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人你平时不一定会想起,只有当危及生命时,你才会想起,一通电话,他们就会全力以赴与死神争斗,为你打开生命之门。<h3><br></h3><h3> 当非典、甲流、禽流感、新冠等重大疫情来临时,他们身穿厚重防护服默默承担着相关病人的转运工作;<br></h3><h3>
</h3><h3> 当地震、火灾、塌方等重大事件发生时,他们就为伤者架起生命的桥梁;
</h3>
<h3> 当阖家团圆的时节,他们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为生命保驾护航,上演着医务人员的“速度与激情”。
</h3><br>
<h3><br></h3><h3> <strong>上篇</strong>
</h3><h3><br></h3><h3> <strong>疫情之下,南京市急救中心的“速度与激情”</strong> <br></h3><h3>
</h3><h3>
有这么一群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不是在去疫情发生的现场、就是在转运疫情相关患者去定点救治医院的路上……
</h3><h3>
</h3><h3><br></h3><h3> 他们奔跑在城市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奋战在移动的“危险”中,与病魔较量,同时间赛跑;
</h3>
<h3> 他们救治发热患者、转运疑似甚至是确诊患者,是守护城市的急先锋,是特殊时期的“救火队”。
</h3><br><h3> 他们就是南京市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
</h3><br>
<h3>
<strong>1 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出发</strong>
</h3><div><strong><br></strong></div><h3>
“马师傅,任务来了,做好防护,我们赶紧出发。”
</h3><h3>
等候出车的南京市急救中心转运救治组急救医生莫钧锐接到出车指令,准备出车。
</h3><h3>
面对这位转运患者,市急救中心转运救治组长胡承军立即联系现场,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制定了周密的转运方案。
</h3><br><h3> 经过规范穿戴,身穿防护服、戴着N95口罩和护目镜的莫钧锐和马剑海登上了救护车。
</h3><br>
<h3>
</h3> <h3> “因为有发热表现,要完成转运、做好防护是第一位的。中心按照标准为我们配备了防护用品,只要规范科学做好防护,严格消杀流程,完全不用害怕被感染。” 莫钧锐说。
</h3><h3>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莫钧锐和马剑海一直“搭班子”合作执行新冠肺炎相关患者转运救治任务。
</h3><h3><br></h3><h3> 伴随着救护车警报声,仅用不到两个小时,莫钧锐和马剑海就将病人安全转送至目的地。任务完成后,闷在防护服里的莫钧锐和马剑海浑身湿透,头也被防护服勒得麻木了。
</h3><h3><br></h3><h3> 凌晨3点多,转运救治组急救医生刘声声和驾驶员侯胜健接到转运任务后快速反应,将患者送达指定医院。
</h3><h3><br></h3><h3> 凌晨5点转运团队回到驻地,消杀工作刚刚完成,6点又接到新的指令。来不及休整,刘声声和侯胜健团队再次出发!
