妄说妄。心如莲花,四时开放。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戊戌春酣之时于陈州磨剑山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风 荷 堂 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江苏 张挥</p><p class="ql-block"> 夫自古文人斋馆号,或记之以事,或托之以怀,常得于内而发于外,形于表而铭于心焉。</p><p class="ql-block"> 幼时慕周敦颐之《爱莲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余甚爱其境,遂自题斋号曰:风荷堂,余无他雅好 ,惟于书艺情有独钟。每有余闲,则与古为徒,守正求新,纸墨相伴,诗书寄情于此,偶有会心处,自喜半日,得意而忘形焉。</p><p class="ql-block">余自幼喜诗文书画,弱冠后,于古淮阴开馆授徒,以教童蒙书画自给,时光如水,已过二十载矣。已有近两千学子于此学书,近十年来又成立风荷堂书友会,将吾之所学所悟,与诸书友们分享,策展书友会书作展。</p><p class="ql-block"> 吾以为:一枝独秀不如满塘荷香。能带动身边有缘学书者,也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吾为新文艺群体书家,生于盛世,有理想,更应有担当,为传承中国书法之文脉,尽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曾移植数盆莲花于书斋,观其花开之过程。风送荷香,清气入座,朵朵莲花,在梦中摇曳,似江上明月, 如雪汀泊舟 ,荷风作伴,其梦也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者,美学为上品,若不清便浊,浊则不雅,故以得清者,乃为艺首要之务。清乃吾之从艺之终极追求也。惟愿观者品吾作,如见一泓秋水有清气 ,得以心灵之慰籍,酌之如永和之酒,味之如兰亭之风。游目于思白之座上,驰怀于陶庵舟中。如莲花在水,不染时风尘埃,清风徐徐,香远为之益清者甚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陶庵梦忆》中载:“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何邀得荷风入室,令吾清心忘尘? 秋空如碧,春山在望。一场风月,无尽惆怅。以真求真,以清写情。心如莲花 四时开放。</p><p class="ql-block">余终日于此,门前虽有车轮声,然心静意闲,名之于室,记之于心,惟求心安而神定,风荷摇曳于心境也。</p><p class="ql-block">作此七言绝句以记之;</p><p class="ql-block"> 满室书香有清气, </p><p class="ql-block"> 挥毫落纸似云烟。</p><p class="ql-block"> 倏然不惑痴迷者,</p><p class="ql-block"> 唯愿平生心若莲。</p> <p> 技道双修 我手写心</p><p> 江苏张挥</p><p> 北宋苏轼有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明理养气,腹有诗书气自华,再有退笔如山之工夫,则有力透纸背,呈韵致与质感,方可达技进乎道之境,任情挥洒,寻纸上之逍遥。</p><p> 余最喜清、雅、静、逸四字,今略作浅析,求教于方家。</p><p> 清者,清为上品,若不清便浊,浊则不雅,故以得清者,乃为艺首要之务。观者品斯作,如见一池清水 ,可得清气。</p><p> 雅者,自有不俗之意 ,书为心画,境由心生 ,雅为审美追求,佳作由此而生。</p><p> 静者,万物静观皆自得。定而后能静,心静可纳万物 ,心似明月亦如镜,照见心性,方可与天地合,得山水之灵气,心无尘翳,指有余闲 ,袖手无言 ,悠然可得也。 </p><p> 逸者,云林先生云:“余之竹 ,聊写胸中逸气耳 。”先生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不拘常法,吾以为欲得逸气 ,先要得逸笔,何谓逸笔?熟后生是也,此时之生,不是生疏与夹生,而是生趣与意外之想 ,在临古中体味古人笔墨偶然性,看似不经意处,见匠心独运,此乃古人精妙处。须放下匆忙与成见,方可不为物累,超然世外,惟道集虚,飘然何所似 ?如白鹤凌空,心游万仞,逍遥自在。</p><p> 世间无物非草书,自然之相与心相墨趣相合,可得新境。</p><p> 明道者多,行道者少,欲攀书艺高峰,如不静心读书明理,仅仅于技法层面上用力,缺少对笔墨的理解与参悟,古今经典作品的赏析,以及古代书论的辨伪存真,没有对历代文学经典的诵读与理解,姊妹艺术的关注与吸收,笔底难化清雅之气,不然纵使笔成堆,墨成池,亦难登书艺之高境!</p><p> 技道双修,文质兼美,为学书正途,路漫漫而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p><p> </p> <h3> 风荷堂读碑笔记</h3><h3> </h3><h3> 公元371年晋室南渡,北方中原地区经历了五胡十六国的长期战乱。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北魏政权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推进鲜卑等名族与汉族的融合。</h3><h3>在这过程中,以鲜卑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固然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同时他们具有游牧民族的性格气质也反映到汉字书写中来。</h3><h3> 在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南派温文雅逸的书风之外,又出现了一种表现中原地域特质的大气、豪迈气度的北派书法。主要表现为造像记、碑碣、摩崖和墓志铭。前三种确实突出体现了中原大气、古朴的地域风貌。</h3><h3>但墓志铭却具有其特殊性:数量较多,形体较小,笔划精致、结构严谨,刻工精良。因为大都是为贵族人所制,故请当时书丹高手(文人)精心书之,在书风表现上既有北朝的雄强气势,也含南朝的娴静风度。为后来的学书者打开了另一种汉字的观赏视野。</h3><h3> 清阮元著《南北书派论》中云:南派长于启牍,北派长于碑榜。但事物并不是绝对的。南北朝时期书迹虽体势多样,然不特别应为南北地理位置而有特别的不同。如南方还有爨龙颜碑,爨宝子碑传世。而作为“碑帖”来说,也不一定凡“碑”皆“北”,凡“帖”皆“南”。 作为墓志书法融合“南北”,承魏开唐,确实在书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h3><h3> 董其昌所谓南北分宗说,以禅宗思想观古画,启发和帮助后人在绘画美学上分清两种不同的笔墨效果和审美情趣,从理论上分清了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不同内涵意蕴。</h3><h3> 今人学书,视野大开,无论碑帖,书体,榜书小楷,适己者为佳。有缺营养者当补,以碑壮帖,以帖润碑,帖韵碑骨,骨肉停匀,贵在取舍与融合。</h3><h3> 历代碑刻墨迹,古人书论,乃古人心灵之结晶,当用心体会感悟,以古为师,敬畏经典。</h3><h3> </h3><h3> </h3> <h3>中和安雅 温柔敦厚</h3><h3>——略论罗振玉行书翰札</h3><h3>江苏淮安张挥</h3><h3>摘要:本文是对罗振玉翰札的研究。罗振玉五体皆工,对他的篆隶,特别是甲骨文的书法作品,学者研究较多,而他的行书作品一般很少有人论及。罗振玉的行书结体修长、个性突出,是他诸体中书写最多、最自然的书体。笔者从他的行楷及行书作品入手,体味学者型书家的翰札所流露出文人书卷气,并由此引发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指引,即摈弃浮躁、炫技的创作心态,回归书法本体的自然朴实。