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遥远、最纯净的地球那端

独赏西楼

<p>二零一九年四月八日,正在日本的我接到T大侠的一个微信:想去南极否?</p><p><br></p><p>南极,这片令人向往又畏惧的大陆,遥不可及,一个微信立马把我退休后的南极计划提前到了二零二零年?可南极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临时抱佛脚,第二天到京马上查阅资料,问询了T大侠几个问题:</p><p><br></p><p>一、时间?同行人员?</p><p>二、都去几个岛?</p><p>三、乘坐的什么船?多少人?破冰能力如何?</p><p><br></p><p>这几个问题当天即得到T大侠的答复:</p><p>一、时间为2020年春节,同行目前4人,Z大侠夫妇,国内外旅行达人;</p><p>二、去三岛,福克兰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极半岛19天,总行程 24天。</p><p>三、Polar Latitudes公司的Island Sky号,破冰能力强, 载客 114人。</p><p><br></p><p>哇,正合我意,一看对方就是对南极行认真做了准备的,立刻也对玩家Z大侠有了莫名的好感,认真、仔细,以至于对仓位的选择如何我问也不再问了,当即答复:去。</p><p><br></p><p>不但我自己去,还拉了F和H两位美女。后来Z大侠的同学郭大师也加入了进来,一共七人。</p><p><br></p><p>先说说我为什么注重选择几个岛,看下图:</p><p><br></p><p>去南极一般需要从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或者阿根廷的乌斯怀亚上船出发,如果只去南极半岛,一般需要10天,下午3、4点上船占一天,回来早上8点下船算一天,路上来回4天,实际在南极半岛的有效时间也就4天,还要来回两次经历杀人的西风带“魔鬼海峡”——德雷克海峡,而我认为三岛行程18-20天,价格虽然贵但游玩天数增加了不止一倍,性价比更高,且只回程一次经历德雷克海峡,更重要的到南极路途遥远,这辈子也可能就这一次,为什么不看全了呢?况且福克兰岛和南乔治亚岛各有独特看点。</p> <p>再说说我为什么注重选船(当然飞机是更好的旅行方式,但价格也十分“美丽动人”,令我望而却步):</p><p> </p><p> IAATO(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将南极运营的邮轮分为以下四个级别:</p><p>C1 - 载客数13-200之间的探险邮轮</p><p>C2 - 载客数201-500之间的中型邮轮</p><p>CR - 载客数超过500的大型邮轮(不具备登陆资格)</p><p>YA - 载客量不超过12人的帆船</p><p><br></p><p>初看大家一定认为要选择大型邮轮,船大,航行更平稳,设施也会更完善,舒适度也会越高。。。。。。但实则不然,关键的是在于南极的登陆次数。</p><p><br></p><p>由于南极的每次登陆最多100人这一人数限制因素,一般来说载客200以内的游轮每天都有2次登陆或巡游的机会;而400-500载客的则只有一次登陆机会,而大型邮轮根本就不能登陆。南极游玩主要就是登陆和巡游,所以选择C1登陆机会多,性价比也就更高。</p><p> </p><p>再说邮轮公司,我查到目前总共有20几家游轮公司运营南极航线,最著名的Lindbald与国家地理杂志合作,目前有两艘豪华游轮运行南极航线,船票一年前售罄,早已被抢购一空。</p><p><br></p><p> 而Z大侠选的Polar Latitudes公司的Island Sky号也非常不错,2017年的新船,属豪华游轮,设施齐全,房间大都是双人间,房间空间大,大多都有落地窗户、阳台,比探险游轮舒适。</p> <p>经过半年多的等待,北京时间一月二十一日,北京——西雅图——亚特兰大——布宜诺斯艾利斯——乌斯怀亚,经过48小时的行程(30多小时的飞行时间。原本担心飞行时间长身体消受不了,没有想到个个精神饱满,实际证明我们都还很年轻)终于到了地球最南端城市乌斯怀亚。</p> <p>这里虽然是夏季,但连绵的群山上还残留着厚厚的积雪,山脚下的房子竟然是五颜六色的,色彩鲜艳明亮,房前屋后开满了鲁冰花。</p> <p>居住的酒店在半山腰,对面是比格尔湾,旁边就是雪山。</p> <p>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等到上船的日子。大年三十,我们登船了。</p><p><br></p><p>Island Sky号一共六层,我们几人都在四层。主要公共区域集中在第二、三、四层,包括餐厅,公共演讲厅,休息厅、图书馆。四层开房门即可通往外层甲板。</p> <p>  进入房间看到船家给21个中国旅客房间送上了香槟和新年贺卡,房门上也贴着新年快乐的门贴,好暖心。后面证明酒店服务团队非常专业,细心周到热情,让人感到宾至如归。</p> <p>床上是Polar发的冲锋衣外套,质量相当不错,但是非常遗憾的内不含抓绒衣。</p> <p>上船登记、入住,随后立即安排全体乘客安全演习排练。</p><p>船长在演讲厅举行欢迎仪式,并重点讲解在南极的注意事项。</p> <p>手机无网无信号,未成为时尚废铁也仅能看时间和拍照。船上只提供200M免费流量,流量不够可以购买,500M是45美金。