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 天道酬勤 筑就辉煌</font></h1><h3></h3><h3> ——读《曾国藩成功的秘密》及《家书》有感</h3><h1> 庚子春节,终有时间静心读书。小小书房虽没有汗牛充栋,更没有学富五车,但也不泛有些书值得一读。张晓珉著《曾国藩成功的秘密》和《曾国藩家书》端端正正地摆在书桌上。于是乎,三个昼夜精读了百万字的佳作,对这位挽救大清的 一代名臣曾国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曾国藩能从一个农家子弟到后来被朝庭封候称相权倾朝野。凭一介书生创建军队南征北战,剿灭太平天国平定捻军,屡立奇功,历经三朝帝王凭借自己忠君报国和文韬武略的丰功乃得善终,他的一生的确让人叹为佩服。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h1><h1><font color="#ed2308"> 天道酬勤,从农家院走向翰林院</font></h1><h1> 六十年的人生历练,三十年的官海沉浮,二十年的戎马生涯。他一生饱读诗书,科举多次落榜,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不解的努力最终金榜题名位列翰林大学士。他一生都在追逐功名,攻克种种难关创建湘军,在战场上屡败屡战,最终夺取全面胜利,挽救了即将崩塌的大清。赢得了朝野一致赞赏, 仕途扶摇直上。毫无疑问,他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成功的人物。但是他曾经也是个“庸人”。有一次,一个潜伏在他家房梁上的贼,准备在他们家人睡着后跳下捞点好处,结果就是等不到这户人家熄灯睡觉,原来正是少年曾国藩在夜读不休。这个贼终于忍无可忍,便从梁上跳下来,大骂道:“就你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说罢,这个贼立刻将这篇文章流利地背了一遍,尔后扬长而去。这个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的读书郎正是少年曾国藩。实事求是地讲,这个贼很聪明,是块读书的料,可惜没有用在正道上。而曾国藩虽然不够聪明、资质平平,甚至愚钝、笨拙,但是他懂得笨鸟先飞,不怕吃苦,坚持不懈,至死不渝,锲而不舍,一样可以踏上成功之路,甚至比那些人走得更远,这就是“天道酬勤”。 最后靠自己的非凡毅力和超人的付出 ,数次参加科考,从童生、秀才、举人、同进土、庶吉人 ,最终进入最高学府翰林院,人生和事业一步步走向巅峰。</h1><h3></h3><h1> 他十六岁参加湖南长沙童试,名列第七名成为童生;二十三岁(道光十三年)考取秀才(童试第一名才可获得秀才);二十四岁参加湖南秋考,三十六名中举,拥有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二十五岁、二十六岁连续参加了会试、恩科考试落榜(道光十五年、十六年);二十八岁(道光十八年. 一八三八年)再次参加考试,获三甲四十二名,赐”同进士”身份;三十岁参加殿试,终于以二甲十五名的成绩,获”庶吉人”殊荣。从“同进士到”庶吉人”提升了三个等级,直接进翰林院。翰林院乃是国家储备人才之地,旷世奇才,可堪大用之才都会在翰林院深造。一旦出现职位空缺,立马上任。清朝很多一品大员,封疆大吏都是从翰林院选拨而出。只要进了翰林院其前程似锦无限光明,仕途一马平川。</h1><h3></h3><h1><font color="#ed2308"> 修炼内心,从懵懂走向成熟</font></h1><h1> 景德镇一战,湘军惨败。江西地方政府官员联手对付曾国藩,他万般无赖便以回家守孝为由向咸丰皇帝打了一份丁忧的报告,彻底逃离南昌,直接从江西跑回了老家,此刻他痛苦不已到了“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的地步。自入仕以来,时刻严以律己,忧国忧民,国家有难临危受命,以文官的身份白手起家,为大清建立湘军。四年戎马,为大清出生入死,攻城略地无数,其间还有两次自杀的经历。可是到现在,自己的一腔热血,为什么会在官场处处树敌,处处碰壁呢?一颗忠心为什么会招来皇帝的种猜疑呢?</h1><h1> 就在他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一本《道德经》改变了他的命运。它的作者就是中华道教之祖一一老子。道家所谓的顺其自然,并不是让你偏安一隅、与世无争,而是要懂得技巧,懂得要如何去做,如何去争。曾国藩终于明白了,行事过于刚毅的人,表面看似强者 ,但他实则是弱者。在这个社会上,各种潜规测、陋习不可一下被终结,唯有学会谦虚、麻木、圆滑狡诈,才能在社会上生活下去。只有那些和光同尘,圆滑世故,韬光修晦之人,才能顺利地通过一个个难关。而只有海纳百川、藏污纳垢、虚与委蛇的真正强者,才能调动各方面力量,最后达到胜利的终点。他终于明白了道家所谓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之所以为百谷之王,以其善下。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是立于不败的金玉良言,是至上的智慧,是成功的法宝。