</h3><br>
<h3>
</h3> <h3> 急救医生刘声声说,“水,成了这里医生护士们最馋的东西。但喝水,就意味着要上卫生间,就意味着要走出脱掉隔离服,解决需要后,再穿上笨重的防护服,重新杀上战场。这一进一出,要耗费多长时间?少说也得半个小时。
</h3><br><h3> 为了不浪费这宝贵的半个小时,他们放弃了喝水,忍受着难耐的饥渴,只为赢来救治病患的可能——哪怕只是多一点点的可能,他们都决不放弃。
</h3><br><h3> 就这样,一天下来转运救治组人员显得疲惫不堪,但大家没有丝毫懈怠,只要任务一来,就精神百倍。
</h3><h3>
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坚决完成救治转运任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攻坚战!刘声声表示。
</h3><br><h3>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市急救中心团队要么在值班区整装待命,要么在救护车上飞驰,这就是市急救中心转运救治团队抗击疫情的日常状态。
</h3><br><h3>
<strong>2 </strong><strong>严格消杀,当好急救人员和患者“护身符”</strong>
</h3><br><h3> 每次出车,救护车都要接受严格的消毒。转运一次病人,有时只需1个多小时,但人员、车辆和设备消毒也需要1小时左右。
</h3><br><h3> 监督消杀员杨阳和赵东华主要负责转运救治组的监督消杀工作。
</h3><br><h3> 杨阳说,“救护车终末消毒工作不允许有丝毫马虎,从监督出车人员穿脱防护服、车辆消毒、区域消杀、感染性医疗废物规范处置、消杀人员个人防护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转运环境安全。”
</h3><br><h3> 这时,一辆执行完新冠肺炎患者转运救治任务的救护车驶入指定停放区域,杨阳已做好消杀前一切准备工作,在等待救护车的到来。
</h3><br>
<h3>
</h3> <h3> 当救护车停稳后,杨阳熟练地对出车人员、车辆、设备进行消杀和车辆通风等。
</h3><h3>
完成消杀任务时已是凌晨5点多,连续几个小时的忙碌,她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
</h3><h3>
她们每天重复这样的工作,已经二十多天都没有回过家。
</h3><br>
<h3>
</h3> <h3> <strong>3 </strong><strong>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看看儿子</strong>
</h3><br><h3> 刘声声作为转运救治组的急救医生,已连续工作一个月。
</h3><br><h3> “只有抓紧难得的空隙时间休息一会,保持体力。现在每天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安稳睡好3个小时。”刘声声说。
</h3><br>
<h3>
</h3> <h3> 她现在养成了一个新习惯,睡着后被人怎么喊都难醒,但只要手机电话铃声一响,她马上惊醒。
</h3><br><h3> 在疫情面前,她只有一个身份,就是冲在疫情战场最前线的急救人员,而脱下“战袍”她也是女儿,是妻子,是妈妈。
</h3><h3>
说起儿子,她内心有些愧疚。
</h3><br><h3> “平时工作忙,儿子早就盼着我过年休息陪陪他们,非常时期,我已经快一个月没见过孩子了。”
</h3><br>
<h3>
</h3> <h3> 其实,刘声声早就计划全家回安徽老家过年。</h3><div><br></div><h3> 然而大年二十九,正准备出发时,她察觉到疫情会越来越严峻,满怀歉意的向丈夫和儿子说,“作为一名急救医生,中心现在正需要人,我必须留在转运一线。”
</h3><br><h3> 此时,她忘记了家庭主妇的责任,忘记了家人准备的年夜饭,忘记了哭闹着找妈妈的儿子。
</h3><h3>
据车组成员透露,由于转运任务重,从除夕夜到现在,刘声声每天的休息时间不到3小时。
</h3><h3>
记者采访时,虽然刘声声很平静,但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从她的脸上仍能看到掩饰不住的倦容。
</h3><br>
<h3>
</h3> <h3> <strong>4 </strong><strong>舍小家,为大家</strong>
</h3><br><h3> 疫情来临,当一个家庭两个人都义无反顾选择冲上前线,担当淋漓尽显,辛苦不言而喻。
</h3><div><br></div><h3>
南京市急救中心的严智勇和徐颖就是这样一对夫妻,他们是爱人,同时也是同事,是战友。
</h3><div><br></div><h3>
一边是疫情紧急、争分夺秒,一边是孩子尚幼、需要照顾。自大年二十九一起吃过一顿饭后,他们已经多日没有见面,除夕也没能在一起度过,夫妻俩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
</h3><div><br></div><h3>
“在处理疫情防控任务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紧张’。” 严智勇说,这不是恐慌紧张,而是忙碌紧张。
</h3><br><h3> “因为是同事更多了一份理解吧,但其实还是会发微信提醒他要当心,职责所在,这份工作总要有人来做的”。同样作为急救医生的徐颖表示。
</h3><br>
<h3>
</h3> <h3> 或许你只记得出征队伍里面的白衣天使,忽视了和他们一样,冲在最前线共同并肩作战的战友,急救转运驾驶员。
</h3><br><h3> 在疫情面前,他们毫不退缩,毫不犹豫,主动要求上一线。没有豪言壮语,他们默默地用行动践行南京急救人的使命担当!