</p><p><br></p><p> 船上图书馆提供两台电脑免费上网,每次上网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p><p><br></p><p> 每天晚上三层公共区域都会张贴第二天的活动安排(中英文)</p> <p>演讲厅,南极期间每天的登陆说明会,各种科学、生物、地理知识讲座都在这里举行。区别于其他船只的英文讲座,此次所有讲座都提供了中文的同声翻译,真是意外的惊喜。</p><p><br></p><p> 演讲厅也有时候播放记录片或电影。</p> <p>根据IAATO的规定,每艘前往南极旅行的游轮都需要配备一支有科学家和户外专家组成的探险队。要知道来到南极最重要的户外项目都由探险队负责,探险队长协助船长进行航线确定,探险队他们之中有经验丰富的探险家、生物学家、鸟类学家、地质学家、历史学家、讲师等等组成,探险队员将会在之后的科普讲座、登陆和巡游活动中近距离和大家一起行动。</p><p><br></p><p> </p><p>Island Sky号船上所有的探险队员:</p><p>探险队长Pablo,第二排右三,阿根廷人,探险达人,有上百次到南极经验。</p><p>队长旁边东方面孔的是小航,清华大学毕业,已工作几年,来南极旅游后念念不忘这片冰雪世界,索性做了船上的探险队员,这是第十次来南极。</p><p>第一排最右侧是船的老板John。</p><p>探险队员中还有一个最最重量级的队员,二排最右侧的Falcon,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孙子。</p> <p>船出发后开始的航行是枯燥的,总眺望大海,想尽快的看到海洋生物,但是什么也看不到,好在一路上有各种海鸟跟随我们的船,有鸟的陪伴,也使得船在茫茫大海中不至于很无聊。</p> <p>这只海鸟跟了我们许久,舞动着翅膀,精灵般在狂风中翱翔,一飞就是半天,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它累不累?它能落脚何处?在这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只知道天空和大海是它的归宿。</p> <p>上岸前IAATO说明会,每个登陆南极的游客都必须参加,在会议上会强调每次上下船消毒、签到等流程,还有大家如何保持南极原始风貌,保护南极野生动物等。</p><p><br></p><p>上船前必须对登陆随身物品进行吸尘: 外衣、背包及摄影器材。目的为了防止外来细菌、种子,在登陆时入侵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p><p><br></p><p>衣服口袋、袖管、帽子等等都需要吸一遍,整个过程严谨仔细,丝毫不能马虎。</p><p>登陆南极的时候不能穿自己的鞋子,为了防止各种生态污染,必须穿船上提供的登陆靴并上船前要清洁鞋底。</p><p><br></p><p>经过一天两夜的航行,首先到Falkland Islands福克兰群岛。我们将在福克兰岛停留两天。</p><p><br></p><p>福克兰群岛也称马尔维纳斯群岛,由英国航海家在1592年第一次发现,直到1764年,第一批(法国人)登陆。两年后,殖民地被移交给西班牙,英国和西班牙之间一直发生领土争端问题。1833年,英国海军驻军该岛屿。</p><p><br></p><p>在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入侵岛屿,英国远征军与其经过激烈的战斗,1982年6月14日阿根廷被迫投降。</p> <p>初次上岛,West Point Island,西点岛。</p><p><br></p><p>船上约110名乘客分为五组,分别以南极动物命名,每天变换排列顺序,决定登船先后,我们组是企鹅组。</p><p><br></p><p>第一次上岛大家裹得严严实实。</p> <p>这个季节去南极旅行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冷,大多地方在零度左右,南极的夏天比北京的冬天冷不了多少。</p><p><br></p><p>一说南极,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南极荒芜之地,冰山雪地,旅行很艰苦,大家会问,去南极身体受的了吗?冷不冷?穿什么?</p><p><br></p><p>实际上我们船大部分游客是头发花白的老人,最大的85岁,目测超过70岁以上的能占到五分之三,真的不由得为他们的冒险精神所折服,也有点担心这么长时间的旅途老人家们身体能不能受得了。但是实际证明老人都很好,我们更没有问题。</p><p><br></p><p>穿什么?我上身穿贴身保暖速干衣,易吸汗易干(防止感冒),一件打底羊毛衫,高密度保暖羽绒服,最外套冲锋衣(船上发的)。下身贴身速干裤,加绒裤,防水裤。最后带上帽子、手套,还有最重要的墨镜,这样完全没有问题。有时候走着还会出汗。</p><p><br></p><p>西点岛主要是观赏魔鬼之鼻的跳岩企鹅和黑眉信天翁。从码头到魔鬼之鼻大约有二点五公里。要翻越一个山坡。</p><p><br></p><p>行走的路上我惊奇的发现许多植物、苔藓,而且很多是多肉植物,这是我不曾想到的。看见植物我就走不动,落在队尾,寻找宝物一样的仔细探寻着。</p> <p>哈哈,想不到这片还是带造型的。世界到处充满爱。</p> <p>魔鬼之鼻是峭壁丛生的海岬,海岬位于西点岛的西海岸。这里栖息着500多对跳岩企鹅和2000多对黑眉信天翁。</p><p><br></p><p>南极大陆登陆有一个这样的规定,与企鹅的安全距离必须要大于等于5米。