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思考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从这部著作中我们认识了孔子和《论语》,看到了他健康快乐的人生、看到了他道德高尚的人生、看到了他充满智慧的人生、看到了他有所作为的人生、看到了万世师表的形象,于丹教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解读《论语》的?结合《论语》谈谈这部著作哪个方面给你的影响最大?</h3> <h3>北辰班作业展示</h3> <h3>尹璐璐</h3><h3>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生活,于丹老师主要从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这六个方面来解读《论语》。</h3><h3> 看过”天地人之道”和”心灵之道”部分,我懂得了怎样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和谐,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处世。对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要感同身受,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对待同事,朋友,都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为他们考虑,要充分体谅别人的难处,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h3><h3> 《论语心得》还告诉我们对待自己要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或大或小,当它们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很难受,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但我们要难受多久呢?一辈子?不能,当我们汲取了应该学到的教训的时候,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它。不要一直放在心上,坦然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慰藉,生活的路还很长,我们也许改变不了别人,或者是外部环境,但是,我们要正视自己,改变自己,正所谓”仁者不忧”。当你的胸怀无限大,这样很多事情就变小了。我们应该正视遗憾,于丹老师通常都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像我们来阐述其中的道理,我影响最深刻的便是一位小女孩因为自家贫穷而深感自卑。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一朵头花的缘故,恢复自信。于丹老师讲的一个个小故事,其中都蕴涵着生活中最朴实最真实的道理,我也常常沉寂于这些故事,引人入胜,看着看着,自己就慢慢懂得了于丹老师是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于丹老师的水平是如此让人折服。还有苏轼与佛印的故事,心里有眼中就有,我们眼中满是嫉妒,都是不公,我们的心中也就只有这些,是豁达不起来的。是啊,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h3><h3>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老师解读《论语》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h3><h3>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h3> <h3>张贺</h3><h3> 关于交友之道。</h3><h3> 于丹的《论语心得》使我明白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h3><h3>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h3><h3>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h3> <h3>饶星宇</h3><h3>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所传递的那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 </h3><h3> 我觉得在《论语》中,心灵之道和处世之道对我影响较大:</h3><h3> 于丹教授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泰戈尔说的,如果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你也可能失去星星。这是于丹教授在讲解心灵之道时引用的一句话。孔子曰,人生百年,熟能无撼。而于丹教授是这样给我们诠释这句话的含义的:人生会遇到许许多多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用最短的时间来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你要尽可能的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来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弥补这种不足。而在处世之道中,其实,《论语》告诉我们,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这就是我在《论语》中的人生感悟。</h3> <h3>陈瑞焕</h3><h3> 首先于丹教授是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理想之道”、 “君子之道”、“友谊之道”、“人生之道”这六个方面解读《论语》的。 无论是哪个方面,都令我受益匪浅。</h3><h3> “天地人之道”告诉我们要宽容待人。这是一个我们烂熟于心的道理,但遇到困难时,我们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得理不饶人,往往弄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心灵之道”告诉我们一个人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们做错一件事而感到遗憾时,首先要认可遗憾,然后再用自己的所有能力去补足遗憾。要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缺憾。那怎样的人才叫勇敢的人呢?于丹教授告诉我们,勇敢的前提是“义”,简而言之,没有道德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这或许就是对“勇敢的人”的最好定义吧。“理想之道”告诉我们理想不一定是大家都共同认可的一种权势或者金钱,而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在乎的一种心灵寄托。我们从不缺宏大的理想,却缺乏到达的切实道路。想要实现自己理想,就必须得做一个努力的人。“君子之道”中说一个君子需要做到三方面: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胸怀大志,才有可能达到君子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就是小人。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或许就是“友谊之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的困难,父母陪伴不了我们一生,那些我们解决不了的困难,或多或少都要借助朋友的力量。“友直、友谅、友多闻。”才是真正的益友。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更很久,当别人做错事时,乘口头之快解决不了问题。“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便是生活中见怪不怪的损友了。性情暴躁,优柔寡断,心怀鬼胎的人又怎能做别人人生中的益友呢?“友谊之道”让我们知道了如何辨别一个朋友的真伪,这无疑是重要的。最后的“人生之道”又与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谋而合。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h3> <h3>牛晓鹏</h3><h3> 《论语》这部书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及思想,通过研究《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以及那个时代的特点,还有许多人生的智慧。于丹老师主要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理想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和"处世之道"这六个方面来说的。