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摄影名师公益课 第(2)季 第 八 节学习分享 <p> 名家月月谈:对话袁学军</p><p><br></p><p><b> 主讲人:袁学军</b></p> <h3><font color="#010101"><p> 解放军画报社主任记者,大校军衔。1973年开始摄影报道。从事军事摄影近40年,参加过抗洪救灾以及军队、国家重大事件的专题报道,13次进入西藏边防一线采访。他是摄影圈里有名的“拚命三郎”,其作品先后在国内外获得200多个奖项。。</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袁学军老师讲述了自己走过的摄影道路,分享了自己对摄影的感悟,与大家一起体会作品拍摄中的心情和聚焦时的激动,一同用心体验对象作为生命存在的苦和乐,酸和甜,见证那些令人激动的中国记忆。</p></font></h3> <p> 每张都代表着一个年代,每张都记录着那个年代的社会状态。这些照片都已成为记忆中的画面,已经无法重现了。袁学军老师把过去 40 多年的照片分成五个段落来给大家分享。</p> <h3><font color="#010101"><p> 第一段落 《年代肖像》,是记录年代特征的一些影像。</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第二段落《远去的乡亲》,每一处细节里都蕴藏和体现着特有的一份对于故土及故乡人的浓情厚意。</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第三段落 《背井离乡的人》,投射出第一代向城市迈进的农民的生活状态。</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第四段落 《乡村文明》,一组反映中国文化和乡村文明的作品。</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第五段落 《军旅情怀》,在与战友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亲密接触中,发现不为人知的细节。</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袁学军老师建议影友在拍摄名车美女、名山大川美丽风光的同时多关注身边的人和物、多拍摄一些自己熟悉有时代特征的人和事物。这些人和事今天不一定是新闻 , 不一定能发表 ,但你纪录了这个时代的印迹将是不可重复的历史,可以这样说吧 , 摄影人可以不在人世了 , 但你拍摄的这些历史照片可能为国家的社会进步和历史变迁中留下的最珍贵的影像见证。</p></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袁学军:中国记忆</b></h1> <p> 作为解放军画报社主任记者的袁学军曾两次集中拍摄中国西部高原风光,一次自驾,一次航拍;他曾13次进入高原地区,涉及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他曾环行对中国边防进行采访,不仅有高原,还有沙漠、大海……;而相比风光他更钟情人文,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深入内心、反映人性;自1973年从事摄影报道开始,至今袁学军已与摄影结缘40余年,作为一名阅历与经验丰富的摄影家,他表示对于摄影他最看重的就是摄影家的自我创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时隔十年,两次“西部五万里”</b></p> <p> 1990年,时任解放军画报记者的袁学军老师和他的两位同事王达军、王建军共同策划、参与了“西部五万里”风光摄影活动,一辆越野车、三位摄影师,他们的拍摄足迹遍布整个西部,这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西部风光拍摄活动。由于三位摄影家都是军人,并且他们的名字中都有“军”字,所以他们三位的组合也常常被大家称为“三军”。对于从来没有上过高原的袁学军而言,高原的美丽风光使他觉得这样的拍摄特别刺激、特别新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在多次进行拍摄之后,袁学军不再有最初的激情,对于风景本身似乎也有些麻木。</p> <p> 在拍摄活动结束以后,袁学军老师把自己作品拿给国外的摄影家朋友观看,得到的反馈是拍他的太过具象,太过追求风光的光影效果,这些反馈也影响到他十年之后的再次拍摄。因为国外很多风光摄影家都是地理专家,他们对地理学科有着较深的了解,所以拍摄的作品可以解读出很多东西,尤其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会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考虑自然风光的形成,因而作品并不是特别讲究光影效果。