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上海和苏州都是地处江南鱼米之乡,说来也是隔壁邻居,应该说是鸡犬之声相闻,世世代代往来。苏州古称姑苏,有着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要说城市历史,那上海是绝对甘拜下风的。</h3> <h3>历史名城姑苏的阊门</h3> <h3>苏州是江苏省的直辖市,长江三角洲中的重要城市之一,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苏州的古典园林和中国大运河苏州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让人们对姑苏古城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都想拿张旧船票去登上停在那里的客船。</h3> <h3>枫桥夜泊之处</h3> <p>在春秋时期,姑苏是吴国的首都。在60年代时,二姐曾带我在上海邮电俱乐部看过一个话剧,名叫《胆剑篇》,就是讲的在姑苏发生的故事,其中成语“卧薪尝胆”,就是当时被俘后被囚禁在姑苏的越王勾践的故事。中国古代美貌能令羞花闭月,沉鱼落雁的四大美女,其中有沉鱼之美的西施,就是为了复国而从越国到姑苏,侍奉吴王夫差,忍辱负重,忠心尽力,最终完成了复国大业,深受越国人民的尊敬。</p> <h3>越王勾践被囚禁在姑苏时卧薪尝胆,力图复国。</h3> <h3>人们赞誉苏州山水秀丽,人文温良恭俭让,还说苏州风是软的,水是软的,人是软的,话更是软的。难怪上海人常说:“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就是想打架也要先问你:“阿要拨侬吃两纪耳光”,如你同意他才打。可见吴侬软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p>记得小时候,在我们家的弄堂里,3号施家的保姆是宁波人,我们叫他小凤阿姨,长得很漂亮,说的一口拾骨挺硬的宁波话,听她说话,会使我感到乡音的亲切。我们4号二楼中国中学周校长家的保姆,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也不知道她尊姓大名,大家都叫她苏州阿姨。60多岁的老保姆,为人和气,每天把自己打理得干净利落,跨越时空想象,她年轻时也一定是个大美女。她说的一口软软的,地地道道的苏州话,我很喜欢听她说话,听她说话,总觉得是一种享受。1976年1月,我正好在上海休假,苏州阿姨就是在这月的25日去世的,此后,就再也听不到她那动听悦耳的苏州话了。</p> <h3>上海的老人,除了热衷于越剧,还很喜欢听苏州的评弹,原来每天傍晚5点30分至6点,电台有一档弹词开篇,许多老人会定时打开收音机,安安静静闭目养神般地听着那三弦、琵琶弹奏中的软侬吴语。对他们来说,好像是一天中最大的享受。我也很喜欢听三弦弹奏,因为二嫂的专业除了钢琴,还有三弦,她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分到上海歌剧院,七十年代,她们这个女子五人弹唱组还是颇有名气的。</h3> <h3>评弹艺术,上手手持三弦,下手怀抱琵琶,软侬吳语随风飘荡,沁人心扉。</h3> <h3>我第一次去姑苏城,是1977年4月。那年我送复员老兵回重庆,完成任务后,便从重庆直接坐火车回上海休假。我二哥聪明好学,是我们家兄弟姐妹中唯一的大学生。他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分配在上海戏曲学校,那时候的校长是著名京剧艺术家张美娟,这个学校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京剧,昆剧人才。文革中,戏校改名五七京训班,校址也从文化广场搬到了上海中学校园。那年他们乐队的乐器排笙坏了,他和范祥龙老师要用车送往苏州民族乐器厂修理,正好我在休假,二哥就说一起搭车到苏州玩吧,我当然一口应承,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次姑苏行。</h3> <h3>那时候还没有高速公路,老旧的面包车速度也不快,到外省去还要有经审批的证明,经关卡还要验证,非常麻烦。我们用了3个多小时才到苏州,如是现在,1小时就到了,我们抓紧时间游玩了西园,拙政园和虎丘山。</h3> <h3>我们坐这辆面包车来到西园寺,在那买自行车还要凭票的年代,想开车对我来说还是个不太做得到的梦。</h3> <h3>西园寺坐落于苏州城西阊门外,东靠留园,西邻寒山寺,北依虎丘,南临阊门运河,是苏州市内最大的寺院,距今有七百多年历史。</h3> <h3>1977年4月25日,西园寺有五百罗汉堂,这是大雄宝殿。</h3> <h3>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建于四百多年前,是苏州目前存在的最大古典园林。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亭榭精美,花木繁茂,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园。</h3> <h3>二哥的摄影技术真不赖。这是二张拼接起来的照片,也是拙政园主要水景区。</h3> <h3>虎丘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海拔34.3米,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享有“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吴王阖闾葬于此地。