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云良(彝族)<br> [载《红河文学》2020第1期]<div><br>无论从段凯的摄影集《芸芸众生》、《血与火的洗礼》或美术作品集《心路.画语》中观看,揉进我心里的总是那句“我家住在红土高坡,大风从门前刮过”的旋律,作品渗出的诗情画意无不夹杂着红土地的脉流,渲染着红土高坡浓郁的乡愁。影画集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抑或红土地上芸芸众生的一犟一笑,诠释着作者执恋于这片高天厚土的情怀。这种情怀与他的生活环境密切联系,作者生长于这片红土地上,他的生活和艺术作品必然植根于这片土地。<br>对于段凯的印象,原来只知道他是一位摄影师,是泸西县金马镇文化站站长。文化站站长干了一辈子,职务没升没降,是乎证明他不不卑不亢、沉着冷静的性格。模样跟我一样实在不敢恭维,这位红土高原上的汉子总是不修边幅,一把胡子黑白混杂,青色毡帽晒得退色发白,黝黑的脸庞象他拍摄的锃亮的铁锅铲折射出光亮,刚毅的眉毛下闪烁的眼睛证明了他的存在。从外型看段凯不象一位艺术家,倒象一位杀猪匠或耕田的农人,看过他的影画作品后,方知他其实是一位外表冷漠内心狂热和充满智慧的汉子,是一位披着朴素外衣的艺术家。不然又怎能创作出这些富有激情、栩栩如生的作品尼。之前看过他不少的摄影作品,特别是摄影集《芸芸众生》、《血与火的洗礼》,讲述的都是发生在泸西这片红土地上百姓的故事和生活状态,有少许他九进陕北、三进太行和孤身于大漠戈壁等地的特写,体现了他对故乡、对百姓的深沉眷恋,对故乡不断发展变化的关注。</div><div>最近看到他在微信上发布画展的信息,随后收到他托人带来的画册《心路.画语》,方知他习画多年,孜孜以求画了不少的作品,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一位画家。据说他还会写点戏剧小品和之乎者语的诗歌,赢得过不少女性的青睐。由此可见,段凯是一位热爱生活和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至少摄影圈的人是这样评价的。<br></div> 《耕》(摄影)-段凯 《闹春》(摄影)-段凯 《功勋》(油画)--段凯 纵观段凯的摄影和美术作品,一个最大的共性是其作品都在真实还原他熟悉的生活,描绘着红土地上百姓朴素的形象,以此来延续和维护他的乡愁。摄影和绘画作品里有大量人物特写,有红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农村老党员、抗战老兵、陕北汉子、老船工等形象,这足以证明其艺术造诣的厚度和思想的深邃。通过人物形象的细微刻画,雕刻出不同处境阶段的时代符号,抒写出每一个人物的生命轨迹和内心世界。肖像摄影和肖像绘画看似简单,其实在技术和艺术构想层面都是较难把握好的题材,需要多年的勤奋历练和扎实的艺术功底才能到达神形兼备、以情动人的境界。肖像是最传统也是最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可以直逼人心,穿透灵魂。摄影家理查德.埃夫登认为肖像不是“事实”,只是一种“意见”,这说明了肖像的可能与深刻内涵。一张面孔就是一个时代的化身,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既细微又概括,既朴素又隐喻。 《陕北汉子》(油画)--段凯 《守望家园》(摄影)--段凯 《铁匠》(摄影)--段凯 段凯的影画作品仍然继续着传统纪录的方式展开。纪实摄影在记录历史、关注人类生存、推动社会变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摄影类别中最广博深远的一类。客观存在和真实是纪实摄影的特征,是客体具象在特定时间里的定格,只有对不同时期人物和事件的记录,才能把时间和记忆连结起来,历史才有了生动的再现,后人才有可借鉴的案例参照和经验总结。真实纪录中往往也包含着作者观念的植入,主观意识植入使被摄具象有抽离客体的想象维度,这是纪实摄影蕴涵艺术审美的必然之路,尽管拍摄时也许是无意识的。从摄影是“见证历史和表达观念”的本质来看,段凯的创作方式无可厚非,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他并非以他者的身份在拍摄和观看红土地上的民族,而是以在场的身份在拍摄记录,这种身份让他身临其境、融入其中,影画作品有了血肉之情和艺术的冲动。在场的客观呈现无关什么是美的标准,在这一点上,摄影中的布列松后期说过“是照片在拍我”的含义正在于此,而后现代主义者鲍德里亚尔的“是对象在引诱我拍摄”,在新存在论意义上亦与布列松相通。段凯在他的第一本摄影作品集《芸芸众生》里,就找到了“是照片在拍我”的状态,通过“生息红土地、铁锅铲”等组图,把红土地上的芸芸众生相,以中国式的审美观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且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别值得推崇的是在摄影和美术作品集中,作者专题式的深入创作使作品具有了叙事深度和广度,让观者走心入味,继而进入精神层面的想象和感动,这比之用一幅独立的作品说事要深刻许多。专题创作难度较大,不仅需要娴熟的摄影、绘画技巧和时间沉淀,更需要作者有文学、艺术理论、哲学、音乐等综合文化休养的支撑,加之丰富的生活积累、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驾驭好专题作品的完成。纵观段凯的摄影、绘画专题作品,其关注的专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代表性,如“农村老党员”、“抗战老兵”、“铁锅铲”“铁血军魂”等专题,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题叙事脉络清晰可见,颇能引人思考。其努力与执着对待艺术的态度是值得学习和褒扬的。 《节日》(摄影)--段凯 《抗日英雄杨永春》(摄影)--段凯 《英雄之花》(油画)--段凯 创作中段凯善于应用广角和中焦段镜头拍摄,将客体进行适度的夸张和压缩,以此增强视觉触点。就这个创作手法在他第一本摄影集《芸芸众生》面世时,我曾和几位摄影师进行过探讨,纪实摄影不主张应用大广角拍摄的,广角用大了就会改变和破坏客观环境的原貌,导致人物变形扭曲,失去纪实的价值。好在段凯对广角镜头的应用拿捏到好处,方使其纪实作品保持了客观真实的意境。虽然摄影艺术倡导创新创意,但在纪实摄影的领域这种冒险的创作手法是不可取的。在绘画作品集《心路.画语》中,人物特写仍然占有大量篇幅,视觉上看似与摄影集中的人物特写相似度较高,有的人物几乎是同一个人,我想是他参照摄影作品中的肖像进行复制式的创作,只不过是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摄影避不开对现实的复制,特别是纪实摄影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复制,只有复制才能保有历史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但肖像绘画的空间维度应该比摄影更大,创意和主观想象应该比摄影更富于灵活性和随意性,对客观存在的具象可表现得更抽象一些,不应该建立在复制的层面上,即使是对现实的速写,绘画也应该从超越客观的色彩出发。至于《心路.画语》美术作品集里最后一篇风光作品,虽然包含着作者对自然和山水的崇敬之情,也就如他所说的“风花雪月”之美、赏心悦目而已。相形之下,段凯的绘画从广度和深度都略逊于摄影。也许是我的苛求了,毕竟在泸西这片土壤上目前似乎只有他出版个人美术作品集,让我对他在摄影之外的才艺有了意外的惊喜。游历于影画数十年,厚厚的三本作品集,在泸西的艺术天地也算是贡献吧。至于他获得的许多奖项和艺术头衔之于我的议论毫无关系,我看重的是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品格。 《梢工》(油画)--段凯 《绿色希望》(油画)--段凯 白桦林(油画)--段凯 寒梅(油画)--段凯 段凯: 摄影师 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