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彭钧先生作品赏析

大漠龙翥

<p><br></p><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勤于探索,勇于创新</p><p>&nbsp; ——书画家彭钧先生作品赏析</p><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龙宗翥</p><p>&nbsp; &nbsp; &nbsp; &nbsp;彭钧先生是一位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书画家。他的书画作品风格独特,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p><p>&nbsp; &nbsp; &nbsp; &nbsp; 彭钧先生生于河南禹州一书画世家,成长于新疆兵团农场。出于天赋与家庭的熏陶,从小就爱上了书画艺术。在极端贫乏、艰苦的环境里,他坚持不懈自学绘画,为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1960年代,一批上海知青来到农场。其中有一位周国华先生是海派名家江寒汀先生的关门弟子。彭钧先生得知后,立即登门拜访,虚心请教。周国华先生为其诚心所动,不但向他传授技艺,在回沪前,还将自己收藏的作品全部赠送给他。在绘画资料极端匮乏的年代,求知若渴的彭钧先生如获至宝,经悉心研读,认真临摹,画技日精。</p><p><br></p><p>&nbsp; &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改革开放后,正值青年时代的彭钧先生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团毛巾厂的印花图案设计师。其间,因工作需要还有幸到内地的画院进修。然而,立志高远的他并不因此而踌躇满志。仍刻苦专研,潜心习画。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 , 其艺术水平和绘画作品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兵团乃至全新疆绘画艺术界,获得了应有的荣誉和地位。1970年代,他曾四次作为兵团及农七师代表去北京观摹全国,全军举办的画展。1978年,上海首次举办《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油画展》新疆选出三名画家代表赴上海观摹,其中两名都是油画家,彭钧先生是唯一的国画家代表。</p><p>&nbsp; &nbsp; &nbsp; &nbsp;我与彭钧先生相识于上世纪70年代,作为125团通讯员培训班的学员,我俩曾同桌听课。期间,他常带着一个写生本、一支碳素笔,稍有闲暇不是练写生就是练素描。出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际遇和相同的情趣,尽管相处时间短暂,但彼此都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培训班结业后,虽因工作繁忙彼此很少见面,但我一直关注着他在书画专业方面的信息,为他所取得的成就而高兴。</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1990年代,彭钧先生为了所钟爱的绘画艺术,离开工作单位到奎屯创业,开始了职业画家的生涯。2000年后,他有幸被聘为北京年代集团画院的画师。画院为他的创作和采风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充裕的物质条件。高手云集的北京既给他带来压力,也利于他开阔眼界,博采众长。期间,他几乎是每 天早上 5 点起床,除了在画室作画,还常外出写生。直到晚上 12 点后才休息。在实践中,多种创作灵感的碰撞,引起他对艺术创作的审视和反思,对绘画题材、技法作了适当的调整,大胆地进行了一些创新的尝试。常言“书画同源”,一件绘画作品的题词、落款,与画中景物互衬互补,能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一个称职的画家,也应该是一个称职的书法家。因此,在探究绘画艺术的同时,他开始了对书法艺术的探究。他认为,书法与绘画一样,不能走别人的老路,须有自已的特色。通过认真揣摩,反复尝试,刻苦研习,他终于探索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书法模式。常言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十年的苦苦探求,他在书法和绘画创作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他的作品先后被国家文化部、法国、古巴、 韩国大使馆收藏。2008 年他创作的 2 幅牡丹作为礼品,以中国贸易团的名义送给了泰国皇室。</p><p>&nbsp; &nbsp; &nbsp; 可以说,彭钧先生在年代画院的十年,是他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十年,也是他破茧化蝶的嬗变过程。&nbsp; 彭钧先生从1960年代开始学画,经半个世纪锲而不舍地历练,探索,终于在竞争激烈的画坛独树一帜,卓然成家。