无论哪一方面,都对我们有莫大的启发。</h3><h3>我最有感触的是交友之道。他主要强调交友。正所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我朋友很多,什么样的都有,对有些朋友有时候也感觉很烦,有时候也感到很迷茫。所以在这六个方面中,我对于交友之道特别有感触。我现在知道了,什么样的朋友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不可交,我们应该教那些善良正直,见多识广的朋友。不应该交那些心情暴躁,优柔寡断,有心计不择手段心怀鬼胎的朋友。好的朋友可以帮助自己,对自己有益,使自己更完善。而不好的朋友,尤其是那。些有心计不择手段心怀鬼胎的朋友,他们往往表面善良,实则内心十分黑暗,谁的内心十分黑暗。我们应该都绝交这种朋友。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h3><h3> 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也值得一提,我们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要学会宽容他人,有时候宽容比职责更加有效;心灵的力量也是无穷的,要树立远大理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少不了有一些坎坷,要善于面对……总之,孔子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h3> <h3>王变男</h3><h3> 于丹教授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儒家思想。</h3><h3>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处世之道。诚信,是儒家所推崇的处世原则。《礼记·乐记》记载“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自古以来,就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从商鞅辕门立木到曾子杀猪教子,“言必信,行必果。以诚待人;要求我们要诚实,态度要诚恳,讲话要坦诚。待人以诚,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功利思想,是心与心的交流,一定能在彼此间建立深厚的情谊。坚持以诚待人,萍水相逢可成知己,沦落天涯可觅知音;得意之时不冷落朋友,失意之日有贵人相助,唯有真心换真心,唯有真情换真情,才是处世之真谛。“仁”也是儒家提出的最高道德准则。众所周知,孔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他认为,作为“仁者”的君子,一定要有人格,有志向,能明辨是非,能守死善道。因此,采取辩证扬弃的态度,汲取“克己复礼”思想的精华,对当今社会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h3> <h3>马宁宁 </h3><h3> 学习完于丹的《<论语>心得》有一下几点体会:<br></h3><h3> 一、于丹把《论语》变成了大家都能看得懂的书</h3><h3>《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知道它的大多数典故呢?我们都知道,中国台湾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注意古代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意义,许多的小学生从小就读《论语》,而国内情况就不容乐观。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专科毕业,对于《论语》也是知只甚少,想学也无从学起。于是在我的心中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便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成功地让我们普通人对《论语》都能有一种感知的认识。</h3><h3>二,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体现永恒的真理。</h3><h3>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例如: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个抑郁症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戏剧演员的演出,忘怀得失,那个患者满面流泪地说,我就是那个戏剧演员。质疑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这样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凝神静气地阅读,心领神会地颔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的,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h3><h3>三、“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重塑自己的人生观。</h3><h3>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我们对圣贤与经典的概念也变地逐渐模糊,如何为人处世、以何种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似乎都已变的摸棱两可。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下子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演变而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论语》里面教给我们要有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h3><h3> 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能纠缠在其中,使自己不能自拔,常言道“知足者常乐”,知足的女人是最幸福的,那么为什么不让自己做个最幸福的女人呢?</h3><h3><br></h3><h3>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有感</h3><h3>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h3><h3>于丹教授的《百家讲坛》,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h3><h3> 看了于丹教授分析《论语--处世之道》,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于丹教授讲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们做事情也要讲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要需要分析明白。我们做的什么事情不一定分好坏,是分时间的,什么时候做对,做不对,应该分为不同的场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做就不应该,换个时间做就对了。她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的原则面对一切。在伟大的宇宙空间,人生仅仅是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笑又微笑的波浪。所以说人生有限,我们要把握有限的情感。</h3><h3> 我们人应该随时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骗自己的话,那还能相信谁了呢?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做事情也不用过于密集。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与领导、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当然,这并不是疏远朋友,当朋友有需要的时候,一定是能帮上忙的一定帮。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纳自己。我们说交结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约束、控制自己,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现在同学之间,将来人际之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诚的情感,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h3> <h3>王甜</h3><h3> 读《论语》,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思想的力量,体会到一个人内心的无尽广阔。