这条规定仅限于人不可以主动靠近企鹅,但企鹅却可以主动靠近我们。</p><p><br></p><p>等我赶上大部队看见大家都拿着长枪短炮静静的在观察这些小精灵。</p><p><br></p> <p>跳岩企鹅。</p> <p>信天翁和它的baby。</p> <p>Saunders Island桑德斯岛。</p><p><br></p><p>原本计划第二次登陆在桑德斯北湾,因风大而改在桑德斯岛东湾。其实风一样很大,飞沙走石一般,刮得人几乎睁不开眼,初次领教了南极天气的变化多端。</p><p><br></p><p>这些是金图企鹅。Gentoo,又叫巴布亚企鹅,也叫白眉企鹅,金图企鹅,是帝企鹅、王企鹅之后体型第三大的企鹅。</p><p><br></p> <p>顶风奋力前行的企鹅,估计是惦记大风中嗷嗷待哺的宝贝。</p> <p>你好,你是谁?你从哪里来?</p> <p>Gypsy cove吉普赛湾。</p> <p>Stanley,福克兰群岛的首府——斯坦利。极其精致的小镇很小,依山而建,各种上下坡。小镇的博物馆、教堂是大家集中的看点,而我却被干净街道旁边的花草吸引着。</p> <p>多肉,想不到多肉可以在这里生长并且开的这样好。</p> <p>“小矮人花园”和“鲸鱼骨花园”是我来之前就准备看的。来的途中看到了路边的“鲸鱼骨花园”,院内花草不多,几个鲸鱼骨的标本实在没有吸引我,放弃也罢,直接来到斯坦利著名的小矮人花园。</p><p><br></p><p>名副其实的“小矮人花园”,花园不大,无数的小矮人欢乐的被种在花园里,周边被宿根、灌木包围着,私密性很强。</p> <p>福克兰群岛政府大楼、总督府,建于1845年,丝毫看不出这是一百多年的建筑。这里的花草繁多,只可惜没有赶上开放的日子。</p> <p>从Falkland Islands福克兰岛到South Georgia南乔治亚岛路途遥远,需要二天三夜。</p><p><br></p><p>这是第二段长时间航行,跟上一段的可真不一样,第一天晚上浪就不小,但勉强可以入睡,但第二天的风浪变得更大,舱内的物品开始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风浪的弧度左右摇摆,发出与柜子的摩擦声。这也是为什么南极的柜子,床,餐厅的椅子和桌子等等都会事先被固定好的原因,不会因为风浪而四处移位,除非是摆在柜子上的物品。</p><p><br></p><p>隔着玻璃门看见外面狂风乱作,浪花不停的拍打在房门上。惊涛拍岸很壮观,惊涛拍门就只剩下惊悚了。</p><p><br></p><p>许多游客早早的吃了晕船药,而我拒绝晕船最好的方式就是少吃,少吃但也不能不吃。风浪大的这两天我只吃早餐,反正饿了船上24小时无限提供各式饼干、水果和茶水。</p><p><br></p><p>当然,我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吃姜粉,早晚各一勺,实践证明,姜粉抗晕船效果显著。</p><p><br></p><p>不过即使光吃早餐也不容易,扶着插着很多呕吐袋的走廊,摇摇晃晃的到二层餐厅,再努力在摇摆的船舱中找平衡,经过一番“舞蹈”才能顺利把菜夹到盘子里并安全落座。</p><p><br></p><p>吃完就得马上回房间躺下,晕晕乎乎中看一会儿带来的视频讲座,晕,看一会眼晕,索性闭眼听,催眠曲一样,讲的啥也没有记住,迷糊迷糊的睡着了,醒了还是从头听,循环往复。</p><p><br></p> <p>经过连续二天三夜的航行,抵达South Georgia南乔治亚岛。</p> <p>Rosita Harbour罗塞塔港是阴沉的,冲锋艇上巡游见到岸边的海狗还是很新奇兴奋的,但是接下来Stromness斯特拉姆内斯这个登陆点就有点恐怖,一上岸就有一群海狗张牙舞爪向我们扑来。南极海狗极具攻击性,从小就喜欢互相撕咬,见到人就要冲过来龇牙咧嘴吓唬一番。探险队员传授高举双手喝退海狗,但我一看见它们冲过来就腿软。</p><p><br></p><p>海狗跟海狮同属海狮科,因体表多毛所以又被称作毛皮海狮。而海狮和海豹最大的区别是海狮有耳朵,海豹没耳朵,海狮能在岸上靠鳍状后肢直立起来并前进,海豹无法靠后肢直立,在岸上只能像虫子一样蠕动。</p> <p>南乔治亚岛真是动物的天堂,马上有被动物围观的感觉。</p> <p>白色的海狗,整个行程只见这一只白色海狗,应该是基因突变引起的。</p> <p>郭大师的获奖照片。600的镜头没有白带,敬业的他天天背着很沉的摄影包。</p> <p>当然也有很礼貌的海狗,老远的打着招呼</p> <p>第一次见到王企鹅。到王企鹅最密集的聚集地,必须先穿过海狗的领地。这里的海狗似乎格外活跃,有点“人来疯”,总是从远处就冲过来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不过都是虚张声势。</p> <p>  Fortuna Bay 福图纳湾, 又是一个阴沉的天气,。</p> <p>下船一会儿下起了牛毛细雨。大家纷纷把相机揣入背包。在南极一定要用防水背包,普通背包即使牛毛细雨时间长了也是顶不住的。</p> <p>水墨丹青的Jason Harbour杰森港。</p> <p>仙境一般,沉浸在这里,忘了时间,忘了我从哪里来还要到哪里去,就想这样一直坐着、看着。</p> <p>St. Andrews Bay圣德鲁湾,王企鹅的聚集地。</p> <p>气势磅礴的冰川,全部寒冷凝结在一瞬间</p> <p>在这里我们幸运的看到一只上下通黑的黑企鹅,也是基因突变导致的。我们很幸运,不仅看到了白海狗还看到黑企鹅,看资料南极还有一只白色的企鹅,我们没有看到。</p> <p>古利德维肯(Grytviken)捕鲸站。天放晴了。