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写下:“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虎丘山还有具有1000多年历史,称为世界第二斜塔的云岩寺塔。我们前往虎丘山,就是为了不负大诗人的忠告,以免留下憾事。</h3> <h3>哥俩好</h3> <h3>事隔30年后,2007年,陪同天津,河北,湖北战友参观虎丘山。一排左起何燕素,屠龙根,雷良情,孙连启,周兴昌,梁振邦,楊正达。二排左起郑平均,姚成立,曹广智。三排左起胡开国,严志范,罗志华,琚好顺。</h3> <h3>1977年4月25日,云岩寺斜塔。</h3> <h3>30年后,2007年,和来访战友们在云岩寺斜塔前。第一排左起,郑平均夫人,严志范夫人,屠龙根夫人,孙连启夫人,曹广智夫人。第二排左起曹广智,周兴昌,屠龙根,孙连启,雷良情,梁振邦,罗志华。第三排左起郑平均,何燕素,琚好顺,姚成立,严志范,楊正达,胡开国。</h3> <h3>由于苏州民乐厂修排笙要三天时间,所以我们决定再去参观一下宜兴著名的善卷洞和张公洞。晚上,我们就坐火车赶到无锡,连夜去排队买第二天到宜兴的长途车票,结果只买到11点50分的车票。汽车沿着太湖十八湾开行,初次欣赏了太湖的美景。下午2点多到达陶都宜兴,再买去张诸的车票,等到达善卷洞已是4点了。在洞边找到了旅店,除了我们同去的4人,没有别的客人,天下着雨,非常阴冷,冷的有点哆嗦。宜兴一带盛产竹子,春季正是春笋食用季节,老板就地取材,烧了一桌春笋宴,有油闷笋,笋丝咸菜,笋烧肉,腌笃鲜,笋丝炒鸡蛋,唉,在北方已生活了9年,已久未享受这南方时令菜肴了,口福足以驱散寒气了。</h3> <h3>我最早知道善卷洞,是在七十年代听一个朋友讲的故事,说是在宜兴山中有个溶洞,洞很大很漂亮,还有一个水洞。相传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以后,他看出勾践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乐的人,将会做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所以他就带着西施悄悄逃走了。功成名就之后就激流勇退,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而留下的文种却被勾践杀害了,足见范蠡的高明。他带着西施躲避勾践的追杀,曾三迁他地,其中一处就在这里。穿过水洞而出,眼前是一大片与世隔绝的田园风光,他们就住在这里过上隐居生活。最后范蠡又迁到山东鲁西南的定陶,隐姓埋名,弃政从商,自号“陶朱公”,被世人誉为“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他还创立了许多经商理念,被尊为“商圣”,“财神”。这美妙的故事,使我一直想去拜访这个美丽的山洞。</h3> <h3>范蠡和西施弃政归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h3> <h3>善卷洞是著名的石灰岩溶洞,宜兴“三奇”之首,为于陶都宜兴城西南25公里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积约5000平方米。洞长800米,由上、中、下、后、四洞组成,洞洞奇异而相通,下洞的水洞长120米,尤如一座地下宫殿。它和比利时的汉人洞,法国的里昂洞并称为世界三大奇洞,素有“万古灵迹,欲界仙都”的美誉。</h3> <h3>1977年4月26日摄于善卷洞。</h3> <h3>下洞洞外,有一个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过后,飞瀑流水,直泻悬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h3> <h3>手动像机在洞内昏暗的光线下,能照成这样已是很不错啦。</h3> <h3> 我们离开善卷洞,冒雨赶坐9点30分的车前往张公洞,但赶到张诸,已没有去张公洞的班车了,没有自己车的自由行真难啊。好不容易在公路边拦了一辆宁波的车,一问,他们也是去张公洞,并很友善地把我们一起带上了,真是雨中送伞啊,心里很感激他们。</h3> <h3>善卷洞离张公洞並不很远,但在交通落后的年代,可把我们折腾苦了。</h3> <h3>海内奇观张公洞,以道教圣地而闻名于世。相传汉代的张道陵和唐代的张果老,都曾在此洞隐居修炼,号称“张公福地”,又称张公洞。人们评论此洞“妙在洞中有洞,洞中复有洞,72个大小洞穴,洞洞不同。</h3> <h3>张公洞里原本就潮湿,温度也低,加上我们身上都被雨淋湿了,非常冷。</h3> <h3>我们仍然搭乘这辆宁波的卡车,赶到丁山镇,买了3点20分去无锡的长途车票。我们在车站边的一个耐火材料厂门口候车,好心的门卫大叔看我们衣服都淋湿了,就热情地把我们领到一个烧窑里,让我们烤烤衣服。这窑刚停火不久,产品已移出,窑温还有30多度,在雨中淋得哆哆嗦嗦的身体,一进这暖如夏日的窑里,浑身的鸡皮疙瘩马上就消失了,人顿时感觉舒展开来了。细观这如同蒙古包形状的窑顶,吊着一串串的笋干,用窑内余温烘烤笋干,这真是个好办法。不多久,我们的衣服就烤干了,窑里的温度暖着我们的身体,工人大叔的热情暖着我们的心。至今43年过去了,但我永远记着并感激丁山耐火材料厂那位忠厚善良的门卫大叔。</h3> <h3>如今旅游已是国人很经常的一种休闲生活,国内游,国际游已是家常便饭一般,交通是那么的便㨗,住宿是那么的方便,自驾游也是许多人的选择,和我们那时苦行僧般的旅游真是天壤之别。什么年代享受什么样的生活。但愿身体健康,能更好地享受改革开放后的好日子。</h3><h3><br></h3><h3>一一胡开国一一2020年2月20日.于上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