</h3><h3>
他们和急救转运医生一样,24小时常驻中心随时等候命令,舍小家,为大家。
</h3><br><h3> 每一次转运任务都是一次考验,由于长时间的驾驶,防护服密闭性强,时常导致水汽氤氲在护目镜,对驾驶造成很大的挑战,但是手握方向盘的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凭借日积月累的驾驶经验,每一次都平稳安全地奔赴战“疫”现场的最前线。
</h3><br>
<h3>
</h3> <h3> 马剑海、侯胜健、顾正天、郭苏泽……他们是急救转运医生最亲密的战友!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一起冲锋在最前线!他们毅然决然的担当起这份使命,筑起安全的生命防线!
</h3><br><h3> 日夜无阻,风雨无阻。
</h3><br><h3>
<strong>5 </strong><strong>结束语</strong>
</h3><h3>
连续几天几夜都没休息的南京市急救中心主任魏强说起这些一线急救人员,他感慨,“这次疫情相关患者转运任务是在不影响常规院前急救任务的前提下完成的。他们一个个都干劲十足,主动冲在最前线,24小时在单位,贡献很大,特别不易。”
</h3><br><h3> 其实在疫情防控转运一线,还有许多急救人员在坚守,他们有的孩子年幼无人照顾,有的老人生病无暇顾及,还有的连续加班十几天没回家,他们告诉亲朋好友不要外出,自己却冲向疫情最前线……他们是守护这座城市的急先锋,是这个冬天最及时的“救火队员”。
</h3><div><br></div><h3>
自疫情发生以来,南京市急救中心一直冲在最前线,默默承担着患者的转运任务。
</h3><br><h3> 有一群人你平时不一定会想起,只有当危及生命时,你才会想起,一通电话,他们就会全力以赴与死神争斗,为你打开生命之门。
</h3><br><h3> 当非典、甲流、禽流感、新冠等重大疫情来临时,他们身穿厚重防护服默默承担着相关病人的转运工作;
</h3><br><h3> 当地震、火灾、塌方等重大事件发生时,他们就为伤者架起生命的桥梁;
</h3><br><h3> 当阖家团圆的时节,他们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为生命保驾护航,上演着医务人员的“速度与激情”。
</h3><br><h3> 如今城东花已开,疫情也终将会过去,当你在阳光下奔跑时,请不要忘记这群默默坚守的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危险时刻挺身而出,坚守南京急救人的初心与使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守护人民健康。
</h3><h3>
他们是120急救人。
</h3><br>
<h3>
</h3> <h3> <strong>下篇</strong>
</h3><h3> <strong>疫情之下,心理咨询热线背后的故事</strong>
</h3><div><strong><br></strong></div><h3>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计划。
</h3><div><br></div><h3>
在家宅得久了,整天也没有太多事情可以做,难免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有网友甚至直言自己是在一边玩,一边难过。
</h3><h3>
尤其是当房贷、花呗账单、甚至是可能要失业等问题到来时,恐慌、焦虑、压抑...就更是一股脑地涌上心头,这时候那些渴望得到帮助的人,便拨通了南京脑科医院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h3><br><h3> 一通通电话咨询背后,藏着的是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也是一名名医学心理科专家在抗“疫”幕后的24小时坚守。
</h3><br><h3> 我们采访了5位来自南京脑科医院的心理科专家,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帮助大家处理疫情之下的负面情绪的。
</h3><br>
<h3></h3> <h3> <strong>1</strong><strong>积极肯定自己是战胜孤独感和焦虑情绪的良药</strong><strong>——冷心理治疗师</strong>
</h3><br><h3> 来电求询者是一名年轻小伙子,刚工作没几年。
</h3><br><h3> 假期快结束时,他担心返程时人太多会耽误时间,就提前回到了南京。
</h3><br><h3> 然而当与他合租的室友们都回来以后,他便开始不安,担心从外地回来的室友可能会带回新冠肺炎病毒,于是他开始联系同事希望能找一个单独住的地方。
</h3><div><br></div><h3>
可是当他单独住进了单位宿舍,暂时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住处后,他又觉得孤单无措,很希望回到家人身边,不料老家已经采取封闭管理,想回去也很难。
