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大半生

刘建平

<p><b><i>&nbsp;&nbsp;&nbsp; 今年春节,由于新冠病毒漫延全国,举国上下众志成城,禁户禁足,全力以赴,抗击疫情。在宅家的这些时日里,爸爸妈妈也总是回忆和追述起过去的人,过去的事,过去的日子,也激起我对很多往事的回忆。闲下无事时将其中的一部分收集、整理,编写成美文《母亲的大半生》。一是想如实记录母亲大半生的经历,二是想让我们做晚辈的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启示,有所收获。</i></b></p> <p><b style="color: rgb(1, 1, 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母亲的大半生》</b></p><p><b style="color: rgb(1, 1, 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母亲于一九三六年农历八月初三出生在山西河曲县马栅公社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姥爷杨广世时年42岁,姥姥刘引弟时年32岁。</b></p><p><b style="color: rgb(1, 1, 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母亲4岁那年,因为当地连年大旱,年景不好,生活难以为继。姥爷和姥姥便带着9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赶着一辆牛车,投奔到乌拉特前旗北圪堵乡杜二挠村原在老家时的一个朋友家,并从此在那里安了家。</b></p> <p><b>  母亲9岁那年,姥姥突患疾病,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医治水平差,虽尽力救治,但没过多长时间姥姥还是无情地离开了人世,当时姥姥只有40岁。</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此,姥爷一个50岁的单身男人,带着14岁的大舅和9岁的母亲,既当爹又当娘,吃尽了苦,受尽了累,硬是一天一天把两个子女拉扯成人。</b></p> <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母亲14岁那年,大舅和村里的一些伙伴们都纷纷进校上学读书,妈妈心里十分羡慕,多次哀求姥爷也要上学读书。直到第二年年初,姥爷才免强答应让母亲在本村阶段性地上了两年民校,因为那时老年人是不支持女孩子上学的。直到17岁那年正月,妈妈才正式进入北圪堵李德行圪旦完小上了小学。可是不到两年时间,因妈妈生病而失学。从此,妈妈便跟着姥爷,除在家里承担所有的家务外,同时也成了下地干活的一把好手。</b></p> <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55年农历7月24日,母亲和我的爸爸结了婚。时年妈妈只有19岁,爸爸23岁。由于爷爷在爸爸9岁的时候就因病早逝,那时我的奶奶只好带着我的爸爸和三爹投奔到我本家的三爷爷家谋生,这样一种特殊的家庭,日子自然过的十分贫寒和艰辛。结婚刚过两个月就分家另过,19岁的母亲就开始过起了独立自主的生活,好多家庭琐事也就自然落到了妈妈身上。</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母亲从小就比较泼辣能干,庄稼地里的农活没有不会干的,也没有没干过的。耕种锄割、施肥打场、赶车碾场、拉运庄稼等样样都是好手。因为多少识了些字,又还机灵能干,在劳动之余还兼做了村里的记工员。</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57年妈妈22岁时,农历正月28日生下了我。产后不满三个月的妈妈便开始下地干活劳动,还是青年突击队的一员,那时常常是起早贪黑,加时加点,没明沒夜。</b></p><p><br></p> <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59年,我的母亲随父亲工作调动,举家搬到了苏独仑农场,那时苏独仑农场是管理和改造从我国东南省区转来的新生劳改犯人的农场,爸爸任副场长。当年农历2月10日又生了我的大妹妹,期间母亲在苏独仑农场工副业队照相馆工作,因为周边再还没有一个象样的照相馆,彩色照片又都是手工加色,所以照相馆工作还比较繁忙。为了多学一点照相摄影方面的技术,妈妈也常常是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勤学苦练,技艺还算不错。</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到1962年农历6月21日,我的母亲己经是个三个孩子的妈妈,我五岁,大妹妹三岁,二妹妹刚刚出生。这时,母亲除去正常的工作外,家里的吃喝拉撒、柴米油盐、缝补浆洗等家务都是一个人承担,常年忙里忙外,起早贪黑,日子过的十分辛劳和紧困。</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64年,父亲调到乌拉特中旗双圣美公社,任公社党委书记。