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剑指楼兰——记大疫之下的重症人

三人行

<h3>  摘自潍坊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孙淑青护士长随笔</h3> <h3>如果说,李文亮是武汉疫情的吹哨人,那么,我们的主任王海波,则是我们科的吹哨人。记得十二月初,王海波主任就开始反复在科室晨会上强调,要求大家戴口罩,严格手卫生,不要去人群密度高的场所,不要坐电梯,给病人插管、吸痰要带乳胶手套和护目镜。那时候,正值年关,一切看起来安静祥和一片喜庆。</h3> <h3>虽然主任当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我们开始加强职业防护,而且在储备节日期间科室耗材的时候,着意增加了口罩、手套的储备,因为ICU的春节,病人一贯爆满。</h3> <h3>除夕当天,医院开紧急会议,取消休假,所有人员均处于待命状态。没有任何阻力,因为这个春节,我们本来就是战斗状态,没有人休假。</h3> <h3>除夕,下午17点40分,医院要求调人去武汉支援,立刻在科室群里接龙,报名支援武汉,10分钟,全科119名医护人员,接龙完毕。<br>就这样,重症人的抗疫战争打响了。因为常年都在与危重患者近距离接触,我们更加明白在这场战争中,那些开放气道,反复吸痰等操作的高风险,因为懂得,所以理智。在这场战役里,重症人,没有盲目的激情,更多的是冷静。象无数次交锋一样,我们冷静的对死神说:来吧!我们已经做好准备。</h3> <h3>1月25日下午三点,李赞武接到通知奔赴武汉。当时他还在科里上班,匆匆交代好工作,就简单收拾行囊,去了济南机场。来不及送别,也没有时间悲壮,我只是在微信里简单说了句:兄弟,保重!</h3> <h3>两天之后,王海庆作为第二批院鄂队员,也到达武汉。海庆顺便给赞武带了因为匆忙没有带齐的生活用品。</h3> <h3>武汉的情形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工作条件异常艰苦,赞武说,他们用一下午的时间建立一个ICU,晚上就收病人,8小时满员,一晚上要停电好几次。海庆那里也差不多,120张床位,一下午就收满了,对于临时组建的团队,临时组建的科室,开展工作之艰难,难以想象!我最怕的是他们忙于工作,疏忽了防护,反复叮嘱他们,干活一定不要拼命啊,一定先要保护好自己啊!几天之后,我陆续从新闻里看到赞武把自己的水果给病人,黄冈市民给山东医疗队采摘草莓感恩回报,而海庆成为一个黄冈孩子的山东爸爸。心疼之余,又暗自骄傲。</h3> <h3>  主任给我说,新冠病毒传染性肯定比SARS强,而且特别容易侵犯人体肺部的血管紧张素酶,所以,服用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进行降压的病人属于易感体质,而他,正在服用的降压药物中,就有厄贝沙坦。<br>  他给我说,科里的高风险操作太多,又是近距离接触,一定要做好防护,在科里要反复培训穿脱防护服,要保护好这些孩子们。</h3> <h3>2月8日,主任打电话说让我给他准备最大号的监护服,我才知道,主任去了潍坊市新冠病人集中救治中心,专门负责重型新冠病人的抢救。知道这个消息,忽然非常难过,他不仅属于易感体质,而且心脏并不太好,很容易出虚汗,有几次在晨会交班的时候差点站不住。主任怎么能够承受穿那么多层防护服的情况下,再承担这么艰巨的任务?然而,既已上鞍策马,也只能叮嘱主任:防护服一定要穿最大号的,降压药及时吃,不要在病房呆太久。可是,在后来的医院报道里,我看到主任连续在病房超过4个小时之久,照片上的他,穿着防护服疲惫的坐在椅子上,而我们都知道,此时的主任,防护服里,一定汗流浃背,头晕目眩,否则,他一定是站在病人的床边。</h3> <h3>2月8日,护理组长颜强也带领5名护士,进驻新冠肺炎集中救治中心,组建重症抢救小组,随着病人的治疗强度越来越大,2月10日,又有3名护士参战。年龄最小的马钧,是98年出生的,还是个孩子。 </h3> <h3>2月13日下午五点,接到通知,有个病人病情危重,需要紧急上呼吸机,上ECMO,需要设备!需要护士!立即把科里的呼吸机,ECMO送往救治中心,因为怕转运途中设备不稳固,机器损坏,护理组长王友健在工作服外,套上一件外出服就跟着司机走了。没想到,五点半又接到通知,要求5名支援护士马上到位,医院当时来不及集中派车,科室人员第一时间自己想办法迅速集结!