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阁的故事

塞北森林

<p class="ql-block">  保定.大慈阁始建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丁亥年),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名列“上谷八景”之首,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自古为佛教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大慈阁位于保定市裕华路北侧,是全市最高大的古代建筑。据载,大慈阁建于金朝,为元代蔡国公张柔所建。</p> <p class="ql-block">  凡是熟悉保定府的人,都知道保定有座大慈阁,它巍然耸立于古城最繁华的闹市区,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大慈阁不仅是保定人民登高远望、欣赏古城风貌的一处极佳场所,也是古城保定历史悠久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大慈阁为元代汝南王张柔于公元1227年所建。他当时修建大慈阁的主要目的,其一,作为军事建筑,可以高台嘹望,通晓敌情;其二,开辟新的活动场所,供市井民众观光赏景闲暇消遣所用。</p> <h3>  大慈阁前,虔诚的善男信女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擎香过顶,焚香跪拜,祈福四方,整日的香火缭绕。</h3> <p class="ql-block">  大慈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定众多古建筑中最高的一座。它始创于金代,有金朝将领张柔创建。因当时战乱频发,疾病流行;鼠疫危害,农耕失收。张柔纳幕僚计,做石鼠于内,铁链枷锁上刑。使其永世不得翻身。建成后命寺名为;真觉禅寺,阁楼为大悲阁。后改称大慈阁。已700多年历史。当年的石鼠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好多历史人物都曾来到过大慈阁。总督李卫,曾国藩,唐执玉,李鸿章,以及乾隆,袁世凯,冯国璋,慈禧,蒋介石,刘子厚,高扬,闫肃,赵丽蓉,邢崇智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当年,曹雪芹过此曾赞道;“上谷(保定旧称)出秀,莫过大慈阁之右”。况钟奉诏进京,在此与僧人交谈,称大阁,“一楼出天际,保定散佛香”,自古至今能登大慈阁者,大有人在。都对此楼赞叹不已。雄哉!大慈阁!善哉!大慈阁!</p> <h3>  大慈阁是一组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体,坐北向南。大慈阁重檐三层,歇山布瓦顶,底岐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登上三层阁楼,可以鸟瞰保定全市景致。</h3> <h3>  大慈阁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大慈阁和关帝庙。</h3> <h3> 天王殿门前置石狮一对,门楣上嵌“真觉禅寺”横额。天王殿内梁架上遗存有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绘制的龙棉枋心墨线小点金彩画痕迹。穿过天王殿,东西有钟鼓二楼对称而立,迎面是主体建筑---大慈阁。</h3> <h3>  钟鼓二楼高度、造形相同,各通高10.9米,其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施十字脊,分上下两层。</h3>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大慈阁的传说一</b></p><p class="ql-block"> 在很久以前,保定府有个大官员,他的独生女得了重病,久治不愈,可把这位大官员夫妇愁坏了,饭都不想吃,茶也不想喝,连睡觉也不香甜。想派人到外地请名医诊治吧?可是女儿的病又危在旦夕,已经来不及了。正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大门外来了个和尚,自称是真觉禅师,奉观音菩萨法旨,为世人解脱苦难而来。大官员夫妇赶紧把和尚请进府来,乞求禅师救女儿一命。只见禅师双手合十,后念:“阿弥陀佛!念你平日为官清正,我想:菩萨是会大发慈悲的!”说罢,来到女儿的病房,看了看病人的眼,信手从布袋里掏出两颗药丸,拿给小姐吃了。吃后立见成效,病很快就好了。</p> <h3>  大官员感谢真觉禅师救活了女儿,为了报恩报德,决定修座寺庙。可是庙里塑什么样的佛像呢?