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南桥(第五集)守望乡愁

这些年

<h5><b> </b></h5><p><b> 乡愁,是一壶老酒;</b></p><p><b> 乡愁,是一碗清茶;</b></p><p><b> 乡愁是童年记忆中的一首儿歌;</b></p><p><b> 乡愁是家乡母亲河里的一抹碧绿。</b></p><p><b> 七十年代初,那个动乱年代中大招工的日子,当我们背起简单的行囊,懵懵懂懂地离开家乡的时候,虽激动不已,却泪眼迷茫,心底的一切似乎都是迷茫的 。</b></p><p><b> 几十年过去了,偶然回首,却已过耳顺之年。每次重回家乡,那山,那河,那桥,那街,都在记忆中越发清晰。</b></p><p><b> 多少次走过倒天河上的一座座桥,多少回漫步老城中的一条条街,却早已不见童年印象中那老桥的影子、那老街的旧貌,更难觅儿时嬉戏玩耍的那些小巷和老龙门(院子)。偶尔,和家乡同龄朋友品茶闲聊时,禁不住一次又一次的摆起童年的龙门阵,那种享受,那种回味,真的象喝一碗浓浓的、家乡的苦丁茶,微微苦涩,却回味着甜!</b></p><p><b> 童年的龙门阵,我们摆了一年又一年,某年某月,和几位同龄画友在一起摆龙门阵时,开始有了用画笔表现童年家乡印象的冲动,渐渐地,这种冲动变成了想法,并且这个想法越来越清晰。那些日子里,我们终于倾心而动,提起了画笔,开始描绘这心中久久追寻的、童年的梦 。</b></p><p><b> 真诚地欢迎家乡的同龄朋友和年青朋友们,和我们一起走入那些年家乡美丽的梦境里!</b></p><p><br></p><h1><b> </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i></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i></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i></b></h1><h1><br></h1><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 家乡那条河 </i></b></p><p><br></p> <p>  倒天河 ,一条穿城而过的家乡母亲河。从倒天河水库开始,那河上的一座座老桥,沿河边上的一排排木房子,都是镌刻在那一代人心中的美好画图 。</p><p> 如今,倒天河上,早已不见那一座座老桥的影子,更没有了河边上那童年记忆中的老皂角树 、狮子口 ,. . . . . . 。</p><p> 偶尔,天边的几只雁飞来,勾起了对家乡母亲河的深深眷念。</p> <p class="ql-block"><b>听涛响水滩 ( 丙烯画 )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家乡老八景中,“响水轰雷”是列首位的,响水滩瀑布是全国唯一的城市天然瀑布。每到雨季,倾泻而下的瀑布气势磅礴,震耳欲聋,如阵阵轰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如今,响水滩周边建起了沙帽山公园,家乡市民有了一个晨游锻炼的好去处,城市独特的天然瀑布,也引来了八方游客。</span></p> <p class="ql-block"><b> 响水滩小息 (油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响水滩,是家乡人民引以为自豪的城中瀑布。每当雨水丰沛季节,这里便形成了阶梯状的瀑布,涛声震天,势如万马奔腾, 家乡人称之为"响水轰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丰水过后,岩石露出,这才是它千年不变的真容,砺石与洞穴之间,水流倒挂,白鹤嬉戏,又成了那温顺、祥和、优美的响水滩了,但仍然是别有一番韵味的景致。</span></p> <p class="ql-block"><b>  昔日新桥(丙烯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新桥,是当年倒天河上的第一座大型石拱桥,即现在的六洞桥。新桥往上走50米左右,便是家乡小伙们经常光顾洗澡(游泳)的黑潭,远处,是名扬家乡的响水滩瀑布。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那些年,新桥是出城的交通要道,也是年轻人经常休闲散步、谈情说爱的好去处,如果要到环城马路上走一圈的话,新桥一定是必须经过的地方,在桥面上远远看一看响水滩瀑布,那更别有一番情趣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昔日倒天河(丙烯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倒天河,家乡人民的母亲河,从东到西,穿城而过。那些年,宽窄不一的河道中,处处是沙滩,处处有草丛,河水仿佛永远是那么清澈,石头仿佛永远是那么干净。沙滩上,河岸边,经常是鹅鸭成群,曲项向天歌。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倒天河两岸,一排排木房民居,炊烟飘渺,构成了河畔一幅幅美丽的画图。 </span></p> <p class="ql-block"><b>  皂角树下 (综合材料)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新街上靠河的一面,沿河堤边上有一棵高大茂密的皂角树,那些年,每到夏天,皂角树下便成了男娃娃们玩水洗澡的天然游泳场。