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从某种意义上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冷遇见暖,有了雨;冬遇见春,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不管是哪一种遇见,可贵的是你迈出了自己的脚!</h3><h3> 你与《给教师的建议》遇见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思维火花呢?</h3><h3> 伊滨经开区寇店镇第一初级中学的老师们和大家一起遇见经典,分享感悟。快来围观吧……</h3> <h3> 你的心中住着一群孩子,他们的欢笑与泪水,你都在意;他们的成长与进步,你会雀跃;他们的沉思与进步,你最欣慰。你就是七年级教师团队的代表。</h3> <h1><font color="#b04fbb"><b> 七年级团队读书展示</b></font></h1> <h3>今日读书展示人员:王凤娟老师 姚丹老师</h3><h3> 蒋家萍老师</h3><h3>今日专家点评人员:张晓阳老师</h3> <h3> 王凤娟老师读书感悟:争取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h3><h3>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怎样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h3><h3> 第一:充分备课。</h3><h3>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设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h3><h3> 第二:精心设计课堂语言。</h3><h3>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他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说,学习兴趣的培养最初依赖于教学方法、多媒体的运用、交互式教学等,教师精彩纷呈的教学语言无疑占了绝对优势。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轻松、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h3><h3> 第三: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h3><h3>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差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我们应该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有进步就要及时肯定。让所谓的“差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效果的。</h3> <h3> 张晓阳老师评王凤娟老师:和我们分享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争取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总共有三条建议给我们,不管是充分备课、还是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以及最后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都要求我们不管是面对面和学生进行授课,还是如今在网上对学生进行授课,都要始终如一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要求自己认真对待工作,才能即使相隔数里,也能促进学生学习。</h3> <h3> 姚丹老师读书感悟:第五条: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h3><h3> 读罢此条,俩个词语跃然在我的脑海:兴趣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称之为知识。也就是说,知识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呆板的、凝固的,而是应该变通的、灵活的。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调动了他们活的思维,知识也就运转了起来。越是有兴趣越是想学,日积月累,不断的充实。孩子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起来就会越来越容易,思考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强,因此他就会不断地思考,激发他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就形成一个知识长进的链挑,兴趣一知识,知识一思考,思考一兴趣。用知用识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去思考知识,用知识去收获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有了力量,学生的学习也就步步前进。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当首先考虑怎样激发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怎样调动孩子的思维。</h3> <h3> 张晓阳老师评姚丹老师感悟:姚丹老师和我们分享了,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在网络上见识到了各种各样,想尽方法解决网上授课难题的老师。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目睹了“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通过各位老师灵活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对于课堂知识有了兴趣,也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积极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通过知识,教授给学生知识。</h3> <h3> 蒋家萍老师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h3><h3> 要使知识“活起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似乎谁能够完整无误的背出来就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好学生。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若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如此死板,那结果必然是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这也就怪不得有的学生就是不喜欢学习了。要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的指引,除了要求背诵之外更重要的是借助词来进行思考,去认识客体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极细微的差别,并进行深入思考。 </h3><h3> 在备课的时候,也要从如何让知识富有趣味,而不是死板的背诵,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一番思考,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的好奇心,让他热爱上学习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学生面前出现疑问,那么事情就成功了一半。”</h3> <h3> 张晓阳老师评蒋佳萍老师感悟:佳萍老师给我们剖析了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待好学生的角度,但是脱离了学生,脱离了学生的兴趣,学习就变得毫无乐趣可言,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这就要求很大程度上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些交集点、联系点,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清楚的了解这一点,相信我们的工作一定会越来越顺利!