</p><p><br></p><p>“I hold…that a man should strive to the uttermost for his life’s setprize”.(“我认为…一个人应尽其所能地去努力实现生命所赋予他的价值。”)在这个南乔治亚岛Grytvikin海岸边寂静的山头上矗立着沙克尔顿(ErnestShackleton)的墓碑,他的墓志铭刻在墓碑的身后,这是沙克尔顿最欣赏的诗人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的语录。在这个墓地中,只有沙克尔顿的墓碑面向南方,那是南极的方向,沙克尔顿一生的追求和向往。</p><p><br></p><p>开始这趟旅行之前, 我对沙克尔顿一无所知,只是近半年才看了有关南极探险的相关资料。</p><p><br></p><p>说起南极探险,不能不说三个探险家,沙克尔顿,斯科特,阿蒙森。</p><p><br></p><p>19世纪中后期,南极探险热潮迭起,沙克尔顿正是这个“英雄时代”浪潮中最著名的一员。他四赴南极,却均未成功,或许正是这种悲剧性的事实才更突显了他英雄般的壮举。但可以确定的是,他超凡的领导艺术和人格魅力,他在南极世界最伟大的救援创造奇迹,奠定了他无可替代的领导角色,也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美名佳话。</p><p><br></p><p>真正在人类探险史上,能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提并论的,是为了争夺“最先抵达南极点”这一荣誉的两位探险家阿蒙森和斯科特。</p><p><br></p><p>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分别率领两支探险队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的鲸湾,为各自国家荣誉展开了一场南极之战。</p> <p>1911年10月20日 阿蒙森带领4名队员,分乘4辆由爱斯基摩狗拉的雪橇,正式向南极进发了。</p><p><br></p><p>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带着少量的爱斯基摩大狗、西伯利亚小马和摩托雪橇踏上了南极探险之旅。两支探险队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展开了一场争夺光荣与梦想的竞争。</p><p><br></p><p>阿蒙森前进的速度很快,他用了4天时间就赶到一号仓库。在到达南纬85度时,出现在他面前的是连绵起伏的南极高原。阿蒙森下令,把较为瘦弱的24条狗杀掉,用18条强壮的狗牵拉3辆雪橇,带足60天的粮食,轻装上路。</p><p><br></p><p>这时,南极地区天气异常恶劣。暴风雪连续刮了5天5夜,为了抢先赶到南极点,阿蒙森他们顶风冒雪,艰难的前进。 1911年12月15日 阿蒙森终于率先到达了南极点。</p><p><br></p><p>与此同时,恶劣的天气给斯科特他们的探险队带来了灾难,他们的西伯利亚小马都在探险途中全部冻死。阿蒙森爱斯基摩大狗看来有着比西伯利亚小马更惊人的耐寒能力,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虽然斯科特在1912年1月18日也到达了南极点,但由于他们的体力衰竭与暴风雪的提前到来,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在归途中相继倒下了。6个月后,营救人员发现了他们的遗体,和斯科特留下的一本日记。</p><p><br></p><p>斯科特极地探险日记中感人至深的一句遗言:我们这么做是冒险的,我们深知这点,运气没有在我们这边,这都是天意,我们没什么可抱怨,只能努力到最后一刻……如果我们得以幸存,我将向世人讲述我的同伴的毅力、进取和勇气,并将以此激励每一个英国人。我们的遗骸和这些潦草的便条也将一定会讲述我们的故事,而且我们富强的祖国会证明,一定会证明,那些支持者我们的人的信心没有被辜负。</p><p><br></p><p>两支探险队只有一位胜利者;但历史却是公正而温暖的,两位英雄不偏不倚地被人们永远缅怀着。</p><p><br></p><p>Falcon在船上给我们讲南极探险史他祖父的这一段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眼里的泪光。</p> <p>古利德维肯(Grytviken)捕鲸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给大家讲解。</p> <p>100年前,这里是一片杀戮的战场,捕杀鲸鱼,猎杀海豹,曾经是一个个充斥着尸臭和罪恶的港湾。</p> <p>从捕鲸站到沙克尔顿墓经过的海象豹的聚集地。海豹很懒,从早上睡到晚上,尤其象海豹,真的很懒,,甚至很少见他们睁眼。</p> <p>冰雪世界的绚丽黄昏,日暮并不寥寂。大家在五层甲板上BBQ,露天烧烤派对自然以烧烤为主,不如平时自助餐好吃,只是体验户外用餐快乐的氛围。</p><p><br></p><p>吃着喝着聊着,还可以眺望远处的群山。</p> <p>南乔治亚岛最后一天,一个晴空万里好天气,上午本应该游览Gold Harbour黄金港,但是想不到这么好的天气却因为浪大冲锋舟而无法上岸。前两小组已下船,却每人都带着满身湿漉漉的海水无功而返,略感遗憾,但是安全更重要。