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每到下午放学,一群娃娃便在这里聚集,有光着屁股的,有穿着大裤衩的,或从河坎上往下跳水,或在清水中尽情戏耍,有洗穿澡的,有狗跑骚的,有踩假水的,有打水仗的,玩得好不自在!</span></p> <p class="ql-block"><b>  太平桥头(钢笔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从拥挤的新街菜市通往大、小横街,太平桥是一条重要的通道,桥上总是熙熙熙攘攘。桥头的小茶馆、照像馆、日杂货摊,总是人来人往,生意兴隆,赶场天,这里更会挤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是家乡老城的人气旺地。</span></p> <p><b>  印象 . 南关桥 (钢笔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南关桥,毕节老城的中心地标,一头连着威宁街,一头连着沙石路。据说,从前的南关桥,两面有很多商铺,解放后经过几次改建,南关桥从木质的桥变成了如今石制的桥。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风雨沧桑的南关桥,见证了家乡老城的发展历程,如今,两岸的高楼替代了往日的木房、木楼,唯独桥头那栋当年称之为“桥边饭店”的三层建筑还在,现在好像叫做“南桥饭店”吧?</span></p> <p><b>  四小狮子口 (丙烯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从南关桥往下100米左右,当年有个叫狮子口的小河湾,积水较深,适合游泳。狮子口旁边,就是老四小的后围墙,不知什么时候这里围墙出现了一个缺口,正巧成了顽皮学生们到狮子口洗澡的通道。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每到夏天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刚一响过,腿快的男娃娃已经冲到河边,书包一扔,小裤子一脱,光着屁股顺着光滑滑的黄泥巴沟槽,像泥鳅一样滑进了水里......。</span></p> <p><b>  洗衣歌 (丙烯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那年头,是没有洗衣机的,木的搓衣板,木的洗衣棒,是大多数人家的洗衣工具。沿街通向河边的那些河沙坝,便成了人们天然的洗衣场。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姐姐们,阿姨们,三三两两说笑着,在清澈的水里,荡看衣被,在光滑的石板上,挥着锤衣棒,把衣服锤得嘣嘣响,那锤衣服的声音,合韵着溅起的水花,真像一曲美妙的洗衣歌。</span></p> <p><b>  我家屋后的河沙坝(丙烯画)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沿着清毕路靠河一边的一排排木房,相隔不远就有一些窄窄的通道通向河边,淡雨时节,走过通道就可以直接走到河沙坝了。那时节,淘沙子的人们把河沙坝淘出一个个的大水坑,不小心陷到里面,还会喝上几口水。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那些年,我家屋后的河沙坝,水真的好清好清,儿时的小伙伴们,端着网鱼的竹篮子,拖着草簾子,在河沙坝中仔细搜索,尽情戏耍。我家屋后的河沙坝,是我儿时玩耍、戏水、捉鱼的河中乐园。 </span></p> <p><b>  老公园桥 (丙烯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老城人民公园,当年是没有大门也没有围墙的,公园的左面通向军分区操场,右面沿河边可以走到四小后门和南关桥头,公园土包正对的木桥,便是儿时经常戏耍的老公园桥。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家乡老城人民公园,曾经留下了多少家乡人儿时的故事,公园桥头上、桥头正对的土包包上,曾经留下童年伙伴多少嬉戏玩耍的身影。</span></p> <p><b>  印象 . 五龙桥 (粉笔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五龙桥,是家乡老城区里最有故事的石拱五孔桥。五龙桥往下游50米左右的河滩,便是老毕节人都知道的杨四塘,家乡年纪大一些的人,都知道关于五龙桥下淘塘求雨的故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五龙桥,听起来真的好美!,桥的左面连接着清毕路,右面通向郭家湾,近处,水车吱吱呀呀的转过不停,远处,那五孔的拱桥,在飘渺的夕烟中越发地壮观、美丽。</span></p> <p><b>  印象 . 流沧桥 (丙烯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当年,从毕节到贵阳方向的公路,爬上望城坡,转过一个大弯下到坡底后,便是倒天河流出城区的最后一座桥 --- 流沧桥。远处那高高的烟囱下,是当年的毕节电厂,清澈的水,淌过小河,流向远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每到春夏季节,河两边的稻田青绿一片,五颜六色的野花,洒满河岸。那些年,这里的小桥、流水、野花,曾经留下了童年好多美好的</span></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i>  . </i></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i></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i></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i></b></h1><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i> 老城 . 