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打开痕迹斑斑的黑白老照片,看到的是沧桑岁月;手持褪了色的胶片,看到的是改革的春风在希望的田野上吹起;浏览数码电子影像,看到了当下科技迈入了5G时代。不管物质文明如何前进,但是人们的精神情感永远都扎根在生活深处,在漫长的时光隧道中穿越。 ——柱 子 </h3> <h3>大山深处的沂蒙山区----山东省费县,是俺家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这里“天高皇帝远”,靠山吃山挺适合生活的</h3> <h3>曾经在老县城东马道有一座四合院,就是俺的老家,解放前,俺爷爷高俊德就居住在那里。俺的父亲高玉祥,1929年就出生在这里,10年后,祖屋被日军侵占,当了指挥部,俺家被迫迁到了南门外的文庙(贤孝祠)里居住。俺爹失学后就做起了小买卖。</h3> <h3>这座房子是俺爹娘现在居住的地方,1986年翻盖入住,共花费八千多元。高大的杜仲树也三十岁了。<br></h3> <h3>2016年4月,朱田乡南边的凯特杏示范园的杏花开了,我带着俺爹娘来赏花观景。坐累了俺娘搀扶着俺爹站起来走走。</h3> <h3>2000年3月,俺爹娘去上海看望在上海开影楼的二舅,在那里拍照留念。</h3> <h3>1961年,父亲在哈尔滨谋生时留下的纪念照。</h3> <h3>1955年,费县成立水利局,父亲有幸进了水利局工作,同年与俺母亲范学英结婚。打那以后,俺家的人口和幸福指数都在逐年递增。俺爹娘从两个人的世界,发展到如今的一个35人的大家庭,四世同堂,红红火火,好不热闹!</h3> <h3>1985年父亲与水利局的同事们在葛峪水库施工现场。</h3> <h3>家里六姊妹中俺排行老五,大哥高云,二哥高慧,三哥高星,四哥高海燕,妹妹高振梅。俺叫高铁柱,生于文革时期的1967年,为什么叫俺这个“响亮”的名字?父亲告诉俺:当时生活贫穷,人穷如在铁山上住,铁山上寸草不生,希望俺长大后能像铁一般坚强。把俺乐坏了!其实俺就是个硬汉子,在铁路露天煤场工作20多年,风里来雨里去,总是冲锋在前,从未畏惧过。</h3> <h3>1972年11月,母亲抱着4岁的俺,在费县照相馆拍了张纪念照,捎给了在山东莱芜常庄铁路施工的父亲(左图)。47年后的2019年12月,俺52岁了,与娘在老家门前留影纪念(右图)<br></h3> <h3>1987年7月,母亲抱着五个多月大的孙子高军雷在堂屋门前拍纪念照,因为家里缺少女孩,就给二哥家的儿子扎起了辫子打扮成女孩模样(左图)。34年后的2020年1月,母亲与34岁的孙子高军雷在同一个地方合影(右图)</h3> <h3>2010年1月,母亲抱着最小的孙子高鸣雷,小孙子的帅气、淘气让母亲很开心(左图)。2020年1月,85岁的母亲与孙子高鸣雷还在同一个地方拍纪念照(右图)</h3> <h3>1994年10月,母亲与孙子高蓓蕾在菊花盆景前留影。父亲养的菊花每当盛开时,都会吸引邻居们前来观赏拍照(左图)。2020年1月,母亲与孙子高蓓蕾依旧坐在同一个位置合影。如今,父亲已年迈体弱,再也无力摆弄花草了(右图)</h3> <h3>1995年4月,父母带着孙子高越雷在老家的河岸上留影(左图)。2009年6月,父母与中考后的孙子高越雷游西湖拍纪念照(右图)</h3> <h3>1993年3月8日,俺爹俺娘与孩子们穿着婚纱拍全家福,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家,但心是连在一起的(左图)。26年后的2019年2月,我们又拍了一张全家福,但这张全家福尤其珍贵,因为俺二哥高慧当年腊月初九因病离世(右图)</h3> <h3>19833年6月,父亲与俺妹妹高振梅在费县上冶石沟河中心留影(左图)。2019年,父亲生病住院,妹妹用轮椅推着父亲跑步。(右图)</h3> <h3>1974年7月,父母带着俺在照相馆拍了这一张拿着玩具枪的照片(左图)。2014年10月,俺特意拿着玩具枪与父母又拍了这张照片(右图)</h3> <h3>1958年12月,22岁的母亲抱着刚满周岁的俺大哥高云,在水利局职工宿舍门前留影(左图)。2019年12月,85岁的母亲与63岁大哥在老家的防震棚门前留影(右图)</h3> <h3>1982年4月,俺三哥高星在原临沂劳动局上技校,学的是照相班,父母带着俺妹高振梅去临沂探望,在学校东边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拍的纪念照(左图)。2019年10月1日,国庆节,国家给建国前的老干部颁发了庆祝建国70周年纪念章,正在住院的父母到医院附近走走,留下了这张充满喜庆气氛的照片(右图)</h3> <h3>2019年春节,全家福</h3> <h3>俺的新旧对比照片能出炉,客观上源于俺父亲喜欢留纪念照,也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家里有一台海鸥牌203型折叠式相机。为此,俺三哥在上技校时特意选择了照相的特长,每当三哥放假,俺跟着他出门给别人照相挣点钱,还学会了冲洗照片,环境的熏陶,淘气的俺也迷上了拍照,只要拿着相机“咔嚓、咔嚓”就激动。</h3> <h3><br></h3><h3>俺爹俺娘的家挂满了全家福照片,琳琅满目像个展览馆。</h3> <h3>饭桌也因照片而显得丰富多彩</h3> <h3>俺从最初的留纪念照到拍全家福,从拍俺爹俺娘到拍新旧对比,30多年下来,俺积累了一堆堆沉甸甸的家庭图片资料,感觉很有分量。俺把它们分门别类建立了家庭档案,呈现眼前不仅仅是亲人的面孔,还有往事再回首,仿佛自己在穿越时空。</h3> <h3>读而思</h3><h3><br></h3><h3>duersi</h3><h3><br></h3><h3>摄影师,用最朴实的摄影手法记录了自己家的变迁,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家跨世纪的人生故事,黑白与彩色影像交织,过去与现在碰撞,穿越了时空,见证了历史,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影像,更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记忆符号......</h3> <h3> </h3><h3><br></h3><h3>高铁柱 GAOTIEZHU</h3><h3><br></h3><h3><br></h3><h3>1967年出生于山东临沂费县,自由摄影师,系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70年代末,受家庭影响爱上摄影。1983年参加工作后,作品主要以民俗生活,人文纪实为题材。用心灵和情感去记录生活,关注时代变迁和发展。曾获得山东省第十三届摄影艺术展纪实类铜奖,中国摄影家协会创城杯摄影大赛获奖,并多次在全国和省市报刊发表。代表作品:《“十八道”煤场》,《中国式的普通家庭》。</h3> <h3>编辑、指导老师 江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