</p><p><br></p><p>但接下来的Cooper Bay黄铜湾着实给了我们惊喜,这里的海水极其清澈,天空是纯粹、安静又热烈的蓝,配上纯白的积雪和完美的蹄形海湾,我想,哪怕南极之行到此结束,我也算没有白来。</p><p><br></p><p>站在甲板面对这面壮丽的景色,不错眼珠的享受这醉人的美景,心中有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和虔诚。</p> <p>Cooper Bay黄铜湾是马克罗尼企鹅和帽带企鹅栖息地,两类企鹅总共约有1万只,能同时观赏这两种企鹅可谓一大亮点,无奈只能船上远观,还是郭大师的长焦让我们近距离的看到他们。</p><p><br></p><p>企鹅笨拙得像直立行走的鸭子但跃进海里,如鱼得水,它们像我们在火地岛玩的打水漂的石子,一个个小翻腾箭一样飚向远方。下水去时肚子瘪瘪,回来上岸肚子鼓鼓的。</p><p><br></p><p>沉沉暮色下、冰冷的海水中上下翻飞的企鹅,演绎着自然界最残酷的生存大片。</p> 落日倾洒在雪山冰川之上,给白皑皑的雪山染上金色的光芒,熠熠生辉,使白色大陆多了一些色彩。 <p>同行七人,四人是摄影高手,两人是靓丽的模特。只有我,啥都不行,好在各位高手轮番给我讲课,从端机姿势到摄影技巧,让我收获良多。</p><p><br></p><p>大家都去吃饭了,我还在练习。</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从南乔治亚岛到南极半岛也需要航行两天三夜。</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虽然和前一段航程都是两天三夜,但这段风浪更大,探险队员说有4米多高,海浪撞击着船底,发出咚咚的声音,海浪拍打到四层的甲板了、房门上,为安全考虑甲板已经关闭,我还是和上一段航程一样,尽可能的少吃躺着,坚持不吃晕船药,唯一不一样的是心里多些惴惴不安和担心。</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不是我想的太多,不要忘了</span>2014年2月,一条南极游船从乌斯怀亚港口出发后,按照既定路线驶往南设得兰群岛,但是进入西风带几个小时后,突然遭遇了暴风。铿锵的海浪声不停地从船舷震荡到船舱内。当时有除了驾驶舱内的海员,休息大厅里只有三位船员。波澜的巨浪猛然砸到大厅舷窗上,玻璃应声而碎,残渣四下飞溅,虽然只有一位船员胳膊被划伤,但大家都吓得不轻。所幸当时天色较晚,大部分人都已经在屋里休息,所以没有造成其他的人员受伤。于是2014年的这条船上的船员和乘客全都被迫提前回家了。不得不说,对于南极旅行来说,有时需要接受这样的结果。</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好在我们有惊无险。探险队员开玩笑说,这才是4米多的浪,德雷克海峡的巨浪是20.7米呢。看来更艰巨的行程在后面。</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第三天的清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央开始出现成群的冰山,远处在看到冰川的那一刹那,人群开始欢呼起来,所有人都跑到了甲板上,看着眼前仿佛如梦中一般的景象,有人手舞足蹈的欢呼着,有人只是沉默着,凝视着海面上像雕塑一样的冰盖,纵有千言万语萦绕在心头,也不知该用什么形容词描述那时那刻那景。那是我与南极大陆的第一面,就已如此震撼至心底。</span></p> <p>船上广播通知,所有旅客到甲板上集合,合影。</p> <p>Elephant Island大象岛,沙克尔顿和他的探险队员在海上经历了497天成功登陆在此,并且是他的22名探险队员滞留四个半月生存的地方。</p><p><br></p><p>1914年8月8日,沙克尔顿带领27名队员乘“坚忍号(Endurance)”离开伦敦第三次赴南极探险。1915年1月深陷威德尔海冰川,10月船沉海底,沙克尔顿弃船带领船员经过海上7昼夜漂泊到这里,但是大象岛荒芜一片,不能给大家带来生的希望,沙克尔顿决定带领五名队员前往南乔治亚岛求助,狂风怒海中航行了17天,奇迹般的到达了1300公里以外的南乔治亚岛,并带领体力较好的队员徒步36小时在从未有人涉足的南乔治亚岛内陆穿越了51公里,成功到达Stromness捕鲸站获得救助,随即沙克尔顿救出中途留守的三名队员后组织计划营救前往大象岛,受浮冰影响,三次营救均告失败,沙克尔顿遂向智利政府申请援助,智利方面派出军方负责救援,终于在四个多月后成功的抵达大象岛,成功营救了22名大象岛的兄弟们。成功营救后的沙克尔顿喜极而泣:“他们都在,一个不少”。</p><p><br></p><p>这次营救被后人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营救。</p><p><br></p><p>这场惊醒动魄绝境逢生的传奇历时2年零1个月。</p><p><br></p><p>拿着T大侠的望远镜看到礁石上矗立着的雕像,那是智利海军军官LuisPardo Villalón的雕像,一个世纪前,正是他驾驶着Yelcho号船搭救了滞留在大象岛上的22名沙克尔顿探险团队的成员。如今成群的帽带企鹅终日陪伴在Pardo雕像的左右。</p><p><br></p><p>能来到如此有历史意义的地点,我们当然兴奋不已。根据原本的登陆计划,我们将徒步重走沙克尔顿团队在大象岛求生时所走过的地点。但当天虽然晴空万里但是风浪比较大,冒然登陆可能会有危险,船长通知,改变计划,船驶向靠近大象岛的Point Wild,一个以沙克尔顿得力助手Frank Wild命名的地方。