老街</i></b></h1><p><br></p> <p>  那些年,家乡老城的街道,是用数字命名的,从一街数到八街,每条数字命名的街道里,又分了大大小小的街巷。当年,大横街,小横街,清毕路,威宁路,都是家乡老城的主要街道,也是人们乐去的地方。</p><p> 老城的街上,大多是青瓦木板房,那些临街的木房前,一个个小小的木柜台,成了老街上大多人家的门面标配。</p><p> 小小柜台上,摆上几堆杂货,就算是做生意的货櫃;放上簸箕之类的竹盛具,就是晒包谷、晒米面、晒干酸菜的晒台。</p><p> </p><p><br></p> <p><b> 沙石路. 那年那月(丙烯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沙石路,是家乡老城区中最短的一条道路,当年也是最繁华的一条路。这个当年老城区最宽敞的丁字路上,聚集了好几个大的商业机构,左面有五金公司、新华书店、税务局,右面有民贸公司、花纱布公司、百货大楼,正面便是高大雄伟的的人民剧场。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沙石路,那年那月,三岔路口修起了红白相间的交通指挥台,众多农民兄弟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于是一段时间里,这里便成了他们休息、聊天和看热闹好的地方。</span></p> <p><b>  印象 . 大横街 (油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当年的大横街,商铺林立,车水马龙,是毕节市民引以为傲的繁华街道, 其地位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或上海的南京路了。县上或乡下来的人如到大横街游一游,买上一包工农牌的饼干回去送人,那是十分体面的事了。位于大横街上的三旅社,也是当年体面人家经常光顾的地方。</span></p> <p><b>  水沟边 (粉笔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老城里,通往新街上的一条水沟边的石板路,叫做"水沟边",这条短短的、窄窄的街,名儿虽是"俗气",但靠着新街市场的热闹气,这条小小的、只有半边的街道也算热闹,是当年老城叫得上名的地方了。</span></p> <p><b> 沙石路的记忆(综合材料)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沙石路,连接着家乡老城大横街、清毕路、威宁街等三条主要道路,当年是家乡老城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也是那些年好多大型活动的中心。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那些年月,每到春节那几天晚上,都会有人在五金公司和新华书店门口耍龙灯、耍狮子、打铁水花。平时的晚上,新华书店门口就成了同年小伙伴们交换小画书的场地。</span></p> <p><b>  新街上石板路(粉笔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新街上石板街,是家乡老城最老的街道之一,它那永远湿湿滑滑的青石板,成为家乡人印象中老城的重要标志之一。</span></p> <p><b> 珠市街印象 (综合材料) 吴长敏 </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珠市街,又名猪屎街,据说是明清时期官员进城的主要通道,解放后修建清毕路,这条路就成边道了。窄窄的道路两旁,木房、木门、木柜台,是珠市街的一大特点,每到晴天,各家的木柜台都会派上用场,有晒米面包谷面的、晒干酸菜的、有摆上物件做小生意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那条长长的、窄窄的、坑坑洼洼的街道,便是儿时伙伴们嬉戏玩耍的场所。</span></p> <p><b>  猫猫城印象 (油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这个简易的城门洞便是当年的"猫猫城",右边是裁缝铺,左边是面馆,再左边是卖煤油铺子,出了这个门洞就算城郊了,远处山坡上有一排房舍,那是专区医院的职工住宅,再远处便是文笔山了。</span></p> <p><b>  新街上砂锅街 (油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老城新街上,有一条至今还存在的老街,叫做砂锅街。各种砂器陶器沿街摆放,造型各异,品种多样,层层叠叠,色彩斑斓,美不胜收,有闲情逸致的人们沿街走过,那专心看货的,忙碌搬运的,讨价还价的,又是一番情趣,形成颇有特色的家乡老城砂锅市场</span></p> <p>  珠市街 (油画) 孙智军</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珠市街曾经是大横街之前的热闹街市,清毕路修建后,它便成了老城的背街,曾经的商贾云集变得冷清了,但街道两侧的商住木楼还是见证了早年的兴旺,"珠市“并非空得其名。</span></p> <p><b>  老城一角 (中国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那些年,家乡老城没有一栋高楼,站在铁匠街口的城墙上,便可以看到大片的老城建筑。