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古人习以"孔孟之道"指称儒家思想。孔,孔子;孟,孟子也。孔子为至圣先师,孟子则为亚圣。</h3><h3><br></h3><h3> 然则,亚圣之称,来之甚为不易。</h3><h3><br></h3><h3> 孟子籍山东邹县,与曲阜相邻。据说,他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及长,乃守业于子思之门人。从此,终身服膺孔子及其学说。</h3><h3><br></h3><h3> 孟子生当战国之世,亦效法先圣遍游诸侯,竟不得为用。不得已,退而设帐授徒,著书立说。</h3><h3><br></h3><h3> 其人其书,初不显世。汉人甚有刺讥者。至于唐代,因儒者着意"道统",乃次孟于孔。至于赵宋,因朱熹之编排,《孟子》一书方得列入经部,从此为士子进阶之门。</h3><h3><br></h3><h3> 孟子一书,堪称经典。其文多长篇,其人善辩论,文字磅礴,神完气足,尖锐机智而又从容舒缓。其人可敬亦可爱。读其书,不难想见。</h3><h3><br></h3><h3> 然孟子之伟大,仍在其思想。孟子宗孔,尚有所进。孔子言必称仁义,孟子则以性善之说解之。孔子讲名正言顺,孟子则言"民为贵,君为轻"。孔子言"我欲仁,仁斯至矣",孟子则云"人皆可以为尧舜"。孔子尚忠恕之道,孟子则养浩然之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h3><h3><br></h3><h3> 孟子尝云:"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其言虽隐,然以孔子之传人自居,则不难揣度。观其言,察其行,若仲尼有知,谅亦不以为忤也。</h3><h3><br></h3><h3> 今春重温孟子,遂择其嘉言惠语,刊刻以行,用志前贤持身之道,经纶之才。</h3><h3><br></h3><h3> —— 汪凯撰于庚子春</h3> <h3> 尤有金文可入石
——汪凯"孟子系列印章"述
非亚
与书法直追魏晋不同,汪凯除了部分精力用在推广新兴的刻字专业(作为中国刻字的领军人物,这也是他自觉践行的使命),至少十年潜心在古文字中间,尤其醉心于金文大篆。其在书法篆刻领域的开拓,几近因循着一条刻意安排的艰难掘进之路。十年来,很少见他写别的字体(教学除外),涉笔必篆籀,墨浸秦前,满纸古烟。时人甚是不解:这些字,不要说普通群众,就是专业书者,能够真正识得也寥然无几,很多人认为他哗众取宠,不循大道。基于认识的局限,美学意义的欣赏更无从谈起,在这种非常小众的荆棘之路穿行,必须忍受孤寂与落寞这种身心两面的侵袭。这对于他,究竟值得与否?
2015年,汪凯出版了《古印章探微》一书,这本书作为他多年来潜心篆籀的回答,解决了一众人员对他的狐疑。他对于古文字的研究,尤其是古印章的探寻,已经深入到对春秋战国各国的文字考据。而更多的,在考据之余,他从一个印人的角度,对于古玺那种质朴、高古、自然、典雅之美进行剖析,打开了通向上古的一条美学幽径,从认知上对他今后的创作有了较强的储备。这之后,汪凯夙兴夜寐,创作了大量参渗古意的印章系列:心经、古琴印、二十四诗品、古诗文系列,作为他对古典的倾慕和致敬。这些系列印谱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之前自己的否定,对自己赖以钦慕的浙派的扬弃。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也是艰难的蜕变历程,没有之前的储备,没有多年潜心刻骨的心手追摹是无法完成的。2019年10月,汪凯又完成了《周代金文六种》(与吕金柱合著)的编纂,详细地注解了《大盂鼎》、《史墙盘》、《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中山王鼎》,对于歧义、误释进行勘误,并标注句读,简释原文,为研究者、书法者提供极准确的范本。一次次的积累,一次次的实践,是汪凯对自身、也是对篆刻史的从容检视:作为现代印人,怎样去观照历史?如何把握篆刻的内在逻辑?只有考察前人都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并以此与当代、与自身作为比较,才能够对自身努力的方向做出价值判断,对自身的艺术活动作出合理评估。这样,所有对于靶向的精准锁定,就成为艺术家取舍、扬弃的根本所在,更是一种自身视角的位移:站多高,望多远!