</h3><h3>关键词:罗振玉;行书;学养;文气</h3><h3>罗振玉(1866—1940),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蕴,号雪堂、贞松老人。他是“甲骨四堂”之一,对甲骨文以及敦煌出土的文书研究颇丰,他所传世作品大都以平正典雅的甲骨文风格示人,而他平时大量的书写(如翰札,题跋,诗文稿等)而是以小行书和小行楷为主,自然书写,达到无意为佳乃佳的境界。因传统观念所致,在民族存亡之际晚年跟随溥仪,出任伪满洲国伪职,成为他一生的污点,导致身后对他的艺术、学术重视不够。他的著作等身,一生专研学术研究,2010年,《罗振玉学术论著集》十二集16册公开出版。他的书法,纯属余事,是学者型书家。</h3><h3>因笔者有幸与罗雪堂同乡,仰望乡贤,不揣浅陋,根据自身学书审美,选择其行书手札做一点分析研究。</h3><h3>一、学书经历</h3><h3>罗振玉的书法审美与实践,受前辈书家翁方刚和路岯影响至深。</h3><h3>翁方刚(1733-1818),号覃溪,晚号苏斋,北京人。清代著名书法家。精金石考证,擅鉴定碑帖,对著名碑帖考证题跋甚多。书法学欧阳询、虞世南、苏轼,有朴静之境,行书、小楷皆精,并能隶书,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h3><h3>路岯(1839-1902)字山夫,陕西人。官知县,罢官后在淮安筑园定居,书法师从书法大家包世臣,(时包世臣亦在淮安为官)。工八分书,嗜金石牌版,所藏甚富。【1】他与罗振玉是忘年交,罗振玉得尽观其所藏,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确立自己的审美理想,追求中和安雅,温柔敦厚。</h3><h3>罗振玉的行书仰慕前贤,心摹手追,笔画雄浑苍润有颜鲁公遗韵,结体秀长得欧阳询之意,书作横画欹侧角度和捺画波磔形态看,又有苏东坡书法的风韵,用笔纵逸,章法舒朗受董其昌影响,自然天成,小行书在他的书法诸体中最为精妙。</h3><h3>罗雪堂之行书,有着孤高特出的脱俗逸韵,字势独立而内敛,用笔沉着而富于节奏感,全无剑拔怒张之态,章法疏朗,一气呵成,创作意境与所书内容浑然一体,笔意淡远而高古,有魏晋风气,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而耐人寻味。连一代大家沈曾植,也对他的行书敬佩有加,沈氏曾对罗振玉说:“学问之事,既为公等垄断,而公之小行楷书,又复卓绝。我毕生染翰,竟无入处,此关天事,又复何云。”由此可见他行书的高妙。罗振玉的小行楷,乃是欧、虞的基底加上明人董香光尺牍流丽之调,真是一派仙风道骨,用笔于侧锋中现出凝重,殊非易事,读之真有如对至尊之感。</h3><h3>二、书法审美决定风格</h3><h3>朴静之美乃是罗振玉学习翁方刚和路岯之所得,同时又与罗振玉自我性情合拍,他对书法风格的选择与学术研究,亦源于此。</h3><h3>罗振玉自跋《临孔宙碑》曰:“古人作书,无论何体,皆谨而不肆,法度端严。后人每以放逸自饰,此中不足也。卅年前亦自蹈此弊,今阅古渐多,乃窥知此旨,并知中不足而饰其外,终身无艺成之日。”这段话可以说代表了罗振玉对书法的认识,他反对狂怪怒张之风,固然有艺术上的认知,但狂怪放逸与他的涵养性情之旨不合,故不取。历史上凡强调涵养性情的艺论,多主张中和安雅、温柔敦厚。【2】在他的书法作品中看不到过多放纵恣肆的痕迹,有的只是法度谨严而又充满静逸的书卷气息,这不但是学养使然,也是他的审美观所决定的。</h3><h3>三、阅古既多的经历</h3><h3>常言道:眼高才能手高,见多才能识广。罗振玉一生大量收藏金石碑版实物与拓片,过眼无数的历代书法作品,整理大量的文献,特别是对甲骨、敦煌文书的收集、整理、考辩,著述,使他的眼界开阔,审美可选择的空间余地大,历经繁华之后的平淡,是高级的平淡,回归书法本体的朴实与纯净,是自然而然的事,加上自己的长期实践,清气生腕下,不求新理异态,自成一种格调,他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不去追求个性的张扬,坚守传统的正大中和气象,注重内涵的陶炼,作品中流露出中和淡雅之韵味。</h3><h3>他汇三千年翰墨大观于笔下,以学术为主,最终能卓然成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成功的经验,在今天仍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3】</h3><h3>通过对罗振玉行书翰札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罗振玉看似平淡书写的背后乃是国学修养的积淀;他崇尚自然书写,更多在表达一种人文关怀的意象;他的书风追求静穆、沉雄、严谨、雍容、大度,也正可以启发当代书坛中青年书家在平时的书法学习中,能够静下心来,潜心研习历代经典法帖的同时,重新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文心,追求文脉的延续,创作出艺文兼备的佳作,摈弃一味炫技的表面化创作现状。</h3><h3>参考资料:</h3><h3>【1】叶鹏飞 《谨严敦古温和儒雅 》,《翰墨菁华罗振玉手札》</h3><h3>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6 第4页</h3><h3><h3>【2】 龚鹏程 《罗振玉的书学与书艺》《诗书画季刊》 总第八期 151页 2013.2</h3><h3>【3】.丛文俊,《雪堂书法叙论》,《中国书法全集78康有为梁启超罗振玉郑孝胥卷》,荣宝斋出版社 1993、3,第18页。</h3><h3>图片来自 《可居室藏书翰罗振玉》 王贵忱 王大文 编</h3><h3>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7年2月</h3></h3> <h3>王羲之诗句“适我无非新”的书法创作启示</h3><h3>这是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兰亭雅集时写的一首诗的最后一句,属于点题之笔。</h3><h3>全诗如下:</h3><h3>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h3><h3>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h3><h3>今试析其诗文大意,联系到他的书法创作与变革,寻找带给我们的书法创作启示。</h3><h3>遥想王羲之当年站在兰亭之侧,举目仰望,只见天空蔚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再俯身看到的是兰亭边那一池澄澈的碧水,天碧蓝,水碧绿,两碧相映,就把人们带到一个表里俱澄澈的美妙世界。如此如诗如画的意境,让王羲之得到一个审美体悟,那就是:清。正好与王羲之性情暗合,唐李白有诗云: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h3><h3>清的本意是水净透明,清,首先与人的终极审美和生命追求相关联,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道家的哲学思想。到家讲究清静无为的人生态度,澄澈透明的生活情调,虚心应物的认知方式,这样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王羲之的生活方式与艺术追求。</h3><h3>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管是文论、画论、乐论、人物品评,还是在书论中,清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而且还是具有很高的审美品格,具有很强的包容性。