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文、标题党,我们还需读多久

时间_断点

<p>其实我很早之前就想写一篇关于鸡汤文、标题党的檄文,只是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契机。每次决定动手要写时总会被各种杂七杂八的思想干预,促使我很难完成一篇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任何“干货”的文章。</p><p><br></p><p>一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契机,迫使我无论如何也要把心中的不快通通写下来。一本教你如何提高写作能力的书成功的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让我可以尽情的发泄着我的不满。属实说,这本书我没有看完,短短的200多页我也只是看了前半部分和后面的标题,我实在是无法再以正常的思维阅读下去了,于是只得放弃。</p><p><br></p><p>如果说一本书能改变一代人,我相信我说到的这本会会改变很多代人,老中青通通都在它的涉猎范围内。它在网上的推荐指数很高,过万人的评价只有一个人给出了差评,这样的成绩和很多世界名著不分伯仲,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你可要知道很多名著都是经历过好几代人的洗礼才能有今天的成绩,而这本书也仅仅是一岁多一点而已。用国人的习语说就是,“后生可畏啊”。</p><p><br></p><p>我选择这本书时的确仓促了些,看了一下近乎百分百的好评后果断入手。我始终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这一次却狠狠的拙了我的眼。我记得在我决定要把写作培养成一种爱好时,我看过一本类似的关于如何写作的书,里面讲的内容很中肯,也很受用,且作者也是大有来头的。不得不说,从一个人的写作内容写作文风上能窥探出一个人的文化学识以及个人的写作素养。</p><p><br></p><p>相对于之前我看过的那本书,这本更像是填鸭式的指教,你只需套用书中给你画好的条条框框往里套就可以了,接下来就是你坐收渔翁之利的时候了。在别人眼里所谓的“干货”在我看来不过是投机取巧的假把式而已,愚人终会愚己。</p><p><br></p><p>我一直都认为在写作这条路上,我只能算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虽然我已经写了快两年了,可一切还都处于“无知”的状态。对于那些从事鸡汤文、标题党的作者们来说,他们早已是江湖老油条了,靠着吸睛的标题、猎人思想的文字,已经赚的盆满钵满了。</p><p><br></p><p>在那本让我难以下咽的读本中,作者曾多次强调自己每天只写几小时,远不及正常上班时间的一半。这样的说辞无疑是让更多的写作小白或是想要从事写作的文学爱好者们萌生一种错觉:写作如此简单,挣钱如此便捷,生活可以如此轻松。可事实果真如此吗?虽然作者在书中也提到过,写作是一件长期的事,但她更多时候提到的都是如何让你的文章快速获得热度,如何成为拥有众多粉丝的写作者。</p><p><br></p><p>的确,多元化的写作的途径让很多有写作梦的人,想要通过写作改变自己人生的人,得到了圆梦的机会,但也让很多人误入了歧途,而且越误越深。纵观各大写作平台,无论你是什么类型的写作者,在平台的推荐页上始终都能看到一些和你自己文风极为不符的鸡汤文或是标题党。最开始我都会一一点叉,希望它下次不再推荐,如此往复多次我选择了再也不看,再也不点,听之任之。我要真正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p><p><br></p><p>起初,对于这样的写作者没有任何敌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写作风格,我无权评判更无权指责,文字原本就没有好坏高低贵贱之分。曾几何时我也是读着各种励志的鸡汤文趟过一条条的沟沟坎坎,如果没有当初的那一碗又一碗的鸡汤,我似乎很难一步步的走到现在,为此我还专门在书架的最高处给它们了留了一席之地,以此表彰它们曾经的“丰功伟绩”。只是说曾经鲜嫩可口的鸡汤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文的普及渐渐的变成了潘金莲手中的那碗药,普世之下的我们都有可能成为躺在床上的武大郎。</p><p><br></p><p>我母亲,一个没有什么文化且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每天却在和我们大谈特谈各种养生之道,这个少吃,那个不能吃,这个降血糖,那个防致癌……原本有近50年的生活经验,却在一夜间变成了“无知”的大妈,连怎么做饭,吃什么都要依赖“大神们”的细心讲解。对于这样的啼笑皆非的事我不知开导过多少次,只可惜我的名声与威望选不及她看到的任何一位“养生专家”,所以收效甚微。</p><p><br></p><p>在我读那本教你如何提高写作技能的书里,作者更是赤裸裸的告诉你如何把题目写的博人眼球,如何抓住读者的猎奇心,如何写一些鲜为人知的流量热文……从头到尾,始终都没有告诉你该如何从一本书中获得启发,如何通过生活积攒你的素材,如何挖掘你生活的记忆,如何凝练你写文的语句,如何让别人通过你的文字了解你的思想。</p><p><br></p><p>对比我之前还看过的一本书——《落花水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不得不说这才是每一个写作从业者本应该去品读的写作教案。写作的前提是你对生活有感,对生命有悟,对世间一草一木有情,对林间的花花草草有爱。而不是想着如何用耐人寻味的题目吸引读者的眼球,用更匪夷所思的内容猎取读者的思想。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救国人,如若他还活着,我不知道他看到那些没有灵魂只有皮囊的鸡汤文、标题党会作何感想?会不会再重抄旧业?继续做他的白衣天使?</p> <p>我曾把鸡汤文、标题党比喻成那种世俗的妖娆街女,外边的光鲜亮丽显然遮挡不住内心的腐朽不堪。但她们成功了,她们成功的博得的所有人的眼球,有人为了多看一眼不惜扭伤了脖子,住进了医院。有人只因多看一眼忘了刹车,叫了保险赔了钱。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来: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p><p><br></p><p>不过,好的一点是作者在书里提过一个让我略感欣喜的一个点,不忘初心。她说,你最初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赚钱还是记录生活?在后面的篇章中,作者始终都是在围绕如何让你的文章被更多的人赏识,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流量,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推荐展开的。“每天只写作x小时就可以挣来别人早九晚五加班所挣到的钱。”当你看到这些时你不心动吗?你不想尝试吗?你不想用更少的时间赚更多的钱吗?是的,想!每个人都想。谁不想一夜之间家鸡变凤凰呢?在这样的潜意识安排下,这本书没有观众,不能大火似乎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吧。毕竟,它撩动了你的心门,击中了你的痛点,命中了你的要害,看穿了你的无能。一个人不能自强,那只能成就别人,做空自己。</p><p><br></p><p>鸡汤文也好,标题党也罢,我们还需读多久?这显然就是一个伪命题。它们永远都会存在,而且会越发兴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导致中国新年轻作家远远比不上国外新年轻作家的一个基点,但我确确实实看到了不小的差距。</p><p><br></p><p>之前我看过几本90后或是80后作家写的几本书,大多都是处女作,除了满满的无害鸡汤再无其他。就在近日我还看了一本火了有一段时间的国外新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同样也是作者的处女之作。她毫不吝啬的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从一个17岁才开始上学的少女,最终上了哈佛,读了牛津的全过程。像这样的个人励志书的确值得的我们每个人都读一遍,至少它是引人向上的,让人发声的,它会让你看到你与这个世界的差距。在你有选择的时候,别人却连选择的可能都没有。在你为吃一点苦而愤愤不平的时候,别人却在为只吃了一点苦而逐笑颜开。在你和父母讨要生活费时,别人却在为如何支付房费而绞尽脑汁。我始终也觉得,读什么样的书看什么样的文就是在与什么样的人交流,与什么样的人为伍。选择好自己的队伍,甄别好与你交流的人。人生短浅,且行且珍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