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可逾越的寒冬,没有不会来临的春天,愿山河无恙,国人皆安——丰县单楼初中王美丽老师线上教学札记

chenyuhong

<h3><font color="#010101">  1月18日终于迎来寒假的王老师,感冒了:发热、咳嗽、耳鸣、乏力。一个成年人,不会因为一场感冒而止住生活的脚步,延时上课,走亲访友,操办年货,晚上去卫生室挂点滴……她浑然不觉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新冠病毒”已悄然遍袭了全国。比较幸运的是,她与病毒“擦肩而过”。</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忙乱的节奏止于1月26号,大年初二,孩子的姥姥一早打电话:别过来了,人家大队广播里不走亲戚了,好好呆在家里吧。直到此时,一只忙碌的王老师才意识到:疫情的严重程度,远不止于“武汉封城”。</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口罩买不到,医用酒精买不到,就连84也脱销,哪儿哪儿也去不了,能做的就是呆在家里,打电话,翻手机,担心。焦虑还有感冒的后遗症——耳鸣折磨着她。浑浑噩噩的过了三天,初四早上醒来,耳鸣居然消失了,被感冒折腾了十多天,原该雀跃的她,却因另一个消息的到来变得更加的焦虑:学校将延期开学。</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听到这个消息的她,心慌了:按原定计划,年后初九初三的学生开始延迟上课,所以过年的这几天,除了一本寒假作业,就没怎么给孩子们安排学习任务,“痛快的玩几天,开学拼命地学”,这是放假时给孩子们的期许。延期开学,意味着孩子们“痛快的日子”不知要翻上几倍。道路、交通全部中断,学生出不了门,老师去不了学校,师生手中都空空如也。等着不知何时才等来临的开学日子,怎么办?</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这一天,焦躁不安的王老师翻出来年前期末考试的答题卡,一份一份批阅到深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  初五早上醒来,就给同学科的老师打电话,两人达成共识:不能坐以待毙,得做点什么。</h3> <h3>  说干就干,庆幸的是年前购买了一份备战中考的光盘。看光盘资料,建群,这一天的王老师在忙碌中忘了吃早饭。她给群起了个搞怪的名字:“数学打怪群”,给自己这个群主起了个更搞怪的昵称:“朱哥打人”。从光盘资料里选定的练习,冠上了更狂的名目“小题狂做”。</h3> <h3>  1月30号,大年初六,使劲了浑身解,王老师把两个班的大部分学生拽进了群。她心里很清楚:正在家玩疯玩的孩子,讨厌“朱哥打人”的心情,一定不亚于她对“新冠病毒”的厌恶。发的红包,第二天退回来一半多。原来孩子们心中的“老好人”,秒变成《哈利波特》里的“伏地魔”。</h3><h3> </h3> <h3>  用了整理一礼拜的时间终于将所有的学生集合完毕。这期间,教育部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口号,孩子们对于学习形式的认识,就像举国百姓对“新冠病毒”认识一样,恨之入骨,但必须直面。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王老师从最初的迷茫焦虑中快速的清醒过来,理清思路,认清自己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役”中身负的使命,就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自己的阵地:电脑查阅资料,视频商讨备课,精挑细选练习,线上解惑答疑,电话沟通家长,鞭策激励学生……10天的时间,她从一个对电脑“过敏”,手机只会打电话,聊天,看视频的“低能”,摇身变成了一个熟练打字,能截屏,还会网上批阅,校对,制作课件的“多面手”。</h3> <h3>  2月10号,是学校原本正式开学的日子,在这之前,王老师用了1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准备工作:建立了完整的班级群,让疯玩的孩子们冷静下来,步入学习的轨道;反复调整,确定了适合学生线上学习的有效途径。</h3> <h3>  在这场战“役”中,白衣战士,人民子弟兵,国家领导人,工商企业家,普通老百姓,无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出门,戴口罩”,甚至有人调侃“睡觉也是做贡献”。正是举国上下一致的努力,让人们终于看到了希望:二月下旬,商、企开始有序的复工复产,三月中旬,学校有望开门纳学。</h3><h3> 没有不可逾越的寒冬,没有不会来临的春天,正是有着无数像王老师这样的普通人,灾难来临时,默默守护好自己的一寸土,我们的祖国大地,才能从寒冬中走出,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