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春天的脚步,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袭卷变得沉重而寂静。在阻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学校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离校不离教。其中我校祝冬莲老师这名“癌”症患者格外引人注目,她是一名普通的老师,癌症未愈仍在教学一线,兢兢业业,心系学生,在这场战斗中,她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动和温暖。</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一、抗“癌”魔,不下教学一“线”</b></p> <p> 2019年4月的一天,祝老师正在课堂上课,突然感觉身体不适,一阵阵的“疼”让她不能左右自己,课后她悄悄来到医院。简单医治之后又回到工作岗位。可后来的几天身体越来越不对劲,让她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来到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行更全面的检查,当“癌”症的诊断书出现在她面前,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病情刻不容缓,紧接着在5月做了切除手术,病情终于得以控制,但生理及心理都有不少的损伤。</p> <p> 经过3个月的休息,在8月份临近开学时候,校长的手机上收到祝老师的一条信息:“袁校好!我于上周去北京复查了,术后恢复还算正常,未发现有转移复发现象,但仍有积液未消,医生建议休假。但我认为休闲在家空虚无聊,充实的工作生活更利于恢复,我放不下自己带的班级孩子,还是上班更心安,所以想开学后复课,新学期要求继续担任五年级语文课,考虑我还要锻炼康复,不能有过重的工作量,能否不担任班主任?当然,我尽量做到不影响工作的”。朴实的话语,诠释着一位从教30多年班主任的教书情结。 家人考虑她的病情,不止一次次地的劝她多为自己的身体考虑,等康复了再去上班,但她反过来安慰家里人,说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了,她放不下自己带的班级,放不下自己的学生,心中牵挂,心有不安,也不利于康复。家里人被她说服了,无条件支持她的工作。</p> <p> 在开学的9月,她一个“癌”症还没康复的患者,带病走上暂时离开了三个月的讲台。在刚刚开学的那几天,由于五(6)教室在三楼,办公室又在一楼,她一口气连上三楼的力气都没有,学校提出给她换个教室,她婉言拒绝,在给校长的信息中写道:“袁校,教室的事就算了,我就趁爬楼锻炼一下肺活量,已经开学了,又去麻烦其他班,我会心不安的,谢谢了哈。”在她心中想到的永远是他人,唯独没有她自己。学校领导考虑到她的病情,卸下了她班主任的担子。职责虽然不在,但是祝老师还在延续着班主任的角色,以她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加之她对五(6)班的了解,她主动承担新任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桥梁,主动与新任班主任交流沟通,共同推进班级的教育工作。她的课后工作,体力不支时,经常带回家,夜间在她指导下由家人帮助完成。就这样,她咬牙坚持,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常人不能理解的困难,一个学期下来,她兢兢业业,踏实教学,不落下一节课程,学生成绩仍然名列学校前列!</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二、战“疫”情,不漏线下一“生”</b></p> <p> 新学期由于“疫”情影响,学校开学不得不延期,2月10日线上学习全面开始。 不一样的线上教学同样是一场不“疫”战场,也是一次新的大考</p> <p> 她每日关注“疫”情动态,积极配合国家重大疫情一级响应行动,迅速利用其日常详细掌握的学生的情况,或电话,或微信,不落一个地叮嘱学生及家长:居家防疫,科学预防。</p> <p> 线上教学之前,祝老师根据学校下放的线上学习要求,不能多用电脑、不宜多看手机的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在家利用手机、电脑强化学习操作指南,主动摸索线上教学模式,边学边教,付出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以此来指导家长和学生下载电子书、电子练习题,提前预习,提前准备线上上课需要的学习用品等。在她的教学方案上写了一段话:“此次网上上课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每位家长配合:一要给孩子足够安静的环境;二是每位家长必须陪同孩子学习,防止他们分心;三是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和课后练习。”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自己边教边学,一边在教学生,一边又在引导家长。学生的作业发在微信、班级小管家上,她一个个认真检查,并及时在线上回复。线上教学,省略了课堂讲授,但课中督查和课后练习工作却更为繁重,但她不畏其难,坚持为学生课下网上辅导。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教学,从开始的讨论教学计划,到作业设置,到工作留档,家人经常陪同和协助工作到深夜。家庭的坚强后盾,给予她热心教学,带病工作一个强力支撑</p> <p> 这就是一个平凡又患“癌”症的老师在不“疫”战场的真实写照,她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这就是一位平凡的人民教师,工作动力源于心系学生,情怀教育;她更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她工作动力源于其家庭大力支撑;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不平凡的自己!抗“癌”防“疫”情为何?映入“冬”莲别样红!</p><p><br></p><p><br></p> <p> 撰稿:毛庆华</p><p> 审稿:袁伟淼、朱毅、赵水英</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