</p> <p>Point Wild怀尔特角,孤寂冷峻,冰川、雪山、礁石在厚重的云层下凸显苍劲。</p> <p>Cape Lookout象岛的瞭望岬,蓝眼鸬鹚。</p> <p>蓝眼鸬鹚和岬海燕一起嬉戏。</p> <p>在瞭望岬我们近距离的见到了帽带企鹅企鹅和马克罗尼企鹅。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见到了六种企鹅。</p> <p>企鹅,南极最有代表性的动物,永远是南极的最佳代言人。在南极的企鹅种类非常的多,共有18种。大致介绍一下:</p><p><br></p><p>一、冠企鹅属,包含七个品种:</p><p> 南跳岩企鹅、北跳岩企鹅、马克罗尼企鹅、黄眉企鹅、白颊黄眉企鹅、史纳尔岛企鹅、皇家企鹅。</p><p> 本次南极行看到了<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南跳岩企鹅和马克 罗尼企鹅。</span></p><p>二、环企鹅属,包含四个品种:</p><p> 麦哲伦企鹅、洪堡环企鹅、非洲企鹅、加拉帕戈斯企鹅。</p><p> 本次南极行看到了<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麦哲伦企鹅</span>。</p><p>三、阿德利企鹅属,包含三种企鹅。</p><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帽带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span>。</p><p> 本次南极行看到了<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帽带企鹅、金图企 鹅。</span></p><p>四、王企鹅属,包含两种企鹅。</p><p> 王企鹅、帝企鹅。</p><p> 本次南极行看到了<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王企鹅</span>。</p><p>五、黄眼企鹅属,一个品种,就是黄眼企 鹅。</p><p>六、小蓝企鹅属,一个品种,小蓝企鹅, 是世界上最小的企鹅。 </p><p><br></p><p>本次南极行一共看到了其中的六种企鹅。</p> <p>这是最先见到的跳岩企鹅。黄色的眉毛,有股杀气。</p> <p>脖子上戴着项圈的麦哲伦企鹅,</p> <p>这次见到最多的就是金图企鹅。金图企鹅眉清目秀,颜值较高,眼睛上方有一个明显的白斑,嘴细长,嘴角呈红色,有拖着婚纱一样的尾羽。</p> <p>王企鹅,安静下来的时候一动不动目光呆滞,属于天然呆的萌。</p> <p>马克罗尼企鹅,顶戴花翎绅士一般。</p> <p>帽带企鹅,很形象啊,有帽有带,很有喜感。</p> <p>本以为这次可以见到阿德利企鹅,没有想到一只没有见到。</p><p><br></p><p>阿德利企鹅曾经数量众多,但由于气候变化,近30年急剧减少了九成,2002年已被列为近危物种。</p><p><br></p><p>据媒体报道,在两年的时间内,已有15万只阿德利企鹅死亡。正是因为温室效应,导致了冰山坍塌,坍塌的部分直接在海边搁浅,挡住了企鹅觅食的道路,它们不得不跌跌撞撞跋涉60多公里,到最近的海岸捕食。</p><p><br></p><p>研究人员称: 除非这座冰山漂走或长年存在岸边的固定冰崩裂,否则阿德利企鹅可能在20年内灭绝。</p><p><br></p><p>下图为网上盗图,阿德利企鹅。</p> <p>濒临灭绝的不止阿德利企鹅,美国最近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存企鹅家族中体形最大的成员——帝企鹅将在本世纪末灭绝。但愿不是危言耸听。</p> <p>Mikkelsen Harbour米克森港。还没有上岸,就已经感受到“企味熏人,鹅声鼎沸”。</p><p><br></p><p>从船上可以看到阿根廷科考站的红色屋子和国旗。米克森港是长三公里的港湾,1901年瑞典人探险南极时发现,之后作为捕鲸船停靠地。腐烂的捕鲸船,巨大的鲸鱼骨架如今犹在。</p><p><br></p><p>米克森是挪威捕鲸船船长的名字,他的妻子因陪同来南极,成为首位到达南极的女性。</p><p><br></p><p>第一次看到金图企鹅的宝宝。好温馨的画面。</p> <p>Cierva Cove 谢尔瓦湾。周边群山耸峙,冰川峥嵘。有些冰山是从附近的冰山末端崩落,随风漂浮。</p><p><br></p><p>冰色蓝的程度不同,有深有浅,那是因为形成的时间不同,蓝色的形成时间为4000千年以上。</p> <p>这块是黑冰,形成时间上万年了。</p> <p>Cierva Cove 谢尔瓦湾巡游是斯科特的孙子Falcon为我们冲锋舟开船。他从海里捞起一块黑冰,晶莹透亮,我们把这块冰带到餐厅,南极冰红酒,尊贵至享。</p> <p>橡皮艇行驶在南极的海面上,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十分梦幻却又触手可及。</p> <p>头顶风起云涌,远处冰山积雪皑皑,近处蔚蓝色的海水里漂散着幽蓝的冰山,小小的橡皮艇在浮冰间谨慎的穿行。</p> <p>大片冰川一并现于眼前。突然Falcon指向远方:鲸鱼,只见远处一股水柱澎涌而出,他将引擎油门放松,朝着鲸鱼的方向轻声滑行。</p><p><br></p><p>  鲸鱼,在南极人气最旺,只要广播里一通知,船的几点方向有鲸鱼出没,游客火速冲回房间拿外套和相机,甲板上立即蜂拥而至众多摄影爱好者,长枪短炮一阵扫射。