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中国》第八集解说词

容(彩之栾)

<h3><b><font color="#010101">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对山水的向往,便是人生中最美好的追寻。而那些楹联的创作者在描写景色的同时,也自然而然注入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font></b></h3> <h3><b>  夜幕降临,朗月当空,秋风轻拂,虫声延绵。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月光、远山和阁楼,重檐建筑与临水平台、湖面协调一致,这就是平湖秋月,西湖十景之一。若是再有这副“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的楹联指点,诗情画意油然而生。这也是一副嵌字联,联中精心嵌入了“平”、“湖”、“秋”、“月”四个字赏心悦目。不过这副对联在步步是景、处处有联的西湖还不是最突出的。据统计,在西湖周围众多亭台楼阁中,悬挂着一千多副楹联,但被楹联专家们公认为最能代表西湖特点的一副却隐藏在一个并不起眼的地方。</b></h3> <h3><b>  位于西湖中山公园的天下景亭,可以算是西湖最安静的角落之一。游客在这里匆匆拍照又匆匆离去,很少有人会驻足欣赏亭柱上的楹联。</b></h3> <h3><b>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副楹联的作者,一代楹联大家黄文中曾经在西湖边住了三年,对西湖的景致有着独特的感悟,以十个简单的汉字重叠。上联描写西湖山明水秀处处佳景,下联则化用了苏轼“晴”、“好”、 “雨”、“奇”的诗意,更值得玩味的还是这些文字本身。这副对联不仅可以正着读、反着读,还可以跳着读:水处明/ 山处秀 / 水山明秀 // 晴时好/雨时奇/晴雨好奇/// 水明山秀/水山处处明秀// 晴好雨奇/晴雨时时好奇/// 有爱好者研究得出结论,这副楹联共有十二种读法,而不同的读法总能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西湖景致。</b></h3> <h3><b>  作为中国最著名风景地之一,西湖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如果匆匆而过,这里不过一湖而已,只有细细品味,才能领会个中滋味。</b></h3> <h3><b>  位于西湖东岸吴山顶上的江湖汇观亭,悬挂着明代才子徐渭的一副名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尽管吴山海拔不足百米,但若登顶,西湖山上与杭州街巷就可以尽收眼底。有趣的是,在距离汇观亭一箭之遥的吴山城隍阁同样挂着这副对联,细看之下,才发现两副对联并不完全一样,而是有着一字之差。在城隍阁楹联中原本的“十万家烟火”被专门修改成“十万家灯火”,将“烟火”改为“灯火”这样的调整既保证了楹联的原本格律,有又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虽然少了些烟火气息,却多了份灯火璀璨的绚丽。</b></h3> <h3><b>  数百年来刀光剑影,朝代更迭,亭台楼阁一次次损毁,又一次次重建,这副楹联却一直存在于东南形胜之地,守候着这百里湖山与万家灯火。</b></h3> <h3><b>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国读书人游历山水的时候,总喜欢留下些文字,山水能给文人们带来灵感,而这些文字也赋予了名山大川不同的意境。</b></h3> <h3><b>  在中国的名山里,泰山并不算高,海拔一千五百多米。但历代帝王的推崇,以及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让这座文化名山位列五岳之首。每天都有众多游客慕名而来。然而登顶并不容易,陡峭的山路是对体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这是位于泰山壶天阁的一副楹联。“壶天”在道教中是仙境的意思,描写泰山之高,仅仅登到半山腰就仿佛到了仙境。在今天看来,这副楹联有趣的地方正在于此。联中的“一半”道出了这里的位置。当气喘吁吁的游客看到这副楹联,难免会受到打击。不过,它也是在鼓励人们继续向上,毕竟距离终点只剩下一半了,前方还会有更多精彩的景色。坚持登上山顶,心中的那份豪迈,玉皇顶的一副楹联就是最佳写照: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等绝顶我为峰。 一副令人印象深刻的楹联不仅要描绘名胜风景的风貌特色,更能给人想象的空间,体现出文字的张力。</b></h3> <h3><b>  距离泰山千里之外悬崖峭壁的一副楹联,用更直接的方式将文字的这种张力与气势展现。有句俗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立马峰的石壁上,刻着格外醒目的十个大字: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其中一个“平”字高度就达到了9·4米,相当于三层楼。这副楹联的历史不算悠久,只有80多年,它出现在抗日战争初期,一位路过立马峰的民国将领见此峰犹如一匹骏马,于是写下此联,以“东海”代指“日本”,不远处的太平县代指天下太平,意为横刀立马击败日寇,早日介绍战争,实现和平。他有请了十位石刻师傅花费半年时间,将这副楹联永远留在了立马峰</b></h3> <h3><b>  风景名胜楹联和它所在的地域、所处的空间以及历史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楹联不仅能够帮助游客加深对景点的理解,可以说,几乎每一副著名的楹联背后都有一个故事。</b></h3> <h3><b>  来岳阳楼参观的游客,几乎都会在一层入口的位置停留,为这篇《岳阳楼记》拍照,而文章两旁的一副楹联却常常被大家忽略。但如果说《岳阳楼记》是宣传推广岳阳楼的广告,那么这副102字的楹联就是解锁岳阳楼前世今生最好的说明书。这副楹联的上联“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三过必醉”向人们讲述了与岳阳楼相关的四位名人:杜甫的诗、范仲淹的文、滕子京的政绩、吕洞宾的传说。</b></h3> <h3><b>  下联“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则描绘了岳阳楼四方景色:南有洞庭湖,北有长江,西有巴陵山 ,东有岳阳楼。