</p><p>&nbsp; &nbsp; &nbsp; &nbsp;按世俗的习惯,人们在衡量一个艺术家的专业水平时,往往要看他师出何门。也许,有人会对既非科班出身,也非名师高徒的彭钧先生不以为然。我认为对一个人的成才,名师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因素。因为事实早已证明,一个艺术家是否能在专业上取得成就,其天赋和悟性比名师指点更为重要。其实古今中外,没有名师指点,无师自通的艺术名家大有人在。这里仅举两例足以证明:譬如历史上的画家王冕,就是师法大自然而成才者。当代画家齐白石原本只是一个木匠,既没进过美术院校,也非名师高徒。反观众多出于名画院的学生、名师门下的弟子,能出类拔萃,登峰造极者又有几人?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个天赋好,悟性高的人来说,向名师求教不一定非要拜在某位大师的门下。在条件受限,无法拜师学艺的情况下,认真赏读和临摹历代书画大师的作品,不也是在向大师求教吗。由此,我们可得出第一个结论:成功的艺术家不一定非得有一个名师不可。</p><p>&nbsp; &nbsp; &nbsp;&nbsp;&nbsp;&nbsp;我这样说并非否定名师的作用。我们必须承认,名师具有炉火纯青的技巧,丰富地的艺术实践经验;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下,可少走许多弯路。不过,在教与学的实践中,会出现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即便同一批学生,在同一位老师的指导下,用同样的时间,同样勤奋地学习同一专业,其结果是天赋高、悟性好的学生成就特别显著。譬如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拥有弟子三千,结果也只出了七十二贤人。历代不少名家收的学生也不少,有成就者却寥若晨星。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天才就是天才,天才与勤奋无关。”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第二个结论:天赋比名师重要。</p><p>&nbsp; &nbsp; &nbsp; &nbsp;当然,欲成大业者,只凭天赋和勤奋还远远不够。因为天赋高的学生即便掌握了老师传授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达到,甚至超过老师的水平,如果他只知承袭,不能在老师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这样的学生也只能永远处于老师的阴影之中。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言“学我者生,摸仿我者死”(指艺术生命)。事实证明,在艺术上凡有成就者,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凡能开艺术先河,成为一代宗师者,皆能勇于开拓创新。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第三个结论:勤于探索,敢于创新,比天赋重要。</p><p>&nbsp; &nbsp; &nbsp; &nbsp;综上所述,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一个人在艺术上能否出类拔萃,天赋比名师重要;勤于探索,敢于创新,比天赋重要。</p><p>&nbsp; &nbsp; &nbsp; &nbsp;作为彭钧先生的朋友,经40多年的观察,通过对其作品的悉心研究和横向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彭钧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独具特色,自成一家,其原因就在于他不仅颇具书画艺术天赋,且能锲而不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p><p>&nbsp; &nbsp; &nbsp; &nbsp;也许有人会对我发问:你既不是名画家,也不是书画鉴赏专家,有什么资格来评介一个书画家和他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艺术与自然科学不一样。如果在自然科学范畴内,一个毫不具备某一专业知识的人,是无法看懂这一专业的学术论文的,当然也就没有能力和资格对有关的论文说三道四了。不过,人们对艺术的鉴赏是一个审美过程,除了有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者,每个人的审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一朵鲜花人见人爱,对一件艺术品亦然。记得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在《音乐鉴赏与幸福人生》里提出了“音乐何须懂”的观点,并用实践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既然欣赏音乐艺术不必懂得那些抽象高深的理论,鉴赏书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然,由于人们受社会潮流的影响,其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会有差异。