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上九山古村落

健康至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听朋友说孟子故里的上九山古村落很有特色,始建于北宋初年,距今有千年历史,为国内罕见的石头村落。百闻不如一见,心动不如行动,于是决定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正值清明节放假,我和爱人便早早起床,驱车来到了上九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进入景区,沿着石头砌成的大路向前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着“上九山”字样的拱形门牌坊和一簇簇同样标志的大红灯笼,大门左侧有一尊像长者雕像的石头标志,耸立在大石和树林间,石身红字竖写“上九山古村落”。拾阶而上,我发现这个村落属低山丘地带,海拔并不高,依山势而建,村落成方形,房屋从山腰散落到山顶,房子除屋顶用青瓦或茅草之外,全用石砌,且看不出石灰和水泥勾缝的痕迹,真是人们所说的“人住石头房,脚踩石头路,院墙石头垒,俗称石头村”。这里最富足的是石头,满眼是石屋、石院、石墙、石阶、石磨、石井、石凳、石台、石路、石街、石巷,几乎没有什么绿化,古村奇观,浑然天成,让人叹为观止,若不是流水和稀疏的绿树野草点缀其间,你仿佛置身于石头的世界。这样简陋、原生态的石头村落,令我惊叹。惊叹之余,我心生忧虑,便询问景区内的一位保洁员大姐:“你们这里的居民不担心地震吗?石头砌房为什么不用水泥勾缝加固,难道没有安全隐患吗?”这位保洁员大姐莞尔一笑,告诉我,她祖祖辈辈都是这村里的居民,从未听说过地震对村落的破坏,只是文革时有人为的破坏,许多庙宇和石碑被砸了,这里的石头房子非常坚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踏着石砌小路,穿行于石街、石巷和石院之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我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回到了先民的生活状态,这里没有城市生活中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高楼林立的拥挤,没有精致时尚的绿化,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上山下山和穿街走巷,全靠双脚步行,环境幽静恬淡,淡到几乎没有色彩,像一幅线条粗疏的水墨画,感觉到的只是古朴、自然和原生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的石头院落很有特色。景区宣传栏中所说的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民居有300多套,穿行其中才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民居院门紧锁,没有修整开放。从门缝望去,院内杂物堆砌,破烂不堪,保留着最原始的状态。开放的居民小院,我们看到的是古石建筑四合院布局,院子北面为大门向南的正房,正方两侧是东西两厢房,这种布局表明老人长辈住正房,子女晚辈住厢房,这种生活习惯反映了村民遵守孝道和礼仪的儒家思想,毕竟这个村落坐落在孔孟之乡(西邻伏羲故土,北接邹城三孟、曲阜三孔),孔孟儒家思想对民风民俗有着直接影响。在众多石头民居院落中,最具文化气息、最典型的当属郑家大院了。郑家大院建在上九山古村落的东山坡,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村民郑广恩为六个儿子所建,六个儿子各有所长,各司其业:老大磨剪子戗菜刀,老二教书,老三耕种,老四做木匠石匠,老五做花椒茴香等生意,老六是车把式。郑广恩老人勤俭持家,教子有方,郑氏兄弟互敬互让,他们不仅家庭和睦,还助邻耕田,荒年让粮,救济村民。整个院落呈长方形,占地四亩,房屋40多间,六处院落错落有致,院院相通,相互咬合,互借出路,相互制约。郑家大院的结构布局,暗含了忠孝和合的儒家思想和严谨齐家的理念,是一种建筑结构与持家理念、孝悌之道相结合的孔孟之乡典型民居。置身郑家大院,看着郑氏家训,我浮想联翩,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听到古老的六合院在诉说他们家庭的动人故事,仿佛看到了郑家祖孙三代几十口人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妯娌团结、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场面。郑氏父子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道德和孝心典范,难怪村民称郑家大院为“六和院”“孝贤院”。郑氏六合院是上九山古村落淳朴民风、忠厚人家的代表,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村家庭的代表,体现了孔孟之乡儒家思想文化的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居民小院中也有例外,萧家大院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四合院结构,而是园林式民居,房主人是萧进士。