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光潜先生在一篇同题文章中写得非常精彩:“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p> <p class="ql-block"> “静”在汉语中有许多词义,我今天要谈的是安静、恬淡平和这层词义,与朱光潜先生的静是一致的。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处在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由于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人们被迫宅在家里,饭局没了、聚会没了,广场舞、暴走队也安静下来,一下子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这与平时的生活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许多人开始不适应,一下子变得无所事事,心神不宁。记得前一段有人呼吁:我们走得太快了,请等一等我们的内心,我们的灵魂失去了安放之所。</p> <p> 凡事都有两面性,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简单讲就是福祸相依。中国有个谚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辩证法。疫情是一场灾难,谁也不愿意看到,封城、封路,正常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受到冲击。但在灾难面前给了我们比较多的思考时间——安放灵魂的时间。某种意义上说,这场不正常的灾难让一些人回归了正常。</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不缺少静的,我们的儒家著作《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诸葛亮在《戒子书》中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道家文化更是讲清静无为,老子讲:“清静为天下正”。佛家也说 "静能生慧,慧能生智”。</h3> <p> 反思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把传统文化中清静的思想丢失了很多,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打倒孔家店,中断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文革”结束以后,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经济腾飞,但在文化建设中却出现了比较大的失误,一些文化界人士好像失去了自我,开始躁动不安,文化失去了自信,甚至有人主张全盘西化。这对我们青年一代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急功近利,喜欢快餐文化,使读书成为了一种奢望。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许多人失去了精神家园,灵魂失去了安放之所。特别是在手机无所不能的时代,许多人被手机绑架,被微信绑架,手机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却让我们失去了“静”,失去了我们心灵的平和与安宁。</p> <p> 看中国的电视剧,几乎没有一个、没有一集不吵吵闹闹;走到大街上很难找到一个安静之所、清静之地;广场舞大妈都跳到国外了。日本、韩国在历史上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了比较好的保留,在我们的台湾、以及华人占主体的新加坡中华文化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传承。</p> <p> 我们要学会把坏事变好事,灾难面前已有很多人开始了反思,反思我们的行为习惯,反思我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多一点诗和远方。有人讲: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每个人都安静下来,一个民族才能安静下来,宁静方能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