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b></p><p> </p><p>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关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讲首次提出<b>“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b>…。</p> <h3> 2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h3> <h3><b>总体目标:</b>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h3> <h3> 国家博物馆春节前,根据新冠疫情严峻形势(避免人员聚集)公告:自正月初一起闭馆…。咱这"信而好古"之人,多亏赶在年前专程去国博看了两遍,现翻出拍的部分图片…供赏!</h3> <h3> 偏爱琢磨夏商周文物的我,凝视着一个个神秘国宝、看着下面注释,有种说不出的遗憾:(我们)自以为傲的"现代人",面对睿智祖先的创造,确实缺一双慧眼!</h3><h3> 现在对先秦宝藏的理解,普遍停留在"物质形态"的描述:发掘流传之惊险、材质尺寸重量、造型花纹图案、稀罕程度赞誉…对器物所承载的思想内涵知之甚少!另外田野"考古新发现"一次次填补…空白的同时,又增添诸多难解的谜团!</h3><h3> </h3><h3> 我对"夏商周"考古有颠覆性观点,您信吗?先"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说下!</h3> <h3>人面鱼纹彩陶盆</h3> <h3>彩陶舞蹈纹盆</h3> <h3>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h3> <h3><b>鹰形陶鼎:</b>中国最早的陶塑艺术品,1958年陕西华县出土,早期的陶塑制品题材广泛,有猪、猪头、羊和人像等,但一般均小而简单,制作也较粗糙,有些还可能是儿童的玩具,有些则或与祭祀活动有关。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如仰韶文化的这件陶鹰鼎、器形大,注重造型与实用相结合。</h3> <h3>陶猪、狗壶</h3> <h3><b>C型墨玉龙</b>,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遗物。1971年出土于翁牛特旗赛沁塔拉。周身呈墨绿色,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龙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平齐又微微上翘,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粗壮的龙尾内屈,迎向龙首,整个身体构成一反“C”字。</h3> <h3>商•着装玉人</h3> <h3>商•妇好阴阳玉人</h3> <h3>商•妇好墓玉凤</h3> <h3>玉石卧牛</h3> <h3>夏•乳钉纹爵</h3> <h3>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h3> <h3>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h3> <h3>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的商代青铜器,誉为"镇国之宝",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h3> <h3><b>商子龙鼎</b>,相传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为商代末期的文物。其造型雄伟,是商代圆鼎中体积最大的,而且铸造精细。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侧饰两周凹弦纹,折沿宽缘,腹部横向宽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颈部以云雷纹为地,周饰2类6组浮雕式饕餮纹,足上端饰高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凸弦纹。子龙鼎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商代圆鼎,“子龙鼎”与“司母戊大方鼎”并列,一圆一方,堪称商代青铜器双璧。</h3> <h3><b>西周青铜大盂鼎</b>。亦称“廿三祀盂鼎”,因作器者是周康王时期的贵族盂而得名。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省郿县(今宝鸡市眉县)。造型雄伟凝重,呈厚壁,立耳,折沿,敛口,三足,通体装饰云雷纹和饕餮纹。铸有铭文19行291字,字体规整,布局规范,书风凝重,结字方正,笔画粗细不等,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严谨又见灵动,具有西周早期金文的特点。这尊西周青铜大盂鼎造型端庄堂皇,浑厚雄伟,制作精美,呈现出磅礴气势和恢弘格局,为世人所瞩目,是西周青铜礼器中的重器,也是2002年国家文物局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h3> <h3>商代青铜四羊方尊。高58.3厘米,边长52.4 厘米,重量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造型呈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兽面纹,肩部铸有探出器表的双角龙首。