从战斗打响以来,第一次感觉慌乱无助,刚刚组建的五名支援护士,才刚刚下班,还没有到家歇一歇,吃口饭呢!再说,他们都住在不同的地方,怎么去?找谁接应?王友健还在送设备的路上,连上班的工作服还没有脱呢!然而,抢救病人,就是命令!先是给王友健打电话,设备送到后,就不要再回来,就地等候其他4名队员集合。然后分别给其余4名护士电话,让他们自己想办法马上到位!没有一丝犹豫,我的亲爱的5个兄弟,毫不迟疑的接受命令,立即就穿上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参加了抢救。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有的是让家人开车送去的,有的是在回家的路上直接调转车头奔赴战场的,生活用品是几天之后,让家人陆续送到宿营地。没有盛大的送别仪式,没有赚人眼球的煽情炒作,他们,就这么,在这个夜晚独自默默地冲向了战场!</h3> <h3>那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虽然我在后方,但是仍然能够感受到那场战斗的艰险!庞军涛副主任为患者开放气道的时候,患者喉咙里不断喷着血水,而庞主任的插管技术值得所有人顶礼膜拜,在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面屏的半盲状态下,他用最快的速度为患者开放了气道,同时建立了一条输液通道和两条体外循环通道。然而由于疫情爆发,我们使用熟练的MAQET体外膜肺套包全国缺货,医院临时改用米道斯套包为患者进行ECMO治疗,而米道斯套包的配件又不是特别全,那一晚,救治中心与我们后方都成了救治前线,治疗所需的大大小小的耗材一直由120专车传送到夜间22点。23:00,我刚刚到家,庞主任打来电话,焦急地喊,急需体外循环置管与循环管路之间连接处的夹子,米道斯套包里没有配置!这个夹子虽然小,但是非用不可,一旦体外循环启动后,如果不用夹子固定,管腔内的高压力会将循环管道崩开,后果不堪设想!到哪里去找这个夹子,科室根本没有存货!无奈之下,我在这个深夜拨通了设备科陈建明主任和吴筠老师的电话,他们没有见过这个东西,只能听我的描述,然后给我发图,确认是不是。终于,吴筠老师想到静配中心为液体箱上锁,就使用这种类似功能的夹子,立即呼叫李俊兰护士长,23:20,吴筠老师从家里开车带着李俊兰护士长回到医院,找到了一包宝贵的夹子。23:30,这包宝贵的夹子由下夜班的张彦明开车顺利送达救治中心,ECMO启动,病人转危为安。</h3> <h3>战斗在持续,在后方的我们丝毫不敢懈怠,我们把防护用品放到病区,大家在工作之余反复练习防护服穿脱,因为战斗不知道何时结束,每个人都有可能冲往前线,而且ICU病人多而复杂,后方,也随时会变成前线。我们的每个人,都必须时刻处在战时状态。不断地从新闻报道中,看到医护人员被感染牺牲的消息,但是这些消息,丝毫没有削弱我的伙伴们的斗志,他们对我说:护士长,如果前线需要人,我们随时可以开拔!派往前线的人,一开始还会考虑家庭负担等因素,后来随着派往前线的人越来越多,派往前线的人选条件变为一条:前线调人的时间正好不影响科室的正常排班。</h3> <h3>截止到现在,我们科共有22名医护人员战斗在抗疫前线,包括我们的科室主任,科室副主任,副护士长,三名护理组长,三名监护组长。同时我们科几乎一半的昂贵设备也被调往前线。可以说,为了这场战争,重症医学科奉献了几乎全部家当,最硬核的部队,最硬核的技术。</h3> <h3>令人欣慰的是,那几个危重患者病情转危为安,一名患者已经拔掉气管插管,转入轻症病房指日可待。而那个接受ECMO治疗的病人也病情稳定下来。<br>因为这场战争,虽然几乎所有人都把奋战在一线的我们称为英雄,然而,我们其实只是一些普通人,有顾虑,有牵挂,然而,因为身着白衣,我们必将义无反顾!</h3> <h3>既已春来,一定花开!</h3> <h3>致敬潍坊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最美逆行者<br>科室主任:王海波。<br>科室副主任:庞军涛<br>副主任医师:孙建霞<br>主治医师:肖圣顺<br>医  师:石耀璞、朱贵伟、何文正<br>科室副护士长:曾艳艳<br>护理组长:李赞武(武汉)、颜强、王友健<br>护士:王海庆(武汉)、杨筱筱、吴英贤、<br> 李吉楼、刘双全、叶顿孟、鲍贻川、<br> 史志要、朱硕、房威、马钧<br><br> <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