这里有信念加持,“恕”、“仁”并行的天地人之道;有坦荡,理性,怀德怀仁的心灵之道;有“以直抱怨,以德报德”的处世之道;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君子之道;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友之道;还有遵循本心,不辱君命的理想之道。这些都是条理明晰的为人之道,这就是《论语》虽流传千年仍能够成为一个民族重要思想底蕴的原因。 </h3><h3> 若要说《论语》对一个个体有什么影响,那肯定是方方面面的。它教导我们带着一颗朴素的心去树立宽广的信念,因为信仰带给我们内心的安宁,留下一片清净的乐土,更让我们有一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之心,有一颗“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给予之心;它教会我们用内心的力量化解遗憾,感悟君子始自人格的理性之光;“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它教会我们树立属于自己的原则,掌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它教我们去做一个不愧不忧不惧的君子,用自身的定力与勇气,不断攀爬人生的高峰,最后,再去体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担当。</h3><h3> 总之,《论语》用朴素而精炼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人格应具有的一切高尚品质,世代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传输力量,让它昂首挺胸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更为华夏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r></h3> <h3>刘媛媛</h3><h3> 于丹老师主要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交友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其中,她讲到的天地人之道对我影响颇深。首先,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讲起,中国人讲究的变化,是循嘘渐进的。我们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人追求速度,盘古开天劈地的故事人皆晓之,可我们却忽略了这个过程,过程是缓慢的。现在人的身上往往都缺少这种耐力,一种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品质。于丹教授还讲到。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往往却忘了这句话的本质。我们常说的理想主义,往往变成了空想主义。常说的现实主义,确是务实主义。我学到了,我们不仅要脚踏实地,而且要仰望星空。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才能够成功。还有,于丹教授讲到人的幸福指数,不一定与物质有关,跟贫富也无关,我们现在的生活,正在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我们往往可以处于困顿之中。困在了选择当中,困在了不满足当中,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动干戈。我们身上缺少安贫乐道的精神。而这种安贫乐道,往往会被人们认为是不思进取。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而孔子,却这样评价过了颜回。“贤着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颜回身上的这种乐观态度。让孔子欣赏,而陶渊明的这种安贫乐道,也让世人欣赏。身处现代的我们。选择多了,矛盾也多了。不甘安贫乐道。而我现在知道,安贫乐道去常人做不到的平凡。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时代,我们都应该有一颗,乐观向上,宽容待人的人。而平凡的世界,也会有更多不平常的凡人。有信仰有行动才能追逐那颗星空中最亮的星。</h3> <h3>王婷</h3><h3>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h3><h3>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h3><h3> 君子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我们在个人品行修养方面追求君子的行为,那么,在生活方面,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正确对待富贵贫贱。</h3><h3> 我们与人交往行君子之道,其实从另一角度上来说也是为了尊重自己。因为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一个人由于不能确定自己,则会变得虚荣,则凡百一切皆可为动摇,道德、文章、朋友何可持之以恒?确定自己是自重,自重而后他人能重。所以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乃以道德的规范确定我在他人中之所在,而以理性的内省导入道德之境,所以孔子又说:过,则勿惮改。</h3><h3> 《论语》一书中,关于君子的叙述,还涉及了好多方面,如“孝道”、“交友”、“金钱观”等等,句句都饱含真理,读来发人深省。这些不因时代更迭、岁月变迁而褪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好处,我们应该多读读《论语》。</h3> <h3>米蕴</h3><h3>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h3><h3>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h3> <h3>王福林</h3><h3>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h3><h3>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h3><h3> “ 君子之道”:君子是完人,是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庆幸他很高远,才更有终身学习彻悟的动力。</h3><h3> 同时我认为,论语的“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和“君子之道”异曲同工,其实都是君子的行为准则,一个是做事一个是做人,所谓的“处世之道”即是君子的处世之道,所谓的“交友之道”即是君子的交友之道,即为君子,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便由内而生了。</h3><h3> 《于丹〈论语〉心得》中我最受益的一句话便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前常听“以德报怨”,其实这并不是孔子提倡的,以德报怨是一种人生浪费,以直报怨则是提倡把有限的情感和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h3><h3> 我们多认为,忠言逆耳,而《论语》中却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就是不一定要良药苦口,不一定要当头棒喝,你完全可以娓娓道来。如果这样还说不通,那就适可而止。前半句“善道之”竟然与《正面管教》中“和善而坚定”的育儿态度不谋而合,但“善道之”的对象不光对于孩子,对亲人对朋友皆是如此,有话好好说,最易懂也最难做。</h3><h3> 所以啊,习君子之道以修心。钱钟书也说过,一个人20岁不狂,是个没出息的,30岁还狂,也是个没出息的。归根结底,是要收的回来。无论是20岁时狂妄还是30岁时狂妄,懂得收放,便是君子之道。</h3><h3> 理想之道:从前,我觉得自己要学习、要进步、要坚持,后来我总想,不光是自己,也要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坚持;然而理想终归是理想,要变成现实,谈何容易。</h3><h3> 当孔子与弟子谈及理想时,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意思是,一个拥有一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内忧外患,如果让我管理,不出三年我可以让人人振奋,并懂得何为道义。得到的结果却是:“夫子哂之。”虽然《论语》中给了一番解释,孔子真正赞许的是曾皙那样内心有完善人格,行动如隆中诸葛,淡定与充盈,但我还是不能赞同。查典籍推算,子路做此言时年33岁上下,已经做好的出仕的准备却尚未出仕,想一个热血男子满腔抱负,说出这样的壮志豪言,我认为是值得敬佩的。</h3><h3> 关于理想,我觉得和子路很像,子路过于勇猛而显轻率,我是过于理想化而显虚幻,但我以为,只要坚持,不断地坚持,便可以将一切的弱点和缺点虚化,变成成功路上的助力。