一时拿不定主意。后经当地百姓和工匠们琢磨,都说塑“护持众生救苦救难”观音菩萨为好,因为观音菩萨生有四十二臂,分别执掌日、月、净瓶、宝剑、宝杖、宝镜、白佛、金刚杵等法器,她的法力是无边的;只有观音菩萨心肠最好,大慈大悲,肯于拯救世人。大官员认为大家的想法很合他的心意,就立即吩咐工匠们塑了座观音菩萨像,只见这座观音菩萨像面目端详恬静,仁慈的眼睛里饱含着无限忧伤和怜悯的样子。人们一见都说好。</h3> <h3>  像塑好了,庙怎么建呢?在哪儿建呢?这个大官员经过深思熟虑后,立即派人招募了很多工匠,选在城内中心的最高地带修座九丈九尺的大慈阁。为什么非要九丈九尺高呢?据说天上的玉皇大帝宫殿是十丈高,怎么也不能超过玉皇大帝吧!</h3><h3> 建庙之前先要做个模型儿,大官员责令工匠们马上赶制炀样(即模型)。炀样儿制好了,大官员过来左右上下一端详,很不协调,很像孔雀身子,麻雀脑袋,帽小不遮体,门窗、像佛还会遭受雨淋日晒。大官员一不满意,工匠们可发了大愁啦!昼夜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个好法子来,真是愁人啊!</h3> <h3>  有一天,工匠们正准备吃晚饭,饭菜都已摆在了桌子上,但是无人动筷子,可说是都愁呆啦。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真觉禅师走进屋里,工匠们一见,赶紧起来让坐,禅师微微一笑,说:“别客气,平起平坐,加个坐儿不就行啦!”一句话,提醒了工匠领班的(工匠头),饭后,紧忙在大慈阁的半截腰儿上加个平座儿,座下加了屋檐儿,再一看就匀称了。大官员看了也很满意。炀样儿定好了,就按照这个模型儿把大慈阁修了起来。相传,从那个时候起,二层以上的楼阁都有了平座儿,上施栏杆,既好看匀称,又便于向外瞭望。这还是保定府工匠们的一大发现呢!</h3> <h3>  庙修好了以后,人们都非常高兴,唯独大官员的千金小姐还有点闷闷不乐,后来人们忽然想到:还没请真觉禅师呢!大官员又派人四下寻找真觉禅师。禅师请来后,让进了阁楼后面的小院里居住,一面给百姓们治病,还舍药行善。这一下,百姓们高兴了,千金小姐乐了,大官员的全家也都认为做了件大好事,因此人们都称这位和尚是慈善禅师。</h3> <h3>  真觉禅师圆寂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又将他的住处取名叫真觉禅寺。现在的山门正面上额就有“真觉禅寺”四个大字。</h3> <h3>  大慈阁通高31米,阁前是22级台阶,移目阁内,观音菩萨矗立于莲瓣须弥座上,神态安然。观音像为木雕,高5.5米,42支手臂持各种法器。阁内两侧有壁画十八罗汉及经变故事,为清末作品,尚清晰可见,神态各异,是阁内艺术珍品。二、三层皆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阁内藻井、檩枋均绘旋子彩绘,四周作围廊,依栏鸟瞰,市井民宅历历在目。登上三层,凭窗极目,西部群山隐隐诸峰,尽收眼底。</h3> <h3>  前人赞美大慈阁的诗有:“辽海依依见,尧山隐隐横”、“通衢谁建凌虚阁,留与居人作伟观”、“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园金阁碧云端”、“不染菩提云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悬”等名句。</h3> <h3>  大慈阁背后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关帝庙,原名“汉寿亭侯庙”,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为歇山式建筑,前置卷棚。因其坐南朝北,故称倒座关帝庙,在全国罕见。</h3> <p class="ql-block">  大慈阁内尚存石碑四通,分别记载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五年(公元1648年)、道光廿六年(公元1846年),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修缮大慈阁的经过,是研究大慈阁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大慈阁故事传说二</b></p><p class="ql-block"> 大慈阁是一组寺庙式建筑群体,因其主体建筑称大慈阁而得名。大慈阁通高25米,共分三层,由于它建在市区地形的至高点上,使这座主体建筑更加显得巍峨壮观,气度不凡。沿二十二级石阶而上,进入阁内第一层,若明若暗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尊千手千眼佛像,只见她慈眉善目,神态安然,四十二条手臂分列左右,这便是大慈阁传说中令人动情的一尊佛像。