四角各铸有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的羊头,羊头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腹部和圈足之上。这尊商代四羊方尊,造型雄奇,动静相宜,独具匠心,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的体型最大、份量最重的商代青铜方尊,是商代青铜器铸造的巅峰之作,被誉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作为我国古代文物的精华和杰作被编入教育部中学历史教科书,是2013年国家文物局第三批94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h3> <h3>商•三星堆纵目面具</h3> <h3>西周•虢季子白盘:长137.2cm,宽86.5cm,西周最大铜盘,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盘口呈圆角长方形,四壁各有一对口中衔环的兽首,腹部环饰波曲纹,四足作矩形,盘内底部铸有铭文8行110字,通篇用韵,四字一句,句式工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h3> <h3><b>妇好鸮尊,</b>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盛酒器。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此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好”。整器为一站立鸮形,器盖置于鸮首后部,鸮昂首,歧冠高耸。器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器盖饰饕餮纹,前端有一立鸟,尖喙,歧冠,鸟后饰一龙,拱身卷尾。冠面外侧饰羽翎纹,冠面内侧、颈部两侧饰夔龙纹。喙与前胸各饰一蝉纹。两翼前端各盘曲一条长蛇,身饰菱形纹。尾部饰有一鸮,圆眼,尖喙,双足内屈,两翼平展,作飞翔状。此器造型生动传神,鸮鸟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整器装饰绮丽,花纹复杂多样,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精品。</h3> <h3><b>妇好青铜偶方彝</b>,于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为商后期的青铜器。通高:60厘米 ,口长:88.2厘米,重量:71千克。彝为盛酒器,流行于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形制通常为纵短横长,有屋顶形盖,方腹或曲壁鼓腹,腹下为圈足。该方彝器型特异,形似两件方彝的联体,故名。口、腹、足、盖截面皆呈长方形,方唇,折肩,鼓腹,腹壁近直,腹两侧有对称的附耳。器体四面中部、四隅和圈足的相应部位均有突起的扉棱,长边两侧各有七个方形槽和七个尖形槽。口下两面正中各有一个突起的牺首,牺首两侧饰小鸟纹。</h3> <h3><b>妇好青铜三联甗</b>,于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是目前所见到的惟一的这种复合炊具。该甗由并列的三个大圆甑和一长方形承甑器组成。甑为圆形敞口,敛腹,腹两侧有牛首半圆形耳。腹底内凹,有三扇形孔。口沿下以雷纹为地,饰由二夔纹相对组成的纹带,以扉棱相间隔,夔身上下饰以涡纹。</h3> <h3>商•妇好瓿</h3> <h3>西周•墙盘</h3> <h3>西周•盠”青铜方彝 </h3> <h3>战国•曾侯乙冰鉴:世界上最早的冰箱</h3> <h3>西周昭王•青铜方彝 </h3> <h3>西周•虎鎣:原为清宫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后由其家族收藏。2018年3月,“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传出后,国家文物局等各方共同努力,最终推动了“虎鎣”回归祖国。“虎鎣”被掠流离海外,是清政府被列强欺凌的真实写照。</h3> <h3>西周•康侯款青铜斧</h3> <h3>商•象纹大铙</h3> <h3>商•卧虎立耳扁足鼎</h3> <h3>西周•方彝</h3> <h3>西周•青铜颂壶</h3> <h3>春秋早期•牺尊</h3> <h3>西周•鸭尊</h3> <h3>春秋早期•兔耳尊</h3> <h3>晋公盘:盘内圆雕动物、浮雕动物与盘内纹饰相互映衬,其圆雕动物可360度转动,水鸟嘴开合、乌龟头伸缩之间赋予了晋公盘栩栩如生的动感,颇富情趣。晋公盘内壁还刻有铭文,对于考证晋文公时期晋国的历史颇有帮助。</h3> <h3>春秋•栾书缶</h3> <h3>春狄•垂鳞纹方彝</h3> <h3>西周•齐候匜</h3> <h3>春秋•曾中斿父方壶</h3> <h3>青铜尊</h3> <h3>曾伯克父•青铜组件之一</h3> <h3>商•司×母斝</h3> <h3>商•人面纹钺</h3> <h3>这片卜骨的卜问内容涉及祭祀、田猎、天象等方面。刻辞书风雄健,气韵宏大,字大体端,笔画遒劲,是商代晚期甲骨刻辞中的珍品<br></h3> <h3>晋•王献之《中秋帖》</h3> <h3>君 岩 (坛道山人)自由摄影师,芮城风情文化传媒总经理。运城市摄影家协会.县摄影协会.县新联会会员.县爱心协会会员…爱好摄影20余年,热衷于家乡山水.风土人情。曾考察.发现.拍摄古"芮城八景"之两大景观(条山叠翠、水谷秋声)举办《芮城风光》个人摄影展…作品入选2003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获奖或登于报刊。【芮城风情】给您图说:魅力芮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