</p><p><br></p><p> 鲸鱼我还是分不清种类,其实第一天早上拉开窗帘我就惊喜的看到远处的两条鲸鱼,等拿起相机一看就剩下一条,穿上衣服走出房门这一条也消失在茫茫的大海,而探险队员从鲸鱼的水柱,背鳍,尾部就能判断出鲸鱼的种类。</p> <p>巨大的冰川和冰盖开始一览无余的展现在眼前,让人仿佛掉入了一个晶莹剔透的世界。眼前的美景已满足我对南极冰雪世界的所有幻想。</p> 时间的速度在这里好像流淌的特别的慢,四周格外安静。 <p>我看见一群企鹅在海里游泳。鲸鱼时不时浮出水面,甩出它那漂亮的鲸尾,被溅出的水花在空中洒落时形成了一个优美的弧度。</p> <p>港湾无风,海面如镜。</p> <p>冰山作床,象黑豹悠闲的晒着太阳。</p> <p>如诗如画。</p> <p>凯旋门?</p> <p>当一座冰山有着正宗的南极蓝的时候,它究竟可以有多蓝。</p> <p>冲锋舟在千万年前的巨大冰川旁巡游着,</p> <p>南极的冰川是千姿百态的,颜色变换迷离如宝石,真的让人流连忘返。</p> <p>不就是睡个觉吗?有什么好看的。</p> <p>南极,惊艳了岁月惊艳了我。</p> <p>Cuverville Island 库弗维尔岛。这里盘踞着上万只金图企鹅,还未上岸,又已是“企味熏人,鹅声鼎沸”,掩上鼻子下船。</p> <p>巨大的像冰山的一样的冰川矗立在大海中央,像是一位巨人。冰山的倒影也是那么让人沉醉。</p> <p>与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冰山对视着,空气好像被凝固了一般。</p> <p>到处都见象海豹懒散的身影。</p> <p>巨大的蓝色浮冰,呈现各式各样的形状。</p> <p>豹斑海豹(Leopard Seal),在我们橡皮艇边上游来游去,上下翻腾戏耍,玩的不亦乐乎。背时而浮出海面,丝一般地柔滑,我仿佛感觉到他的呼吸、看到它的笑容,这番友好互动,让人恋恋不舍,告别时的我挥一挥手,像道声珍重。</p> <p>Neko Harbour 尼柯港,这个船的老板John亲自为我们驾驶冲锋舟。Neko Harbour ,二月七日,这是我们此次南极到达纬度最高的陆地,也是感觉最热的一天,许多人已经穿上了半袖。</p> <p>坐在岸上只听轰隆隆一声响,亲眼见到了雪崩,尽管雪塌的面积不大,但声音已足够让人心惊胆战。</p> <p>皮划艇,不得不佩服欧美人,参加这活动的大都有70多岁了。</p> <p>这位老人独自一人,每次下船都背两个机身,不止两个镜头,一个很沉的摄影包。她自我介绍说在60年代和父母一起到过中国。</p> <p>也就在从Neko Harbour 尼柯港回到船上刚想休息,广播宣布要利用现在风和日丽的天气举行著名的“南极跳水”!</p><p><br></p><p>大家期待已久的最刺激的“南极跳水”活动开始了!船上几乎所有人都冲到四层甲板观看这一勇敢人的运动。</p> <p>我们七人最勇敢的当属郭老师。非常惭愧,我带的游泳衣当然没有用上,也别说,在乌斯怀亚的无边泳池泡了温泉,也算没有白带吧。</p><p><br></p><p>南极跳水不讲规矩,也不论你会不会游泳,一根粗绳子系在腰间,由工作人员牵着,跑不掉也沉不下去。</p><p><br></p><p>跳水有单人跳也有双人跳,父女、情侣双人跳,入水姿势各异,游泳姿势各异,花样不是太多。</p><p><br></p> <p>南极半岛的最后一天上午,天气阴沉,按照计划登陆port lockroy洛克罗伊港和Jougla Point朱格拉角。</p><p><br></p><p>二战时,英国人在岛上的Jougla Point朱格拉角建立port lockroy洛克罗伊港监测站,一说是监测德国舰队。1962年该站废弃。1996年改造成博物馆、纪念品店和邮局的景点。由于地方狭小,参观人数有严格限制,一次只能进二十人。</p> <p>博物馆是英国站的老屋子,陈列着一些历史图片,保留着过去工作人员工作和生活空间,生活空间里不乏女艳星的图片。</p> <p>  此行的最后一次海上巡游,Fournier Bay 福尼尔湾。上午阴沉的天气,没有想到下午又是阳光明媚。南极一年只有20几个晴天,而我们这次登陆十天,有七天都是晴天,这是何其的幸运啊!</p><p><br></p><p>大名鼎鼎的天堂湾是《孤独星球:南极》书中最为推崇,也是我向往已久的,但不在此行行程之列,但真的没有想到这个Fournier Bay福尼尔湾不逊色天堂湾,不仅景色壮丽,且湾里座头鲸众多。看到有6条在我们冲锋舟旁边玩耍。回去听在那边参加皮划艇活动的队员说,下午那个时间最少有12条鲸鱼在我们船的周边。</p> <p>Popar公司的Island Sky号和姊妹船Hebridean Sky号在这里聚首。</p> <p>这里是鲸鱼的天堂</p> <p>鲸鱼甩尾此起彼伏。</p> <p>漂亮的鲸尾甩出水面,激起阵阵涟漪。</p> <p>这里的冰川在逐年倒退,但依然气势恢宏,可以想像这里密集分布的冰山脱离冰川时的场景</p> <p>海豹,优雅的身躯自在的躺在大冰枕上,看见我们的到来,竟然朝我们来了一个微笑,这微笑直达内心。</p> <p>刚还在浮冰上呼呼大睡,听到动静立刻摇尾和我们打招呼。</p><p><br></p> <p>晶莹剔透的浮冰,宝石一般。</p> <p>冷不丁,一条鲸鱼一个鱼跃就出现在船的一侧,等我反应过来鲸鱼已入海面,不料,没有等几分钟,在大家还没回过神来,眼前,就在眼前不到20米的距离,鲸鱼又一个鱼跃,简直就是给我这个没有长焦镜头的专场表演!</p><p><br></p><p>真是惊心动魄的一刻,从没有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这庞然大物。