</h3><br><h3> 形单影只的孤独、有家不能回的无助、感到一切都不可控的不安,各种强烈的情绪一下子袭来,他的情绪崩溃了。打来电话的前半小时,他一直在哭诉,情绪非常强烈,而我做的就是倾听、接纳、共情,一点点地帮他捋顺情绪。
</h3><br><h3> 此外,我尝试正常化他的情绪,告诉他,在短短几天中,他一下子承受了这么多的情绪,出现现在的状态是正常的。
</h3><div><br></div><h3>
这通电话一直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左右,随着情绪的释放、赋能,他的心情渐渐平复,甚至有笑声了。
</h3><br><h3> 他开始从“我没法在宿舍这样待着”的灾难化想法,变成了“我经历了充满挑战的半天,虽然很糟糕,但我应付得不错”。
</h3><br><h3> 那一刻我从心底感谢他内在的力量,也感谢他愿意和我们分享强烈情绪的信任。
</h3><br>
<h3> <strong>2</strong><strong>当孤独、恐惧袭来时,独自一人在外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strong><strong>——季主任</strong>
</h3><br><h3> 有一个来电是个女孩子,她是在年初五回南京来的。
</h3><br><h3> 因为疫情的原因,单位通知初七不能上班,要延迟复工了,然后她就自己待在合租房里面边开始隔离14天。
</h3><div><br></div><h3>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一座孤岛,没办法出去玩,也不能让好朋友来找自己。她开始感到恐惧和害怕,觉得自己很孤独,缺乏关爱。
</h3><br><h3> 再加上前一阵子自己失恋,所以情绪更加的低落,更加的缺乏安全感。可是她又不敢跟家人直接讲,担心爸爸妈妈知道了会害怕。
</h3><br><h3> 所以她打电话来的目的,是要把自己内心的这种焦虑、恐惧、孤独的情绪要告诉我们。
</h3><br><h3> 而我们要做的则是认真去倾听、去理解、去接纳她,让她心里边慢慢建立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让她在目前特殊的一个环境里不孤独、不恐惧,让她觉得咨询热线是一个很温暖的热线。
</h3><br>
<h3></h3> <h3> <strong>3</strong><strong>疫情当前,面对恐慌和焦虑,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strong><strong>——林主任</strong>
</h3><br><h3> 来电求询者是一位三十几岁的女士,由于对防范疫情的态度和方式与父母丈夫不同而产生一些矛盾。
</h3><br><h3> 这位女士平时就对卫生特别敏感,类似于我们老百姓所说的像洁癖一样。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她的反应就比一般人要强烈。
</h3><br><h3> 她自己有一些防范当然是非常合情合理的。比如说出门戴口罩、戴帽子、戴手套,回来以后把外套脱掉,然后洗手,这些都很合理。
</h3><br><h3> 但有一些防范行为就属于过度防范了,比如说出门回家后要对头发、衣服、鞋子、手机、包进行彻底消毒,不仅如此,她还要求老公和父母在出门的时候戴防毒面具。
</h3><h3><br></h3><h3> 父母觉得这太过分了,不听从,于是矛盾便产生了。</h3><h3><br></h3><h3> 其实她之所以做出这些过度防范行为,主要是出于恐惧情绪的反应,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她去觉察自己的恐慌情绪,学习放松情绪的方法,同时也提醒她不仅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也要照顾家人的情绪。
</h3><br><h3> 因为在防范疫情的过程中,我们要应对的不仅仅是新冠病毒,还需要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情绪和家人关系。通过这样的一些引导,她很快就能够理解和认同。
</h3><div><br></div><h3>
挂电话之前,她的心情也平复了,说等下就去跟家人道个歉。
</h3><br>
<h3></h3> <h3> <strong>4</strong><strong>疫情面前,离异失望的男士该如何面对自身的压力?</strong><strong>——郭主任</strong>
</h3><br><h3> 印象最深的来电求询者,是一位中年男士。
</h3><br><h3> 他已经离异半年了,想要跟前妻复婚,但是在疫情期间他得到消息前妻已经改嫁,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意外。
</h3><br><h3> 他急忙打电话给前妻想要挽回,可是前妻不接电话,因为疫情的控制,又不能去当面去交流,那一刻他觉得整个全世界都塌了。
</h3><br><h3> 打来电话的时候,他语速特别的快,处于非常焦虑的状态,我几乎听不懂他的话。
</h3><div><br></div><h3>
平复了好一会,他才慢慢讲清楚了事情,原来除了婚姻问题以外,他还有独自照顾孩子生活和教育孩子的压力,以及因为不能去复工导致的经济压力,同时他还担忧自己父母的养老问题。