这座院落也是坐北朝南,有大门门头和进门石阶,过道一侧,有一个门卫性质的小房间,大概是家中佣人居处,为主人通报客人来访用的。往里走,大门正对着的是较大一点的客厅,客厅一侧是卧房,卧房两侧有十几间厢房,后面有绣房,最后面是一个后花园,仅有的绿化是几株树木,几杆竹子,稀少的花草。从室内和院内布置、陈设家具器物看,与普通百姓差别不大,只是院落大些,房间多些,略显气派些罢了。可见,房主人萧进士为官清廉,生活简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除了石头院落,这里的石巷和石街也独具特色。古村落石街中作坊街里,散落分布着老酒坊、豆腐坊、油坊、中药坊、柳编、粗布坊、印染坊、石匠坊、陶泥园等。特别是酒坊,还有完整的酿酒设备和现酿的纯粮美酒,远远可以闻到浓郁的酒香,游客可以随时品尝和购买。酒坊附近还有藏酒石洞,洞口黑漆木门上一幅红纸对联特别醒目:三杯邀天下,一醉定乾坤。看来上九山村民心态开放,还是热情好客的。附近还有古色古香的老酒店——酒道馆,也称王记老酒坊。织布坊里还有村民用过的极其简易的织布机和未织成匹的老粗布。陶泥园里陈列着各种泥塑,其中人物泥塑最多,帝王将相、领袖人物和神话传说的唐僧师徒以及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各具形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展示了上九山古村烧制陶泥的传统工艺。同时还展示了上九山各朝代使用过的粮食缸、酱缸、水缸、染缸等各类瓷缸。穿梭于古村落作坊街,同样有一种穿越时空恍若隔世的感觉,仿佛听到石磨吱吱呀呀的磨面声,织布机吱吱嘎嘎织布声,豆腐坊伙计“热豆腐啦”的叫卖声,铁匠咚咚的敲击声……仿佛闻到了沁人心脾的酒香、油香和苦涩的中草药味,仿佛看到了各类匠人忙碌的身影和他们自给自足、怡然自乐的生活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的石巷当属山里胡同最有特色了。它地势较高,地处西山坡,长约200米,宽约2米,有明清民国时的石头院落17座。这里奇石、树木繁多,清泉从胡同穿过,空气宜人,清凉舒爽,特别适宜休闲度假,目前已打造成一户一品、风格各异的民俗小院。有书画小院、音乐小院、影视小院、莺歌小院、茶艺酒艺小院、泥塑小院、像章小院等,其中的露天乡土民乐小院还分为舞台部分和观众坐席部分,舞台和观众坐席用水池隔开,院内墙边泉水咚咚的流淌,仿佛在为演唱伴奏。舞台上立着四块长方体黑漆木牌,依次用醒目的蓝字竖写两幅对联:天籁之音拉魂段,锅碗瓢盆石头蛋;唱你唱我唱九山,唱东唱西唱三县(微山县、邹县、滕县)。舞台正中央则是横批:乡土民乐。这里每个小院都是石头院落,都能居住和体验,有单间、标间、大床房、双人房,房间内有卫生间、沐浴房、衣柜、空调等设施,简易古朴。</span></p> <h3>  </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九山古村落里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如玄帝观、老戏台、老廊桥、老学堂、爷娘庙、南山庙、关公庙、土地庙、打响场等,也全是石头建筑,再现了古村落人劳动工作之余休闲娱乐、教育教学、祭祀祈福等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游走于上九山古村落,穿行于石巷、石街和各种院落之中,你会发现路路相通,不会迷路;你还会发现到处有流水淙淙,常年不干涸;你会感觉到空气清新、清凉舒爽,犹如走在林荫道上。整个游览过程我一直困惑着:山上怎么会有流水,难道山上有瀑布和清泉?直到发现西山北坡的天坑泉,才疑惑大解。原来,山上有泉,坑深10米,面积约30平方,常年流着泉水,千年不竭。关于泉的命名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伏羲、女娲接到上天造人的指令,但当地缺水无法生活,他们请求上天帮助。一天深夜,天空落下一块陨石,将西山头砸出大坑,瞬间清泉涌出,直到今日,这就是天坑泉名称的由来。是啊,水是生命之源,泉水流过山石,穿过石街、石巷,流向村民之家,流向山下的八角古井,它滋润着上九山的土地,滋养着上九山的百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自然、古朴、原生态的石头村落,最富足的是石头,村民用石头建造家园;最有生命力的是山泉,村民用泉水生活和灌溉农田;最生生不息的是人类,山小人多,村民子孙后代为了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已搬出村落重建家园。勤劳淳朴的上九山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他们的幸福生活,创造了他们的世外桃源。我们期待景点的进一步开发,期待未开放的民居、各类作坊和历史文化古迹重新修缮,真正做到修旧如旧,保持本色,还原历史,留住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9年4月6日</b></p>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