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零往事 . 四合小院

如菊

<h3><br>儿时的记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br>胡同的尽头,拾阶而上,穿过细长的门廊,那间坐北朝南的房子就是我家。四方小格子的木窗糊着白色的窗纸,大大的一张床紧挨着玻璃窗前。冬天窗上会结出美丽的冰花,酷似美人蕉、百合、菊花、兰花,姿态各异,栩栩如生。<br><br></h3> <h3><br>四合院门前不高的门墩是常攀沿玩耍的地方,坐在门墩上看着妈妈上班的背影急匆匆的消失在胡同拐弯处,她齐耳的烫发收拾的整洁利索,从不凌乱。她解着围裙边走边说:别乱跑看家。我会乖乖的照看妹妹从不离开。<br><br><br></h3> <h3><br>四合院的门前有一颗高大的绒花树,我的记忆随着它发芽开花。天暖了大树底下一群伙伴玩耍,追着跑着,满条街串着风玲般的笑。街头巷尾有老人竹椅上晒太阳,叼着长长的烟袋,一口口的云雾缭绕着一朵朵的白云。<br><br><br></h3> <h3><br>那树上的花开了,像粉色的小羽毛扇绽满枝头,每条花蕊向外好奇的张望着。等到落花的季节,它悠然的飘落,它随着 季节悄悄地开了,随着季节又无声地落了,懵懂着一地缤纷。我会感伤,会拾了一朵又一朵,怜惜的把它们收藏,也深藏在幼小的记忆里。<br><br><br></h3> <h3><br>绒花树下常飞来蜂蝶一类的小虫,记得一只小蜂失空跌落在我眼前,纤细的小腿无助的挣扎着,阳光下它披着金黄色的羽翼,我没办法帮助它,终于它停止了最后的求助。</h3><h3><br></h3><h3><br>大人说生命是可以种出来的,我便寻来火柴盒,轻轻的把它安放在里面,种在了绒花树下,企盼它的复活。那绒花树下埋藏着我无法实现的梦,也种植了一颗悲悯脆弱的心。<br><br></h3> <h3><br>记得那个小院住着四户人家,对门是一个高个子的汉子,他家从没见过女人的影子,时常有邮递员喊着他的名字,递过一封又一封家书。</h3><h3><br></h3><h3><br></h3><h3>房东是个长满络腮胡须很严肃的中年人,记忆中我没见过他的笑容,他总高音的嗽着嗓子,见到他我有点胆怯,老远地就躲开了。</h3><h3><br></h3><h3><br>另一家人的门缝里传出收音机播放的京剧段子,一段又一段不停的唱着,我有时候会竖着耳朵听,致使现在我的京剧腔还有门缝里挤出来扁扁的声音。<br><br></h3> <h3><br>奶奶是小脚女人,银发丝丝挽着发簪。常见她扶着墙往前摸索着,颤微着一双小脚。她总在炉盖边架着奶锅熬粥,米粒在锅里七上八下的翻滚,她颤抖着青筋裸露的手把盛碱的小勺举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瘪着没牙的嘴嘟囔着:菊过来,瞧瞧碱放的多不多。等碱水倒进锅里,粥一下子变得金黄苦极了,那味道更像日子过的粗糙苦涩。<br><br></h3> <h3><br>记得自然灾害那年,妈妈瘦的眼窝深陷锁骨凸显,弟弟也是骨瘦如柴。妈妈用白菜帮做的菜团团,倒也没有挨饿。大哥偷偷地送给了邻家小孩两个,回来被狠狠的揍了一顿,那时的吃食该有多金贵。记得妈妈时常拿着精米精面的粮票去对门兑换粗粮票,这样可以多兑换几斤。<br>记得那时家家的破铜烂铁,破铁锅全部上缴说是大炼钢铁。记得那时麻雀满天飞,到处是摇晃的旗子和敲锣的声音,麻雀无法降落累的噗噗坠地,说杀麻雀是为了保护庄稼。<br><br></h3> <h3><br>门角拐弯处放着做饭的炉子,一根老藤爬满了那堵墙,时常蚊蝇会招来壁虎一类的爬虫,母亲常提着一壶热水浇在藤根处,奇怪的是那藤居然年年发芽,虽然长的扭扭歪歪的,它却年年无声无息的爬上墙头,绿绿的叶子随着墙头的苇草轻轻摇摆。那生命的顽强,孜孜向上的姿态令我至今难忘。<br><br></h3> <h3><br>记得我高举着成绩单跑回家,妈妈给我烙葱花饼以资鼓励,大哥不服气的说:哼哼,她还参加舞蹈队呢。