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 释文: 健身论</h1> <h1> 中国书法不仅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也是最高雅的健身方式。本论主要囲绕学习书法有利于身心健康,谈三个方面:一是学书消日;二是学书以乐;三是学书颐養身心。并书写相关书论18幅。</h1><p class="ql-block ql-block"><br></p> <h1> 释文:学书消日</h1><p><br></p> <h1> 宋欧阳修谈到自己学书作书的体会时说:“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漸己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末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愈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 欧阳修的这一论述,一方阐明了人生的喜好随年令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学书則是愈久愈爱。另一方面则提出了学书可以消日的重要论点。梁实秋曾说:“我对于写字蛮有兴趣',等我将耒老了的时候,会以此为主要消遣。” 梁实秋到了晚年确实愈加喜爱书法,常创作作品送人。的确,学习书法对年老年少者都是适宜的。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一方面人们生活紧张,节奏加快。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工作时间减少,闲暇时间增多。尤其是社会老令化,退休人员漫长的闲暇时光,难以自处。如明代唐际所说: “凡百可忍,唯闲难耐。素居顾影,戚戚寡欢。” 可以说,以学习书法为主要消遣,既可充实闭暇时光,又可丰富文化生活;是改变虚耗时光和难耐寡欢的有益消闲方式。</h1><p><br></p> <h1> 释文:宋 欧阳修:“学书消日”</h1> <h1> 释文:明 唐际:“凡百可忍,唯闲難耐。”</h1> <h1> 释文:宋 欧阳修:“至扵学字,为扵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h1> <h3> 释文:宋 欧阳修:“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较其工掘。”</h3> <h3> 释文:梁实秋:“我对于写字蛮有兴趣,等我将来老了的时候,会以此为主要消遣。”</h3> <h1> 释文:宋 欧阳修:“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耒渐以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愈深而尤不厌者,书也。”</h1><p>‘</p> <h1> 释文:学书以乐</h1> <h1> 欧阳修不仅提出了“学书消日”的观点,还提出了“学书为乐”的观念。他在对草书的评论中指出:“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 书家以玩的心态研习书法,就能发现生机,从而体验到书法的乐趣。继东汉赵壹的“游乐观”,张怀瓘的“可尚,可乐”说之后,欧阳修“学书为乐”观念的提出,使得书法的娱乐审美功能得到确立。</h1><h1> 学书之乐具有层次性。宋苏子美说过“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笔墨纸砚作为书写工具是否得心应手,关系到书写的畅快程度,会影响到书家的心情。這是学书之乐的初级阶段。有不少书家注意到笔墨纸砚对书写的影响。清蒋衡就有“纸笔既合,遂尔忘疲劳”之说。学书之乐的高级阶段,就是一种 “忘”的壮态。如庄子所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书法技法达到一定娴熟之后,就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心旷神怡。清姚孟起说“熟则乐”。这种乐是一种忘笔、忘手、忘我的状态。其主体的心灵摆脱了是非功利,洗涤了繁杂尘雾,沉侵在笔墨腾跃的世界里,帒来了精神上的虚空和清旷。黄匡《瓯北医话》中讲:“学书用以養心愈疾,君子乐也。” 一管在手,消除忧愁,至人非己,物我两忘。“致虚静,守静笃。”逍遥自在,快然自足,进入无可掛碍的境界。</h1><p><br></p> <h1> 释文:宋 欧阳修:“学书为乐”</h1> <h1> 释文:清 姚孟起:“熟則乐”</h1> <h1> 释文:宋 苏子美:“明窗净几,筆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h1> <h1> 释文:宋 苏轼:“天色微明,窗明几净,草书数百字,乃人生一快事。”</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释文:宋 苏轼:“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span></p> <h1> 释文:宋 欧阳修:“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h1> <h1> 释文:颐养身心</h1><p><br></p> <h1> 书法可调节心态,使情绪稳定。狂喜之时习书,能凝神静气,精神集中;暴怒之时习书,能抑制肝火,心平气和;悲壮之时习书,能散胸中之忧,心情愉悦;过思之时习书,能转移情绪,抒发情忎;惊悲之时习书,能神态安稳,宁神定志。书法的练习不仅是肩、臂、肘、腕、指的运动协调,更是人精神的迹化和心性的涵養,人養书,书亦養人。清张式说:“读书以飬性,书画以養心。”清伊秉绶有一幅对联:“变化气质,陶治性灵。”人的气质需要培養,精神需要陶治。這与书法的艺术境界一脉相承。书家从书写前的默坐静思,意在笔前;到创作时的心无旁鹜,用心专一;再到书写后整幅作品点画飞动,神采韵味;给人以心旷神奕,与物神游的艺术享受,其颐餋身心的作用不言而语矣。</h1><h1> “学书如学拳”。拳法之道与书法之道有相通之处。每临打拳时:“平心静气,毕恭毕敬,能敬能行,自葆虚灵,以虚灵之心養刚中之气。”《古拳论释续编》同样书法创作中也要达到静与敬的辩证融合,才能忘记心中之拘束和礼法的牵绊,才能浸淫于艺术的自由之境。</h1><h1> 书法与气功亦有相通之处。气功讲入静,书法亦讲入静。“松静”二字,皆为书法和气功之要诀。素来“精气神”被餋生家视为修练三宝。书家也十分强调精气神。清周星莲说:“作字以精气神为主。” “作书能餋气,亦能助气。” 书画是一种艺术化的養气方式。书法临池与人心颐養其核心都在精气神;二者彼此相通。寿从笔端来,书家长寿之理就在其中。</h1><h1> 书法对人身心的颐養,也得到现代科学实验的证明。高尚仁在巜书法心理学》中,通过现代心理学实验方式,讨论了书法运作与人的心电、呼吸、血压和脑电反应等问题,得出结论:“书写具有缓和心理生理反应,松驰身心的效果。這些可被缓和的生理指标包括心律、指端脉动量、血压、脑电波等。”</h1><h1>其生理指标的缓和与气动的效果相接近。可见,学习和创作书法既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化的调节心理,颐養身心的健身方式。</h1><p><br></p> <h1> 释文:清 包卋臣:“学书如学拳。”</h1> <h1> 释文:清 伊秉绶:“变化气质,陶冶性灵。”</h1> <h1> 释文:清 张式:“读书以養性,書画以養心。”</h1><p><br></p> <h1> 释文:黄匡:“学书用以養心愈疾,君子乐也。”</h1><p><br></p> <h1> 释文:何乔璠:“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故书每得以旡疾而寿。”</h1><p><br></p> <h1> 释文:清 周星莲:“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时,又觉灵心焕发。”</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