</h3><h3>如在魏曹丕《典论》中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二而致,人的气质性情对文学的影响,其实书法创作也是一样,讲究书者的气质、性情、涵养,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作品气息清雅不俗,随机生发,顺势而为,有自然之大美。</h3><h3>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其核心含义就是风清骨峻,寓意作品之风格。王羲之的书作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美,沉着痛快,变化不可端倪,让千百年来文人雅士所追捧。</h3><h3>风清骨峻,这是后人研习王羲之书法的关键点,过秀则弱,过刚则野,刚柔并济,文质彬彬,然后才有君子之风,正大气象。所谓个性张扬,任性发挥,要有收,太放则会无含蓄蕴藉之意。而过分含蓄,作品又会少生气与灵动,如一潭死水,无性情。我以为佳作应如一泓秋水,有流动之美,时而泛起浪花。行草创作要动静合宜,理性控制下的感性发挥,有常理更要有异态,有笔墨之偶然性。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有云:晋宋人书,但以风流胜,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所谓晋人尚韵是也。</h3><h3>王羲之顺应书体发展趋势,引入时代审美与意趣,在精研前人书体基础之上,博采众长,进行大胆变革。</h3><h3>其一,楷书,变横势为纵势。</h3><h3>其二,行书,脱尽隶意,欹側取妍,遒媚紧敛,中侧互用,运笔迅疾,便于快速书写。</h3><h3>其三,草书,改章草为今草,运笔更加自由,笔势连贯,减省笔画而不失字形。</h3><h3>王羲之书法创作紧抓清字为基调,不断生发、变化、整合、创新,把汉魏以来质朴书风变化成清雅妍美书风,此书风符合东晋士人之审美,追求个人风度与性情。审美绝定书风选择,多情之人才会有动人之笔墨。</h3><h3>王羲之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汉魏六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之大批极富天才,敢于创新的文学家,艺术家,横空出世,冲破传统樊篱,以“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之气概,我手写我心,建立新的体式法度,开拓出文艺新境界,后世所谓的魏晋风度。这是一个强调自我,让自己的生命如花一样怒放,是每一位从艺者的追求。</h3><h3>艺术创作需要悟性、灵感、禀赋,还要有功夫,达到心手合一,手笔合一,天人合一,才会妙笔生花,妙手偶得。每一次灵性书写,都是人的生命轨迹与心性流露于宣纸之上。</h3><h3>王羲之在以清雅雄秀之审美关照下,进行自然而灵性书写,同时吸取家族前辈与前代名家的营养,善于整合,丰富提高自己的创作,这样的创作,既有传统,又有自己的灵性发挥。</h3><h3>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两点,</h3><h3>适我,首先要适合,其次要是自己喜欢的,有审美高度的。</h3><h3>新,在时代审美关照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书风,进行探索求变。</h3><h3>最后创作出艺文兼备,有内涵、有高度的佳作。</h3><h3> </h3> <h3>一轮明月</h3><h3> 己亥中秋之夜,静坐风荷堂, 焚香品茗之余,挥翰写心,如此良夜,忽有所感,遂记之。</h3><h3> 遥想诗仙李白举酒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倾诉衷肠 ,情寄何所,酒醒茫然,诗仙心情,谁人能懂?多情之人,方可有感人之作。若无多情,诗文书作必黯然失色,无动人心弦之境,将索然无味矣。</h3><h3> 东坡先生中秋之夜思念远在他乡之弟子由,写下了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坡翁心境与诗仙相近,超凡脱俗,自觉乃神仙中人,下笔自有仙气,正所谓: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h3><h3> 余以为词中一个归字,恰似点睛之笔,虽身在俗世,而心在广寒宫 ,心似明月,明月如镜,照见心性。明月如水,洗涤尘埃。明月如霜,清寒澄澈。有此心境者,落笔为文作书,方可不为物累,超然世外,惟道集虚,虚室生白,飘然何所似 ?如孤鹤凌空,心游万仞,逍遥自在。若有此高境 ,眼界自然开阔 ,下笔自有脱俗之境。</h3><h3>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余最喜清影二字,清乃中国传统文化之精要,古今优秀文艺作品之风格,清为上品,若不清便浊,浊则不雅,故以得清者,乃为艺首要之务。不然纵使纸成堆,墨成池,亦是枉然,徒费年月耳。</h3><h3> 影者,身之外化 ,心之物化,唯身心清明,方可曼妙,心之所感,一寓于书,书为心迹,笔似身,挥运乃为舞,自我陶醉,聊抒清狂,可得淋漓尽致也 。</h3><h3> 夜已深,仰望窗外,一轮明月,古今流照,此时東坡先生如在身侧.......</h3><h3> </h3><h3> 己亥中秋夜,有明月清风相伴</h3><h3> 淮安张挥</h3> <p>风荷堂诗词题跋选录</p><p> </p><p>梦江南 秋思</p><p> </p><p>南飞雁,归去几时逢?</p><p>轻摆枯荷陪夕照,</p><p>悠飘落叶伴残红.</p><p>新菊醉秋风.</p><p> </p><p> </p><p> 咏菊</p><p> </p><p>众芳摇落雁南翔,瑟瑟冷风菊正黄.</p><p>脉脉幽香东篱下,敢将傲骨对秋霜.</p><p> </p><p> </p><p> 夜雨</p><p> </p><p>疏蛙不住鸣,夜半幽人惊.</p><p>雨洗池荷伞,怜萍随浪行。</p><p> </p><p>兰亭雅集即兴</p><p> </p><p>追梦兰亭聚绍兴,</p><p>茂林修竹惠风清。</p><p>遥望曲水流觞处 ,</p><p>列坐其间寄古情。</p><p> </p><p>自题风荷堂</p><p> </p><p>满室书香有清气, </p><p>挥毫落纸似云烟。</p><p>倏然不惑痴迷者,</p><p>唯愿平生心若莲。</p><p> </p><p>夜书梅花诗册</p><p> </p><p>邀月入帘人未眠,</p><p>梅花淡写落新笺。</p><p>罗浮清梦暗香冷,</p><p>玉影横斜楚客前。</p><p> </p><p><br></p><p> 春 晨 即 事</p><p>书家清景在窗前,</p><p>草嫩莺飞二月天。</p><p>满树春光晴好处,</p><p>玉兰疏影柳如烟。</p><p> </p><p>山水题跋一则</p><p>庚子新春,增军先生集数日之挥毫泼墨成此卷,将近年来平日外出写生,所思所悟,一一化于笔端,烟岚叠嶂,云水禅心,碧山幽居,可居可游者,斯作也。</p><p>极造化于妙手,胸中丘壑,随手所如,水墨巧施,笔墨精妙,酣畅淋漓,云气烟岚,飘渺于山峰之间者,得山水之灵气 ,一溪闲云,有米元晖潇湘图之画境,飘飘忽忽,让人有出尘之意。斯卷妙呈溪山于纸上耶。</p><p>庚子正月 淮上张挥</p><p> </p><p> </p><p> </p><p>辉杰仁兄集数年心迹成此册,读之如沐春风,有梅香兰馨,沁人心脾,让人心旷神怡,叹笔墨之妙,于俗世中见深情。</p><p>天地山川、明月清风、花间晨露等一一见于笔端,闲适诗意中呈平淡天真之画境,心中有净土,自有桃花源。</p><p> 庚子正月 淮上张挥</p><p> </p> <h3>淮安市佛教书画展发言稿摘录</h3><h3> </h3><h3>笔墨歌盛世,丹青颂华章。