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论语》(13)

寸身微言

&nbsp; &nbsp; <b style=""><font color="#ed2308">【原文】<br>&nbsp; &nbsp;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②于学,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④,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font></b><br> &nbsp; &nbsp; <font color="#167efb"><b>【注释】 <br>&nbsp; &nbsp;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br>&nbsp; &nbsp; ②志:《说文》解释为“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br>&nbsp; &nbsp; ③立:站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br>&nbsp; &nbsp; ④惑:迷惑,疑惑。<br>&nbsp; &nbsp; ⑤耳顺: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br>&nbsp; &nbsp; ⑥不逾矩:指不超越法度。</b></font><br> &nbsp; <b style=""><font color="#39b54a">【朗读】</font></b> &nbsp; &nbsp; <font color="#167efb"><b>【大意】<br>&nbsp; &nbsp; &nbsp;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而不违反礼制规矩。</b></font><br> &nbsp; &nbsp; <b>【感悟】 </b><br>&nbsp; &nbsp; &nbsp;在这则《论语》中,孔子自述了自己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说明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br>&nbsp; &nbsp; &nbsp;<b>十五而志于学。</b>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懂事,立志学习,做学问,有自己朴素的人生观。当然,人生观不可能一开始就宏大而明晰,应当是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在这个阶段,每个人都会从年少无知中有所觉醒,开始反思人生问题,慢慢形成一个初步的、模糊的人生观。这是自觉人生的起点。<br> <h3>&nbsp; &nbsp;<b> 三十而立。</b>意思是说孔子通过十五年的学习,到三十岁时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和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这个说法对当今的年轻人有很大压力,因为很多年轻人接近三十岁时就会比较焦虑,感觉自己的家庭、事业都处在起步阶段,每天疲于奔命,什么也没有立起来,觉得自己太失败了!其实,“三十而立”的本义是“三十而位”,不是说三十岁有车、有房、有职位就立业了,就有成就了,而是说三十岁时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应当做什么、这辈子应当吃哪碗饭,而不能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盲目蛮干。这是对人生观的调整和明确,是对人生规划的巩固。这里的“立”,是内在的“立”,是建立心灵自信,在人生坐标上找到位置,知道要到“哪里去”,并为之努力。 &nbsp; &nbsp;</h3> &nbsp; &nbsp; &nbsp;<b>四十不感。</b>意思是说孔子到了四十岁时才真正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不过,做到这一步只是对人生的一般性理解,若想做到更好,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行。从“而立”之年至“不惑”之年,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但现代社会,四十岁的人,其压力比“而立”之年更大,就家庭而言,上有老,下有小,在事业上也处于黄金时期,工作任务重。在三十岁之前,人的生活是做“加法”,只要别人有的,都想努力去得到。而三十岁以后,尤其是在进入“不惑”之年后,就开始学做“减法”了,特别是要舍弃那些心灵中不是真正需要的东西,对自身、对人情事理、对各种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nbsp; &nbsp; &nbsp;<b>五十而知天命。</b>人们常说: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别强求。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由此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一个“知”字,活得明白,能对命运和自然规律有所参悟和理性把握,平静应对,有了内心定力,不为外物所动。具体怎么做呢?曾国落有段话讲得很透切,他说:“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 &nbsp; &nbsp; <b>&nbsp;六十而耳顺。</b>意思是说孔子从十五岁开始学习为人处世,好话坏话都听得不少。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这些话而喜怒无常,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和内心的平静,遇事镇定自如。 “耳顺” 是什么意思呢?古来学者莫衷一是。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越是没有明确的答案,越是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求。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耳顺”之人,不管这朵云是在五千米高空,还是在五百米近处,他都能感知其高度。“耳顺”之人已经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虚心倾听,尊重他人,外在的天地之理已在内心融合。 &nbsp; &nbsp; <b>&nbsp;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b>意思是说孔子到七十岁才达到“从心而欲”的境界。然而,“从心而欲”并不代表着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有规范限制的,即“不逾矩”,这个规矩就是“礼”。在孔子看来,人的行为应当受到“礼”的约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礼制,进而衍变成无止境的欲望。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制,看透人生百相,做到无欲无求,才能实现心灵的自由解放,这种境界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这则《论语》是孔子对自己的人生总结,给我们画了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六个重要时间节点被特别强调。虽然很多人不赞成用年龄来简单地给生命成长划线,并以孔子的人生与道德发展历程来做榜样。因为人生也遵循黑格尔提出的“正反合”三段论,是一个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但孔子给我们一个启示:人的心智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人生境界也是不断提高的过程。生命不是一个简单走向死亡的过程,而是一个追求完美、走向永恒的过程!在现代社会,我们不能以年龄坐标给自己画地为牢,要跨越年轮,尽快成长和成熟起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不负韶华!”</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