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h3><h3>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h3> <h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h3><h3>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h3> <h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h3><h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h3> <p class="ql-block">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p><p class="ql-block">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p> <h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h3><h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h3> <h3>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h3><h3>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h3> <h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h3><h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h3> <h3>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h3><h3>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h3> <h3>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h3><h3>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h3> <p class="ql-block">赏析:《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闻一多先生更是称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无数次的品读,几多迷茫,无法品鉴其美,更不知其“盖”在哪里,又“顶峰”在何处?近日反复诵读,苦苦思索,似乎有了点门道,试着与大家分享。首先我们有必要先弄清这首诗的结构:该诗一共36句,每4句一韵,有人说可以把它看成是由9首七言绝句连接而成的长篇歌行。前十六句为第一章,后十六句为第二章,中间四句为过渡,承上启下,故有人称其为“沙漏结构”。那么这首诗写了什么?第一章的第一、二首写景,第三、四首问月;第二章的第一、二首写思妇,第三、四首写游子。我们还可以把这九小首分别拟个小标题,即春江月明、月照花汀、江畔问月、江月依旧/月夜问人/对月思君、雁飞鱼跃、落花春去、落月摇情。可见诗的线索是月亮,月升--月悬--月斜--月落,诗的主要意象也是月亮。下面接着解读开头提出的问题。张若虚是初唐大诗人,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等并称“吴中四士”。所谓大诗人,记得晋中市千人校长培训北大程郁缀教授总结为“三大”,即大气派、大胸怀、大境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头四句就展现出了大气派,“春江潮水连海平”、“滟滟随波千万里”,这是写春江绵延辽阔;“海上明月共潮生”、“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写明月照遍全球,够大气派吧。“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就是著名的“问月”,这里蕴含着宇宙意识,这里蕴含着人生哲思,宇宙永恒无垠,人生渺小短暂,但诗人哀而不伤,接着沉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类代代相继将与江月永恒共存。诗人没有大胸怀岂能写出如此好诗?诗的第二章由宇宙意识转向游子思妇相思,过渡这样写:“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谁家”、“何处”,可见下面的相思并不是指一家、一处,而是千万家,千万处,而且这里的相思也是宇宙意识升华后的相思,他们不仅相思相望,而且渴望相见相亲,女子“愿逐月华流照君”,游子“不知乘月几人归”都表达了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宋代苏轼点破了这个主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就是诗的大境界。这“三大”预示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这首诗不仅穿越整个唐代,而且包容了诗歌史上唐宋两大高峰,为什么这么说,大家都知道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就是重“理趣”,就是说宋诗已经“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它从山水中抽离出一种哲理,而这首诗最大审美价值大概就是将自然、宇宙、人生和情感融为一体,达到诗意和哲思的完美融合。这就是所谓“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也许是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