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城书店的回忆

拾秋

<h3><b>  小城的樊登读书会举办了“我和书店”的征文活动,我早想提笔写篇作文,记录一下一个城镇“文艺”青年到中年和书店的源渊史,于是认真回忆,脑海中涌现出来的画面越来越多,不由得感慨万千,这是我的一部成长史,也是小城书店的变迁史!</b></h3><h3><b> 大家还记得一九九几年代老城南关中心汽车站前的小人书连环画书摊吗?虽然说是书摊,其实是几块靠在墙上的特制木板,密排着各种明目的小人书连环画,木板前散乱地摆几张破旧的小马扎子、长条小板凳,在天气晴好的周末,和小伙伴一起花几毛钱租几本连环画,读得津津有味,有时一坐就是整个下午,等天色渐晚红日西沉,摊主收摊了,才心满意足地回家。二十几年过去了,书摊主人已是面目模糊,但读过的书仍依稀记得,《智取威虎山》、《三毛流浪记》、《霍元甲》、《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甚至还有日漫《七龙珠》、《多啦A梦》、《圣斗士星矢》……书摊很早就消失了踪影,我也是回忆中突然想起来有过这么一段读书的时光,原来刻在脑海深处不曾忘记!</b></h3> <h3><b>  还记得老城大隅口百货大楼西边的那家小书店吗?一间小店面,店外常年放着一张床,上面摊满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杂志,店内也有张床,床上摞满的大都是教辅资料。记忆中的老板娘总是带着白色卫生帽,围着围裙,有点胖,笑眯眯的,有很深的抬头纹,她对各种流行的报纸杂志了如指掌,通过她的小店,一个小城镇的有些内向的女孩捧着油墨香的书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从《儿童大世界》、《郑渊洁童话》、《故事大王》读到《少女》、《少男少女》,《作文通讯》、《少年文艺》,再到风靡全国的《读者》、《青年文摘》、《科幻世界》,甚至是《参考消息》、《南方周末》……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青少年时代有这些报纸杂志的陪伴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喜欢一个人每月写一本童话坚持很多年的郑渊洁,曾经在父亲去北京时,特意央求他去北京的皮皮鲁专卖店给我买几本书,几件衣服,如今父亲早已去世,每每想像他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城寻找皮皮鲁专卖店的身影时都不禁潸然泪下。曾经在江苏版的大本《少年文艺》中读过同龄人韩寒最早发表在杂志上的作品《书店》,认识了青春小说家饶雪漫,在《作文通讯》中羡慕过全国最优秀中学的学生。曾经被《读者》、《青年文摘》上一篇篇文章打动,曾经拜读过《南方周末》每年的新年献词,虽然似懂非懂,却感到了一种力量。</b></h3><h3><b> 因为常去她的书店, 胖胖的老板娘对我颇有些亲切,和她也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我要的杂志到了会帮我留下一本,去外地上大学期间回家时也会过去一趟,选几本杂志,和老板娘聊几句天!一晃多年,老城大隅口的这间书店还在,却不知上了年纪的老板娘还在不在书店里,想去看看了。。</b></h3> <h3><b>  大隅口往东沿中山街走十几米,路南抬头是新华书店,一九九几年代的新华书店在我心目中是神圣的所在,店员似乎有些高高在上,很少和他们交流,只是这里的书很吸引人。在这里买过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当时年纪小,感觉他的书好有深度,很用心地在读,深切感受到了散文的魅力,也曾试图模仿他的风格写作文。在这里买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遍又一遍地翻看,孙少安、孙少平在平凡生活中的奋斗让我无比感动。