还有一则在保定古城流传久远而令人动情的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很久很久以前,京城里有一个皇上,养育了三个皇姑。这三个皇姑虽说是一母所生,长相可不大相同:大皇姑方脸大嘴,五短身材;二皇姑酒糟鼻子水蛇腰,活像个长脖子鹭鸶;唯独三皇姑长得端庄俊俏,讨人喜欢。大皇姑和二皇姑好吃懒做,整天在皇宫里尽情享乐。三皇姑呢,自小聪明伶俐,知书达理。长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像一朵滴着露珠的荷花,出落得着实水灵。她经常帮助父皇料理朝中事物,很受父母宠爱。</p> <p class="ql-block">  过了几年,皇后突然一病不起,没过几年就死了,皇上就把最受宠爱的西宫立为皇后,她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西宫这个人生来阴险毒辣,对于聪明伶俐的三皇姑,她老早就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一提起三皇姑,恨得牙根都痒痒,无时无刻不想除掉这块心病。</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番精心策划,这天,皇后故意叫来一个算卦先生,给皇上占卜吉凶。卦还没算完,就听算卦先生大叫起来:“哎呀不好,当今圣上有难,三日之内,必须有一个亲生女儿到据此西南六六三百六十里以外的一座尼姑庵里出家,不然,此难不能排矣。”大皇姑、二皇姑一听父皇有难,要让她们出家当尼姑,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谁也不肯去。三皇姑听了,心情十分沉重,她说:“为给父皇解除灾难,孩儿甘愿出家。”话音刚落,就见朝中一个官吏,打开图册,即刻推算,恰好保定府在京城西南三百六十里。于是,正当二九妙龄的三皇姑被赶到保定府城郊的一座尼姑庵里,削发当了尼姑。</p> <p class="ql-block">  皇上一看自己心爱的三皇姑被逐出宫当了尼姑,十分生气,可又惹不起皇后,因此郁闷成疾,整日卧床不起。皇后一见皇上真的病了,不禁心中暗喜。这一天,她把三皇姑叫回京城,又唤来大皇姑和二皇姑,说道:“你父皇的病,吃了不少药也不见轻,今天又请御医诊了脉,御医说:圣上的疾病日渐沉重,急需亲人的眼睛做药引,方能解除危难。”</p><p class="ql-block"> 大皇姑和二皇姑一听要挖掉眼睛,吓得目瞪口呆,面如土色。三皇姑却坚定地说:“只要能治好父皇的病,孩儿愿献出自己的双眼。”于是,就见御医用一把明晃晃的刀子,“嗖”地一声扎进三皇姑的眼窝,她那两颗水灵灵的大眼睛顿时被挖了出来。可怜三皇姑被撵出皇宫,削发为尼,如今又被挖去双眼。可是,心毒手黑的皇后并没有就此罢休。过了几天,她又把三个女儿叫到跟前,假装悲伤地说:“实指望你父皇吃了偏方病会转好,谁承想越发严重了,御医说,还需要亲人的双手做药,才能痊愈,看我哪个孩儿愿意献出自己的双手哇?”大皇姑和二皇姑一听,全都吓傻了,只听三皇姑说道:“为父治病,孩儿愿献双手。”这时,只见一把锋利的钢斧,“咔嚓”砍在三皇姑的手腕上,只听“哎哟”一声,她便昏死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  皇后回到后宫,暗自思忖:常言说得好,十指连心,如今砍去了她的双手,我看这小贱人还怎么活?只要除掉了她,这偌大的皇宫就……她想着想着,心里就像吃了蜜糖一样,甜丝丝的,打开了如意算盘。</p><p class="ql-block"> 谁知过了两天,突然一个太监来禀报,说三皇姑回到保定尼姑庵后,在老尼姑的精心护理下,伤口已经愈合了。皇后不听则罢,这一听如同乱箭穿心,忙把那个太监叫到跟前,对着他的耳朵,低声吩咐了一番。</p><p class="ql-block"> 入夜,西北风一阵紧似一阵。三更过后,保定府城郊的那座尼姑庵忽然火光冲天,没过多久,就被烧得片瓦不存了。身患重病的皇上,听说三皇姑为他挖去双眼,剁去双手,又被烈火焚烧,心似刀绞,忍不住老泪横流,长叹一声,气绝身亡了。</p> <p class="ql-block">  老皇上死后,太子登基继了位。这太子虽是西宫所生,但秉性刚直,心地善良,他对母后的所作所为十分厌恶。</p><p class="ql-block"> 这天深夜,皇太子精神恍惚,总是睡不安稳,朦胧之中,像是看到了一个没有眼睛、没有双手的女子,正站在他的面前,诉说满腹冤屈。他定睛一看,不禁一惊:呀!这不是三姐三皇姑吗?如何落到这种地步?就听三皇姑把母后如何谋害她的经过详细说了一遍。太子听后,半信半疑。他正在犹豫,忽然有一只巨手向他伸来,似乎在说,还她双眼,还她双手。皇太子猛然惊醒,连惊带吓,出了一身冷汗。</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皇太子(新皇帝)一面派人调查此事,一面派太监把母后唤来,把这事详详细细说了一遍。母后听罢,百般抵赖。当太子得知三皇姑确实遭到母后的百般迫害之后,龙颜大怒,发誓永不再和母后见面。