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华共勉之五十一)自信·设计·落实·共进——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地理学科复习备考建议

方菲

<h3>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高考试题</h3><h3> 1.研习课程标准,明确指导思想</h3><h3> 地理课程标准是新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实施教学和备战高考的根本依据。教师要将研究解读课标和教材贯穿高中三年教学的整个过程,即对照课标整合教材,对照课标制定教学目标,对照课标抓基础,对照课标落实方法和过程,对照课标研读考纲,对照课标分析考题,对照课标命制考题,对照课标归纳完善教学和备考策略。</h3><h3> 2.研读考纲和考试说明,找准命题趋势</h3><h3>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和复习备考最重要的依据。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精神,巩固改革成果,彰显改革导向,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教试中心函〔2016〕179号)对《考试大纲》进行了修订。通知对地理学科的考试内容有所调整,减少1个选考模块,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h3><h3> 根据国家考试说明,地理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围绕四个方面培养能力,掌握地理学思考、分析、解决、论证和评价地理问题的方法,学会运用地理规律与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具体区域的问题,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和观念解决较复杂的新情境问题。</h3><h3> 3.研究全国卷高考真题,把握考试方向</h3><h3>教师要多研究全国卷试题,提倡教师多做题学生少做题,掌握命题特点及答题要求,关注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式与途径,把握地理试题命题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对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优选考试内容,注重反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价值取向,将地理学思想方法自然、贴切地融入素材,突出地理思维考查,使得学科特色得到更加鲜明的体现;试题在取材上放眼时代大潮,贴近社会现实和考生实际,展示了宽广的命题视野;在设计上,着力考查考生的地理素养,测试考生的学科观念;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使优秀传统文化具象化。</h3> <h3>  二、把握“核心素养”时代教学变革的要求——促进深度学习</h3><h3> 以往的高三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重做题轻能力轻方法缺生动少素养”等不足。适应“能力立意、素养导向”的高考,教学必须改变过分强调碎片化知识或孤立技能的反复操练、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做法,必须重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见图1)。</h3> <h3>  三、规划三个阶段,统筹复习节奏</h3><h3> 科学布局,把握时间节点和节奏,才能掌握备考主动权。一轮复习是质量基础,二轮复习是能力保证,第三轮复习与第二轮复习相结合螺旋推进。</h3> <h3>  四、梳理四种网络,完善认知建构 复习切忌只是碎片化知识的死记硬背,一定要通过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较为完整的核心概念知识体系,建立思维模型。 1.主干知识网络 2013~2017 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地理试题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是:①地理环境各要素(特别是地形、气候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②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③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④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⑤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等。地理高考材料虽然具有多样性,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主干知识为主,学生必须通过训练完善相应的知识结构,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强化知识间的逻辑联系,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知识运用与迁移的能力。 2.知识内在联系网络 地理具有综合性,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三复习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树状或辐射状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相互对照、讨论,消除盲点,逐渐完善。在这个过程中,理清概念和原理,可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地球运动部分为例,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显然比掌握具体的地球运动知识更有意义(见图2)。<br></h3> <h3>  3.区域认知模型网络</h3><h3> “区域”既是地理研究的起点也是终点。一切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产生都源于“区域”,一切地理问题和地理矛盾的解决都要回到“区域”。因此,学会区域要素的分析、区域特征的比较、区域问题的发现、区域整治措施的制定、区域发展的预测和规划等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尤为重要。</h3> <h3>  4.答题思路方向网络</h3><h3> 审题不明、概念不清、套用模板、逻辑混乱、因果颠倒、同义反复、分类不清、类比不当等是考生答题时常犯的错误。考生需要通过针对性训练和反思,掌握科学的解题思维步骤和方法:①仔细审题,明确问题指向(前提)→②调动和运用知识结构(基础)→③全面准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基础),关联与题意相关的知识点和信息点(关键)→④运用正确的逻辑关系和规范的专业术语准确表达相关关系(结论)。切忌套用答题模板,而不结合试题提供的具体材料,答案缺乏针对性,影响考试得分。如2016年全国Ⅰ卷地理试题第36题第(1)问“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的答题思路(见图4)。</h3> <h3>  五、用好五个工具,提升专业素养</h3><h3> 地图、课本、真题、笔记和纠错本是高三复习阶段不可忽视的五个基本工具。高三复习要强调反复用图,如课本的插图、配套地图册的图、各种地图素材。要做到图文互换、图图互换、以图示文、以文释图。对于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如气候类型、资源分布、主要城市等)和主要区域的空间定位(经纬度范围、相对位置、主要地理事物的特征),还要将各种区域图叠加起来阅读,逐步作到“胸有成图”。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记图、填图、画图、说图,将地理信息与一定的地域结合起来,使地理学习和考试轻松而高效。</h3><h3>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研读课本,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纵横向串连起来,达到加深理解记忆,灵活熟练地运用的水准。在第二轮复习时要再一次读精教材,从系统化的角度来看透教材上的知识点,弄清弄懂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关键点分解重组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h3><h3> 用学生的话来说,“整理笔记是厚积而薄发”、“地理最重要的是自己动手画图、记笔记,特别是在气候知识上,仅仅看课本或其上地图是不够的”、“各个气候带、经纬度,还有那些地形、地貌、风向我都把它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记下来,日积月累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当时班里有好多同学就特别喜欢拿了我的地理笔记去抄,但下次遇到类似的题时他们还是不会做,因为是自己亲历亲为,最有好处的当然是自己”。