</h3><h3>盛值举国上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传承佛教文化,弘扬佛教爱国爱教优良传统,讴歌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伟大成就,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暨第二届淮安佛教书画艺术作品展”,这是一次以书画展览的形式,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h3><h3>佛学是智慧,能启发开悟,净化心灵,让众生积德行善,特别是如今市场经济繁荣,众生皆为名利所累,被俗事缠身,耗尽才华与灵气,一生忙忙碌碌,将会虚度年华。何时能够放下心中贪念与妄想,让我们的灵魂跟上脚步,得到佛的启迪与加持,将会生欢喜心,得大自在。唯有如此,才会心如明月,清澈澄明。不贪不痴,如此净心诚意,将会诸事皆顺,有如佛佑。</h3><h3>达摩祖师曾说过:明道者多,行道者少。佛法与书法都需要心灵的修炼与智慧的开悟 ,用心虔诚的体验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h3><h3>弘一法师出家后,诸艺皆废,仅书法相伴到老,欲以书法的形式弘扬佛法,书法是能最直接的表达内心世界,所思所感,倾注毫端,书为心画,境由心生。</h3><h3>我这次参展的作品内容写的就是弘一法师的送别,情景交融,传唱久远。细读内容,可以感受法师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在特定的年代里有着些许无奈与惆怅,我深深感受到如今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杰地灵,军事政治,人文环境等皆非昔日可比,燕子来时,春山可望;烟波济处,玉宇顿开。</h3><h3>我们当感恩时代,用手中之笔描绘祖国大好河山,讴歌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h3><h3> 明澄张挥合十</h3> <p> 序 文 二则</p><p> 张挥书友会书法作品展(第一回)</p><p> 淮阴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历史上有汉代军事家的韩信,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元代画马名家龚开,近现代雕塑家滑田友,当代书法名家谢冰岩等。他们都是我们艺术追求的明灯。</p><p> </p><p> 盛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莘潮国际家居,欧蓓莎文化创业园与淮安市青年书协,淮阴区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江苏为午文化艺术中心 ,江淮茶事品牌推广中心承办的风荷堂张挥书友会书法作品展(第一回)。</p><p> </p><p> 这是一次书法交流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位书友都心怀感恩之心,敬畏经典,以平日所学所悟,用心书写 ,以笔墨讴歌盛世 ,祝福祖国繁荣昌盛。</p><p> 这也是一次书法汇报展,集中展示风荷堂张挥书友会诸位书友的近期学习成果。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得到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p><p> 以古人为师,可得传统之精华。</p><p> 以自然为师,可得艺术之本真。</p><p> 以我心为师,可生自我之肺腑。</p><p>以古为师,以今为友,相互交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p><p>让我们书友会的同道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携手共进,尽情书写自己的艺术人生,早日实现心中的书法梦!</p><p> </p><p> 风荷堂第二届书友书法网络展</p><p> 序 言</p><p>风荷堂书友会的成立旨在共同营造学书氛围,亦师亦友,互相砥砺,切磋交流,共同提高,在临帖中体会古人翰墨之精妙,在创作中寻找内心深处之灵感,通过灵性书写,把自己所思所悟,付于笔端,流露于宣纸之上,寻找久违之翰墨精神。</p><p>因为书法,我们有缘相聚,彼此珍惜!</p><p>因为书法,我们遇到更好的自己。</p><p>因为书法,我们体会到书法之乐。</p><p>让我们结伴而行于山阴道上,</p><p>追寻心中之桃花源,</p><p>体验千年书法之魅力! </p><p>书友会代表的作品,来自书者心灵深处的呈现,虽有小获,更愿再上层楼!</p><p> </p><p> </p><p> </p><p> </p> <p>风荷堂学书随笔</p><p> </p><p> </p><p>江苏张挥</p><p> </p><p>1学书者唯有心存静念,才能入门。由静生慧,学而不厌,自得其乐。只有静,才能潜心去研究与感悟。不然都是走马观花,风景再美也是擦肩而过。</p><p> </p><p>2面对历代书法经典,让人迷恋,也让人迷茫。经典法帖浩如烟海,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当务之急。 </p><p> </p><p>3:当技法初具时,就要训练不被字形所困,很多书友会陶醉在形似的初级阶段, 欲变而不知变。会临帖不会创作。或者说临帖与创作脱节,其实就是少了意临这一关。</p><p>学会取舍,得意忘形,遗貌取神,化古为我,这一点至关重要,也是学书法的终极目标。</p><p> </p><p>4通过对董其昌的大量临古作品与自我发挥作品,给我们提供对古人作品的启发。</p><p>临古不是去造假,而是吸收营养,通过临古,不断与古人置换书写方法,让自己的书写有参照,书写更合书理,同时又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闭门造字,通过临古,寻找培养自信与从容,才是临古之精要。</p><p> </p><p>5书法,书为写,通过写字锤炼自己的笔画质感,书写节奏,提高手的表现力。法为法则,必须系统研习历代经典,敬畏经典,掌握其中规律,法为我用,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以后才能自由书写,写出自己的情感与个性气质。 </p><p> </p><p>6:对自己的笔墨认识与理解,要提高到鉴赏家或评委的高度 ,方能使自己每次书写时,自然从容的同时不忘对细节的流露。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表现好的作品,给人感觉到位,才会有耐人寻味的味道,不然会经不起推敲。</p><p> </p><p>7:君子书有君子之风,小人书有小人之态。书因人贵,古已有之。书法作品要正大气象,柳公权云:心正则笔正。学书技巧好学,只要方法正确,有名师指导,很快就能入门提高,技巧属于技,仅技熟则匠,作品思想空洞,无内涵,更不会长远。</p><p> </p><p>8 白石老人曾云“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作书妙在法与意之间,太追求法则拘谨,不求法则荒率。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晋宋人书,但以风流胜,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大意相近也。</p><p> </p><p>9董其昌有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生外熟。书写技巧好比营养,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如一味的表现“技术的纯熟”,作品会变得苍白无力,多习气,少生趣。</p><p> </p><p>10一日以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内容创作手卷,听着古琴曲《春江花月夜》,联想作者当时的情境,待进入角色,因早已熟背,随着音乐节奏,自然书写,体会古人之诗境。