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火车票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娃娃

<h3>  小小火车票见证着中国时代的变迁。</h3><h3>这117张小小的火车票是和我的景点门票同时开始收藏的,迄今已有35个年头了。</h3><h3> 一张张小小的火车票,是一段旅程的见证,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h3><h3> 从“彻夜排队”到“动动手指”,从拥挤的绿皮车到宽敞的“复兴号”,从普铁的长途颠簸到高铁的风驰电掣,小小车票 方寸之间,是厚厚的历史, 满满的回忆,不同年代火车票的变化,见证了几十年来铁路发展的变迁。</h3> <h3>  我保存的最早的火车票是那种硬板式的,查看了一些资料,硬板式火车票 ,是中国铁路的第一代火车票,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使用,“历史”最长,为了节约用纸,它的尺寸为57×25毫米,估计现在见过这种车票的人也不多了。</h3><h3> 第一代火车票也有快车、慢车之分,当时为了区分快慢车,硬板票上也有体现。印有一条红“杠杠”的是快车,两条红“杠杠”的则为特快车,没有杠是慢车。大多数时,车次、座位和发车时间是以小纸片的形式贴在车票背面。硬板票,绿皮车,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h3> <h3>  那时的铁路还不发达,买票也难,经常带座的票买不到,就连站票也很难买到。那个年代坐卧铺的很少,一般都是硬座,能坐硬座出门已经很了不起了。<br></h3> <h3>  1985年8月,这是一组往返于呼和浩特—北京的火车票。</h3><h3> 那年我19岁,和母亲去北京、北戴河游玩,那时,在我们这座城市,除了火车站售票,还有一个售票处在中山西路原儿童商店对面,时隔35年了,我还清晰的记得这趟90车次的票是怎样买到的,早晨五点起床去排队,售票房已经排满了人,我排了整整一上午终于买到了两张从呼和浩特—北京的硬座票,票价12.5元。</h3> <h3>  下面这两张车票第一张是1985年11月再一次去北京游玩,乘坐普快130车次,硬座票价12.5元,记得这趟车的终点是北京西直门站;</h3><h3> 第二张是1986年4月和二姐去北京游玩,乘坐普快90车次,硬座票价12.5元。</h3><h3><br></h3> <h3>  1988年7月23日,和单位同事四人结伴,去五台山,呼市—大同车票缺失,只存有这张返程票,大同—呼和浩特,硬座票6.1元。</h3> <h3>  1995年6月10日,这张票是我带着刚满一岁的女儿去银川,呼市—银川票缺失,这张票是返程票,那时想要买到从银川—呼和浩特的卧铺票真难,要想回家,就得想办法,买一张从银川到大同的票,途径呼和浩特下车,其实,这两张票属同一张,那时,火车上会预留一部分铺位,下面白色票是补的铺位票。</h3> <h3>  1995年7月20日,呼和浩特—银川,卧铺票价48元</h3> <h3>  下面这张是1995年7月25日从银川—北京的特快票,车次是782(两红杠是特快),原本是要买到呼和浩特,在一票难求的时代,不得不多花出一倍多的钱买到北京,硬座票价56元。</h3> <h3>  从1995年到2005年,缺失了一部分车票。</h3><h3><br></h3> <h3>这张2005年的火车票比较特别,那时去响沙湾游玩就得买呼和浩特——达拉特旗的车票,途径响沙湾,响沙湾站其实是个临时站,停在荒郊野外,没有站台,没有站房,停车只有一分钟。</h3> <h3>  进入21世纪,开始使用计算机软纸标准车票,几十年的硬板票退出了历史舞台。</h3><h3>软纸式车票板式也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印有条形码,这个一般都见过了。</h3> <h3>  下面的这张票,从成都—呼和浩特,版面有所改变,从原“全价”字样改为人民币符号“¥”。</h3> <h3>  2010年,新版火车票将原本票面的条形码升级为二维码,二维码有更大的信息容量,还便于机读,也能较好防伪。<br></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nbsp; &nbsp; &nbsp; &nbsp;2011年开始使用磁卡火车票,票面颜色是淡蓝色的,比过去的纸制淡粉色火车票质地更硬。但是在面积与纸制火车票一样就是把原来的矩形角改成了圆角,因为磁卡火车票质地比较硬,为了安全起见设计时改成圆角,浅蓝色的票面上,隐约可见城际动车车头,票面正面的印刷内容包括车次、座位号、票价等信息,背面是关于乘坐火车的一些相关须知。</span><br></h3> <h3>  2012年,火车票实行实名制后,票面上加了二维码、购票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身份证四位星号替换, 防伪再提升,以保护个人信息。<br></h3> <h3>2014年11月4日,台湾花莲—苏澳新—焦溪</h3> <h3>2015年出行次数最多,共使用27张车票。</h3><h3><br></h3><h3><br></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7.1px; letter-spacing: 0.2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nbsp; &nbsp; &nbsp;&nbsp;2015年7月1日,蓝磁卡票和红纸票一起改版,这次改版是在站名后添加“站”字,并在票面添加了12306广告区域。</span><br></h3> <h3>  随着科技进步,许多事物都会消失或被替代,但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方便。纸质火车票没有了,还可以保存电子客票截图来延续收藏生涯。<br></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7.1px; letter-spacing: 0.2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nbsp; &nbsp; &nbsp; &nbsp;车票的变迁是一个小小的缩影,记录着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记录着我们行驶的旅程。对于火车票,我们好像都有着独特的情结,起点终点的结束,也是我们生活幸福的圆满结局。</span><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