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感受大唐遗韵

姚征

<h3>摄影\文字 姚征<br></h3><h3>音乐 Sweet dream(日本)</h3><h3><br></h3> <h3><br></h3><h3>  许多年前读过一位台湾女子的文章《寻找中国》,她迷恋于唐诗宋词中的人文山水之美,但在台湾找不到。两岸通航后,来大陆寻觅,见到了许多历史遗迹和山水风光,但仍感受不到她向往的那种松风明月般的诗情画意。失望之余,却意外地在日本发现了孜孜以求的华夏古典美——失之中土,却得之东瀛。</h3><h3><br></h3><h3> 日本人在隋唐时代学习中国文化非常认真,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持续了两百多年,确实也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由于四面环海,日本在十九世纪中叶前极少受外来侵扰,从而使这种文化传统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很多地方可以说是唐代文明的活化石,从文字建筑到衣食起居处处都留有印记。</h3><h3><br></h3><h3> 首次赴日旅游,匆匆跑了许多地方,心头也经常泛起与这位台湾女作者相近的感觉,于是在行程中留意寻访,并努力在游记中表述。已写的三篇:《红叶与和服》、《合掌村与河口湖》和《风居住的街》都包含这一线索。这最后一篇侧重与传统和古典相关的内容,如庭园、佛寺和皇宫御苑等。</h3><h3> </h3> <p><br></p><p><b> 🍁奈良🍁</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古都奈良是日本的佛教中心,最初是仿大唐长安城的格局建的,这里寺院众多,千年以上古建筑就有多处。如供奉高僧鉴真塑像的唐招提寺和他弘扬佛法的东大寺都已有一千两百多年历史。</p> <h3><br></h3><h3>  东大寺气势恢宏,大佛殿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巨大的柱子和框架令人震撼。</h3> <h3><br></h3><h3>  正中如来佛青铜像高达16米,大得无法拍摄,只能拍左侧较小的佛像,猜想是阿难尊者。</h3> <h3><br></h3><h3>  日本的神社的门楣窗框和廊柱都漆成橘红色,极其醒目。神道教是多神教,主张万物皆有神灵,所以神社内只设神位,不供神像。</h3> <h3><br></h3><h3>  日本历史上佛教长期占主导地位,神道为次。明治时期为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立神道为国教,后来成为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二战后其国教地位被废止。</h3> <h3><br></h3><h3>  神社门前的拱形鸟居象征人神之隔,除入口处的鸟居外,还有排成行的鸟居长廊,最长的是京都稻荷大社的“千本鸟居”,从山下直达山顶再绕下来,蔚为壮观。</h3> <h3>  奈良的春日神社院内有一间叫“藤原之路”的奇特黑屋子,里面布置了一盞盞亮着微光的灯,参观者摸黑前行,构思得很有创意。我觉得可称之为“通向冥河之路”。<br></h3> <h3><br></h3><h3>  奈良公园公园面积很大,以散养鹿群著名。到处都有小鹿在向游客觅食。公园里出售喂鹿的小饼干。这里的鹿体型小,应该属于梅花鹿一族。它们和游客厮混惯了,讨吃时会不断上下点头躹躬,有的就不客气地用嘴拱游客的包包,十分可爱。奈良放养鹿群历史悠久,在佛教兴盛时代,它们被视为神的使者,至今则成了全民宠物,与峨眉山的猴群颇相似。</h3> <h3><br></h3><h3><br></h3><h3> 🍁京都🍁</h3><h3><br></h3> <h3></h3><h3><br></h3><h3>  京都的古典园林和寺院神社数量很多,分布广,连同皇宫御苑,汇集了日本古建筑的精华。京都古建筑大致可分四块:城东的祗园一带是老城区,有八蕃神社、清水寺和永观堂等,是秀和服和举办婚礼的地方,热闹非凡。城北的著名景点金阁寺与邻近的高枫院、大德寺等构成一个佛寺观光区,城中部有皇宫御苑,城西的岚山风景区也有许多寺院和神社。<br></h3><h3><br></h3><h3> 古典园林精致典雅,犹如放大的山水盆景。寺院多数非常清静,纤尘不染,是适合修行的地方。皇宫建筑的风格庄严肃穆,没有雕梁画栋,显得质朴内敛。</h3> <h3><br></h3><h3>  始建于十七世纪初的“桂离宫”,虽是皇室园林却丝毫设有富贵浮华气象,而是有种精心营造的散谈气氛。纯木结构的馆阁亭榭,没有一点彩绘装饰,有的还是草顶,却是妙趣天成。</h3> <h3><br></h3><h3>  日本的传统文化受禅学的影响很深,皇家园林的简扑风格也体现了禅学轻视奢华享乐,追求内心宁静,明心见性的宗旨。