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春华老师昨天在群里分享一句话说“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地滋养恐惧。”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是勇气不够,自信缺乏,总是觉得这个事我还没有准备充分,等我啥时候准备充分了再去做。结果呢,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很多时候就不了了之。</h3><h3> 其实,哪儿有百分百的准备充分呢?很多事情是要在行动中去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和完善的,是要在一次又一次的行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的。之前看到过俞敏洪的演讲视频,其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一生有多少事是因为不敢所以没有去做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你克服了恐惧和他人的眼光,你才能成长!”</h3><h3> 而我呢,经常是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尽管这几年通过学习有了一定的改观,但还很不够。前段时间,冀老师号召大家在群里分享,其实我能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毕竟学习这种事一定是卷入越多、收获越大的。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的特殊时期,个人的情绪也经过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变化过程。其实也还是想分享一下的,当然这个分享并不是为了告诉大家怎么做更好,每个人都有缓解情绪、释放压力的方法,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我只是想通过分享去回过头梳理和审视一下自己在这个时期的心态变化。</h3><h3> 本来早就想付诸行动的,但总以种种理由拖延,直到看到春华老师分享的这句话,我想我必须得具体去做了。真希望我这种总想和总依赖有人在后面推我一把的毛病能早日成为过去式。</h3><h3> 好,正式开始分享。年前孩子放假前,还跟几个朋友商量大年初一带孩子们去开封玩儿,后来到腊月二十五六的样子吧,有朋友说估计不能去了,网上有关于不明肺炎的信息。我那时还没注意到相关信息呢,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不去就不去吧!不行到时找个地方爬山去!</h3><h3> 放假前大慨二十八那天在单位,同事小妹说口罩不好买了,问我有没有,我还说以前买的还剩几个呢!她出去买口罩,我竟没想起来让她帮忙捎回点儿,完全没有意识到严重性。那天下午下班时,我和儿子还乘坐公交车回家,而车上没几个戴口罩的,我们也没戴。</h3><h3> 大年初一,已经明显感觉到紧张的气氛。为减少人员聚集,附近很多场馆都封闭了,所以就老实待在家里。我给孩子爷爷奶奶说,让他们别出门,别串亲戚,最好也别让亲戚们过来。但当时那样说的时候并没觉得一定需要如此,只是想着往严重点说,好让他们注意防范。</h3><h3> 口罩更难买了,孩子叔叔在附近镇上买了几盒,也帮我们捎回一盒。50个一次性口罩,非独立包装,也没有医用字样,但总比没有强吧!开车给十几里之外的父亲送回去一多半,交待他务必注意防护,少出门,出门必须戴口罩。毕竟上了年纪,而且年前因为肺炎才住院半个月,抵抗力较差。</h3><h3> 初二去单位值班,不少领导在岗,准备成立防疫指挥部,且不断在开会安排部署等。因为工作需要,初二初三两天都待在单位,感觉到越来越紧张的气氛。这中间,大家都戴着口罩。</h3><h3> 因父亲不听劝,跟村上几个老人在一块儿聚集说话,我很生气,打电话说了他一顿,并让孩子爸去把他接到我家。后来我也挺后悔,没顾及到父亲的感受,只是觉得他不听劝、不知轻重、不体谅我的一片苦心等。其实站在父亲的角度看,他也有他的道理,何况当着别人的面硬把他接走,他也觉得挺没面子的。</h3><h3> 初四开始在家呆着,做饭吃饭睡觉外,不受控制的关注相关信息,看到那么多最美的逆行者,钟南山、李兰娟,那么大年龄了还在奔波,很是感动;医护人员不惧风险、冲锋一线,是感动更是心疼,而那因此牺牲的医护人员更是令人痛心和哀伤;那无数人和无数家庭的无助、恐惧、孤独、悲伤、绝望甚至天人永隔,又觉心酸和无奈;那些不听劝阻、不予配合,甚至瞒报的患者让人不解和气恼;而诸如那种吐医生口水之类的行径则更使人义愤填膺,等等等等。</h3><h3> 我看着,感慨着,甚至气愤之余骂上两句解解气。可是,慢慢的,一种不受控制的恐慌感笼罩了我。传播速度这么快,谁是密切接触者B又这么不确定,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持续上升,更重要的是病例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怎么办?到底哪里是安全的?口罩没剩几个了,酒精消毒液也不多,到哪里去购买?</h3><h3> 逛淘宝,贵且没货;微信上倒有人卖,但不知真假几何。终于买了一包所谓的KN95口罩,但盼星星盼月亮的回来后,10个口罩175元,却连KN95的字样都没见着,口罩上更是没有任何标识。如此产品,戴着还真是不怎么放心,终于还是退掉了。</h3><h3> 那种很是紧张恐慌的状态大概持续了两三天吧,整个人陷入海量的真假难辨的信息中,偶尔还伴着机械的随便吃着什么东西的吞咽动作。