</p><p>11学书之余,喜欢临摹古人山水画,如八大之空灵,倪云林之逸气,董香光之闲适,黄公望之苍茫,每幅都是大师力作,高山仰止,可居可游,常陶醉其中。</p><p> </p><p>12 灯下写桃花源记,拟香光居士笔意,生涩空灵,陶醉于落英缤纷之境,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独享,更觉和陶公文境相合,平和简静,似抚无弦琴者,以畅吾心。</p><p> </p><p>13,取法乎上。现在有“上好佳”品牌的零食,其实上、好、佳是三个意思相近的字。</p><p>我以为取法要因人而异,并不是你取法高,水平就高。我见到很多书友临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尺牍,初具形貌,而笔画节奏与质感欠缺,证明当下没有临摹高难度作品的能力,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静下心来打好基础,才是有效的练习。赵孟頫、董其昌等大师也是一步一步走近王羲之的。</p><p> </p><p>14,正确认识自己的书写习惯</p><p>古人作品的风格或个性,我认为是古人在时代审美与个人审美统摄之下,长期大量日常书写积累的手上记忆与经验,同时也会有个人习气,设想把黄山谷的抖颤、苏东坡的字形扁,米芾的跳荡、何绍基的回腕等进行改变,结果将会是如何?</p><p> </p><p>15对气韵的关注</p><p>我们的作品为什么不生动?我认为是因为缺少对气韵的认识与关注。董其昌的作品会带给我们新的视觉体验。六法里讲气韵生动生而知之,天生具备的。董其昌则提出可以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弥补其天资,读书以增涵养,行路增见闻,开眼界,更重要的拜访名师,结良友,虚心求教,这样才会懂得如何开启、发现、培养自己。</p><p> </p><p>16,技进乎道。</p><p>吾以为此进字第一层涵义是递进,上升至意。第二层涵义应该是舍弃,忘掉。唯有忘掉,才会冯虚御风,进入道的自由境界。</p><p> </p><p>17,何为险绝?</p><p>章法疏密对比,墨色枯润对比。轻重,方圆,大小、连断等对比,各种矛盾激化与夸张。章法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笔画之间紧密处留一丝空白,如两辆车快速插肩而过而不相撞。小圆转处有针眼,透气。节奏,有中和,或高或低。速度有极速,很快,快,匀速,慢,停几类。所谓高手,我感觉就是有化险为夷的能力,遇紧急情况,从容不迫,冷静处理。</p><p> </p><p>18,个人审美,师承影响,大量的书写,形成书写习惯到个人风格。</p><p>临帖的目的就是通过置换古人书写习惯之后的取舍,取其共性与书写习惯,让我们的书写与古人的书写感觉接轨,为我所用。</p><p> </p><p>19,北宋黄山谷云:士大夫可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俗与雅相对,雅有古雅与清雅之别。观书首先要气韵生动,清气满纸,笔墨有神,耐人寻味。</p><p>艺术最难就“脱俗”二字。“脱俗”并非一般理解的脱离世俗,我理解的脱俗是在竭尽全力摆脱所有对人生和艺术无益的损耗,同时清晰地认知自己,开掘自己,发扬自己,以至于最终成立自己。</p><p> </p><p>20闲情逸致</p><p>早在唐代孙过庭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恬静雅致的学书境界,学习书法原本是一件快乐之事,千万不可浮躁。</p><p>孙过庭《书谱》云: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p><p>北宋欧阳修云:“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事。”</p><p>境由心生,快乐是一种心态,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p><p>《长物志》有云:混迹廛世,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p><p>21、气势</p><p>气势是属于一种阳刚类型的。我们学二王一系精致的行草书法,特别是写小行书,小楷所欠缺的。汉代蔡邕云: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唯有如此才会把当下之心境流露于纸上。</p><p>视觉张力,就是给人感觉一种放得开,有一种势不可当,又有有一种舒展的气势。这个气势在书法当中的运用和在书写的结构当中,都要有表现。在我们书写每一个笔画的时候也要有一种空中取势。有势来不可挡的感觉。</p><p>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意在笔先,就是还没有下笔,气势已经有欲出之感觉。</p><p> </p><p>22、气韵</p><p>气势属于阳刚型的,过分的刚猛,气势有了,但韵味不足。那么我们就讲到气韵。气韵是属于柔和的感觉,给人有一点虚和柔婉。那么气势给人感觉有点刚猛,刚强雄强。那这种感觉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有第一个是有张力感,有一点震撼人的意思。那么有气韵的作品呢,会给人感觉有一种打动人。有一种让人耐人寻味。这些地方我们要去寻找,特别是古人在书写作品当中。董其昌对气韵的关注更加的强化,追求淡淡的禅意。</p><p> </p><p>23、气韵生动</p><p>那所谓的气韵生动。里边就好像有气在流动,像人的呼吸一样的这种气息的感觉。那还有作品呈现出来的气息要很纯净,很干净,很空灵。那这样出来的作品就会给人感觉一种气韵生动啊,让人想看百看不厌。所以如何让我们的作品有一种这样的感觉,那我们在书写当中去换位思考。</p><p> </p><p>24书者与观者的置换角色</p><p>你是一个书法创作者,那么同时也是第一个你的书法观众。那以观众的感觉看你的这个书法创作的时候,你会怎么想?心里边只想到自己,没想到观众怎么看。那么我们在书写的时候,我们要边写边看这种感觉。此时你既是一位书者,又是一位观者,同时扮演两个角色。</p><p>所以要有一种换位的思考,平时要有意识的去训练,有的时候也要学会自己去找自己作品当中的优点和缺点,把优点保持住,把缺点想方法变成优点。</p><p>25,学会把自己平时所学所悟记录下来</p><p>你一定要有能力自己平时所学所悟把形成文字。就是把你想说的,心里边所想的,所看到的,体会到的,把它用文字表达出来,那这样的话我们经常去表达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整体观照的能力,或者细节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在平时练习当中要学会去总结。总结,并不是只在心里面想,还要把它记下来。</p><p> 林散之先生曾有诗云:以字为字本书奴,脱去町畦可论书。流水落花风送雨,天机透出即功夫。学而不思则殆。形成文字,我们平时读的书,有的重要的思想和你的思想相通的,你把它记下来。或者和你的思想不一样的地方也把它记下来。</p><p>我们现在成人学书法,不仅仅是学,而是研究你如何让你的作品,更加的能打动你自己,更加的能把你的自己的思想和艺术的感觉表达出来。</p><p>现在我们成人学书法,想象能力比较少了,那么现在我们就有一种研究、分析的能力,更加的理性。然后在书写的时候,也会有感性化的发挥。</p><p> </p><p> </p><p> </p><p>26书体拓展</p><p>这个书体的拓展了我们刚刚发的图片,我们很多的书友有的学了也很长时间。找不到自己的突破口。</p><p>那第一个问题就是对书体的拓展,没有进行去训练啊,比如隶书、楷书,或者篆书。</p><p> </p><p>强化我们平时所练习的这个书体。