</h3><br>
<h3>
</h3> <h3> 对他来说,这四件事情就像四座大山一样压在头顶,压到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他甚至想过一死了之。
</h3><br><h3> 我非常理解他的痛苦和想法,而在这个时候他还能打热线电话,说明他有求助的动机,有求生的欲望。
</h3><h3>
在处理过程当中,我首先询问他之所以还愿意继续活着的理由是什么,他说是责任。
</h3><br><h3> 此时此刻,欣赏和肯定他的责任心,找寻他继续活下去的希望和寄托,可以帮助他放弃自杀的想法。接下来再逐一帮助他分析这四个问题,树立信心,渐渐平静下来的他开始对未来有了希望,他决定好好的生活下去。
</h3><br><h3> 其实,他是一个自身很有能量的人,当他这些能量被调动出来的时候,他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而我们要扮演的就是那个帮他调动能量的角色。
</h3><br>
<h3></h3> <h3> <strong>5</strong><strong>孩子被隔离,作为母亲该如何应对他频繁的来电倾诉</strong><strong>——欧主任</strong>
</h3><br><h3> 电话是一个母亲打过来的。
</h3><div><br></div><h3>
她的孩子因为跟确诊患者有过接触,需要进入集中隔离点,隔离14天。
</h3><div><br></div><h3>
她担心隔离点的条件有限,担心孩子过得不够好,而孩子因为每天没什么事情可做,无聊到发慌,就只好打电话向母亲倾诉,每天要打很多次电话,于是焦虑、烦躁、压抑的情绪便成了持续困扰母子两人的恶魔。
</h3><div><br></div><h3>
针对这个案例,首先我肯定了母亲对孩子的担忧是很合理的。因为首先在疫情之下,每个人都身在其中,都会担心感染上新冠肺炎,而孩子之所以频繁给妈妈打电话,那是因为孩子也需要倾诉,也需要亲密的人给与一些鼓励。
</h3><div><br></div><h3>
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对孩子担忧的情绪再反射回去给孩子,这样有可能更不利于孩子的情绪的稳定。
</h3><div><br></div><h3>
同时,也要相信孩子自己的成长能力,也许现在遇到的情况是他从来都没有遇到过的,也许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能为自己做的事情很少,但其实这恰恰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啊。
</h3><div><br></div><h3>
作为父母,千万不能把孩子的这时候的倾诉当做是一种病态。他只要不超出一定的范围,实际上适当的情绪宣泄是有利于他去成长去思考,去动员自己内在的一些动力潜力,去更好的应付目前处境的。</h3><div><br></div><h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突发,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及时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
</h3><br><h3> 南京脑科医院(江苏省精神卫生中心、江苏省应急心理干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在江苏省、南京市卫健委指导下,积极行动,针对疫情特点,由医学心理科团队立即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对,于年初三开通“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25)83712977”,接线时间从白天逐渐发展到24小时,全院动员70多位党员志愿者积极协作,为本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心理救援做出了重要贡献。
</h3><br>
<h3>
本期执行:南京全接触
</h3><div><br></div><h3>
指导单位:南京市委统战部、南京市委网信办、南京市卫健委 </h3><h3>
主办单位:南京新媒体人士联谊会、 南京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江苏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h3><div><br></div><h3>
素材来源:南京市急救中心(国立生)、南京脑科医院(徐晓蓉)
</h3><br>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njnewnews.net/newsshow.php?cid=1&id=1111"><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njnewnews.net,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