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华共勉之二十二)素读是诗歌鉴赏的起点

方菲

<h3>  原本以为这是一篇纯粹的关于语文专业教学的思考文章,读读以更多地了解诗歌鉴赏教学的特点,却没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在不同学科间终是可以融通、借鉴的。让我想起了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对主观题答题技巧训练的教学。</h3><h3>&nbsp;&nbsp;&nbsp; &nbsp;教书多年的语文教师,可能会习惯性地按一个模式去讲诗歌鉴赏专题,常给学生一些系统的分类,一些专业的术语,一些规整的模式。而教学经验丰富的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回答高考试题尤其是主观题时,常常也会梳理出重要地理概念和原理,总结不同类型问题的答题模板,教会学生在考试时“穿靴戴帽”。他们都自认给了学生学习或考试的“法宝”,却每每发现,学生检测得分总是不尽人意。</h3><h3>&nbsp;&nbsp;&nbsp;&nbsp; 从语文学科诗歌鉴赏教学来看,倘若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记住一些生硬的诗歌鉴赏术语去套用,自然会了无生趣,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情味与理趣。所以,小华提出素读诗歌的观点。他认为,诗歌鉴赏首先得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诗人情感和思想的律动,得遵循文本文字的流动,合理地联想和想象,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和哲理向度,才能与文本形成真正的对话,才能走进诗歌文本背后的心灵世界。</h3><h3>&nbsp;&nbsp; &nbsp;&nbsp;回想起与诗歌鉴赏截然不同的高三地理复习课答题技巧教学,何尝不是停留在做题的技术层面,汇总大量的答题模板并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用空洞的地理语言去生搬硬套,胡乱堆砌,完全丧失了生活中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身的鲜活、趣味与价值。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只要面对农业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区位条件,无视地区,无视历史,无视经济发展等方面差异,通通以“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套话空话应对,做题时麻木窃喜,拿到成绩后才慌乱无措。这样学习、这样解决问题只会越来越枯燥乏味,越来越丧失信心,无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思维,也没有问题解决后的成就与快乐。</h3><h3>&nbsp;&nbsp;&nbsp;&nbsp; 不得不佩服小华的主动思考与实践尝试,他以两道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从诗歌内容、背景、诗歌主题、诗歌表达技巧入手,整体把握诗歌特点;以显性的标题、注释、情感词、意象词和隐性的想象为切口,感悟诗心的涌动。通过这样诗意的路径,循着文字的律动,抓住文字的蛛丝马迹,慢慢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诗歌灵动起来,实现与文本、与诗人的真正对话。</h3><h3>&nbsp;&nbsp;&nbsp; 新课程标准、新高考方案、新命题特点下,地理教学也必然将发生改变。目前高考地理试题测评目标与立意方式正在发生本质性变化,从“三维目标”能力立意到“四核目标”素养立意,地理测评方向更明确、内容更具体、形式更新颖、问题更具挑战性。首先,地理高考试题的设置建立在情境之上,情境化是试题创编的第一要务。新高考要求试题情境创设从内容上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情境、地理与生产联系的情境等,重视复杂、开放性真实情境的创设。其二,高考地理试题知识技能在书本之内,背景信息在书本之外。高考强化检测学生在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中提升理性认识,建立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合理关切,拉近学生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感悟、思考。其三,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综合思维是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高考地理试题的核心内容。命题者需要有全局意识和动态思维,从不同视角准确地描述和展示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命制出意蕴深远、思想丰厚、有思维价值的高考地理试题。</h3><h3>&nbsp;&nbsp;&nbsp;&nbsp; 高考试题命题特点必然带来课堂教学的改变,带来答题方式的转化,再按照以往那样遵循答题模板,通过套用形成答案已徒劳无益。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地理教研员刘筱清老师对于主观题解题思路,提出三个步骤:第一步调用地理要素、原理、规律等相关知识,第二步找出材料中与各要素相对应的信息点,第三步根据要素与信息点的重要联系和影响,加以分析说明。</h3><h3>&nbsp;&nbsp;&nbsp;&nbsp; 通过教学实践,我以为这种答题思路的指导比原来答题模板的引导要有用得多。但我认为针对新高考试题特点,不可忽略学生的生活体验,仅仅以知识与信息的对接答题还是不能达成地理学业质量测评目的。所以,我尝试过在刘老师的三个步骤之前加入“结合生活体验(或是仅以一个社会人的角度)看待题目设问,思考答题方向”。以2016年高考地理全国Ⅰ卷“勘察加半岛”那题为例,在回答“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时,我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的经验出发,思考“怎样更有效地近距离拍摄有威胁的动物”,学生多数能说出“晴天效果好”“隐藏更安全”等观点,这不正是本题的答题方向吗?学生再结合气候、地形、河流等地理要素及情境信息,得满分就很容易了。</h3><h3>&nbsp;&nbsp;&nbsp; &nbsp;这篇文章再次激发我的思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让学生作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历史上存在或现实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那么,是否生活才是答题或地理思维的起点?还记得得分率挺低的那道“贝壳堤”试题,不正是取材于真实的地理存在,引领学生进行生活情境迁移,联想波涛拍岸的画面,彰显探究的魅力吗?高考试题中,虽然问题情境可以是学生陌生的环境背景和生产生活场景,</h3> <h3> (2019年1月27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