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村医用行动诠释着初心

谢家滩乡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ff8a00"> ———谢家滩乡窑隆村村医张桂平</font></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ff8a00">夫妇疫情防控先进事迹</font></h5><h3></h3><h3> 自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号角吹响以来,全国上下数以万计的人民投入到这场无声的硝烟中,不分昼夜、冲锋在前、勇挑重担、默默付出。</h3><h3> 窑隆村为撒拉族村,也是贫困村。全村161户816人,常年外出务工从事拉面经济人数达438人,主要在浙江、广州、山东、内蒙古等地从事拉面生意。疫情面前,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因店面关闭、加之心理恐慌等诸多因素,外出人员纷纷踏上了返乡路程。截至20日,全村返乡人员达165人,占全乡返乡人数的47.4%。</h3><h3> 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乡对省外返乡人员实行20日居家隔离观察措施。在隔离期间,作为乡村医生,测量每个人的体温、询问健康状况、入户消毒成了一项不容忽视的常规工作。</h3> <h3> 张桂平作为窑隆村的村医,面对防疫工作,压力巨大。她每天需要对40户165人进行2次体温测量、对隔离家庭进行2次消毒。一天下来,她要入40户隔离家庭,另外,还得测量返乡人员家庭其他成员的体温,这样一算,每天需要测量体温超350人/次。刚开始,返乡人员不是很多,她一个人从早上忙到晚上就能完成工作。可是,随着返乡人员不断增多,她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测量体温、登记、询问身体状况等工作在1个隔离人员身上差不多要花费2至3分钟,加上提前通知、敲门、消毒等需要花费2至3分钟。算算,每天至少要花费1400分钟近23个小时,加上走路要花费一定时间,即使白天黑夜连轴转也根本没法完成这项使命。</h3><h3> </h3> <h3> 为了节约时间,她想尽办法、绞尽脑汁。最后决定,叫来在家看孩子的丈夫,把不到10岁的孩子放在父母家,让自己的丈夫每天开着三轮车协助她干工作。丈夫丁泉顺非常支持这项工作,自从来到窑隆村,就和妻子一同搬进了村卫生室。每天天一亮,丈夫开着三轮车载着妻子走巷窜户、妻子则坐在车里提前通知隔离户让其开门;妻子为返乡人员测量体温、丈夫则在一旁做登记;妻子询问身体状况、丈夫为隔离户喷洒消毒液进行消毒。同时,乡卫生院工作人员石孝梅作为本村的驻村医生,每天下午在百忙之中抽空到村里给她帮忙。有了他们的默契配合,工作效率也有了很大提升。虽然效率提升了,但因人员较多,每天他们依旧从太阳升起忙到披星戴月。有了他们的默契配合,工作效率也有了很大提升。虽然效率提升了,但因人员较多,每天他们依旧从太阳升起忙到披星戴月。</h3> <h3> 在返乡途中,有些返乡人员半夜才能到村,到村后首先离不开村医的工作,为了干好工作,张桂平夫妇没有在12点前睡过一次觉,他们紧绷的一根弦从未松懈中。大年初三到现在,他们一直住在村卫生室,村卫生室条件非常简陋,除了两张医用的单人床和一个火炉外,没有别的生活用具。为了吃饭,他们从家里拿来锅碗瓢盆,晚上把卫生室当成家,在那儿生火做饭、安营扎寨。白天,他们又恢复卫生室的原样。中午,为了节约时间,他们总是凑合着吃方便面、啃馍馍。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认为,张桂平夫妇的付出,是为了窑隆人的健康和安全,还有些百姓为表达感谢之情,在他们忙得不可开交之时,会为他们送去一顿热气腾腾的饭。<br></h3> <h3>  他们的家离窑隆村不足15公里,但是他们却没有回过一次家,看过一次父母和儿子,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怕困难、勇挑重担,肩负起了窑隆村的疫情防控工作。张桂平每月工资只有1100元,1100元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都买不了一套好点的护肤品。虽然收入甚微,但她不求回报、任劳任怨、默默付出,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岗位的尊重,对生命的关爱。“一辆三轮车,一把测温枪,一个消毒壶。”成为了村医张桂平夫妇工作中的真实写照。每次进入村庄你都会看到他们穿梭在村庄里的身影,他们是窑隆村群众最熟悉的人,更是群众看到后心里最踏实的人。</h3>

返乡

桂平

人员

他们

隔离

卫生室

每天

工作

消毒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