</p><p><br></p><p>惊喜,激动,兴奋,从未有的情感,瞬间交杂在一起,咔咔,不停的按快门,想将这一瞬间永存,但是对自己的照相技术没有抱啥希望。回到船上,迫不及待的打开相机,哇,清晰、完整的记录了那一刻,感动,感恩,泪水都差点夺眶而出,瞬间就觉得来南极已经值回票价了。</p><p><br></p><p>在船上看到80多岁的老人背着沉重的照相包、带两个机身还有最少两个镜头,真的惭愧。这几年出游我都不带相机了,沉,再有回来整理照片麻烦。这次大侠们说到南极不带相机会后悔的,所以最后还是带上了,没有想到带上还真的对了。在旅行中用镜头捕捉美景,留住的不仅是看到的美景,也留下了美好的心情,沉点、累点又算什么呢?</p> <p>为什么这里的鲸鱼这么多?探险队员说:因为磷虾,大家低头看看海水就知道了。哇,果然,清澈的海水具多的磷虾。</p><p><br></p><p>磷虾在南极的生物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所有南极动物的食物,企鹅就是以磷虾为食。</p> <p>曲终有散,南极的最后一天晚上,热闹至极,所有船上服务人员为大家带来欢乐的节目。</p> <p>离开南极半岛,一直萦绕在脑海的就是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恐惧?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领略一下德雷克海峡别样的魅力。</p><p><br></p><p>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 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900-950公里,平均水深3400米,最深4750米,是世界上最宽最深的海峡。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加之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因此,风暴成为德雷克海峡的主宰。全年风力都在8级以上,动辄10-20米。即便是万吨巨轮,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也被震颤得像一片树叶。这片终年狂风怒号的海峡,历史上曾让无数船只在此倾覆海底。于是,德雷克海峡被人称之为“杀人的西风带”、“暴风走廊”、“魔鬼海峡”,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死亡走廊”。</p><p><br></p><p>但是我们回程时德雷克海峡风平浪静,几乎没有人晕船,此时的德雷克海峡更像德雷克湖。</p> <p>回来一直心系南极,有关南极的任何信息都要看上几遍:</p><p><br></p><p>根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p><p>巴西科学家在南极测得20.75度的气温。</p><p>这打破了南极地区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也是首次超过20℃。</p><p><br></p><p>2020年1月,全球平均气温破纪录。是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1月。</p><p><br></p><p>下图是NASA的地球观测卫星日前发布了2张南极鹰岛图片。</p><p> </p><p>一张拍摄于2月4日,另一张摄于2月13日。</p><p><br></p><p>从图中可以看到才短短9天,冰雪大面积融化。</p><p><br></p><p>虽然鹰岛地处南极洲南部最热区域;虽然是季节性积雪的融化 ,但不可否认,这是2月在鹰岛附近观测到人类记录的最高气温,不可否认全球变暖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南极洲也不能独善其身。</p> <p>看到上面南极这张照片真的脖子发凉,想起南极跳水那天,2月7日,船上许多人都已经穿上半袖、裙子;想到阿德利企鹅;心在呐喊:南极,以后的南极将是什么样子?</p><p><br></p><p>这是船上科学探测小组测的南极海水温度变化。</p> <p>2020年确实是多灾多难的一年,这一年,将载入史册,全球无幸免。全球疫情、东非的蝗灾、澳洲的火。。。。。。</p><p> </p><p>这些看似偶然的灾难,其实是必然。</p><p>但我更愿意看作这是自然对人类的提醒。</p><p>提醒人类要学会敬畏。</p><p><br></p><p>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p><p><br></p><p>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p><p>人类只是地球的匆匆过客,</p><p>但是人类的破坏却遍及地球每个角落。</p><p>人类千万不要用自己的侥幸,</p><p>去挑战自然的权威。</p><p>因为代价,我们真的承受不起。</p><p><br></p> <p>我们不仅要保护南极,这片世界上最纯静的净土,还要保护地球的每个角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