这个书体的拓展上面,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拓展,因为这个几种书体的营养是互补的。那么,还有根据我们当下这个每位书友的不同的情况。那么所擅长的书体的这种进行训练,那有意识的,有的时候也可以调节,也可以两种书体同时去学。比如楷书与行书啊,比如行书与隶书啊,隶书与楷书啊……这些训练。那么其实每种体写好了都能上展,都能找到自己的感觉。这个是每个人是不同的。所以在学的时候呢,一定胃口要大一点,要敢于去挑战极限。</p><p> </p><p>27读书养性,</p><p>书是无声之师。开卷有益。若能手捧一本前贤书论研读,方是一种清福。</p><p>书写中体会自然之妙有,情感之流露,笔墨之倾诉,如入无人之境,一片澄澈,得天地山川之灵气,呈纸上自我之风采,味千年翰墨之精神!</p><p>我们在学书法当中,我们要看哪些书呢?</p><p>首先,我们现在目前所需要的就是正在练技法的,要关注技法类的书。技法类的就是怎么样教你掌握书法技巧的书。这些书,古代的书论里边有。还有那些专门编的技法书籍,节省时间。</p><p>第二就是书法史,书法美学的,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开阔眼界。</p><p> </p><p> </p> <h3>张挥临习晚清民国书家翰札随笔</h3><h3> </h3><h3> 1宾虹老人行书翰札,有朴茂金石气,苍劲老辣,近乎缶庐一路,而奇意间出。题画之作,往往浑茂得体,尤有君子之风。吾甚喜之。 </h3><h3> </h3><h3> 2胡小石书行书手札,有简淡之趣,而笔力劲利,舒朗有余味。常置案头细品之。 </h3><h3> </h3><h3> 3白蕉,性淡泊,不慕荣利,有古隐君子之风。书取二王,率更,灵性殊高,所作书札,扇面,往往风神洒落,韵致古秀,置之元人书中,不让古人。林散老所谓:与古人争一席。其书《兰题杂存》手卷,萧散随意,平和淡雅,圆润苍涩,复归平淡,余甚喜复翁书,恨间阔之久也。 </h3><h3> </h3><h3> 4谢无量,意度超旷,天姿甚高,博通诸学,于书道亦喜出奇姿,求天真洒落意致。学寐叟之习气,几一生未脱尽。中岁以后,渐入淡宕之格,法自然,有拙稚之趣。真是积学大儒写孩儿体,其小字亦参钟元常,法八大山人,日本良宽墨迹,遒古怪奇。晚岁书札又参汉简用笔,生意烂漫,有空灵简古之趣,不失为高士也。 </h3><h3> </h3><h3> 5缶翁翰札,老笔披靡,浑厚苍古,率性而为,任性所至,沉雄郁勃,茂密率意,纵横驰骋,得益于其金石之功,有篆籀气。</h3><h3> </h3><h3> 6马一浮最高妙者为行书,续晋唐风神高妙之宗,体构远师兰台,近法寐叟,笔力精切,明洁清虚,韵度出尘,诚可谓絜静精微,晋唐之心髓,数百年后,又有斯人。柔中蓄刚,时若冷泉,实能涤人心肺,超然玄悟,下笔脱落习气,品格高逸。</h3><h3> 7弘一 湛翁有云,大师书法得力于张猛龙碑,晚岁离尘,刊落锋颖,乃一味恬静,精严净妙,在书家当为逸品。内薰之力自然流露,非具眼者未足以知之也。大师出家前所书翰札风格多样,意气风发,纵横驰骋,与出家后判若两人,心态决定作品的气象,于欧阳率更处得力化出,又似得日本良宽妙迹,瘦硬处以圆融参之。</h3><h3> 8郑孝胥 气势飞扬,有欧之紧结,又有褚之飘逸,清雅刚健,时出异态,笔画看似败笔复救之,有力挽狂澜之势。细笔处有振动之感。</h3><h3> 9 罗振玉 小行楷,笔精墨妙,有欧之体式,加以颜法厚实,章法空灵,有香光意蕴,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一派学者风范。</h3> <p>风荷堂临古行草随笔</p><p>1晋人真迹,惟二王尚有存者,然米南宫时罕,谓一纸可当右军五帖,况王珣书,视大令不尤难购耶。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董其昌此跋得意之情溢于纸上,亦有稼轩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之境。余甚爱王珣帖与此跋,录之亦助体悟此帖之风神。</p><p>2余素喜临东晋王珣伯远帖,卷首有乾隆皇帝御题:江左风华四大字,珠圆玉润,有皇家正大气象。又题,唐人真迹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稀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p><p>如今印刷先进,吾辈幸甚,古人佳作已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皆可坐拥书城,饱览古人佳作,当用心体悟古人翰墨之妙处耳。</p><p>3董其昌题王珣伯远帖,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眼光独具,唯有此才可悟书法玄远之境。</p><p>4昔有乡賢教我,右军兰亭序,字字眉清目秀,如佳人笑脸,云蒸霞蔚。余以此意推之,鲁公祭侄稿,字字肃穆冷俊,如英雄挥泪,悲壮郁勃。东坡寒食帖,句句清高孤傲,潇洒自若。</p><p>5王大令帖,</p><p>余尤喜王献之潇洒风流,气若幽兰,有优游不迫,绵绵不绝,从容自若之感,真如其作一笔书之挥运之时,凭虚御风 ,风行雨散,水流花开,行行草草,后世书家如颠张醉素,米南宫,王铎皆师之。唐太宗盛赞羲之而贬献之,手底却无意间流露出献之笔意。</p><p>春夜以元书纸临大令《鹅群》诸帖,参万岁通天帖笔意追求生拙,厚重,飞动,古逸。晨起,废纸成堆,惟有数字可观,想大令少时学书磨墨三缸水,唯有一点象羲之,形质之异,此言不虚也。书作中之质感与笔力,非村夫与大力士所能为。</p><p>6唐太宗形式温泉铭与晋祠铭 太宗崇羲之而压献之,其实观二铭,一平和如羲之,一开张如大令,真有“虎卧凤阙,龙跳天门”之意象,有帝王唯我独尊之气概,随手所如,遗憾太宗没留下墨迹,后人唯有通过此二铭,透过刀锋与石花,意想太宗挥运之时。</p><p>7唐玄宗行书鹡鸰颂卷</p><p>唐玄宗为历代善书帝王之一,其行书鹡鸰颂手卷,笔法精妙,点画丰腴,体式开张,盛唐气象俨然在目。此卷雄秀挺劲,锋芒赫然,结体多变,不拘成法。</p><p>清王文治跋:帝王之书,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为人臣者所能仿佛。真有笔所未到气已吞之概。此卷词藻华丽,寓意幽深,法度完备,精神爽利如见挥运之时,真世之瑰宝也。</p><p>8杨凝式书</p><p>杨凝式,字景度,五代书法奇才。存世作品一帖一貌,非大手笔不能为。韭花帖,一改世人学右军之兰亭面,悟得兰亭之神理,似斜反正,章法舒朗,潇洒出尘。卢鸿草堂帖,为题跋之作,苍茫古厚,有鲁公笔意,亦有自家风神。夏热帖,虽有残损,而点画恣肆,老辣苍劲,雄秀之气溢出纸外。神仙起居法,气息神秘,虚和简静,缥缈不定,有脱俗之意,堪称绝品。步虚词,笔法清雅,字形险绝,有欧公意味,真结构大师也。</p><p>9赵孟頫书法</p><p>余素喜子昂书,温润如玉,醇和清雅。不论精心之作如洛神赋,赤壁赋,秋声赋,吴兴赋等,皆字字珠玑,气韵生动,可人如玉。题跋尺牍,性情流露,力追右军风神。赵孟頫行书作品中,草字以行书笔法与节奏出之,是谓整体协调,细观平稳之中寓动与奇。</p><p>笔法精熟,酣畅淋漓,曾有日书万字,无一懈笔,古今能有几人与之抗衡?由宋仕元,为元代书坛之盟主,艺术修养全面,诗词歌赋,书论画论,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书法五体精熟,独步海内,书画举复古大旗,身体力行,有元一代书家无不受其恩泽,张雨,杨维祯等在赵书外力追新意。当思之。董香光一生与子昂争高下,晚年亦服其笔法精妙,自叹不如。傅青主壮年曾鄙其人而鄙其书,谓气骨软媚,不足学之。暮年亦叹旧日枉语,悔之不已,子昂翰墨,悄然征服后人。</p><p> </p><p>10临董其昌试笔帖</p><p>余近日临摹明代董其昌之试笔帖,草书长卷 ,数纸皆不如意 ,方叹古人笔墨之高妙,用笔之精熟,线条如龙争虎斗,金蛇狂舞 ,铁画银钩,意气风发,结构意态 ,变幻莫测 ,奔放真率,犹如素师再世。