我意识到不能这样了,面对突发事件适度的紧张焦虑恐惧都是正常的反应,甚至于我们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帮助我们做到有效的防护。但如果过度恐慌,甚至有些不受控制的兴奋状态恐怕就不对了。</h3><h3> 对,兴奋,就是这个词!当时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但有点儿不敢相信,心想这种极端的历史性的事件,关乎所有国人甚至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我怎么会有兴奋呢?我怎么能有兴奋呢?我是不是心理变态啊!</h3><h3> 直到前几天在微博看到武志红对话曾奇峰的视频我才完全释然了。两位心理学大咖针对当前疫情谈各自的心理、行为和想法,其中就谈到了兴奋这个词。两位老师都说,在疫情中存在着兴奋的状态,尤其是武志红老师说他在李文亮医生去世的那天情难自控发了超过30条微博。相对而言,处在疫情中心武汉的曾奇峰老师显得更淡定一些,但他说自己也有抑郁、内疚、恐惧、强迫洗手等情绪波动和应激行为。</h3><h3> 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其实是我对兴奋这个词的理解上出现偏差。在这儿兴奋不是情绪,而是状态;不是开心,而是失控。我当时那种被海量信息包裹,各种情绪交织,加上无意识的吃东西,深夜难眠等情绪行为反应完全就是一种兴奋状态。</h3><h3> 好在这种状态很快过去了。大概初五吧,父亲执意要回去,我想了想,觉得只要村里没有病例,其实应该是更安全的,毕竟我不可避免的要外出。开车把父亲送回家,村口道路已被土堆堵上,有工作人员在值守,他下车自己走了回去。</h3><h3> 回家后,给领导打了个电话,说如果需要我可以去上班,他说暂时不用过去。我说那我就随时待命。其实,我每次在网上看到那么多人在一线,心里也是很有压力和内疚感的,觉得自己也应该去做些什么。打过电话后,内疚感稍微缓解。</h3><h3> 此后,继续安心居家。不去过多关注相关信息,偶尔浏览也只看权威发布;看书,把此前借朋友的《不抱怨的世界》看完,并做了笔记;看视频,《主持人大赛》全部看完,惊叹艳羡于董卿的优雅知性和才华横溢;摆弄花草,修剪枝叶,期待着它们枝繁叶茂、结苞开花;听疫情期间如何缓解情绪的音频,不仅有助于缓解自己情绪,也留意其他老师如何去做类似工作,如何能使他人得到帮助;改变看问题角度,看到更多的难得,比如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看到国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增强战疫必胜的信心等等。如此以来,心态趋向于平和宁静。</h3><h3> 等需要上班时,已是公交停运,小区封闭式管理,车出小区就不让再返回。但这些困难都能克服,开车上班,返回时带单位证明,不让回小区就把车停在路边。终于第一次独自把车开到了老城区停在单位院里。这中间没有多害怕,只是更谨慎,在外口罩始终戴着,只有一个人在办公室时才把窗户打开,口罩取下。</h3><h3> 2月5日晚接到单位通知,让下社区值守。没有犹豫,也没有退缩,只是有种悲壮的上战场前的感觉。从小到大,受到过太多革命主义无私无畏、视死如归的教育,那时我总怀疑自己做不到他们那样。可这次置身其中就明白,很多时候当事情摆在面前时,你就有了勇气和胆量。何况,你本退无可退,即使带着那丝丝恐惧,还是要冲锋在前。毕竟,同是血肉之躯,同是家人的牵念,你怎能就认怂呢?作为党员,那也是必须要尽的责任。</h3><h3> 至今已在老城区独自生活了近二十天。在社区值守就坚守岗位,在家里就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从起初知道确诊病例近在咫尺时的担心害怕,到如今的坦然自若,不知不觉间就走过了这个过程。而且对待执意外出的居民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最初总觉得他们不配合、不明理,到后来尝试着理解他们,跟他们共情,发现其实很多居民还是很懂道理的,从而也赢得了他们的理解。看来,理解真是相互的。而想得到他人理解,首先要理解他人。</h3><h3> 本来骨子里就比较喜欢安静。从正向的角度看,独自一人生活时就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做饭、打扫卫生外,可以悠闲的看之前很早就下载到手机里的电影,可以读囤了好久的书,可以写些随心的文字,也可以与好友闺蜜谈东说西,如果不是疫情,真是很惬意的生活。</h3><h3> 那天冀老师做客省广播电台时谈到埃利斯的ABC理论,是啊,无意中我也从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使自己的情绪更加稳定,从而更加珍惜这段特殊的时光。疫情已经发生,作为个人来说我们如何看待事件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如果更多的看到积极的一面,合理安排好当下的生活,那么等疫情过后,我们在这个特殊时期也会有所收获。</h3><h3> 森田疗法我其实并不懂,但特喜欢“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这几个字。就这次疫情来说,对不能由我们力量控制的就接纳现状,保持信心;对我们该做的能做的,比如戴口罩、不聚集、勤洗手、少出门、适当做好消毒等就认真去做,妥善安排好当下的生活,然后静静地,等待疫情过去。</h3><h3> 而疫情终将过去,摘下口罩沐浴春光就在不久以后!在往后或许平淡的日子中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美好,哪怕带着创伤,也要怀揣希望,始终心怀感恩地去安排好当下的生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