</h3><h3> 总之,于丹教授的讲解对我受益匪浅。</h3> <h3>杨小艺</h3><h3>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理想之道,君子之道,友谊之道,人生之道这六个方面为我们来解读巜论语》。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两个方面。</h3><h3> 第一个方面是论语中所提到的孝道,很多人认为能够赡养自己的父母就算是孝了,可真正的孝是什么呢?是从心底对父母的尊敬,人们常说孝敬便是如此了吧。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连赡养父母都做不到,不啃老已经很不错了,那么从心底尊敬父母就更不用说了,我觉得听完于丹教授的讲解之后我们也应该反观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做到真正的孝,现在的我们无法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回报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在点谪的生活中回报父母,不顶嘴,多体谅父母,平时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万不能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h3><h3> 第二个方面是如何正确对待人生中的缺撼,人生在世,不免会留有遗憾,我们需要及时的调整自己,勇敢地去正视它,坦然地接受它,因为当我们为遗憾而遗憾叹息时,我们会失去更多,正如一句话所说“当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时,你也将失去星星。”希望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大家都能够做到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h3> <h3>柴莉莉</h3><h3> 于丹教授是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理想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来分析的。 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直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他才智超绝,依旧谦虚低调,也崇尚“一箪食,一瓢饮”“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简约恬淡;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当政期间,也为民请命,造福一方净土;他好学钻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老迈之年,七十二贤者,桃李芬芳满天下;他择善者而从,择不善者而改,也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警世良言,期望“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他孜孜以求,求才若渴,“韦编三绝”道尽“学而不厌”;他追随“仁”的脚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追求仁政,以德化民;他高呼“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厌弃“巧言、令色、足恭”之人;他不求富贵,尤其是不正当的来的尊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就这样,儒家诞生了,与此同时,论语也应运而生。</h3><h3>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就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且不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只看“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看“忠孝”,忠的是什么,忠的是君,孝的是什么,孝的是君父,所以就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今,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就需要多多研习有价值的书,方不被社会淘汰,毕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嘛!</h3> <h3>雷慧敏</h3><h3> 于丹教授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h3><h3> 给我影响最大的是理想之道。主要讲如何定位自己在社会的地位,如何展望自己的理想。其实最主要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孔子曰:匹夫不可以夺志。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于丹教授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能有一种淡定的理念,是否能把握自我。理想不一定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种权势,或者金钱,而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在乎的东西,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努力。但是在今天看起来,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往往我们不缺乏宏图伟志,但我们缺乏到达那个志愿之前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那条切实的道路。实现理想,需要我们的努力,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每个实现理想的人背后都有巨大的付出。但只有努力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的坚持,我们需要时刻铭记自己的理想不抛弃,不放弃。不能因为小小的挫折而放弃。要始终相信自己。实现理想的路途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我们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始终相信困难和失败只是暂时的,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运气,在风雨中越挫越勇,就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h3> <h3>邹博文</h3><h3> 于丹教授是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来解读的。对于我而言,影响最大的是过"天地人之道"和"心灵之道"两部分,它使我懂得了怎样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和谐,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处世。对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要感同身受,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对待别人都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为他们考虑,要充分体谅别人的难处,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这点,我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到了论证。在刚上高中时,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与自己格格不入。那时候,我的心情无法平静,总觉得自己的理想与向现实差距太大,总想着与同学和谐相处,却总是事与愿违。另外,它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每当遇到一点挫折磨难时,一定要学会坚强,不要去想它会带来多少麻烦,而是自己又会从中学到多少,这便是我读论语最大的收获。