妈妈说:那可不行,过去只有歌女舞女才干这行呢。那时喜爱舞蹈变成我最大的错误。我的舞蹈梦终没有实现,像那墙角旮旯被浇了热水的老藤,扭歪着虽贼心不死,却也难成气候。<br><br><br></h3> <h3><br>记得夏天的晚上总在院子中央铺上凉席,兄妹们躺在凉席上乘凉,天上的星星又多又亮,能听见房檐下挂着的蝈蝈欢叫,听见墙缝里煤池子边蛐蛐的低鸣。这时会央求大哥讲故事,于是大哥天上一脚,地上一脚的讲开了。讲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洞;讲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把狼外婆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搅和在一起讲,讲着讲着就都睡着啦。记得妈妈轻手轻脚的把我们一个个抱回屋里。<br><br><br></h3> <h3><br>记得那时的男孩子总在胡同里钻来钻去的乱跑,抽嘎嘎、推铁圈、踢球,放风筝。那风筝都是自制的。大哥拽着线的一头,我把风筝高高的举过头一松手,风筝乘着风起飞了,它跌跌撞撞的时起时落,有时一个倒栽葱实实的来个嘴啃泥,像极了后来我们的人生。<br><br></h3> <h3><br>记得那时女孩家总要做点针线活,打我记事起就抱着袜子板没完没了的补袜子。后来自己的衣服短裤时常的自己做。有一次什么原因不记得了,妈妈拿着缝外活的针,生生的在我面前撅折了,告诉我做人要像这枚针一样宁折不弯。那钢针铮铮脆响折断出弱小的声音,随血液渗入我的骨髓。后来却因此吃了不少苦头,到也成就了我刚正不阿做个正派的人。<br><br><br></h3> <h3><br>大哥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吃苦最多,经常在傍晚回家时,会从背上的袋子里倒出地瓜秧子,野菜、榆树钱、还有农家收割后落在地里的白薯头、花生一类的东西。有一回母亲同意我和大哥一起出门打野草,可以卖些钱糊口。<br><br><br><br></h3> <h3><br>一早清,我们揣上妈妈烙的白面饼上路了,这在平时是吃不到的。我坐在自制的小车上紧紧地抓着车沿两侧,车离地面十几公分高。大哥拽着长长的车绳像只兔子在马路上狂奔,风呼呼的从耳边刮过,房屋树木急急的向后倒退,我风筝似的贴着地面飞翔......。<br><br></h3> <h3><br>初小刚读完,初中赶上文化革命,不用上课,也不用考试,我们为之雀跃欢呼,在还没弄清东西南北的年龄,就满怀着豪情壮志上山下乡去了。<br><br></h3> <h3><br>后来,怀揣着绒花树下生发的悲悯之心和母亲断针的铮铮嘱托,正派的做人,脚踏实地的求生,在历经沧海浮沉世态炎凉后,我们信奉的标杆、准则也被洪流洗劫一空。信仰的匮乏,道德的贬值让我们哑然苍白。<br><br></h3> <h3><br>再后来我曾几次回去寻找旧时的影子,在斜阴绒花树下,在石阶门墩上,在一卷凉席的天地,在房角拐弯处的枯藤旁……。后来再去,那条街已经被拆迁,那条深巷也拓宽成一条马路,人来车往。<br><br></h3> <h3><br>再后来我曾几次回去寻找旧时的影子,在斜阴绒花树下......。<br><br><br><br></h3> <h3><br>在石阶门墩上,在一卷凉席的天地,在房角拐弯处的枯藤旁……。<br><br></h3> <h3><br>那旧日的老人、四合小院、高大的绒花树、窗上的冰凌花也早已不复存在。<br><br></h3> <h3><br>伫立在人潮涌动的路口,几片飘零的叶子面前拂过,从过去飘向未来......。<br><br><br></h3> <h3><br><br>曾2010年在新浪博客发表<br>图片来自网络<br><br><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