纠错也是如此,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又能训练学生归纳、数理、分析能力,学会抓住问题关键,条理化、系统化地解决问题。</h3> <h3>  六、参考六条建议,探索备考策略</h3><h3> 1.关系是保障</h3><h3> 高三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压力是巨大的,不仅要经受学习上的竞争压力,还要经受身心的极限挑战。学生的心理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高三地理教学必须时刻注意调适好学生的心态,其前提是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其良好的师生关系。高三教师的教学自信和主动积极沟通,有利于取得学生的信任,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排遣压力和障碍,同时也为教师的下一步工作做好铺垫。</h3><h3> 2.阵地在课堂</h3><h3> 从2016年深圳市高中教师基本功比赛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关注生活意识不强的教师,其教学设计缺少灵动;注重主干知识梳理的教师,概念的理解和教学比较严谨;平时教学关注学生多的教师,课堂参与性和交流效果。教师的基本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的驾驭能力,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服务生活,亦或应对考试,课堂都是提升的主要阵地。而目前高三复习课堂教学低效现象较为普遍,主要问题表现在:教师讲授偏多偏细且缺少对学情了解,重点难点、关键点和学生的疑难点、盲点欠突出;学生主动有效参与偏少,学习活动的思维价值、开放性和发散性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偏重知识传授、事实或结论呈现(追求全面但显复杂化或碎片化),思维训练偏少,学生探究、互动、交流、质疑、提问等深度学习不够;知识体系构建、学习方法指导、地理过程分析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有欠缺(如教师板书较随意、欠完整呈现知识体系,学生不会记笔记);课堂学习的逻辑性、开放性、层次性、生活化不够。</h3><h3> 课堂是教学和复习的主阵地,需高度重视并投入,对于对高三课堂实施提出几点建议:重视学情调查与分析,重视对学生错误的采集,针对学生普遍性的问题开展教学,减少学生已会、易会知识的讲授;以区域为载体整合教材;注重逻辑性构建知识框架,强化地理原理、地理过程、重点难点、关键点、疑难点的分析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情境化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地理事实总结地理规律、分析地理成因;重思维过程的训练与表达,且让学生习得可视化;设置有层次性、发散性的探究性问题,开展深度探究;设置一定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说话甚至犯错;构建问题链,多追问,培养逻辑思维;教师大胆留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多些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的指导和示范。</h3><h3> 3.效率自落实</h3><h3> 高三复习,首重实效。老师们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教学目标要具体化、精确化,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每节课解决一个小问题。一些老师担心复习课时不够,在一节课中想要完成的目标过多,造成顾此失彼。高三第一轮复习最忌讳的就是“夹生饭”,这会给我们下一轮复习埋下巨大的隐患。第一轮复习中步子小一些,把每一步都走扎实。二是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复习课目标定位要准确,要找准学生存在的问题,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多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多让学生开口说,动笔写。三是精选试题,限时限量,全批全改。教师要多做题,精选题,学生有效练习。同时,注重作业的限时限量和全批全改,对临界生、目标生尽量做到面批面改。四是练习讲评到人,在批改的前提下将典型错误定位到人,鼓励学生自讲自评或互评。同时要注重试题的纠错,可针对错题加强变式练习。</h3><h3> 4.兴趣活思维</h3><h3> 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对地理事物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更多与地理相关的信息知识,坚韧不拔是复习备考必要的心理准备。全国卷地理试题特别注重考查的学科能力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区域的观点、前瞻性及动态性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因此,第二轮复习备考最重要的是要提升灵活、开放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思考地理问题的角度:①综合地看待问题(多角度分析);②因地域具体分析(因地制宜);③动态地观察世界(因时制宜);④多样的空间表述(图文数转换)。</h3><h3> 5.生活为源头</h3><h3> 高考在选材和试题的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我国国情。试题设计体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标理念,强调地理学习的现实意义,高考试题所用素材均是真实的社会发展状况。因此,学以致用(将地理学原理与规律应用到分析和解决现实中具体的地理问题)是高三复习落实基础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抓手,要多联系社会现实,多分析真实情境,多落实区域发展。要学会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去了解和思考与生活相关的、具有典型性、特殊性和代表性的地理现象,如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全新外交、人口老化等。好的热点材料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提高学生对新情境的适应能力。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质疑,尝试独立思考、解释或分析,求证验证,得出结论。课堂上适当补充和扩宽学生的地理常识和地理视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用地理思维阐述和分析地理事物。</h3> <h3>  6.团结聚能量</h3><h3> 备课组加强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集体备课能凝聚大家的力量和智慧、打造高效课堂:其一,教学素材的来源多元化,包括成员自身的教学积累,省、市、区级教师QQ群、微信群和短信平台等多媒体渠道,还有来自学生的教学素材(学生绘制的地图、课前的讲图、典型错题等)。其二,坚持集体备课,可增强计划性,实行分工合作,计划到周,实现定时、定点、定计划、定内容、定目标。每次安排一名中心发言人,一人为主,共同准备。有利于统一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讨论考点突破和试题讲评,研究热点,反馈教学问题,制定下周教学计划。其三,研究高考试题,共同编写学案和教学资料,收集和精选试题,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建议学校基于学情开发“高三地理校本教辅资源”,提高复习针对性,从市场上鱼龙混杂的教辅资料中解脱出来。</h3><h3> 我们相信,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地理学科复习备考一定会强化“立德树人、能力立意、素养导向”,用地理核心素养梳理教学目标,超越传统的知识与能力,将地理知识整合运用于“生活情境”,强调其在生活中实践力行,使学生能够依据所培育的素养,解决生活情境中面临的地理问题,并能适应生活情境的快速变化而与时俱进,成为终身学习者——这样的学习者一定会是高考的优胜者。</h3> <h3> (2017年9月)</h3>

地理

学生

复习

知识

教学

高三

教师

问题

课标

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