他也深深地为过去的自傲急切、蛮干刚强而奥悔。外圆内方,厚德载物,懂得隐忍。是他修炼所悟的做人三宝。</h1><h3></h3><h1> 曾国藩还悟出一个道理:花未全开月未圆,花全开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调谢。月圆满之后,随之而来的亏缺。众人说的“花好月圆”并不是最佳状态。最好的状态是花尚未全开、月尚未全圆时。做人也是这样,千万不能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这样只能招人嫉妒,使自己举步维艰。这是曾国藩用血和泪换来的经验教训!对此他总结了为人处世“六不说”:不说直话、不说闲话、不说源话、不说狂话、不说胡话、不说恶话。</h1><h1>他在领悟《道德经》后,认真总结了自己在景德镇、湖口大惨败的经验教训!凡是在战场上吃了败仗,不是因为骄傲、导致轻敌,就是因为懒惰,导致疏于防范,二者必有其一。同样的道理,一个大家族的衰败,也是这个原因。</h1><h1> 曾国藩真是桃李满天下,以至于到了最后但凡是一个官员,就称其为老师,并且以其学生的身份而备感自豪。在众多的学生中李鸿章是他最赏识和信任的学生之一。当年的李老二入仕时还是自己给改的名。咸丰八年曾国藩兵败三河镇后,在入川还是入皖抉择时,李鸿章建议老师"决不可入川",祥尽分析并预料结果,让曾国藩矛塞顿开,恍然大悟。后面的情况完全不出李鸿章的预料。他为有这样的学生和部下暗自窃喜,但在祁门之战中,一件事成为曾国藩永远的心中之痛。在军事会议上,曾国藩要把自己的指挥所设在祁门,地方虽小,乃是江苏、浙江、江西三省交汇之处。但李鸿章当面反对,拒理力争,丝毫不给自已老师一点面子。李鸿章认为:祁门虽是三省交界之处,兵家必争之地,但这四面环山,如果太平军把唯一的一条路堵死了,我方就彻底成为瓮中之鳖,只有等死。虽然李鸿章的话不无道理,但是曾国藩认为他这是小题大作。如听从了李鸿章的话,自己乃新任的两江总督威严何在?最后曾国藩依然坚持己见,率军来到了祁门。而李鸿章却看到了老师的未来,他不愿陪老师等死,他以生病为由,头也不回地跑掉了。李鸿章的临阵逃脱,曾国藩甚是不悦,但到了祁门以后,便开始后悔了,果然这个地方就是兵家“绝地”。就是必死无疑的地方,曾国藩吓得把遗书都写好了,后来战局变化才逃过了一劫。</h1><h1><font color="#ed2308"> 忠君报国,最终走向辉煌</font></h1><h1> 这位农家子弟凭着坚韧不拨,坚持不懈的精神,用了三十年时间完成了学业,从童生、秀才、举人、同进士、庶吉人到翰林院苦读,是多么不易。有了这些基础和修炼,再加老师(贵人)指点,最终成为国之屏藩,筑就了他一生的辉煌,被称之“千古第一完人”。</h1><h1> 曾国藩在翰林院的第五年遇上了改变命运的贵人。就在他要放弃功名收拾行李回家之时,兵部尚书(一品)朱士彦很赏识曾的学识并欲培养自己的“党羽”,收了这个学生。并亲自将“曾子诚“改名"曾国潘”,意为国之屏藩,以天下为已任,外御强敌,内护京师,成为大清铜墙铁壁。有了贵人的相助,曾国藩当年参加殿试就连升三级,直接越过进士,获得庶吉人殊荣。同时开始了自己火箭般的升迁之路。道光二十年,三十岁,居庶吉人教馆,任翰林院检讨;道光二十三年,三十三岁,开任翰林院侍讲(实习);道光二十三年、三十三岁,补授翰林院侍讲;道光二十五年, 三十五岁,开翰林院中学士;道光二十五年,三十五岁,任文渊阁直阁事;道光二十七年, 三十七岁,开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道光二十八年,三十八岁, 开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道光二十九年,三十九岁,开授礼部右侍郎;道光二十九年,三十九岁, 授兵部右侍郎;道光三十年、四十岁,授兵部左侍郎;六年七迁,连跳十级,从六品一跃成国家二品大员, 真可谓直上青云。从一个农家子弟到翰林二品官员,后弃笔从戎,传檄出师,战武昌、拼九江、困江西,危祁门、围困安庆、攻陷南京……这些战功政绩显赫,先后担任过两江巡扰,两江总督、四省总督,直隶总督,成为大清第一重臣,在近代史上少见且绝无仅有。</h1><h3> </h3> <h1> 同治十一年还未到春暖花开,走完了他六十二年人生历程 ,一代名臣鞠躬尽瘁地倒在两江总督衙门,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临终前还书写了四句遗言告诚后人。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诚则神钦。慈禧太后为曾国藩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赐谥号“文正公”。他不仅功高盖世,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持家教子之术》、《冰鉴》、《诫子书》、《诗集》、《为学之道》、《五箴》、《家书》,《求阙斋文集》等著作至今仍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胡治兵语录》成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曾国藩亲自编写的《湘军爱民歌》演变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流传至今。