高度概括,精巧布局</b><b>。读到这副联,几乎就能在脑子里构建起一个坐标,岳阳楼的历史和精致一目了然。而这副联之所以被公认为岳阳楼第一联 原因还远远不止这些。全联以“一楼何奇”的问句开始,又以“问谁领会得来”的问句收尾。上下联的结尾更是精准捕捉到岳阳楼的独特之处,就像上联所写杜甫晚年曾乘船来到洞庭湖,此时的杜甫已经57岁,年老体弱,登楼后留下了千古绝唱: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宋代以前,岳阳并非富庶之地,以至于滕子京被一贬再贬到了荒凉的巴陵郡。因此不只是杜甫, 历代文人墨客在岳阳楼留下的文字多少都带有几分沉郁顿挫之感。有人说岳阳楼是士大夫的岳阳楼。因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对中国知识分子道德的形成影响至深。</b></h3> <h3><b>  数百年后的晚清,当楹联的作者窦垿来到岳阳楼,洋洋洒洒百字之后,才在上下联的结尾分别留下了“使我怆然涕下"的感伤与“问谁领会得来”的无奈。</b></h3> <h3><b>  岳阳楼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岁了,相传这是三国时期鲁肃为操练水军建造的阅兵台。同样是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年代,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山上,东吴人还盖了另外一座楼,这就是黄鹤楼。</b></h3> <h3><b>  要想读懂黄鹤楼的众多对联并不容易,因为其中离不开几个故事和典故。第一个故事带着些神异色彩,传说一位仙人骑着黄鹤吹着玉笛从这里飞走。为了纪念仙人才建立起了黄鹤楼。事实上,黄鹤楼本是三国时期孙权修建的一座军事岗楼。几百年后有人重新发现了它的妙处,黄鹤楼依山而建,视野开阔,是眺望长江景色的绝佳场所。唐代诗人崔颢游览黄鹤楼时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据说后来李白也乘兴游览黄鹤楼,见到了崔颢的诗,深感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号青莲居士,这便是“崔颢题诗”、“青莲搁笔”的典故。到了清朝,有人根据这个典故,在黄鹤楼上写了这么一副楹联:恨我到迟鹤已去,怪人来早诗先传。李白看了崔颢的诗便放下了笔。但也有人看法不同,比如楼里的这副楹联: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这副楹联的作者已经无从考证。崔颢说黄鹤一去不复返,这位作者却说何时黄鹤重来,一反崔颢原诗里的惆怅,多了几分怡然自得。</b></h3> <h3><b>  一千八百多年来黄鹤楼屡毁屡建,直到1984年,这座千年名楼完成了自己的第十一次重建,和崔颢李白的故事、楼里众多的楹联一起矗立在长江南岸,用它独有的浪漫和奇幻告诉子孙后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在山水之中,更在风景之外。</b></h3> <h3><b>  黄鹤楼有诗,岳阳楼有文。在昆明大观楼的大门两侧悬挂着一副180字的楹联,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和一千八百多岁的岳阳楼、黄鹤楼相比,大观楼三百多岁,实在还年轻。它始建于康熙年间,是眺望滇池风光的好地方。大观楼长联在楹联界的地位,不仅仅是字数的缘故,还在于创造了楹联结构的完美经典。通常来说,一副对联字数越多,难度越大。这副长联上下联各90字,每个字的平仄都有要求,遣词造句不允许有不规则的重字,不但要求对仗工整,更需要营造意境。自打这副长联问世,人们从不吝啬对它的赞美之词,除了“天下第一长联”,还有“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等等。那么这样的长联究竟出自何方神圣呢?长联的作者孙髯,博学多才,但他性格高傲,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一生并无一官半职。大观楼建成之后,文人雅士纷纷吟诗作赋,填词作联,但内容无非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乾隆年间的某一天,孙髯独自登上大观楼,望着窗外开阔的滇池景色,回想自己的一生,心绪难平,于是奋笔疾书写下了这副180字的长联。从内容上看,全联实际由两篇优美的散文诗构成。 上联写景如同一幅山水画,远处四山环抱,滇池碧波荡漾,四时美景各有情致。下联咏史好像一篇叙事诗史,概括了和云南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到南征北战的忽必烈,千年往事寥寥几笔,感慨岁月苍凉,世事无常,多少帝王丰功伟绩不过过眼云烟,只有江边景色长存。</b></h3> <h3><b>  孙髯晚年穷困潦倒,只能住在昆明圆通寺后的石洞里,以算卦为生,三餐难以为继,去世后甚至都无处安葬,但他的这副长联却名满天下,登峰造极。对于昆明人来说,大观楼长联有着特别的意义,这180个字,即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名篇,也是这座西南古城的名片。这副长联联中套联,有骈文面貌、诗词韵味、散文风骨,有人评价它古今汇合,浑然一体,气魄之大,无与伦比。</b></h3> <h3><b>  有好山好水处,自会有过目不忘的好楹联,有好楹联处,背后一定有耐人寻味的好故事。而那些好故事里,总是渗透着中国人温文尔雅的绵延传承。“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下次,当你路过这些风景的时候,是否也会停下脚步,细细品读,体味前人“酿造”出的这两行文字呢?</b></h3> <h3>附岳阳楼长联:</h3> <h3>附昆明大观楼长联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裹。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蔬钟,半江鱼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h3> <h3>2020年2月25日~26日在家中看电视逐字记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