木的房,青的瓦,一栋栋木质民居坐落在倒天河两岸,远处沿河而上的太平桥、东关桥,渐渐消失在晨雾中,炊烟袅袅的家乡老城,便是这样在平常而安详的晨雾中,迎来和送走每一天。</span></p> <p>  小横街(油画) 孙智军</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在家乡老城,小横街比大横街名声次之,但仍然是一条热闹的老街,街两边多是二、三层的"高楼",店铺连串,通往海子街的"长途马车"不时经过,颇有都市风范,有人从双井寺挑水沿街售卖,每挑水二分钱,每天往返几次,也能挣几个脚力钱。</span></p> <p><b>家乡那条石板路 (综合材料)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家乡老城里的路,相互交错,几十条大大小小的道路名称,虽有故事,却大多被人们遗忘了,唯独这条石板铺成的路,人们虽然早已记不住它的本来街名,却从来没有淡忘过它,那残缺的石板缝隙间,那被走得异常光亮的石板上,刻满了人们看不见的足迹,写满了石板路上老一辈人的故事。</span></p> <p><b>  二街广惠路 (油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按照当年老城街道的数字排列,广惠路也称为二街。这里有阮家龙门、瓦家龙门、高家龙门,还有那高高的四层楼房,是毕节少有的高层建筑,下面是酱油铺,再过去是汤元店,炒货店…等。</span></p> <p><b>  前望老法院 (钢笔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从专医院出门,右面远远见到的建筑便是老法院,它的侧边岔路通向毕节"大监"。这条缓缓的坡道上,街边有做蚊香的,卖饮食的,弹棉花的,还有沿街的“摇线线”者,嗞嗞的摇线车声和嘣嘣的弹棉花声汇成独特的奏鸣曲,整天飘荡在这条老街上。</span></p> <p><b>  东关桥头 (中国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早些年,家乡老城的东关桥,是一座石制的三孔桥,桥两面有矮矮的石条栏杆,从箱子街这边往外走,过了桥就是城外了,桥头正对着毕节六小的大门,据说那时的毕节六小大院,也是家乡老城有名的一座寺庙。 东关桥,是家乡老城连接小横街和出城的重要通道。</span></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i>  . </i></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i></b></h1><h1><br></h1><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i> 老龙门的记忆</i></b></p><p><br></p> <p>  那些年,家乡那一条条熟悉的老街上,一座座老龙门(老院子),像串在老藤上的一个个葫芦 ,装满了童年的欢声笑语,装满了儿时的顽皮故事。</p><p> 家乡的老龙门,就像北方的四合院,小的龙门一家人住,大一些的龙门几家人住。龙门里邻里相帮,和谐相处。这个小天地里面的娃娃们,都成了儿时最好的伙伴。龙门里,有大人们生活相处的故事,更有娃娃们玩闹嬉戏的乐趣。</p> <p><b>  七道坎周家龙门 (综合材料)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七道坎落水洞,是当年古道路转向运输公司的三角地带,那些年,这里曾经坐落着一个独立的龙门,叫做周家龙门,和其他龙门不一样的是,周家龙门的大门不是对着街面开的,而是从街的侧面进门的。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有一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周家龙门,政府便在周家龙门的原址上,建起了托儿所。如今,七道坎落水洞的那条沟早已不在了,但是通往毕节老客车站的那条小路还在。</span></p> <p><b>  老龙门的记忆 (钢笔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家乡的老龙门,是老城市民重要的居住形式,类似于上海的弄堂或北京的四合院,使人有强烈的归属感。 据说,当年家乡老城大大小小的老龙门,有100多座,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这些老龙门早已不见踪迹,现存的几处龙门遗迹也是破烂不堪了。</span></p> <p><b>  老龙门 (综合材料)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那些年,家乡老城大大小小的街道上,都有着各式各样的老龙门, 家乡的老龙门,大多都是中规中矩的,正面两扇大木门进去以后,中间一个露天小四合院,两面是厢房,中间是正房,小的龙门一家人住,大的龙门住好几家人,当然,富人家的龙门格局就大不一样了。</span></p> <p><b>  老街老龙门 (钢笔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家乡老城的龙门,是邻里之间集聚的温馨小院,龙门里充满了聚居生活的家长里短,也充满了让人永远回味的故事。 如今,走遍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已经很少见到往日的龙门了</span></p> <p><b>  龙门深深 (综合材料)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这是老城区古道路上某家龙门的真实写照,早些年,这个龙门分为三个院子,院子互通,住着一大家族人。