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日21日,雷老师继续进行云中申时茶的讲座。</h3> <h3>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可上溯五千年的神农时代。那时人类用生叶煮着喝,当时是当作药用。曾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tu)而解之”的记载。至三千年之前,东周和西周时期有了人工栽培茶树,人类开始吃茶。二千三百年之前的秦代,开始做为饮料、调煮或是羹汤饮用。到了汉代就有了茶叶的集散、制作和运输了。</h3> <h3>唐代的茶叶生产到了鼎盛时期,饮茶风尚从南方扩展到北方,同时进一步传到边疆各地。这个时候诞生了我们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其作者陆羽被人喻为茶神、茶圣、茶仙。</h3> <h3> 宋、元时代盛行斗茶,就是比较谁家的茶更好,范仲淹著有《斗茶歌》。当时民间已经有散茶出现。</h3><h3><br></h3> <h3> 到了明代,朱元璋认为团茶过于奢靡,下令废团改散,相继形成黑茶、黄茶、红茶等茶类的工艺,现代泡茶的工艺就是从明代开始的。</h3> <h3> 清代时期,中国茶风糜世界,当时茶叶出口占了清朝对外贸易的很大比重,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已经开始制作烏龙茶、黑茶、红茶、花茶和白茶。</h3><h3> 到了近代和现代,曾出现茶叶比较衰败的时期,如:1886年到1947年的政治经济导致了国际市场茶叶生产的衰落。</h3><h3> 新中国成立后到1988年,我国不断地恢复茶叶的生产,提高和研发种植能力,科学种茶,不断发展。直到现在我们中国茶叶的产量在世界上仍然占第一位。</h3> <h3> 通过茶叶发展历史我们知道,人类不断的进化发展产生了今天的六大茶类。</h3> <h3> 看一下图片,六大茶类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颜色,发酵程度越高,颜色越深。这是因为制茶时不同的工艺,导致了发酵程度的不同。</h3><h3><br></h3> <h3> 平平常常的一片叶子,炒青是绿茶,揉捻烘焙是红茶,晒青烘干是白茶。在这一加工过程中,不同的树种、茶青、气候、温度和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主、客观条件,而造成了它们发酵程度的不同,形成了现在的六大茶类。</h3> <h3> 有人说喝茶太麻烦,还要选择好的茶具……,其实,冲泡茶并不比喝其它饮料麻烦。<br></h3><h3> 看看喝咖啡或红酒所需器具,一点也不比喝茶省事,主要是看你的喜好。没有对错。</h3> <h3> 茶具的选配:紫砂壶或者陶壶、玻璃杯、盖碗、随手泡,图中所列足矣,如果是真喜欢,没有这些东西,也可以找代用品。</h3><h3><br></h3> <h3> 这是在我们选择茶叶时,要先了解一下六大类茶叶的基本特性,根据它们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泡茶方案。</h3> <h3>这张表格字太小了,点击一下图片,两个手指外撑,可放大字体。</h3><h3> 泡茶三要素:茶与水的比例适中最好,1:50可左可右;温度合适最好,根据茶叶的品质确定;停茶时间根据所泡茶类的特点,和你自己的品饮习惯而定,过长过短都不好。有些理论上所说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部分茶叶泡得时间过长会出现酸涩的味道,这个时间是要靠自己去拿揑的。</h3> <h3> 我以前不懂茶时跟大多数人一样,一小撮茶叶丢在杯子里,一泡喝一天。这是不营养不科学的。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冲泡方法。</h3><h3> 绿茶一般在早春采摘,比较鲜嫩,水温不可过高,以免破坏了它的茶多酚,破坏了它的鲜嫩,80度的水沏茶即可。</h3><h3> 白茶茶性的特点:白茶的新茶比较凉,随着存放年代增长,逐渐由凉变温,由温变暖。此外它的品种不同,冲泡方法也不同。</h3><h3> 黄茶也是比较嫩的茶芽,80~90度的水温即可。</h3><h3> 红茶是全发酵茶,但它的茶青采摘也在早春,不可用开水,90~95度为宜。</h3><h3> 烏龙茶90度水温即可,如果是条形紧实些的茶品,如铁观音,温度要就要高些。</h3><h3> 黑茶的冲泡水温可用100度,而且要先洗后泡。有些人用保温杯闷泡黑茶,这种做法是可以的,只是要注意,每次喝茶要留一部分茶汤在杯子里,不可把整杯茶水喝完才续水,否则,后面的茶就寡淡无味,沒法喝了。</h3><h3><br></h3> <h3> 本文根据雷老师讲课音频整理,不足不同之处,以音频为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