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嗨,同学们,大家好!<br>现在咱们就开讲,你们开看!<br> <br>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讲的坚决不可放过的第三种修辞是用典。<br> 那么,什么是用典呢?为了表述准确,老师网查如下:<br>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br> 在我们学习的古诗词里,到处都有它的身影,可谓“比比皆是”。这样我们读诗时就不能绕过它。绕过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了。所以我们读到典故时,也要有对待对偶句一样的态度。<br><br> 另外,典故如果用得贴切、用得精妙,还会产生穿透力和感染力呢。那我们就更应该对用典格外上心了。<br> <br>下面大家就随我来感受感受《夏日绝句》中的用典魅力吧。<br><br> 夏日绝句<br> 李清照<br>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br> <br> 这首诗的三、四句用了典。这个典故想必同学们都知道: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在垓下设下了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以图东山再起,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br> 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曾让多少男儿扼腕赞叹,当然也让后人震撼唏嘘。而我们的女词人则把这段历史故事浓缩化为诗句,放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后,以高度地概括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崇高气节,也从侧面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真正是那“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啊!<br> 读了此诗,项羽这位不苟活的英雄和李清照这位歌咏崇高气节的词人让我产生了深深地敬意。我不禁喊出:吾爱楚霸王,更爱李易安!</h3> <h3> 既然,用典有如此这般魅力,那么我们怎样才可读好古诗中的典故呢?不难。一般情况下,用典都有提示和解释,我们只需认真阅读体味,并把悟到的故事要义迁移到诗中,借以理解和强化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或情感即可。难的倒是我们常常对诗中的典故忽略不计,或是犯诗是诗,典故是典故的低等错误。<br> <br>下面我们举一例说说,看杜牧的《泊秦准》。<br><br> 泊秦准 <br>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br><br>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容易让我们读者忽略。乍一看“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们会有秒懂的感觉,不就是“(歌女们似乎不知道亡国之恨)还在江对岸吟唱着《后庭花》”吗?这样的秒懂,其实就是对诗中典故的忽略和漠视。而事实上,这一句正是解读这首诗的关键。可以这么说,不好好了解《后庭花》背后的故事,这首诗就等于没读。其实《后庭花》是歌曲名,被称为“亡国之音”,是诗人引用的一个典故。《后庭花》是《玉树后庭花》的简称,是南朝亡国皇帝陈后主所作。陈后主因沉迷美色,花天酒地,置百姓死活不顾而国亡。弄清楚了这个典故,我们也就不会犯秒懂那样的错误了,也就明白了诗人的写作意图和要表达的深意:杜牧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可是统治者却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让诗人产生了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于是诗人就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h3> <h3> 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读好了典故,就是读好了诗。所以我们一定不要犯忽略不计的错误。典故在诗中有多种作用。比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用典是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而杜牧的这首《泊秦淮》中的用典则是品评历史,借古讽今。读好了诗中的典故,我们就会对诗多一层体会,多一重理解,当然也就多一份收获了!<br> <br>【点拨时刻】<br>读诗遇到典故,一定要深究哦!<br> <br>【露露才艺】<br>说一说杜牧《赤壁》中用典的意图和表达效果。<br> 赤壁<br>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br> <br>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把你学习的优秀成果分享在马老师美篇后的“评论”处,我很期待哦!<br> <br>【下节预告】<br>暂时保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