在日本历史上慕府时代很长久,皇室长期被边缘化,丧失权力又要维持内心的尊严,禅学是很好的精神归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h3> <h3><br></h3><h3>  园林中的馆阁正面是可拉开的移门,侧壁的窗户原本想必是带帘的木窗,现在镶上了大玻璃,景色通透。活像中国山水画中的房舍——正面都没墙,可看见室内人物在弹琴读书。</h3> <h3><br></h3><h3>  这种简洁雅致的居所令人浮想联翩,设想在春光烂漫之日,或月朗风清之夜,主客三五人,席地而坐,焚香品茗,说古道今,吟诗论文,这正是华夏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呵!这种氛围,也只有在这里才能感受到。</h3> <h3><br></h3><h3>  日本园林的景色看似简淡,但布局和细节极其讲究,每个观察角度都做过仔细设计,看过去赏心悦目。松树弯曲得像是放大的盆景,一根根松针都青葱碧绿且完好无损,铺路石的拼接也呈现出美感。</h3> <h3> </h3> <h3> 🍁 🍁 🍁</h3><h3>  <br></h3><h3> 京都的“琉璃光院”原先也是贵族别墅,现成为很红的旅游景点,里面设有一间佛堂供养着三名僧人。它在一座小山坡上,面积很小,慕名而来的游客众多,得排半小时队才能进去。</h3> <h3>  山坡上密密层层的枫树,从搂窗望出去灿若云霞,色彩丰富得难以形容。</h3><h3><br></h3> <h3>  它的出名还在于观景搂里有张大卓子,卓面玻璃能反映出窗外景色,眼晴看时感觉并不明显,但把相机贴在卓面会拍出很奇幻的景色,上面这张图片里上下对称的画面就是卓面反射造成的,能看出其界限吗?下面一张是实景。</h3><h3><br></h3> <h3>  </h3><h3> </h3><h3> 🍁 🍁 🍁</h3><h3><br></h3><h3>  金阁寺原是十四世纪的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宅第和修行处,后成为佛寺。造型简洁优美,整体木结构,内外壁饰有金箔,阳光下金光闪闪,极有特色。但木结构易被焚,外壁贴金箔亦不能持久,所以金阁寺已经过多次翻修和重建,最近一次翻修在1986年。</h3> <h3>  </h3><h3> 🍁 🍁 🍁 </h3><h3><br></h3><h3> 岚山风景区处京都市区以西,山水相依,景色旖旎。景区面积很大,桂川河上的渡月桥为其中心,周边许多古刹神社分布在青幽的竹林间,桂离宫也在附近。渡月桥保持了古代木桥外形,桥下是山涧汇成的湍急河水,衬着苍翠山峦,真不枉了“渡月桥”这个美丽的名字。</h3> <h3>  在岚山的众多寺院里可真切感受到佛寺乃清净之地。这里的佛殿上看不到我们见惯的泥塑佛像。供奉的只是很小的青铜或铸铁佛像,而且数量少。像奈良东大寺的大佛像在日本只是个例,是佛教刚引入时的早期风格。</h3> <h3><br></h3><h3>  寺院内不燃蜡烛,最多点几支细香,没有香烟燎绕,所以空气非常干净。转了很多寺院也没见过僧人露面,想必都在禅房内静修。</h3> <h3><br></h3><h3>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岚山龙安寺有个极具特色的“石庭”,它是方丈室前一块长方形庭院,没有草木,白砂铺底,上置五组长青苔的岩石块,让观者自已去想象寓意。我的感受似是面对汪洋中的岛屿,以小见大,又充满禅意,构思真令人叫绝!</h3> <h3><br></h3><h3>  在日本深感禅宗影响之深。禅宗主重内修,轻视形式——大道至简,佛自心生。所以禅宗寺院佛像又小又少,内修必须安静洁净的环境,从而不焚香燃烛,使空气清新,院内纤尘不染,草木苍翠,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容易引发人们对人生和宗教的深入思考。</h3> <h3>  </h3><h3> 🍁 🍁 🍁</h3><h3><br></h3><h3> 京都的皇宫现称御所,从八世纪末开始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一直是历代天皇的办公和居住地。御所内十一万平米,宫殿罗列,有围墙环护,御所外是九十一万平米的庞大御苑。植有大片树林,已是开放的大公园。</h3> <h3><br></h3><h3>  御所内白砂铺地,宫殿建筑庄重简洁,没有雕梁画栋,只有红,白,黑三色。这样的建筑风格显得既庄严又内敛。</h3> <h3><br></h3><h3>  我觉得与皇室在很长历史时期无实权受制于慕府有关,从而养成了韬光养晦,避免张扬的传统。</h3> <h3><br></h3><h3>  御所管理很严,参观要预约,进入后不能自由走动,桂离宫等皇家遗产亦如此。旅游团队通常不来这些地方。</h3> <h3><br></h3><h3>  御花园也在御苑,淡雅精致,与桂离宫相仿。