章法无意为佳,起承转合,隔行换气 ,笔调变化,时而鼓荡直行,时而婉转虚和,含蓄蕴藉 ,线性老如梅枝,嫩如柳条 ,方圆兼备,大小对比,全篇以长线为主, 辅以点画,一任自然,间出意外之笔,试使香光复为之,未必及此 ,董其昌提出作书要熟后生,此时的生 ,乃为生趣新意,超越平日之感觉,偶获新境。</p><p>余此临作,权当香光再试笔耳!与古为徒,化古为我,吾之心愿也。</p><p> </p><p> </p><p> </p> <h3>风荷堂浅谈书法临摹</h3><h3> </h3><h3>所有的临摹研习,都是为了更好的自信与从容 ,在静逸的自然书写中,遇到更好的自己。学书三步走。</h3><h3>实临检验书者的模仿能力。</h3><h3>意临开发书者的想象力。</h3><h3>创临体现书者的变通能力。</h3><h3>一.实临,就是近于写实性临摹。</h3><h3>简称实临。所谓实临,就是要放下平时书写习惯与成见,最大化的靠近古人经典作品,分析其作品的点画、点画的程式与变化,结构规律与变化 ,章法特点以及整篇产出的气韵。</h3><h3>通过对字帖的分析与理解,从中知道古人是如何通过自然书写与生发,形成的作品图式。我们通过对图式的研究,启动想象力,还原古人的书写状态,通过与字迹的对比,找出差距,及时修正 自己的书写习惯,持续一段时间 ,形成心与手的记忆。同时也是检验掌握笔法的关键,像即得笔法,不像反之。</h3><h3>实临有何意义?就是为什么要实临?</h3><h3>1,检验书写者的控制毛笔的能力。</h3><h3>2,通过实临,从帖中学到用笔技巧,结构规律与变化,章法特点等。 找到古人书写的方法。如果你写像写准了,就证明你的用笔与古人合拍。</h3><h3>实临的方法:</h3><h3>1,摹,双勾,单勾 </h3><h3>2,原大临,放大临,缩小临,匀速临,加快临</h3><h3>3,尽量放下自己习惯与想法,纯净的书写。</h3><h3>二,意临是开发书者的想象力</h3><h3>1.意临的门槛</h3><h3>2.意临的方法</h3><h3>3.二王经典的意临要点</h3><h3>4.关于意临的总结</h3><h3>意临 ,是通过大量实临之后,加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有意或无意流露出的个人意识,意想古人第二次乃至第三次书写与字帖同样内容,古人也不可能重复书写出与自己的作品 完全相似,这样的临帖肯定会与古人有点不同处,但是古人笔法、结构、风格还是一致的 ,同时符合古人书写的法则,不犯忌 ,又很自然,同时又是自己想要的书写感觉与状态,这样经过大量的书写,形成一点带有书写者个人审美感受的作品,这样的临帖我认为可称为意临 。这样的作品才会气韵生动,不被字帖的形所困,也可以说是以字帖内容进行二次创作,这样就把生硬照搬的描形变为有思考的自然书写。</h3><h3> </h3><h3>对古人的理解与感悟。意临作品与原帖有字形不像处,但书写者有能力写像而写的不像原帖,不是临不像,而是为了更高的追求,不过多停留在作品表面的相似。</h3><h3>很多书友会陶醉在形似的初级阶段 欲变不知变。会临帖不会创作。就是少了意临这一关。</h3><h3>行草书法是写意的,白石老人就说过这样的话:‘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h3><h3><br></h3><h3>想象力</h3><h3> 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h3><h3>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h3><h3>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h3><h3>同样道理,当你说起一个字,你就会马上想到一字多书体,古今很多书法名家的书写感觉与书写状态。</h3><h3>当你看到静止的字帖,就能想象到古人当时的书写状态,也就是南宋姜夔所说的挥运之时。如果您能想到,恭喜你的入书法之门了!</h3><h3>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h3><h3>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舞剑的动作和书法的形态相似。</h3><h3>侠客行电视剧,每个字都是武功的一招。等通过看到的一瞬间联想到书法。</h3><h3>这就是意临的门槛。</h3><h3> </h3><h3>董其昌曰: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真精神流露处。</h3><h3>意临方法</h3><h3>1 ,把刻帖还原成墨迹。因为刻帖在刻制过程中省掉了很多细节,如牵丝,露锋的锋尖,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还有墨色的变化等。如以兰亭序的感觉去圣教序。或淳化阁帖等。</h3><h3>2,改变原帖章法 </h3><h3>我们见到的很多刻帖本是后人剪勾本,每个字在不同位置 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应该有所调整与改编。</h3><h3>3,同时代的书家风格融合,以宋苏 ,黄,米,蔡之间的嫁接为例。</h3><h3>4,加入自己的理解 激活字帖。</h3><h3>5 ,以一家的多种书体进行调和,这样风格一致。</h3><h3> </h3><h3>二王经典的意临要点</h3><h3>1,纸墨的选择,字的大小(一元硬币大小),找到合适顺手的工具,是写字的第一步。至关重要,会被很多书友忽略,认为善书者不择笔,要知道首先是善书,而不是爱好者。</h3><h3>2,注意起收笔的变化,中侧锋的运用,特别是侧锋的关注。圆润厚重笔画的练习。</h3><h3>3,注意字距,行距。不要上下左右对齐。</h3><h3>4,不同手札的书写节奏不同。有的是楷行为主要放慢慢,,让笔锋沉入纸面有点草书为主的偏快,让笔锋杀入纸面。</h3><h3>风格一致下的微妙变化。</h3><h3> </h3><h3>三</h3><h3>创临:把临摹变为古人的二次创作</h3><h3>1.创临的意义</h3><h3>2.创临与其他临摹的不同之处</h3><h3>3.创临方法与注意点</h3><h3></h3><h3>4.二王经典的创临示范</h3><h3>5.创临作品的分析欣赏</h3><h3>一:创临 即带有创作意识的意临。意临是以字帖为范本,进行有取舍,强化或弱化原帖的局部或细节处理。</h3><h3>创临是在意临基础上,进一步凸自我意识与审美,以范本为素材,模拟、还原古人二次创作,或多次创作,寻找以一帖为突破口,加入自己的审美期待与平时的感悟,时代气息等。通过多角度的切入字帖,全方位的关注字帖的前世今生。获取大量的信息为我所用。</h3><h3>创临中首先不要被字帖原貌所困,重在理解领会古人的翰墨精神 (写意精神,我手写我心),敢于挑战难度与极限,想象力的畅想 ,设置多种情境,进行刻意练习,才能自然的过渡到独立书写与创作。</h3><h3>二,意临是改变或改编字帖的一些细节,离字帖不远。</h3><h3>创临是在意临基础上,进行有取舍 ,强化自我意识的模拟创作,和原帖离的较远,或取原帖中一种节奏,一种意境等。</h3><h3>三,创临方法与注意点</h3><h3>1,改变字帖中书体转换,帖子上是行书可以改编成草书,楷可以改编成行书。检验自己对书体的理解与运用。运用平时对字形的记忆与变化。</h3><h3>2,改编字帖的连断方式。把行书字帖改编为行草风格。连的方式有实连,虚连,增加节奏感,与字组意识。</h3><h3>3,改编字帖的大小轻重缓急变化。即各种矛盾运用,激活字帖。如赵孟頫的行草作品,一般有楷,行,草三体融合。在一种风格下进行随机应变的调节。把险绝化为平和,创临中可以还原原来的险绝,让矛盾具体化。从而提高主动的创作意识。</h3><h3>4,改变字形结构,把平正一路改编成左倾,如米芾,右倾如东坡,拉长结构如弘一法师。增加书写意态,提高个人风格的辨识度。</h3><h3>5,章法形式的变化,把手札改编成条幅,清代王铎常用此法。把平和型章法改编成舒朗型,营造空灵感,林和靖、杨凝式、董其昌、八大山人善用此法。</h3><h3>把平和型章法改编成茂密型,如孙过庭书谱,杨维桢、金农手札、吴昌硕手札等。