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河北人与武汉

张耀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个河北人与武汉</b></h1><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耀新</b></h1><h3><br></h3><h3><br></h3> <h3> 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小到手无缚鸡之力;大到力拔山兮气盖世。是欤?非欤?</h3><h3> 一百多年前,一个河北人,成就了大武汉。他曾清流台谏、高谈阔论,低吟幽古、登高抒怀。在经历了多年宦海风雨后,幸运之神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使他的人生在武汉达到了巅峰,他就是河北南皮人张之洞。</h3> <h3>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与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四人合称为“晚清四大名臣”。<br></h3> <h3>  </h3><h3> 1889年(光绪十五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向清政府提出修建芦汉铁路(即后来的京汉铁路)得到批准,并被调任湖广总督,主持修路事宜。</h3><h3> 1889年10月27日,张之洞登上粤秀轮离开广州,前往武汉(那时还没有武汉之名,或称武昌,或称汉口)赴任。经过一个月零三天的行船走水,1889年11月25日抵达武昌司门口,在湖北巡抚奎斌率领的各大衙门官员迎接下,张之洞踏上了武汉的土地。</h3><h3> 此时的武汉,仍是“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下的一片暮色,当他踏上这片土地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个新总督的到来对武汉意味着什么。</h3> <h3>  这一年,张之洞52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一个人最成熟的岁月。从这一刻起,武汉的命运便随着他的到来,注定了将要被改变。</h3><h3> 张之洞是个实干家,督鄂十九年,历史随之向我们展示了其实干的真实情境:办实业、兴新式教育、编新军。</h3> <h3><br></h3><h3><b> 一、兴办实业</b></h3><h3>&nbsp;</h3><h3><b> 修筑铁路</b></h3><h3> 张之洞十分重视兴建铁路,认为:“铁路为自强第一要端,铁路不成,他端更无论矣。”他主持修建的芦汉铁路,使武汉成为九省通衢之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芦汉铁路通车时,张之洞登上机车</b><br></h3> <h3>  京汉铁路的全线贯通,改变了武汉在近代中国经济布局中的格局,武汉不再是长江流域中仅充当横向传导的角色,纵向的铁路线在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前提下,还有成百上千的运载力,这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汉口商业贸易的发展。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铁路沿线迅速繁华起来,对汉口城区面貌的改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芦汉铁路旧影</b><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芦汉铁路旧影</b><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芦汉铁路通车后的汉口车站</b></h3> <h3><br></h3><h3> 1900年他又开始修建粤汉铁路(从武昌到广州),很遗憾他没有看到它的筑成。</h3> <h3><b> 兴建炼钢厂</b></h3><h3> 在古代,衡量一个国家实力,靠的是农业产量和人口数量;而到了近代,衡量指标则变成了钢铁和棉纱产量。拥有钢铁厂,一个国家才有和他国说话的底气。</h3><h3> 在张之洞来武汉的第四年即1893年,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家集冶铁、炼钢、轧钢于一身的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铁厂,雄起在了汉阳龟山北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阳铁厂厂区</b></h3> <h3> 汉阳铁厂有6个大厂和4个小厂,炼炉2座,工人4000余人。为了提供原料,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的露天铁矿——大冶铁矿,随后,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h3><h3> 这样,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的第一座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发展重工业开了先河。</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阳铁厂厂景</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今日的汉阳铁厂大门</b></h3> <h3>  </h3><h3>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汉阳铁厂生产出来的钢铁,至今还在我国的铁路上使用。谁说中国产品的质量不行,那就看看吧。</h3> <h3> 上图为2015年11月,有网友在陕西略阳县的一座大桥上,发现仍在服役的数根钢轨竟然是清代制造的,惊讶地赞叹这些上百岁的钢轨“太坚强了!”。钢轨上清晰可见"汉阳铁厂造 1903"字迹。</h3> <h3><b>  </b></h3><h3><b> 创办汉阳兵工厂</b></h3><h3> 洋务运动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不少的军事工业。而张之洞在武汉,建立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阳兵工厂</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现今的汉阳兵工厂大门</b></h3> <h3>  </h3><h3> </h3><h3> 汉阳兵工厂不是清朝最早的现代化兵工厂,但譬如抱薪、后来者居上。</h3><h3> 1890年汉阳枪炮厂成立,4年后机器安装完毕。至1894年11月,又增开炮弹、炮架、枪弹等三厂。随着分厂越开越多,张之洞于1904年将其改名为湖北兵工厂。但人们习惯于还是称它“汉阳兵工厂”。所生产的汉阳式79步枪、陆路快炮、过山快炮,均是当时较先进的军事装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阳兵工厂生产的后膛炮、驳壳枪</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阳兵工厂厂界碑</b></h3> <h3>  </h3><h3> </h3><h3> 而使汉阳兵工厂名声大噪的当属“汉阳造”(汉阳式79步枪)了。这款轻武器,影响了其后近百年的中国历史,成为中国近代以来军工及军事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名词之一,直到抗战,中国军队还在使用。