</h3><h3><br></h3> <h3>  </h3><h3> 🍁姫路🍁</h3><h3><br></h3><h3> 邻近大阪和京都的姬路市有日本最大的城堡群——姬路城。日本的城堡通常称天守阁,高大雄伟,富有特色和美感,著名的城堡还有大阪城和名古屋城,这个“城”字指城堡。姬路城初建于十四世纪,扩建于十七世纪,是姬路地界守护将军(大名)的城堡。</h3> <h3><br></h3><h3>  日本在十二世纪以前,皇室或皇室贵戚掌权,有点像中国西周时代,这时期主要成绩是从中国(唐代)学了文化、体制和技术,引入了佛教。日本向中国派留学生持续了两百多年。十二世纪后皇权式微,进入类似“春秋战国”的时期,一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明治维新。</h3> <h3><br></h3><h3>  中国的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段,春秋时期齐、晋等五霸先后为盟主,各绪候服从霸主调停,相对比较太平。到战国时期就互相大打出手了。日本在十二世纪到十九世纪这段漫长历史中,战国时期不长,只有一百多年。其余都是“春秋五霸”模式。由慕府大将军掌握全局,各地小将军(大名)听从调停,这就是日本的幕府时代,先后经历几个幕府,相对也较太平。</h3><h3><br></h3> <h3>  城堡内是粗大的木结构,防御功能很强。</h3> <h3> 挂兵器的木架。</h3><h3><br></h3> <h3>  城堡下临护城河,游船上的舟子和游客都头戴竹编斗笠遮阳,也成一景。</h3> <h3> 身穿古代将军服和士兵服的模特。</h3><h3><br></h3> <h3><br></h3><h3> 🍁东京—明治神宫🍁</h3><h3>  </h3> <h3><br></h3><h3> 明治天皇居功至伟,所以死后,为他建了规模宏大的神宫和御苑。明治维新的成功几乎是个奇迹。其历史背景是十九世纪中叶日本在西方列强逼迫下开放门户,经济和政治上颇受欺压,社会大众忿忿不平,都感到幕府腐败无能,必须改变。</h3><h3><br></h3> <h3><br></h3><h3>  然而大众的目标是尊皇攘夷,打倒幕府,恢复天皇绝对权力,赶走外国人。这与中国义和团时代的气氛颇相似。但打倒幕府后的改变却非常出人意外,除了重振皇权外,几乎是全方位地引进西方行政体制和经济模式,使日本迅速走上振兴之路。</h3> <h3><br></h3><h3>  这要归功于几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他们有的经深入研究洞察世界大势,有的在西方游历后改变了原来思想。慕府政治较松散的体制使民间的思想未受严重桎梏,从而有新思想生长的土壤。明治天皇能识大势,从善如流,果断决策当然也是关键因素。</h3> <h3> 明治神宫的御苑。</h3> <h3><br></h3><h3>  日本在其“春秋战国”的漫长历史时期中,都是武人掌权,这是其尚武精神和对外侵略性的历史渊源。直到明治时代的名人,出身门第往往是武士世家,或下级武士等。这与中国历来为人称道的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或耕读之家相去何其远。然而二战的失败给了日本人深刻教训,战后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改变,经过大半个世纪潜移默化,和平发展的理念在日本已深入人心。<br></h3><h3><br></h3><h3> </h3> <h3>  </h3><h3> 🍁结束语🍁</h3><h3><br></h3><h3> 去年十一月中旬去日本,大约在九月已开始准备。以前对日本很少关注,要了解的东西很多:历史情况、游览线路、景点分布、交通环节等等,化了很多时间,独自旅行要尽量弄清各个细节。日本交通系统繁琐,景点也繁琐,各地都有许多景点,都要买票,地方不大,有的像放大盆景,但很精致。</h3> <h3><br></h3><h3>  以前在欧洲旅行时,与当地人和各国游客交流都没有心理障碍,但碰到日本人总是心照不宣地避开。这些日子天天与日本人打交道,不断问路,按触人数过百,印象有所改变。日本民众自律、做事认真、讲礼貌,尤其把环境和传统文化保护得这样好,令人敬佩。不过也并非一切都好,感觉日本人有点小心眼,有些事情上显得太算计。可以举出些例子,但瑕不掩瑜,总的印象是很好的。</h3> <h3>  回来后的两个多月里,有空时就整理些图片,梳理一下旅行中的感受,写成游记。虽然在日本旅游才半月,但从准备开始到写完游记全过程有断断续续的半年,旅行是个学习和体验的过程。</h3><h3> 看到的是浮光掠影,写下来的是自已的领会。</h3> <h3><br></h3><h3>2020/2/24</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