那里是乌拉特中旗山旱区条件最差、最落后、最贫穷的一个公社,爸爸自然是一心扑到工作上,很少能照顾家里。</b></p><p><br></p> <p>  <b>到1965年农历6月23日,我的弟弟降生,此时我们家已经是有姊妹四个的六口之家。全家的户口又落到一个十分贫穷的村子,家里日子自然也过的非常贫困。连续几年,妈妈每年都必须要喂养一头猪,那样家里才能有点油水,同时能卖掉一些猪肉赚些钱,来弥补家里的生活开销。</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记的为了解决做饭烧柴问题,妈妈在每年的夏秋季节,常常在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就领着我去离家几里外的地方背一种当地叫粘蓬和沙蓬的柴禾,等晾晒干后用来烧火煮饭,烧炕取暖。这种草刺多扎手,必须要在太阳出来前打割,一来是草受潮时软和一些,二来是小我两岁的妹妹也好照看其它的弟弟妹妹。</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只记的妈妈每次都是一背一大捆,因为太重背不起来,就让我从后面扶着草捆,两人同时齐喊一、二,同步发力,等草背离地后,我再赶快跑到妈妈面前蹲下,妈妈再托着我的身子起来后才能行走。我只记的妈妈每次都是一路喘着大气,不停地在擦汗,回到家里衣服全都湿透了。当妈妈替换衣服的时侯,我清楚的看到妈妈的双肩清晰地留下两道血红的勒痕。</b></p><p><br></p> <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记的那些年月莜面、山药丸子、荞面饨饨、荞面饹团儿,扣锅烙饼、炒面油茶,酸粥稀饭是我们家最常吃的饭。</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68年农历6月22日,妈妈又生下了我最小的妹妹,由于爸爸当时的工资收入只有五十多元,家境穷困潦倒,日子过的十分艰难,妈妈深感无力抚养,遂忍疼割爱,将抚养了近一个月妹妹,送养给我的一个姑舅大爷家。妹妹被抱走后,妈妈仿佛心如刀绞,十分痛苦,每天总是哭哭啼啼,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身体每况愈下。奶奶担心妈妈在月子地里带下个什么毛病,不到一个月又把送人的妺妹要了回来。我清楚地记的我的姑舅大娘半开玩笑半不高兴地说:“这真是亲戚,要不哪有给了人家的娃娃还能往回要了,要是外人我可是不会答应的!”妈妈也只能是苦笑忍受。</b></p> <p><b>  记的1969年过春节时,除去一个农村的亲家送来一点猪肉和一个公社领导家送的一付马的心肝肺外,爸爸只买了一斤散酒,就过了一个大年。这一斤散酒,也是爸爸为孝敬奶奶而买的,因为奶奶比较喜欢喝点酒。记的就在这一年因无钱缴口粮款,爸爸向我的姑夫借了200元线,直到十五年之后才给还清。</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70年春天,爸爸又调到乌中旗黄灌区条件最差、最穷的石兰计公社任书记。爸爸把我们全家的户口又落到一个最穷的南河畔生产队,妈妈除去料理家务,养猪拾柴,还要常年去干我们自留地里的农活儿。</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72年3月,父亲又调到乌拉特中旗政府生建部任主任,后又任革委会副主任,爸爸肩上的任务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家里已有姐妹四个在上学,我的奶奶也和我们在一起生活,父親的工资也就是60多元,人均月收入只有八、九元。</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时的旗领导对我们家的生活困难从各方面给予了不少的关心和照顾。经常让母亲到旗委食堂和小招待所干些帮锅做饭,缝洗被褥、粉刷客房的零活儿。还在旗委、政府的菜地里干些平整土地,修渠拢堰,安瓜种菜、锄草浇水及采摘运送的零活儿。</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十分清楚的记的,菜地较中央的地方,有一个大粪坑,坑里存放着从厕所里拉回去的糞便,作为菜地的肥料施肥备用。而施肥大多都在炎热的夏季进行,用粪勺一勺一勺地和浇地的井水参和起来后再流入菜地,老远就让你感到奇臭难闻,甚至有种窒息的感觉,妈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每施一轮肥就是好多天。由于妈妈踏实肯干,吃苦卖力,干活又认真细致,一干就是好几年。</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到暑假,在领导们的关照下,妈妈和其他几个家境比较贫困的干部的子女及家属常给搞建筑的工地干些拉坯子、拉砖块、拉沙土、倒运物料等零杂活儿。只有这样,才能挣点钱用于缴纳上学的费用和补贴家里经济上的不足。</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奶奶跟我们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六十多岁的奶奶,先后两次给隔壁近邻看护过孩子,虽然那时看一个孩子一个月只有十二元的工资,但对我们家来说,真算是雪中送炭,济困解危,能解决不少燃眉之急的事情。