如今走进这个龙门,已经很难找到当年家乡老城龙门的典型特征,为了方便生活,里面居住的主人用砖把木质风格的龙门分隔了。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龙门深深,深深龙门,家乡老城龙门的故事离我们越来越远,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span></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i>  . </i></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i> </i></b></h1><h1><br></h1><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i> 老城墙下</i></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从儿时记事起,曾经看到过家乡老城的两处城墙遗址,一处是南门口的南门城墙遗址,如今已经不见了踪迹,一处是铁医街口到新街上的一段保存较完好的老城墙遗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老城墙,见证了家乡多少时事变迁的故事,老城墙上,铭刻了家乡几百年的风雨沧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真的,应该感谢家乡的有识之士和地方政府,在老城大拆大迁的年代中, 保存了原铁匠街这一段老城墙!留下了家乡人民关于城墙记忆中的一处珍贵遗迹。</span></p> <p><b>  童年乐土 (丙烯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据悉,家乡古城墙,始建于民朝初年,初建时分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和一道取水之门(水东门)。随着时代的变迁,几经沧桑,留下了原铁匠街旧址旁的一处老城墙。老城墙,见证了家乡毕节风雨沧桑的变迁。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一段城墙,讲述着几代人的故事,那老城墙下,也曾经是那些年那一代人的童年乐土。</span></p> <p><b>  昔日铁匠街 (综合材料)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老城墙下铁匠街,那情那景虽然已经远去,但却是家乡老一辈人曾经的深刻记忆。 铁匠街,成了家乡市民回顾家乡老城历史的常用名词,因为这里曾经记录过老城市民好多生活的故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坑坑洼洼的路面,低矮的木房和柜台,摆满柜台、挂满门面和城墙的各式各样的铁制工具,在那个年代,成了铁匠街的特色标签。</span></p> <p><b>  新街上铁匠街口 (丙烯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城墙,对于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城来说,无疑是历史的见证。当年新街上一段残缺不全的城墙,成了家乡老城几百年历史的见证。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那些年,残缺的城墙还在,新街上铁匠街口就是就是顺着城墙延伸过去的,从街口到铁匠街西面,卖铁件的、打铁的、卖小农具的,撑起了铁匠街的脸面和历史。残缺的老城墙上,住着几户人家,如今,城墙上的几栋小房子还在,但可能早已是人去房空了。</span></p> <p><b>  铁匠街印象 (油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老毕节水东门城墙下,曾经有一条老毕节人家喻户晓的街道---铁匠街。那些年,这条紧靠老城墙的不足百米的小街上,叮叮当当的铁锤声响彻街头街尾,红红的炉火映红昏暗的铺房,各家生产的铁锅、菜刀、火钳、锄头、镰刀摆满柜台,挂满门头,甚至挂在了老城墙上,玲瑯满目,形成了毕节老城区独特一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今天,那情那景已经远去,只留在上年纪人的记忆深处了。</span></p> <p><b>  老城墙遗迹 (丙烯画) 吴长敏</b></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i>  . </i></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i></b></h1><h1><br></h1><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i> 童年记忆</i></b></p><p><br></p> <p>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家乡好多知名和不知名的地方,至今仍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记,甚至我能清晰地记起儿时曾经去过的地方和那些老地方留给我的老故事。</p><p> 那一座座山,一面面坡,一口口井,一棵棵树,都曾经给我留下深深的记忆和眷恋!