</h1><h1><font color="#ed2308"> 名人家训,金玉良言传家宝</font></h1><h1> 曾国藩绵延了八代的后裔有成就者多达二百四十余人。大多成为学术、科技、文化领域之精英,不少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其中取得博士、学士、院士、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外交官者多达百余人,对国家有着突出的贡献。</h1><h1> 曾氏家族之所以能够造就庞大的人才群体。关键是这个家族有完整的文化理念,即治家理念。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在其家中撰一联:敬祖宗一柱清香,必恭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曾国藩后来将其祖父的耕读实践归纳为八字,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这就是曾族的“治家八诀”。他在书信(家书)中说:天下官宦之家,多只能一代享用,能够延一二代者鲜;商贾之家,勤俭者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延绵十代八代。他希望曾氏家族成为耕读孝友之家。他一生总结经验教训,书写了1500封家书,无不体现“耕读孝友”理念,也彰显了他真正文学功底和道德修养。这些书信被编为《曾国藩家书》,至今已一百五十余年,其教子与治家理念和实践,早已被社会公众所欣赏。旧时代的读书人几乎人手一册,甚受欢迎。即使在当代也是教育后代的金玉良言。难怪蒋先生(蒋介石)每次外出都要把《曾国藩家书》做为必备读品。</h1><h1> 《曾国藩家书》是一部闪耀古人智慧的传家宝,它告诉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其中的家风家训,读后可涤荡心灵,受到启发,指导生活。正是:家风家训传家宝,爱之以德不姑息,为人教育重讲德,好学教导贵如恒,因材施教倡开放,保身为要重养生。关于一个家庭的兴盛与败落,文正公在家书中言只需关注三个方面:第一,家中的孩子们几点起床?如果起的晚,就代表着整个家族不久将会懈怠败落;第二,孩子们平时有没有勤劳的帮父母做家务?因为勤劳的习惯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第三,子孙后代有没有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读古人的经典名著,会提高思想层次,成为更优秀的人。这三问简洁明了,他就是用这三点论教育子孙后代。为了曾氏家族枝繁叶茂人才辈出,曾国藩临终前又立了四条遗嘱。第一,慎独则心里平静。“慎独”要求在没有别人看着的情况下,也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伤天害理违反道德的事。慎独的人可以做到不愧疚,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愧于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心里平静。第二,主敬则身体强健。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抱着恭敬的态度,这样才能使人的身体强健,永不懈怠。而放纵闲逸会使人堕落,会变得很脆弱,不堪一击。第三,追求人爱则人高兴。要学会分享,特别是对待手下和天下百姓必须宽宏大量,充满爱心。第四,劳动则鬼神也敬重。做人一定要勤劳不能懒惰。勤奋能使人富裕,懒怠让人灭亡。曾国藩的子孙后代没有官二代似的纨绔子弟和无用之徒,都是对国家有作为的能人。这和曾国藩育人法宝有密不可分的关系。</h1><h3></h3><h1> 《曾国藩家书》成书于清十九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他在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三十年翰苑和行武从政生涯,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国、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在平淡的家常书信中蕴育真知良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是启迪后代的教科书,是父母教育下一代的金玉良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都应该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h1><h1><font color="#ff8a00"> </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雄达于二0二0年二月八日</font></h1> <h3>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