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读闫老师的书,又不时地去翻起她在书中提到的书,想起那些读过的书和遇见的人。这样的阅读真是一场盛大而美好的遇见。<br></b><b> 正如闫老师在后记中写的:一些场景,一些面孔,一些瞬间,串起了生命中那些依旧平凡却又值得珍藏的岁月,而那些最让人感到温暖的记忆,竟或多或少都与读书有关。</b></h1> <h1><b> 跟着闫老师读书,她善于在读中反观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从实践中反思,敢于指出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弊端,纠正理论的偏颇。<br></b><b> 读着闫老师的书,遇见很多熟悉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成尚荣、刘良华、三毛、林清玄……</b></h1> <h1><b> 遇见成老的序——《教育阅读: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节律》,想起一次不期而遇的美好往事,一场润泽生命的聆听与对话。成老在序言中说:教育阅读改变着教师的生活,当然最终改变的是儿童的生活。</b></h1> <h1><b> 遇见刘良华老师,想起那本黑色封面的《教育自传》,想起了那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挤牙膏”的故事,想起在“成长博客”里虔诚的学习与思考。他说:“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读书,他自己都无法从阅读中获得智慧的享受,他如何能够鼓动他的学生去过阅读的生活?”</b></h1> <h1><b> 遇见三毛,想起了学生时代节衣缩食从书店捧几本厚厚的三毛文集时雀跃的心情,想起撒哈拉沙漠里童话般的爱情,想起《白手起家》里坐在棺材板上的“女王”。</b></h1> <h1><b> 遇见纪伯伦,遇见我的青葱岁月,已经记不住那些我曾不忍心大声读出的优美的句子,记不清送我这本书的男孩儿的模样。可仍然记得纪伯伦说:诗不是一种表白出来的意见,它是从一个伤口或是一个笑口涌出的一首歌曲。</b></h1> <h1><b> 遇见我们上个学期共读的《窗边的小豆豆》,我让孩子们在书中寻找小豆豆的“成长密码”。我也在不断寻找……</b></h1> <h1><b> 遇见我前几天才向孩子们推荐的《小王子》。闫老师说:无论你是否喜爱童话,无论你是否早已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也不必计较你是从事何种职业,在这个星球的哪一个角落生活,只要我们还在生活,我都建议你,读一读这本薄薄的小书——《小王子》。</b></h1> <h1><b> 一直自以为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读着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才发现自己其实还是个门外汉,她的读书量之大、读书面之广、读书专著的坡度之高,令我汗颜。对阅读,更爱了,也更“怕”了。读书,需要一份敬畏心。</b></h1> <h1><b> 关于为什么读书,闫老师在书中这样回答:在读书中我们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见识了不同的世界,从而对现实与自身的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读小说,悲喜着人物的悲喜,见证着人世的沧桑;我们读散文,感悟着生活的真谛,品味着生命的隽永;我们读诗歌,吟哦着瞬间的永恒,超越了庸常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因此丰富,我们的世界因此阔大。</b></h1><h3></h3> <h1><b>阅读,是热闹的孤独,<br></b><b>阅读,是美好的遇见。</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