</h3> <h3> 你爱学生的欢笑,笑声中启迪他们走向知识的深处;你爱学生的沉思,思索他们带着自己走向思维的深处。你爱他们的热情与担当,认真与奋斗,你就是八年级教师团队的代表。</h3> <h1><font color="#b04fbb"><b> 八年级团队读书展示</b></font></h1> <h3>今日读书展示人员:赵志强主任 王会利老师</h3><h3> 宫怡霞老师</h3> <h3> 赵志强主任读书感悟: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才能,即及时的发现、培养和发展我们学生的才能和素质,是当前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一件主要的事。学校里不应当有任何一个毫无个性的学生。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发现并点燃创造性的火花呢?我们教师要努力,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从入学后的最初几天起,就着迷于某一样东西,就爱上一样东西,使他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才能,使他形成一定的生活志趣。全体教师付出了大量劳动,以便为学生从事创造性劳动创造物质基础。我们必须给所有的孩子都找到最喜爱做的事情,而不是“简单的让他们随便做点什么,只要他们有事可干,不至于互相妨碍就行了”。劳动越紧张,对自然规律性的认识就越迅速越深刻。要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最好是在创造性劳动过程中,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经常地密切地交往的条件下来实现。因为当一个人同时也在教育别人的时候,他自己才能更好的受教育。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的保持学生对劳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使他们熊熊地燃烧起来。使学生从事的一切劳动项目都充满智力的内容,渗透研究性的、实验性的思想。感悟:这里的劳动与我们现在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相似。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也经常有这样的发现:那些学习上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劳动中也表现的不是那么积极主动;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是那么优秀,但是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天资和才能让人惊叹。所以劳动教育,让懒惰的学生勤快起来,让所有参与的学生创造性性工作能力不断的强大起来。正是“劳动创造一切”!也正是在劳动中,我们老师对学生才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因为大部分学生在教室里很多方面的能力是被掩盖的,而在劳动中,他的天资和能力才得以充分地展示。在新学期,我们学校以及各班要在劳动上进行开发创造。努力让我们的学生,我们老师在劳动中都得以成长。</h3> <h3> 王会利老师读书有感: 你的孩子爱读书吗?你的学生爱读书吗?</h3><h3> 一定有家长抱怨说孩子不自愿读书,一定有老师苦恼于学生根本不读书。</h3><h3> 那么孩子们为什么不读书呢?</h3><h3>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h3><h3> 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也说环境对人影响很大。那么学生爱不爱读书,孩子是否主动读书的问题也许可以从我们自身出发去解决。昨天我的一个同学在朋友圈分享了一件事,在儿子读完郑渊洁的《父与子》后,她问儿子:“爸爸妈妈在你心中是怎样的?你会给我们打几分?你最希望我们怎么样?”</h3><h3> 她的儿子给老公打了97,虽然老公对儿子有求必应。儿子给她打了100分,并说明他眼中的妈妈爱读书,他也最希望妈妈有多一些时间陪他一起读书。</h3><h3> 我这个同学爱发朋友圈,只是她从来不发有关吃、玩的内容,大多数时候发的都是读书心得和工作时的感悟。无疑,她的生活是充实的,她的家庭是幸福的。</h3><h3> 想想自己,真是惭愧,作为教师的我竟然不懂如何教育孩子读书。不过,也很庆幸,我从有限的阅读里找到了不少面临问题的答案。</h3><h3> 愿:我们的孩子爱读书,我们的学生爱读书!</h3> <h3> 宫怡霞老师读书感悟: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呢?</h3><h3> 《给教师的建议》中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书中这样阐述:“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一种自豪感。”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比起教师的照本宣科,学生更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举例子,用我们身边的事情来举例时,学生会更加的好奇和兴奋,注意力也在不知不觉间集中了起来。这种效果比教师敲桌子或者用语言提醒要好得多。尤其是在我们的文科课堂上,我认为,我们不能仅仅教知识教书,还得育人。怎样育人?我们通过举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感兴趣,集中注意力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在一个个的事例中明白做人的道理,与人相处的方法等等……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能仅仅备教材,还得备学情,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地向“让学生乐学、好学、善学”的目标靠近!</h3> <h3> 你的心是一方天地,天地之间关注最多的是中考追梦者的身影;你的心是一座花园,芬芳中闪现最多的是中考追梦者身影。你的心很小,容得下学生。你的心很大,装得下所有中考追梦者的梦。你就是九年级教师团队的代表。</h3> <h1><font color="#b04fbb"><b> 九年级团队读书展示</b></font></h1> <h3>今日读书展示人员:刘晓娟老师 郜君霞老师</h3><h3> 董宏芝老师</h3><h3>今日专家点评人员:苗乐周老师</h3> <h3> 刘晓娟老师读书感悟:摘录:“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然而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h3><h3> 感悟:上课时,学生能做到专心致志地听讲,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思维随着老师的要求转,或积极配合好老师,这样的学生成绩肯定拔尖,但全班几十个学生,难保个个能做到这一步,我班就有一部分学生,全班齐读他不开口,点名回答问题他不知所云,这时,怎样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呢?</h3><h3> 在24字教学模式下,我曾经采取的办法是小组进行竞争,回答对一个问题加2分,上课不专心或违反课堂纪律扣2分,一节课下来,哪一组获胜就做相对奖励。这个办法刚采用还行,能约束学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但用久了,觉得学生越是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就会越疲劳,越是努力,反而越难控制自己的思想。</h3><h3>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个建议》中的我获得了些许启示:</h3><h3>1、可以采取多鼓励的方法。