</h3> <h3><b>抗战时期使用汉阳造训练的中国军队士兵</b></h3> <h3><b>今汉阳兵工厂内汉阳造及手拿汉阳造的张之洞雕像</b></h3> <h3><b>  </b></h3><h3><b> 众多实业</b></h3><h3> 此外,张之洞在武汉还开办了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h3><h3> 当时通讯最先进的是电报,张之洞于1897年建立了汉口邮政总局,之后又成立了电话公司,建了五条电报干线:京汉线、沪汉线、粤汉线、川汉线、湘汉线。当时的武汉,无可争议地成为国家电报网的中心。</h3><h3>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汉口电话大楼旧址</b></h3> <h3>  </h3><h3><br></h3><h3> 张之洞又鼓励外国人到武汉投资,办银行。现在的武汉,还有当年不少银行的老房子在。</h3><h3> 在汉口张之洞鼓励对外贸易,跟外国人做生意。</h3><h3> 所有这些,使得汉口到民国时期,一跃成为跟上海并肩的一线大城市。</h3><h3> 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式企业,极大地冲击了武汉人的观念,为民主思想在武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湖北铸造的银元</b></h3> <h3> </h3><h3><b> 修堤防洪</b></h3><h3> 武汉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水患始终伴随着它。张之洞上任伊始即着手修堤防洪,1904年在修好武昌南北两条长堤后,又开始修建汉口后湖长堤。长堤全长34华里,分长堤和横堤两道,其堤高以铁路路基为标准,堤面宽二至三丈,堤根基宽六至八丈。后湖大堤挡住了威胁汉口的水患,同时也将面积扩大了几十倍,使汉口变成了一个大汉口。大堤直到今天历经百年,依然守护着武汉这一方水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之洞,在堤边建张公祠一座,1931年武汉大水被毁。</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今日的汉口后湖长堤</b></h3> <h3><br></h3><h3><b> 二、兴办新式教育</b></h3><h3><b><br></b></h3><h3><b><br></b></h3><h3> </h3><h3> 进入近代以来,西学开始传入,洋务运动开始,西式教育在全国开枝散叶。然而在湖北,近代化的教育仍是一片空白,还停留在以前的经院教育之上。</h3> <h3>  在武汉,张之洞开始大办学堂,推行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先后创建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工艺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两湖大学堂(原两湖书院)、武昌蒙养院、慈恩学堂、广雅书院等等。在学前教育方面,张之洞同样走在了前列,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园——湖北幼稚园。这些新式教育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h3><h3> 同时,也促进了民主思想的迅速传播和蓬勃发展。</h3><h3> 现在的武汉,百年以上历史的大学就有5家,张之洞创办了其中4家,即武汉大学(自强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农务学堂)、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艺学堂)。武汉众多中小学的前身都可以追溯到百年前。</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b></h3> <h3>  湖北省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h3><h3> 湖北省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h3> <h3><b>湖北女子师范学堂——武汉十九中,董必武 、陈潭秋等革命家先后在此任教。</b></h3> <h3><b>东路高等小学堂和文普通中学堂一一武汉十四中(董必武、陈潭秋、李四光等曾就读该校)</b></h3> <h3><b>两湖书院——武汉实验小学(谭嗣同、黄兴、唐才常等历史名人均是该校学生。)</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湖北幼稚园——湖北省实验幼儿园</b></h3> <h3><br></h3><h3><b> 三、编练新军</b><br></h3><h3><br></h3><h3> 1896年,张之洞以从两江调鄂的护军营为基础,又选募新兵,参用德国军制,开始湖北新军的编练。到1907年,湖北新军计有陆军第八镇(一个师)1万余人,暂编第二十混成协(一个旅)4600余人,是仅次于袁世凯北洋六镇的第一支强大军事力量。</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末新军</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操练中的湖北新军</b></h3> <h3> 这支力量本是为巩固摇摇欲坠清王朝而建,但在新思想蓬勃影响下,却成了推翻清王朝的主力军,终结清王朝的第一枪就在武昌的湖北新军中打响。历史就是这样毫不留情!</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武昌起义中的湖北新军</b></h3> <h3><br></h3><h3>&nbsp;</h3><h3><b> 四、风流亦在</b></h3><h3>&nbsp;</h3><h3> 1907年夏,张之洞奉旨离开武汉。这一年,他71岁。以壮年之身来汉赴任,以风烛残年的老者姿态告别了武汉,也告别了他一生中的辉煌。留下了一个大武汉。</h3><h3> 1909年张之洞去世,他身后誉满天下,谤满天下。</h3><h3> 但他主政湖北的19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务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把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在当时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写在了荆楚大地上。</h3><h3> 张之洞离开武汉后,人们出于对他的思慕,文界人士在黄鹄山(即蛇山头)修建了风度楼,军界人士则在蛇山尾部修建了抱冰堂,以追纪他在武汉的政绩。</h3><h3> </h3> <h3>  至今</h3><h3> 在武汉武昌,有一条路叫张之洞路。</h3><h3> 在武汉汉口,有一个长提,叫做张公堤。</h3><h3> 在武汉汉阳,有一个新晋的网红拍照圣地,这个地方叫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h3><h3> 具往矣,大武汉……</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之洞路,现名为紫阳路</b></h3> <h3><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张耀新历史名师工作室</b></h3><p style="text-align: right;"><b>2020年2月</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