然后,他降下一道圣旨,立即在保定府为三皇姑动工修建庙宇,还她一尊全手全眼的金身。</p> <p class="ql-block">  说来也怪,本来工匠们按照圣旨为三皇姑雕塑的是一双眼睛一双手,因为要还她一个“全手全眼的金身”,可不知怎的,只见那塑像的腰间、脊背、腋下、胸前又长出无数个长长的胳膊,而且每只手的手心里都长着一只眼睛。后来,人们就把这位忠孝双全的三皇姑叫成“千手千眼佛”了,只见这尊佛像气势宏伟,端立庙宇正中,两边有四大金刚、八大罗汉列队护卫着。据说,当年修建的这座庙宇,就是今天的大慈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则古老的传说故事究竟缘起何时,已无从考究,但是,那美丽聪慧、忠孝两全的三皇姑的动人故事,却留在了人们的心里,在保定久久流传。</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大慈阁的素食文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大慈阁香油 </span>大慈阁香油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大慈阁香油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原产自大慈阁禅院内的香油坊。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途经保定,因机缘际会,大慈阁香油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御用膳食。</p><p class="ql-block"> 秉承古寺悠久历史,大慈阁香油历代薪火相传,虽岁月变迁,但其风味依旧。大慈阁香油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内在品质饱经岁月洗礼并传承至今,成为古城保定传统素食文化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慈阁素面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大慈阁素面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原产自大慈阁禅院的斋堂,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大慈阁素面属于佛素范畴,即寺庙里的素斋,注重清淡、善巧。</p><p class="ql-block">大慈阁素面有养眼之面、开胃之面、印心之面之美称。</p><p class="ql-block"> 养眼之面:面相好是大慈阁素面首个标准,大慈阁素面强调外观摆型、颜色搭配。面白、汤棕,配上绿菜、番茄、香菇,增进食欲。</p><p class="ql-block"> 开胃之面:主要在汤料的熬制,俗话说:面在味,味在汤,汤显功。味道即王道,面汤要熬,辅以养生的枸杞、大枣、当归、姜丝等味料,经过文武火数小时的交融煮制,辅料完全释放汤中,浓醇深厚,形成大慈阁素面独具匠心之味!</p><p class="ql-block"> 印心之面:好面自有好滋味,大慈阁素面之面粉取自麦心而成,根根劲道爽滑,加之配以大慈阁自产的的大慈阁香油、大慈阁麻酱做调味品其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慈阁酱菜 </span>大慈阁酱菜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大慈阁酱菜被乾隆皇帝品尝后大加赞赏,遂钦点大慈阁酱菜为御用膳食。大慈阁酱菜为传统工艺酱制,做工精细、用料考究。</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慈阁糕点 </span>大慈阁糕点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大慈阁糕点虽历史久远、世代相传、味美色佳、独具风味,但在历史上最初只有皇帝、大臣、大慈阁僧众等少数人才能享用。</p><p class="ql-block"> 大慈阁糕点有外用糕点、内用糕点两大类,讲究现吃现烤,味美色佳、独具风味。</p> <p class="ql-block">  来到保定大慈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香火旺盛。无论天气阴晴,还是男女老少,都不影响他们来这里虔诚礼佛,顶礼敬香。大慈阁右侧的那条大街上,基本上都是售卖香火,纸钱,元宝冥币等小摊铺。真可谓香火缭绕,四季不断。</p> <p class="ql-block">  感谢朋友们的莅临赏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