</h3> <h3>程晶晶</h3><h3>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面对 “这样浮躁、竞争又这么激烈”的当今时代,“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我们应该向内寻求心灵的力量,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生的缺憾与苦难,“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心情和态度”、“既然生死、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帆风顺,总会遇上种种沟沟坎坎,有如行驶在海上的船,一定会遇到风雨,甚至巨浪,所以首先要正确面对,学会接受它、善待它,但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应该是以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去弥补、去看待。没完没了地纠缠其中,一遍遍地呼天号地,一股脑地去怨天尤人,只能痛上加痛,不能自拔,既有害身心,又于事无补。该放下时且放下,就像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换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就会有不同的心境,予人宽容,就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h3> <h3>杨蕾</h3><h3> 于丹教授是从天地人之道、忠恕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智慧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来讲述《论语》的。其中使我映象最深的是智慧之道和交友之道。</h3><h3> 在当今世界,人人都有学习的机会,但是有了知识就一定说明这个人有智慧吗?不是的,在这个网络便捷,科技发达的时代和人才汇集的世界,哪个学到的知识没有孔子这样的圣人学的多,但是孔子就是那么的影响力巨大。知识不在多,在于怎样将它学以致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该有的作用。</h3><h3> 人生的路上总得有人陪着你,这个人他就叫“朋友”。朋友少没关系,但只要真心待你,哪怕是一人也就足够!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一面镜子,通过朋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缩影。朋友之间也得讲究分寸,说话得拿捏好,不然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h3><h3> 总之,《论语》中有太多的为人处事之道需要我们去学习,我们要怀着积极,乐观,崇敬的态度去对待它!</h3> <h3>景柳迪</h3> <h3>祁雪</h3> <h3>靳银银</h3> <h3>贾雯雯</h3> <h3>贾悦悦</h3> <h3>致远班作业展示</h3> <h3>答世华</h3><h3>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来解读《论语》,我觉得它讲快乐这个方面让我感触很多。</h3><h3>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富有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h3><h3> 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陶渊明曾经当过83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h3><h3>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装,扎上领带,去见领导。</h3><h3> 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是说,他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我的身体已经成了心灵的主人,无非是为了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谀奉承,我的心灵受了多大委屈啊!</h3><h3> 他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于是就回归到自己的田园。</h3><h3>安贫乐道,在我们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h3><h3>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快乐的人即可。</h3> <h3>马静</h3><h3> 于丹从人类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来解读《论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这则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几个要求。丰富的知识,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h3> <h3>祁娟丽</h3><h3> ⒈于丹从人类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来解读《论语》。</h3><h3> ⒉《论语》通过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叙述做人做事的道理。</h3><h3>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h3><h3> 我喜欢这句,因为它告诉我,物质生活不是全部,文化气质也相同重要。不重于钱财,却不能没有钱财,重视文化,却不能只做一个书呆子。</h3> <h3>冯妹</h3><h3> 于丹老师从七个方面:人的宇宙观,人的心理,人的处世为人,人的交友,人格魅力,</h3><h3>人的理想,人的价值观。</h3><h3> 我们身处二十一世纪,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的生活条件远超以前,但同样我们在这个时代中会迷失自己,忘记初心,很多因素</h3><h3>使现在的00后过于成熟稳重。孔老夫子以及</h3><h3>其弟子的生活方式,言谈举止会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这样</h3><h3>也会让我们从更多方面思考问题。</h3><h3>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h3><h3>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h3><h3>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我之所以喜欢这句呢,因为它涉及很多方面,看似很简单其实做到做好做美很难,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些,他可以称为一个完美的人了。</h3> <h3>王银馨</h3><h3>感悟:</h3><h3>1、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h3><h3>2、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h3><h3>3、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h3><h3>4、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h3><h3>5、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h3><h3>启示:</h3><h3>1、做一个勇敢的人 ,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h3><h3>2、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 ,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h3><h3>3、勇敢有时后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h3><h3>4、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h3><h3>5、君子之骄 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h3><h3> 于丹老师从人类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来解读了《论语》。</h3><h3> 《论语》是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并影响着全社会的思维结构。 中国文化是儒、道、佛三教的合流,但是,这三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决不是三足鼎立的,儒家文化绝对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从汉代开始,它就是无可争议的主流意识形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