因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会有不同的评价。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名家的作品在行内不也有非议吗。梵高在世时,其作品不是一文不名吗。因此,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但无论人们的看法有何不同,要想评价一个艺术家,必须在看了他的作品后,方能得出结论。哪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彭钧先生的作品吧!</p> <h3><font color="#010101">彭钧先生在景德镇为瓷坯作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一、彭钧先生的书法艺术鉴赏</p><p>&nbsp; &nbsp; &nbsp; &nbsp;20年前,彭钧先生专注绘画创作,没有专创的书法作品。其绘画作品的题词与落款皆用楷书或行书。自2000年,他开始专研书法。经长达20年的研习,他创作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书法艺术。细心品读他的作品,就不难发现,其笔法既有隶书的圆柔,又有魏碑的刚劲。其气韵既有楷书的拘谨,又有行草之俊逸。在字体结构上,常于定中求变,动中求静,险中求稳。其字的形态时而显出大篆的朴拙,时而可见小篆的圆融。视其章法,字与字之间,大小交替,疏密相间,相互照应;行与行之间,参差错落,左右兼顾,统观全篇,气韵流畅,浑然一体。</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篆刻作品</font></h3> <p>二、彭钧先生的绘画艺术鉴赏</p><p>&nbsp; &nbsp; &nbsp; 彭钧先生是发祥于新疆的书画家,新疆的风土人情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他的作品不但充满了新疆元素,且入画题材多为新疆景物。除了传统的山水花鸟外,彭钧先生画得最多,成就最高者当数新疆的胡杨、石榴、山水;这三类作品也是他独树一帜的代表作。下面,我将他不同时期的作品按题材分类推出,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赏,不但可以了解他与众不同的风格,还能发现他不断探索创新的轨迹。</p><p><br></p><p>1、石榴</p><p>&nbsp; &nbsp; &nbsp; &nbsp;石榴是新疆的特产。作者曾多次深入盛产石榴的南疆实地写生。对石榴生长的环境和生态非常熟悉。不过,他开始创作的石榴,不是用工笔去刻意描绘石榴的外形,而是用写意的手法去表现它的神韵。彭钧先生早期创作的石榴多为水墨写意,(果实也有用彩色的)画中的石榴枝疏叶密,硕果圆润;露出数粒红宝石般的榴籽格外醒目。巧妙的构图和充满情趣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彭钧先生早期的水墨石榴也是他的成名之作。曾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并被一家外国博物馆收藏。</p><p>&nbsp; &nbsp; &nbsp; &nbsp;随着审美情趣的提升,他觉得突出石榴果实,是舍本逐末,虽然充满情趣,却显得平庸肤浅。在实践中他发现新疆干旱贫瘠,风沙肆虐,这里的石榴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经漫长岁月的演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体貌:苍老的树干、低垂的枝桠匍匐扭曲,宛若蟠龙,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于是,他将以表现果实为主改为以表现枝干为主,变营造小情趣为展示生命力。创作理念的改变,不仅促进了作品立意的升华,也使他的作品在同类题材中别具特色。</p> <h3><font color="#010101"><p>2、胡杨</p><p>&nbsp; &nbsp; &nbsp; &nbsp;胡杨耐干旱,抗盐碱,不畏严寒,不惧炎热,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落叶乔木。在新疆有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传说,被新疆人视为神木。文人学士则将之誉为“大漠精魂”。生于大漠的胡杨,或只身孤影茕茕孑立,或三三两两相依为命,或聚群而生接天连地。这些历经沧桑的生灵,或傲然挺立,或扭曲倾斜,或断臂折腰,或匍匐于地……千奇百怪的姿态,令人惊叹,引人遐想。</p><p>&nbsp; &nbsp; &nbsp; &nbsp;成长于新疆的彭钧先生对胡杨的生态了如指掌。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写生,胡杨的气韵已溶入他的血液;胡杨的精神已化入他的灵魂。用画笔为新疆胡杨立传,成了他的使命。&nbsp;&nbsp;&nbsp;&nbsp;</p><p>&nbsp; &nbsp; &nbsp; 下面是彭钧先生笔下的胡杨。其造型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极富动感与张力。