</p><p><br></p> <p><b>  人民剧场 (丙烯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六十年代初,家乡毕节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那年月,当一座雄伟的西式建筑开始屹立在家乡老城的中心时,家乡人民终于有了自己的剧场。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几十年过去了,人民剧场以它饱经沧桑的面容,巍峨雄伟的风采,见证了家乡老城的沧桑与巨变。多少年来,人民剧场依旧是家乡人民心中的圣殿。</span></p> <p><b>  花牌坊的记忆 (钢笔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花牌坊的故事,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是花牌坊的地名,家乡人们都知道。花牌坊,位于毕节往海子街方向的出城口,据说,好多年以前,在这个地方的靠山脚一面,有一座修得非常精致壮观的石制牌坊,人们称之为花牌坊,早些年,牌坊下面的小路,是人们进出城的主要通道,后来修毕节到叙永方向的公路,就把这座牌坊拆了,于是,这里就永久性地留下了花牌坊的地名。</span></p> <p><b>  双井寺 (钢笔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说起双井寺,大多数人也许不知道他的来历,可是毕节老城人却都知道他的存在。那些年,双井寺流出的水,曾经是这一片区居民的主要生活用水,那井口流出的水,凉爽清澈,汨汨滔滔,长年不断,周边许多人喝着他它的水长大,对它是别有一份感念之情, 至今仍是难舍难忘。</span></p> <p><b>  南关桥头水井 (油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这个城市的中心,也曾经有一口水井,带给附近居民许多方便,时代在进行,生活在变迁,这种"市井生活"终将远去…</span></p> <p><b>  老客车站 (油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这个不大的场地,是当年毕节老客车站的停车场。每天天不亮,这里就忙碌起来,驾使员忙着给汽车加水,用手摇杆把汽车发动起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即将踏上旅途的人们头一天就买了车票,在这里等候上车,到省城贵阳办事探亲,坐客车在山区公路上要颠簸整整两天,途中在大方或黔西住上一宿,到达贵阳办事探亲完事后,又得颠簸两天回来,有晕车的人爬在窗口一路吐得昏天黑地……。</span></p> <p><b>  毕节一中 (油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毕节一中,当年是毕节地区的最高学府,他的前身是毕节弘毅中学。当年的毕节一中,那三层高的教学楼朴素、庄重,一、二层是初中教室,第三层是高中教室。还算宽敞的体育场、篮球场,走出了一代代的体育健儿,有些体育学子甚至走入了省队和国家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一代代的毕节学子,像一批批雏鹰,从这里飞向广阔的天空,飞向全国,飞向外面的世界。</span></p> <p><b>  老电影院 (油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位于威宁街上毕节邮政局旁边的毕节电影院,当年可是毕节人民享受文化的最高境地了,每当有新影片放映时,电影院的正面柱子上, 便会挂出新片的大幅广告宣传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看电影可是一种“奢华”的享受,亲人们、朋友们、情侣们,相约在此一聚,还可以边看电影边嗑瓜子,真是那个年代的时尚哦!</span></p> <p><b>  排队买豆花 (油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手捏着一张"豆腐票",在烟熏火燎的街道豆腐厂排着长长的队,看着几位老伯娘忙碌了一个上午,终于能在家人的午歺桌上摆上一碗水豆花,当然少不了家乡人喜欢的辣椒水。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那年头,买什么都要票证,买什么都要排队,排队买豆花仅仅是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的缩影。</span></p> <p><b>  洪家山招待所 (钢笔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说起洪家山,家乡老一辈人都知道,就是现在的洪山路,现在的洪山大酒店前身,就是原来的洪家山招待所,是当年地方政府接待中央和省里领导的最高殿堂。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洪家山招待所,那略显西式风格的招待所接待小楼,曾经是多少年轻人的向往。八角亭子、鱼池、假山、花园一应俱全,那个年代确实是家乡人民心中的世外桃源。许多年轻人都把这里作为照相留影纪念的好景致。</span></p> <p>  小人书摊摊(油画) 孙智军</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那些年头,家乡老城的街头巷尾、屋檐下,连环画小人书摊是小伙伴们的街头图书馆。花上三分五分钱,便可在一个精彩的图文并茂的故事里快乐地度过半天,那时候,童年的许多文化知识和乐趣多是从这里获得的。