</b></p> <p><b>  由于长时间在外烈日暴晒,风吹雨淋,休息不好,连续疲劳,又难能吃上一顿适时可口的饭菜。我看到妈妈常常口舌溃疡生疮,疼痛难忍,每当吃饭的时侯,十分痛苦。妈妈的肠胃也一天天变的不好,经常感到肠胃不舒服,时不时的闹些毛病。</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就是这样妈妈也从不主动休息,去看看自己的病,生怕手上的活儿被别人取代了,也从来沒有让哪个儿女请几天假,回家来接替她一把,生怕影响儿女们的学习。</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80年爸爸又调到乌拉特前旗任旗委副书记。1984年冬,我们家也搬到乌前旗西山咀镇。那时,妈妈又雇人用红柳编织成笆子,卖到房地产建筑工地;自已亲自用麻拧织成口绳,卖到乡镇的粮库粮站;在自家院子还开了一片菜地,种些家庭常吃的蔬菜;还先后带了近十年的两个外孙,一直干到年近古稀。妈妈那种老有所为,老当益壮,从不服老的精神和风采至今还常常鼓舞和激励着我。</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妈妈随着爸爸工作的调动和住房的调配,先后十一次搬家。那时,大多的院子没有院墙,有的三四户,有的七八户,也有的几排房二十来户一个院子。各家各户子女又多,人多嘴杂,邻里之间难免发生一些嗑碰、矛盾和纠纷,但妈妈无论走到哪里,都与邻为伴,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互敬互让,从没有和邻居发生过任何的争吵和纠纷。有不少老邻居过了好多年,还互相常有联系,有的还专程到家里登门看望</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妈妈对奶奶的孝敬,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的印象是最深的。只要奶奶和我们在一起生活的时候,无论家里多么穷困,每到吃饭的时侯,妈妈都要从锅里挑选一些奶奶比较爱吃的食物。奶奶爱吃肉,哪怕是有一块肉,也要先让奶奶先吃。每到过年,家里不管谁能不能穿上新衣服,都必须保证奶奶能穿上新衣服,奶奶的衣服通年保持干净整洁,合身合体。</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奶奶87岁那年生病去逝,妈妈在奶奶患病期间,和我的其它几个亲人一直守护在奶奶身边,为奶奶饮水喂饭,洗脸刷牙,洗脚擦身,端屎倒尿,真是做到了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直到奶奶安祥的离去。</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母亲是天下最平凡、最普通的母亲,她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孩子,爱着她的家,爱着她的丈夫。</b></p> <p><b>  她硬是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几十年如一日,饱经风霜,历尽沧桑,将她的五个子女全都供养的上完了初中、高中,有的还上了中专、大学。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也是无价的,她硬是一辈子如一日,历尽艰辛,勤俭持家,省吃俭用,精打细算,把五个子女该娶的娶,该嫁的嫁,各自都组成了自已的幸福美满的家庭。</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母亲用大半辈子的付出与打拼,克服和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和困苦,对爸爸的工作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和帮助,从没有因家庭琐事影响过爸爸的工作,也没有发怨言,拉后腿,惹是非。硬是让一个只扫过几个月盲、从没进过学堂的父亲,一步一步的由村民干部发展成为村社领导,直至担任了旗县的父母官。从而让爸爸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能做更多的工作,贡献更多的力量。尽管这是爸爸在工作生涯中苦干实干,兢兢业业,努力奋斗的结果,但母亲在其中的付出和奉献也是功不可没的。</b></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为我有这样的母亲倍感欣慰和敬佩,我对我有这样的母亲深感骄傲和自豪,我对我的母亲深表感恩和敬畏。此时此刻,母爱的伟大,就是用尽世间最美最好的词语,也是无法形容的。我只想说天下所有做母亲的都是伟大的!我的母亲是伟大的!</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u>2020年2月22日</u></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