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39b54a">仰望,一种精神姿势</font></b></h1><h1><font color="#39b54a"><b>做人须懂得敬畏</b></font></h1> <h1><b>无法想像当我们的祖先第一次仰望星空,他们想到了什么,但我们知道,头顶那浩瀚的星空曾经点燃了多少文明的诞生与繁荣,当人类开始仰望,也就意味着哲思与敬畏,那就是我们人类精神状态的最佳姿势。</b></h1> <h1><b>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王尔德</b></h1><h1><b>在先者关于生命、时空、信念……</b></h1><h1><b>的声音中,有一句话,于我堪称最璀璨、最完美的表述,此即康德的墓志铭:“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盯凝愈深沉,在我心里唤起的敬畏与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b></h1> <h1><b>仰望星空——许多年来,这个朴素的举止,它所蕴含的生命美学和宗教意绪。</b></h1><h1><b>一直感动和濡染着我。</b></h1><h1><b>在我眼里,这不仅是个深情的动作,更是一道信仰仪式。它教会了我迷恋与感恩,教会了我如何守护童年的品行,如何小心翼翼地以虔敬之心看世界,向细微之物学习谦卑与忠诚……</b></h1><h3><br></h3> <h1><b>谦卑,只有恢复谦卑,生命才能获得神性的支持,心灵才能生出竹枝的高度与尊严。</b></h1><h1><b>如果说“仰望”有着精神同义词的话,我想,那应是“憧憬、虔敬、守诺、皈依、忠诚……”</b></h1><h1><b>之类。“仰望”——让人端直和挺拔!它既是自然意义的昂首,又是社会属性的膜拜;</b></h1><h1><b>它可喻指一个人的生命动作,亦可象征一代人的文化品性和精神姿势。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观察习惯:看一个人对星空的态度——有无“眺”之虔敬,有无和“仰”相匹配的气质。</b></h1><h1><b>某种意义上,看一个人如何消费星空,便可粗略判断他是如何消费生命的。</b></h1><h1><b>于一个时代的群体而言,亦如此。</b></h1><h1><b>在古希腊、古埃及、古华夏,当追溯文明之源时,你会发现:最早的文化灵感和生命智识——莫不受孕于对天象的注视,莫不诞生于玉庐苍穹的感召和月晕清辉的谕示。</b></h1><h1><b>神话、咏叹、时令、历法、图腾、祭礼、哲思、诗辞、占卜、宗教、艺术……</b></h1><h1><b>概莫能外。</b></h1> <h1><b>汉语构词真的奇妙,把“信仰”二字拆开即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b></h1><h1><b>仰者,信也。唯仰者信,唯信者仰。</b></h1><h1><b>对星空的审美态度和消费方式,往往可见一个时代的生存品格、文化习性和价值信仰。</b></h1><h1><b>我发现,凡有德和有信的时代,必是谦卑的时代,必是尊重万物、惯于膜拜和仰望的时代;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涨潮的季节,也必是凝视星空最深情与专注之时。</b></h1><h1><b>应该说,半世纪之前的人类,在对星空的消费上,基本是一种纯真的、童年式的文化和精神消费,更多地,人们用一种唯美和宗教的视线凝望它。但现代以来,随着技术野心的膨胀和飞行工具的扩张,人们变得实用了、贪婪了,开始以一种急躁的物理的方式染指她……</b></h1><h3><br></h3> <h1><b>手足代之目光,触摸代之表白。这有个标志点:公元1969年7月20日,随着“阿波罗”登月舱缓缓启开,一个叫阿姆斯特朗的地球人,在一片人类从未涉足过的裸土上,插下了一面星条旗。</b></h1><h1><b>当星空变成了“太空”、意境变成了领地,当想象力变成了科技力和生产力“嫦蛾奔月”变成了太空竞赛和星球大战——人类对星空的消费,也就完成了由“爱慕”向“占有”的偷渡。</b></h1><h1><b>对之的打量也就从恋情式进入了科技式和政治式,膜拜变成了染指和窃取。</b></h1><h3>不仅恋曲结束了,连纯真也一并死掉了。</h3><h1><b>至此,康德和牛顿所栖息的那个精神夜晚,彻底终结。他们的星空已被彻底物理化。</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