</h3><h3>6,注意调整字形外轮廓变化,各种形状以及因字立形的能力。如三角形、梯形、长方形、扁方形、菱形、不规则形状等。</h3><h3>因字立型能力,笔画多与少的字的处理方式。</h3> <p class="ql-block">董其昌行草交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大家对董其昌书法的关注越来越高。特别是201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主办的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和2018年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特展,吸引了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书画爱好者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p><p class="ql-block">《明史》评价董其昌:“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他的画室叫做“画禅室”,他的书房叫做“墨禅轩”。董其昌把禅理、禅意融会贯通在自己的生活中、书画里,成为伴随他一生的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p><p class="ql-block">董其昌的书法,历来评说褒贬不一。</p><p class="ql-block">褒者倾其溢美之词,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p><p class="ql-block">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p><p class="ql-block">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 ,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但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p><p class="ql-block">包世臣云:“行笔不免空怯”。说他没有碑的厚重与中实。</p><p class="ql-block">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讽刺道:“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p><p class="ql-block"> 最严重的我觉得应该是近年来网上的一些微信帖,说董其昌是地主、恶霸。我查了一下资料,这是在1964年,文物专家王治秋根据康生指示,违心地写了一篇题为:“民抄董其昌一案述略”的文章,刊登在6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文章擅称董其昌是“封建统治者的支柱,是大地主、大恶霸、大官僚、大军阀的代表人物”。这一史无前例的定论,罔顾历史事实。</p><p class="ql-block">试想,一个断断续续为官45年,实际只有19年,且于公元1625年拜南京礼部尚书(虚职),公元1633年正式为北京礼部尚书后不到一年即屡疏乞休的董其昌,能称得上是“封建统治者的支柱”吗!</p><p class="ql-block">再说董其昌从无涉足军界的人生履历;</p><p class="ql-block">而所谓大地主、大恶霸的说法,则是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文革”运动造势。</p><p class="ql-block"> 历史表明,真正封杀董其昌的历史岁月,是“文革”十年浩劫。</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不仅董其昌的文墨作品一概被禁,不得示人,而且连荣葬于苏州渔洋山的董氏夫妇墓,也被掘墓启棺,尸骨抛遗荒野。</p><p class="ql-block">这是特殊时代的政治环境带来的结果。所以我们会很少看到董其昌书画作品的宣传展示,更谈不上学习了。</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所处的优越的社会环境,当珍惜好时光。</p><p class="ql-block">学习董其昌书画,前期准备,我的体会有几点:</p><p class="ql-block">1.窗明几净,书案整洁,心情闲逸,焚香品茗,静坐净心,心生欢喜无他念。</p><p class="ql-block">2.有楷书的书写经验,或者就临董其昌的楷书也可以的,最好有一点国画山水基础,要求有点高了,以后可以慢慢学。</p><p class="ql-block">3.准备好一点的小狼毫笔,一砚台,一盂清水,一个白色调墨磁盘,几张抽纸留吸墨试墨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董其昌传世行草作品量大质好,形式丰富。</p><p class="ql-block">《紫茄诗》用笔比较厚重,可以从中体会董书的大字。</p><p class="ql-block">《杜工部诗册》写得非常有才情,浓淡枯湿变化丰富,写字绢上的,枯笔处可以看到绢的纹理,体现质感与书写速度,这是董其昌少有的放旷之作。</p><p class="ql-block">《大唐中兴颂》圆转流畅,墨法苍润,干净利落。</p><p class="ql-block">《论书帖》规范中透出趣味,自然书写的,属于文本类创作。</p><p class="ql-block">《答客难》秀整中饶有灵气。画格书写,墨色丰富,以颜真卿苏东坡的结构为参照,加上一些细劲的笔画。墨色中能看到水的运用。</p><p class="ql-block">《昼锦堂记》《岳阳楼记》大字行书长卷,以颜,米为基调,</p><p class="ql-block">酒德颂,绢本,行距较大,空灵飘逸,有</p><p class="ql-block">《送李愿归盘谷序》</p><p class="ql-block">《菩萨藏经后序》《罗汉赞诗》等</p><p class="ql-block">董其昌还有很多精彩的题跋,</p><p class="ql-block">如跋米芾《蜀素帖》,</p><p class="ql-block">题张旭的古诗四帖,字非常小,但笔笔中锋宛如大字。对笔锋的控制力强。</p><p class="ql-block">题王珣的《伯远帖》,字径也很小。</p><p class="ql-block">题《潇湘图卷》,我在故宫看到原作的,纸是辣染笺,染花青色,非常精彩,看过此幅,感觉其他的作品都黯然失色,就连褚遂良临摹的兰亭序都没有这幅过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 记</p><p class="ql-block">谨以册与我有缘的书友分享交流 ,这些文字是我近年来所学所悟,闲时记录整理出来的。</p><p class="ql-block">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巧作舟。</p><p class="ql-block">天道酬勤,静能生慧。</p><p class="ql-block">只愿在书法学习中遇见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感谢大家的厚爱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江苏张挥于淮安风荷堂</p><p class="ql-block"> 庚子二月三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