</span></p> <p><b>  拉板板车 (钢笔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老一辈人都知道,那些年家乡老城重要的短途运输工具,便是这板车了,有句言子说: "七十二行,板车为王,肚皮拉大,颈子拉长…’’,说的就是这拉板车行当了。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拉板板车,这一行当确实辛苦,常有夫妻档,甚至小孩也带上,一家颠沛于大街小巷,谋生真的不易!</span></p> <p><b>  老三小印象 (丙烯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毕节三小的原址,是当年的毕节文庙,人们描述老三小旧貌的时候,免不了提到当年右边石坎下那口井和石梯平台上“文武官员到此一律下马”的石碑。今天,那口井和那块石碑当然是见不到了,但当年拾级而上的台阶那种威严和肃穆还依稀可感。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那些年,从这条坑坑洼洼的道上和这座庄严肃穆的门洞里走出来的毕节三小学子们,都早已奔赴四面八方,但他们对这座曾经留下深深惦念的母校,该会有怎样的记忆?</span></p> <p><b>  马哥头 (钢笔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老城窄小的街巷里,常有驭货的马匹穿行,牵马的汉子被叫做"马哥头“,他们身穿有围一圈口袋的马甲,吹着粗糙的口哨,走乡串巷,运输货物,那时看起来是一份不错的职业!</span></p> <p><b>  猪屎埧印象 (油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在老城珠市街向粮食局方向的尽头,有一片大块的空地,每到赶场天,这里便成了熙熙攘攘的市场。从乡下来的人们,扛着杉木杆和木板材在这里交易,再就是販猪崽了,买主们通常要让小猪崽当面“进歺” ,若能狼呑虎咽地吃食,便判断是健康的崽,可放心买下。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那些年,猪屎坝成了这个片区的集散交易中心,就是现在农村赶场的坝坝,现在在城里是见不到了。</span></p> <p><b>  洪家山瓦窑上 (粉笔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当年的洪家山,有好多值得记忆的地方,在洪家山中段,有一个叫瓦窑的地方,那些年称为洪家山瓦窑上,顾名思义就是烧砖瓦的地方,那里有糯糯的、黏黏的白泥巴,是童年伙伴们做叫ju ju 笼的好材料。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放学时分,小伙伴们躲着踩泥工人,跑到踩泥塘边,双手挖起一大块白泥巴就开跑,回到家里就开始建造叫蛐蛐的高级住宅了,那个年代,真正的梦想就是做一个三层以上的叫蛐蛐笼,可以打遍通街。</span></p> <p><b>  毕节专医院 (油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这里曾经是老毕节历史上的文庙,后来便成了毕节专区医院。这栋有些欧式特征的建筑,见证了那一代医护人救死扶伤的医护精神。门庭前面,沿着神道石阶斜铺的青石板上,是医院那一代孩子们最美的乐园,用蜡笔涂在石板上,然后坐上石板一滑而下,那种乐趣别提有多爽!……。</span></p> <p><b>  百花山 (钢笔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百花山,长长的坡巷,窄窄的路面,路面的石块被磨得圆润光滑,每到下雨天或是冬天结冰,有学生经常在这里摔筋斗。坡巷的尽头是毕节一小,许多人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人生的第一"桶"知识,也是从这里获得的。</span></p> <p><b>  南关桥头 (丙烯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南关桥, 曾经是家乡老城区连接几条主要街道的交通要道,也是城市人流的聚集中心,站在南关桥头,环视四周,东可以看到倒天河上的太平桥,下游可以看到公园方向的公园桥,北面可以看到沙石路上几栋高大的建筑,南面直接延伸到威宁路方向。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每到傍晚,南关桥头更是人头攒动,桥头的臭豆腐干摊摊摆了一排,老远就闻着那豆腐干的麻辣飘香,河风吹来,品尝着家乡特有的麻麻的、辣辣的、香香的豆腐干,真是一种绝妙的享受啊!</span></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i>  . </i></b></h1><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 </i></b></h1><h1><br></h1><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i> 街巷深深</i></b></p><p><br></p> <p>  家乡老城里,那一条条深深的街巷中,藏着我和小伙伴们童年的好多故事。</p><p> 石板的路,木板的房,深深的街巷中,那爆米花的声响,那烤豆腐干的鲜香,曾经多少次吸引过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深深街巷,街巷深深,那些年,老街巷中传来的那声声叫卖,声声吆喝,至今难忘!