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而且要鼓励得恰到好处,“帽子”不能戴得过高,过高了学生容易产生沾沾自喜或骄傲的情绪,也不能太低,太低了学生的情绪不会高涨,难就难在教师要把握合适的度。</h3><h3>2、所授内容事先应了解学生有没有一些能跟教材“挂起钩来"的思想。学生事前有所了解,他就会把毫无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24字教学模式下,有自主学习,语文课堂前我就会提前要求学生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上课讲解时,学生便有话可说,教师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才能在学生的意识里引起兴趣。这样越学越有劲头。</h3><h3>3、注意力持久的关键是学生上课会思考,学生一边听讲一边在头脑中积极地思考,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保持高度集中,才不会感到疲惫不堪,因此也就不会走神。</h3> <h3> 苗乐周老师评价刘晓娟老师读书感悟:</h3><h3> 晓娟老师将自己的工作经历与读书感悟相结合。由读书联想到自己的工作实际,联想到学生如何能够提高成绩。体现了一名初三毕业班老师对学生的深刻关心,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h3><h3> 许多学生自认为到了初三都应该做难题、做拔高题,却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基础,最终导致地动山摇,没有取得更高的成绩。一座参天而立的高楼要想盖得更高,必须有牢固的根基。一个人的学习也是如此,要想在求学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必须拥有深厚的学科基础。惟有如此,才能后劲十足,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h3> <h3> 董宏芝老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知识――即是目的,也是手段感悟:</h3><h3> 在这一章节当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她们的世界里面知识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状态,不能加以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知识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的时候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知识。所以,在真正的教学过程当中,摆在第一位的不应该只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造,进而理解,联系生活。</h3><h3>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传授学生们知识,这是我们的目的。但背会这些知识不是我们的目的,理解这些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一种手段,去真正的体会运用才是真正的知识。</h3><h3> 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阅读一样,我们想要读完这本书,他可能是我们的目的,但是真正的去思考书中的内容,我们才能够获取里面的知识,进而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才有可能会运用这些知识,读到更丰富,更深刻的书籍,走进更广阔的世界里。所以,阅读书既是我的目的,也是我的手段。是我能够丰满生活的目的,完满人生的手段。</h3> <h3> 苗乐周老师评价董老师学习感悟:董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学生的学习这方面,发表了自己的感悟。许多学生的学习往往注重知识的获得而不注重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许多人虽然学习了许多公式、定理、方程,但却不能在实际中对他加以应用。这就导致了“学而不思则惘”。</h3><h3> 举一个鲜明例子,一个学生背会了唐诗3000首,但是他的目的地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与兴趣,所以说即使他背的诗词再多,也无法像李白那样成为一名大诗人。所以说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必须理解性掌握,学以致用。</h3> <h3> 郜君霞老师读《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h3><h3> “技”到用时方恨少。</h3><h3> 这个非同寻常的假期,对我们老师、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上了一节非同寻常的课。现实要求我们认真做好假期乃至停课期间的教学工作,要我们老师通过乐教乐学、钉钉、学而思、微信群等在线教学、视频教学方式向学生推送相关课程,确保学生在家正常学习、停课不停学。从大年初六开始,我就开始在学习强国、钉钉、微信群中忙活,制定教学计划,布置教学任务,监督学生早读,批改学生作业,网上命题考试并批改试卷,钉钉会议讨论问题,网上看课筛选……这一通操作,让人手忙脚乱心慌意乱,有抱怨也有后悔。这一通操作下来,却又让人回味和反思,为什么我会手忙脚乱、心慌意乱,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本领恐慌,在于自己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掌握的不娴熟。</h3><h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应当先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将至的时候而悔恨呢?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必须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而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除了“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外,还有尽可能多的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利用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只有丰富、生动的课堂语言,敏锐的思想,数量的教学手段,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熠熠生辉。</h3><h3> “技”到用时方恨少,相信此次疫情,将对我们当下的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素养,与时俱进,才能成为合格的新时代老师。</h3> <h3> 苗乐周老师评价郜老师读书感悟:</h3><h3> 郜老师将自己的读书结合当下的实际教学环境,说出了自己的感悟。面对一个毕业班,面对马上就要决定学生的中招考试,任何一名初三毕业班的老师都是充满压力的。正常情况下,初三学子应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冲刺中考;老师也应该在旁边严厉督促,知无不言的给他们传授知识。</h3><h3> 但是在当下,学生们实行线上授课,诱惑他们的东西太多了。如何使他们集中精力去学习?这是一个让老师非常焦虑的问题。而我们的初三毕业班老师利用钉钉、微信、乐教乐学等各种软件,积极与家长沟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克服困难,线上授课,想尽一切办法去督促初三学生,让他们尽量拥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这深刻体现了作为一名初三教师的责任心。</h3> <h3> 麦苗浅鬣,柔梢披风,春山可望,草木蔓发。春光正好,正在来时的路上,我们也正好,正在读书的路上。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春日中,开启读书的模式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