在这里买过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呼啸山庄》,买过《汤姆大伯的小屋》、《少年哥特之烦恼》,买过刘墉的散文集《相信自己》、《肯定自己》,买过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郁秀的《花季雨季》、拍成电视剧的散文《十七岁不哭》,也买过《牛津中阶词典》,甚至买过正版的《七龙珠》、《哆啦A梦》……一个没有多少才华没有多少颜值的普通女生在这些书中找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日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小城的新华书店是我的一扇窗,也应该是很多永城人绕不开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b></h3> <h3><b>  顺着中山街再往东走,有在小城很出名的博雅书社,这是一家租书店,书的种类繁多,经典文学、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漫画书应有尽有,在物资相对匮乏的九十年代,花几毛钱就能租本书回家看,无疑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很多学生都是博雅书社的忠实顾客。办理租借手续,是在店里厚厚的有些油腻的笔记本上进行登记,每本书10块或者20块钱押金,一天两三毛钱,限日期。常常是几个同学各租几本,迅速看完再交换,租书屋的课外书籍为我们打开了又一扇知识的大门。在这里借过金庸全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借过日漫《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借过琼瑶席娟于晴的言情小说,后来转向似乎更高级一些的亦舒师太的书,《喜宝》、《开到荼靡》,《我的前半生》、《玫瑰的故事》……高中毕业离开小城,再归来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小说网站的盛行,博雅书社的生意就渐渐清淡下来,维持不下去了,老城中山街的博雅书社也早已成为了80后的青春记忆!</b></h3> <h3><b>  中山街向北拐向青年路,路尽头正对着永城一高大门,一高门旁的那间不起眼的没有名字的小书店,是一届又一届的一高学子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流连忘返的地方。店主人头发花白, 戴着厚酒瓶底的眼镜,常年穿着蓝布大褂,略显严肃,嘴上虽然常嚷嚷着“不买别乱翻啊!”,但也没有特别较真地阻止过,所以拥挤的摊位上总有些被翻旧卖不出去的书。</b></h3><h3><b> 这老旧的校门是一高的标志,校门和门旁的这间小小的书店凝聚着一届届学子无数的回忆,散落在各地的校友们还记得在这里买过多少本资料吗?还记得在这里翻过的一本本杂志吗?还记得《读者》、《青年文摘》上感动你我的一篇篇文章吗?</b></h3> <h3><b>  当青春慢慢从身边溜走,老城亦淹没在我时光的长河中。2000年底到新城,当时犹显荒凉的永兴街上,拥有两间宽敞门面的席殊书屋出现了,店面干净整洁,书崭新漂亮,只是学业繁忙,能去看书的日子不多,多少有些遗憾。同在永兴街的新华书店那时已稍显没落,不复盛况。</b></h3><h3><b> 05年夏天回小城工作,大街小巷还是有很多报刊亭的,亭内空间狭小塞满各类报纸杂志、烟和饮料,亭外也挂满五颜六色的报纸杂志,门窗上贴满各类杂志的海报,那时河南本土的晚报《大河报》开始畅销,5毛钱买一沓厚厚的掂着沉甸甸的报纸,给人一种充实感,也是小城老百姓如我感知大千世界的一种渠道。</b></h3> <h3><b>  随着电脑手机普及网络兴起,小城的报刊亭慢慢消失了,再也寻不到踪迹,随之消失的似乎还有一种文化氛围。曾经有两间敞亮大门面的席殊书屋也挪到了开源路广场旁的一间房子里,有时带孩子到人民广场散步,总会到席殊书屋转转,书店依然干净整洁,看店的老两口带着老花眼镜,背驼了。时光荏苒,一晃多年,好在书店还在,捧书在手,闻着油墨香,让人心静心安,要感谢小城还有这样一家书店!</b></h3> <h3><b>  书店是一种文化象征,如今的文化的正以更为丰富多彩和斑斓缤纷的形式呈现和吸引着人们,并给大千世界增添色彩和活力,只是希望人人捧着手机凝神阅读、会心微笑外,也闻闻书本的墨香。2018年底,几个有情怀的老板,冒着亏损的风险在小城开了间樊登书店,线上线下组织了很多活动,这间书店正在成为小城靓丽的风景线,孩子们很爱去那里,我想樊登书店应该成为他们很多年后的美好回忆吧!</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