在技术处理上,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勾勒、皴擦、点染等技法,艺术地再现了新疆胡杨的风采;生动地展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散发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与顶天立地的气概。在表现胡杨秋色时,彭钧先生不是以色彩取胜,而是在水墨点染的基础上,适当使用了黄色,恰到好处地在留白处用纯净的黄色稍加晕染,突显出秋叶在阳光下的晶莹剔透、灿烂辉煌。这种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点睛之笔真乃绝妙致至。</p></font></h3> <p><br></p><p>3、山水</p><p>&nbsp; &nbsp; &nbsp; 中国的山水画深受传统诗歌的影响。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对画与诗二者之关系的经典诠释。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采用散点透视法,入画的景物不外乎高山流水、苍松翠柏、枫叶荻花、竹篱茅舍、小桥曲径、亭台楼阁、浮图古刹;&nbsp;&nbsp;或晓风残月,或孤鹜落霞;&nbsp;&nbsp;或见高士对弈,或有渔樵问答;&nbsp;&nbsp;&nbsp;空濛缥缈,幽深恬静,意境高远,咫尺天涯……</p><p>&nbsp;&nbsp;</p><p>&nbsp;下面两幅作品是彭钧先生创作的传统山水画。</p><p>&nbsp; &nbsp; &nbsp;&nbsp;</p> <h3><font color="#010101"><p>&nbsp; &nbsp; &nbsp; &nbsp;彭钧先生的山水作品初起于传统。为了突破传统题材与技法,通过作品展现新疆山水的特色,他在选材、构图、立意与技法上做过许多尝试。下面的几幅作品,是脱胎于新疆高山草原的山水画。他借鉴了水粉画的技法,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点染着色的特殊效果,给人明媚、靓丽、轻柔、舒松的感受。几株亭亭玉立的塔松点缀其间,更显辽阔宁静。也许他觉得这种追求唯美的超现实的山水无法表达他的审美追求,于是在浅尝辄止后,很快就回归于写实之美。</p></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下面这些山水作品取材于新疆大漠与峡谷的山体形貌。整个画面以山体为主,其构图,除必要部分承袭传统的散点透视外,整体上采用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因此极富立体感和纵深感。层层叠叠的山峦连绵不断地由近而远,层次分明,意像深远。所画之山虽无高耸入云的奇峰,那些看似平缓的山峦,在曲折而幽深的峡谷和悬崖绝壁的烘托下,所展示出的险峻,却更加令人惊心动魄。山体上纵横交错的沟壑让画面充满动感。在占比重极小的水和树的衬托下,更显出山的高大、坚实、厚重,给人一种大气磅礴,雄浑壮丽的感受。彭钧先生的这些山水中,除有几幅展示新疆的红色山体外,其余山水多用水墨,很少、甚至不用彩色。恰到好处的水墨效果,使画面更显得古朴凝重。</span></p> 4、其他绘画作品<br><br>(1)白梅<br>&nbsp; &nbsp; &nbsp; &nbsp;作者创作的白梅树干虬曲,枝条疏密有致;大有"密不容针;疏可跑马"之势。其色彩淡雅,清新悦目。背景的适当晕染使画面显得迷离朦胧,营造出寒雨霏霏花沾泪,芳心一片盼春归的诗情画意。 <p>(2)牡丹</p><p>&nbsp; &nbsp; &nbsp; &nbsp;彭钧先生的牡丹也是从传统技法入手,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其构图与对花瓣、叶片的处理也与众不同,色彩鲜艳、略显涣漫的花瓣,于含蓄中显出别有情趣的雍容华丽,在随意点染、稍加勾勒的墨色叶片衬托下,更显明媚。</p> (3)竹<br>&nbsp; &nbsp; &nbsp; &nbsp;彭钧先生画竹开始也受传统的影响,第一幅显而易见。后来,在构图和枝叶的处理上逐渐摆脱传统的束缚。用随意挥洒的寥寥数笔,勾勒出妙趣横生的枝叶,营造出一种疏朗、明快、清新、自然的气韵,令人心旷神怡。 (4)荷<br>&nbsp; &nbsp; &nbsp; &nbsp;彭钧先生的水墨荷花借鉴了齐白石和潘天寿的技法。但在造型、构图、用墨及意境设置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粗犷洒脱,意趣盎然。作者笔下的残荷,用破败的叶片、曲折的花茎、凋零的花朵构成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美,悉心观赏,会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h3><font color="#010101"><p>(5)小品</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写生手稿</font></h3> <p class="ql-block">  彭钧先生(左)笔者(中)薛鸿先生(右)在北京年代画院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