</p> <p><b>  桥头补禍匠 (中国画) 吴长敏</b></p> <p><b>  烤臭豆腐干(中国画) 吴长敏</b></p> <p><b>  炒米糖开水 (中国画) 吴长敏</b></p> <p><b>  街头爆米花 (中国画) 吴长敏</b></p> <p><b>  敲叮叮糖 (中国画) 吴长敏</b></p> <p><b>  城墙脚下理发摊(中国画) 吴长敏</b></p> <p><b>  豆干飘香 (粉笔画) 孙智军</b></p> <p><b>  炒米糖开水 (粉笔画) 孙智军</b></p> <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六七十年代,也许很多人并没有吃过,甚至设有看到过"炒米糖开水是什么样,但几乎没有人没听过 "炒米糖开水" 的吆喝。</b></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每当夜幕降临时,长声吆吆的“炒米糖开水”的叫卖声,便回荡在老城的大街小巷中,至今,“炒米糖开水”的叫卖声,还会久久地回荡在老一辈毕节人的心中。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i> . </i></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i> </i></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i> 家乡名胜</i></b></p> <p><b>  响水滩瀑布 (中国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响水滩瀑布,真是上天给家乡人民的馈赠,这座全国城市唯一的天然瀑布,永远驻足在家乡人民的城中、心中。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就为一睹响水滩的气势与风貌,就为领略那轰雷般的涛声!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如果你是诗人的话,雨季和淡雨季,你尽可在这里找到响水滩的多重性格,且不说雨季时,那扑面而来的震撼与阳刚之气,非雨季时,那岩石和浅滩之间,潺潺的流水和飞来的白鹭,一定是会给你带来别有一番韵味的诗兴!</span></p> <p><b>  德沟拱背桥 (中国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拱背桥上犁影过,沟边刺果飘香来”。那些年,家乡好多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德沟的农科所去参观学习、劳动。秋天的早晨,同学们排着队,走过弯弯曲曲的农家小路,走过当年的拱背桥,路边的野花、野草、刺梨,格外引人注目。</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偶尔,农民伯伯扛着犁牵着牛从桥上走过,至今回想起来,真的好美好美,那一幅“犁影桥上过”的农家田园画图,至今难忘。</span></p> <p><b> 原红六军政治部(中国画) 吴长敏</b></p> <p><b> 大横街上三旅社 (中国画) 吴长敏</b></p> <p><b>  灵峰寺 (粉笔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曾经,从家乡老城往西看去,险峻的灵峰寺高山顶有一座塔,高山与古塔,使人产生许多暇想,当你有幸走近它,感受一番古老玉兰开放的芬芳和百年古柏的蒼桑时,会得到心灵的启谛。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如今,灵峰依然挺拔,古玉兰风华尽失,唯有那新建的寺庙中飘来的现代乐曲声,召示着这里还有人守望。</span></p> <p><b>  观音庙 (粉笔画) 孙智军</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观音庙,又名普惠寺,位于毕节城东面山腰,不论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寒来署往,不论外面的世界乾坤变幻,沧海桑田,它永远显得一尘不变,那么庄重,安宁,与世无争…。</span></p> <p><b>  灵峰寺 (中国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玉树沧桑600年,洒向人间都是怨!欲问古寺今何在?灵峰依旧刺破天”。灵峰寺,是家乡人向往和敬仰的神圣之地。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上小学的时候我曾经去过,那时候的印象就是那两棵玉兰树,好高、好大、好美!这几年去了多次,都想画一画家乡的灵峰寺,可是又不忍心画成现在的样子,千思万想,最后把它画成了画中的模样,就取名为灵峰月吧!</span></p> <p><b>  观音庙 (中国画) 吴长敏</b></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位于小云峰阁山下的观音庙,弯弯曲曲的石梯拾级而上,观音庙便掩映在重重叠叠的树荫中。据说每到观音节或其他什么节日的时候,这里人头攒动,善男信女们,都纷纷到庙里拜佛求顺,花10块钱就可以品尝一次斋饭。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近两年,回家乡后爬过几次观音庙,那一道道的水泥梯步,爬起来倒是安全了,但总有一种和观音古庙格格不入的感觉,于是便出现了我画中的弯弯曲曲、掩映在乱石杂木中的破石板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