</p> <p> 2000年,袁学军老师时隔十年又一次走进西部,不过这一次他是乘坐E76测量机在海拔万米云层以上,对自己早已熟悉的“西部五万里”进行航拍,相比较1990年的拍摄,此时的袁学军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加之拍摄视角的不同,拍摄内容不再是纯粹的风光,所以也不是在单纯的追求光影效果,而是从地理结构、地域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的角度观察风景,这次航拍使得袁学军的作品表达深了一个层次,由于在拍摄方法上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也补充了他90年代初拍摄时的很多不足。</p> <p> 通过十年跨度的两次拍摄,袁学军老师深化了对风光摄影理解,他认为好的风光作品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同一种角度、同一种光影等等因素都对导致作品的雷同,“我觉得应该对一片风光有所了解、有所研究,在比较熟悉的情况下进行拍摄,才能把风光拍得比较深刻,这样的拍摄也才会比较自觉。不是简单的有一种光影效果,就是好的风光作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风光到人文,深入内心、反映人性</b></p> <p> 除了1990年和2000年两次集中的拍摄风光摄影以外,袁学军老师主要是在拍摄人文摄影,他在采访中谈到自己对人文的东西更感兴趣,和拍摄风光摄影一样,拍摄人文摄影也需要对生活有深入的了解,他认为“作为一个成熟的摄影家,必须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在对生活长期的观察中形成对生活深厚的认识,这一点很重要。”袁学军老师19岁下乡,对农村生活比较了解,所以他有很大一部分摄影题材是和农村相关,尤其是农村的儿童;20岁应征入伍,军人、军队生活也是袁学军主要拍摄内容,无论农村还是部队,袁学军老师的作品都和他自身的体验息息相关,基于对生活之间的细节、对人人之间的感情的观察,最终通过作品去深入内心、反映人性。</p> <p> 比如获奖作品《英雄探妻》,这次在对英雄的理解上袁学军老师变换了角度,他没有直接去表现英雄模范人物如何积极工作、有什么英雄事迹,而是把他的拍摄放在英雄模范人物扫墓的过程中,希望在这种相对生活化的场景下,可以抓住人物内心的情感,表现一个军人的真实人性。“人家说军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钢打的,所以军人不可能没有人性。只有表现出这种人性,你的作品才能感人。”袁学军老师是这样认为的。</p> <p> 还有一幅表现战士学习跳舞的作品也令袁学军老师比较满意,他介绍到在80年代的一场部队与地方的联谊舞会上,来自地方的青年女学生手把手教战士跳舞,那个年代的战士面对这样的情况还是有些胆怯,但是在首长的鼓舞下战士只好勉强前去迎合,袁学军老师抓拍的瞬间是一名战士和青年女学生在羞涩的跳舞,另一名战士侧脸瞄着他们舞步的背影,袁学军认为这幅在构图上非常完美的照片准确的传达了当时部队战士的一种心理情况。</p> <p> “关于人文摄影,这两幅作品给了我很深的感悟,现在我们总是在讲视觉冲击力,画面冲击力,什么是冲击力?打动内心的东西才最有冲击力。并不是说你有很大的动作,有很大的场面。还有就是要反应人性,通过画面把人性体现出来才是具有冲击力的作品。”袁学军老师认为具有冲击力的优秀作品不是一时的,是能够被持久的欣赏。</p> <h3><font color="#010101"><p> 袁学军老师谈到自己能够拿起相机不容易,拿起来后就特别喜欢摄影,从一次次的奖项中他也得到了很多鼓励,更重要的是在当时摄影教学、摄影图书都稀缺的情况下,参展、参赛更像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可以使自己更多的掌握摄影技巧、提高专业水平。但是到了90年代袁学军参展、参赛的次数就比80年代少了许多,2000年以后除了极为重要展览、奖项他基本就不参加了,他说这是一个过程,当名气和影响力都有了的时候,就应该注重自己在摄影上深一层次的进步,他希望自己可以沉下来研究摄影。</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为了拍摄,袁学军老师曾多次走进中国高原地区,规模较大、范围较广的就有13次之多,而且每一次几乎都是不同的路线,他还参加过自己单位组织的“周边行”拍摄活动,将中国的边防走了一圈,这一圈不仅有高原、还有沙漠、大海。由于长期在外拍摄尤其是在高原拍摄的原因,有时能吸上氧有时会缺氧、吃饭也是饿一顿饱一顿,这些给他的身体带来了很大的损伤,2002年当袁学军从成都再次准备去往高原的时候,他遭遇了心脏梗死,还好及时赶往当地的华西医院接受抢救,这位摄影圈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才转危为安。</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袁学军老师希望和他一样从事摄影工作的摄影人注意健康,他说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有好的作品。</p></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