继邓石如以小篆直接入印,就动摇了汉印缪篆在篆刻中的垄断地位。晚清篆刻家得此开悟,开始尝试各种风格的篆书入印,就此,平正方直的汉印章法,逐步为风格多样的篆书书法字形所可能造成的大疏大密的章法所替代。这种变革带来的震动如春雷裂空,百花齐放,篆刻界涌现了璨若星河的巨匠。这种裂变,在开创极具多样性视野的同时,却始终未能走出为技巧而技巧的狭小怪圈,作为一种流弊演绎至今。汪凯是警惕的,他对多种艺术门类的涉猎,尤其在书法、刻字、篆刻,甚至绘画、诗词等众多领域的实践参悟,特别是对当下篆刻的发展,有着自己清晰的认识。也正是这些门类的即相关又区别,使其在更大的范围获得参照系,避免了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这两个极端。他出入门派,极究穷理,检适自用,打破流派观念对其感知力的削弱,极具穿透地寻源探秘,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刀石之路。
入古难而入俗易。汪凯在完成对古文字探微之后,在篆刻上入刀实践。他多年对于大篆的精写,也在实践着"书从印(钟鼎)入,印从书出"的辩证关系。庚子春,因疫而困,却成为艺术家潜心创作的绝佳时间。他打电话给我,说要创作以孟子语录为主的系列篆刻,五十方左右。我立马道:为什么不选庄子?在我认为,孟子太过严肃,教化式语言在石面的凝结可能会左右艺术家的手脚,对字面的情感介入会传输到刀石。而庄子,是逍遥与自在的,无所捆绑,可以在情感上自我放飞,只要你胆够大!我们几乎是心有灵犀的,他立马知道我想说什么,他说这些印,主要想对近些年来在大篆方面的体悟做一个实践的考察,选择孟子,也是出于工稳一路的考量。
工稳一路,最忌放不开,更忌收不起,这也是我脱口庄子的原因之一。他一说孟子,我也想到了工稳,以为会是对汉印的重新解构与实践,但没想到以金文入印。纵观孟子系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汪凯捉刀之用心,时而滞涩时而畅达,冲切有度,疏密有间,矜持而不畏缩,荒率而不蛮横,清林独啸而不声嘶力竭,茕茕孑立而不盛气凌人,悠悠乎君子之风,切冲孟子要义。对于失蜡浇注的金文,汪凯赋予了更多的生命力,对于印面的虚空处理十分果敢,辅以简劲用刀,众多佳构不失干净利落。在附着古意上,增加了块面的烛蚀效果,有"蝉噪林逾静"的代入之美。整个印系,可以看到他追求朴实率真、简劲高古的特质,不着痕迹地流露出轻重、巧拙、方圆、疏密、连断对比的篆法、章法心得。
多少个夜,他无眠。一个艺术家的修行,冷寂的青灯下伴随刀入石面时石屑飞扬的场景,像禅定,撩拨的都是外人的心。
2020.2.18<br></h3> <h3>汪凯,字无香,号真水堂。1970年生于江苏泗阳。师承王日曦先生、王志安先生、石开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常州市刻字协会主席,曾任清华美院王志安书法刻字艺术工作室助理导师,文化部中国书画艺术创作基地汪凯篆刻艺术工作室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山东南山学院特聘教授,南京印社会员,民革党员,2015年被常州市評為六個一批人才,2016年被评为常州第三届德艺双馨艺术家,他的作品也被多家博物、美术馆收藏。
作品入展获奖
2003年
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成立十周年历届学员优秀作品展获三等奖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
2004年
全国第二届"羲之杯"书法大赛优秀奖
全国首届"小榄杯"书法艺术展优秀奖
全国"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书法大展
全国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
全国第五届刻字艺术作品展参展
全国第五届刻字艺术作品展获
全国奖第八届国际刻字艺术艺术交流展
2005年
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书法大展全国"冼夫人杯"书法艺术展
全国第五届篆刻展
全国首届"岳安杯"国际书法论坛书法优秀奖
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艺术展三等奖
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大展入展
西泠印社首届三大展书法单项最高奖
全国第三届书法百家精品展
2006年
全国首届行草大展行书(提名奖)
入选2006年中国青年书法百强榜
江苏省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展最高奖
全国"文汇·宣城杯"书法篆刻展优秀奖
全国第六届刻字艺术展提名奖
2007年
篆刻作品应邀参加北京长风拍卖公司篆刻专场拍卖
2008年
全国第七届刻字艺术展全国奖
2009年
获全国第三届现代刻字艺术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
2010年
全国第八届刻字艺术展全国奖
2011年
入展纪念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会员优秀作品展
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中国现代刻字艺术优秀工作者"称号
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提名奖
2012年
全国第九届刻字艺术展第一、二届国际刻字艺术大展赛推荐作家。
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刻字艺术交流展。
2014年
论文入选第四届西泠印社印学高峰论坛。
2017年
论文《汉代封泥考释二则》,入选第五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
论文发表于《西泠艺丛》、《印说》、《书法报》等杂志,出版《古印章探微》。<br></h3><h3><br></h3><div>2019年</div><h3>编纂《周代金文六种》。</h3> <h3>编者与汪凯先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