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六:时间都去哪儿了?

多多

<h3>2020.2.16</h3><h3>多多原创</h3><h3> 琐碎里寻到安宁</h3><h3> 这段宅家抗疫的日子看似清闲,实则也并不容易。每天一睁眼都会下意识地打开手机上的疫情报告,仔细查看那些数字变化,盼望那张发烧上火的中国地图,赶紧褪色,还它一片清白。如同小时候查看考试成绩,心里总是多少有些紧张不安。不仅为疫情中心的那些人担忧,偶尔自己亦会无端地生出些焦虑。有谁曾想,疫情考量人性,居家也在考量人的心理承受和调控能力。每天我都在忙碌着,这是生活之需要,也是故意而为之。彻底打扫卫生,亲力亲为一日三餐,捡起荒废的弹琴爱好,拿起买了好久都没有读的书本,电视上看看新闻和纪录片......二十多天既漫长又似一晃而过。别问时间去了哪儿,回头看来,琐碎的日常里,那些自找的有趣或者无趣的小事也在悄悄地治愈着我内心的浮躁和无助,帮我找到一个还算安宁的自我世界。</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nbsp;&nbsp;</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nbsp;&nbsp;&nbsp;&nbsp;</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nbsp;&nbsp;&nbsp;(一) 细粮细作</span><br></h3><h3> 粮食短缺的年代,细米白面只是奢望,搭配有限的粗粮,还可以续命,对于和细粮一样金贵的粗粮,变着法地来细作就能弥补它粗糙的口感或着容易让人胀气等不足。我听母亲讲过当年在祖母调教下,怎样做出不塞口的高粱面吃食:加了温水和高粱面烙薄的软薄饼;用两张白面饼夹一张高粱面饼手擀出劲道的裹裹面;用发酵过的白面裹了醒发后的高粱面做出好看的夹粮馍......这些粗粮细作的无奈背后便是生存的智慧。</h3><h3> 最近好多提供日常辅食的店铺关门,所以喂饱全家人的肚子就得更多的靠自己了,这便培养出好多年轻的面食爱好者,细粮细作,他们每天在厨房里变花样亲手实践不同的面食,似乎有点小朋友玩橡皮泥的乐趣。抖音上用铁皮锣锣做凉皮的视频火得一塌糊涂,包括我们陕西以外的好多地方。和面,洗面,蒸制,配菜,凉调,年轻一代第一次这么有耐心地做传统面食,没有锣锣神器,有些人甚至用上了巧克力盒的铁皮盖子。有成功后想继续挑战其它面食的,也有失败后不放弃准备重新来过的,怪不得有人发出:“家里面粉有限,别再继续霍霍了”的感叹。 &nbsp;&nbsp;</h3><h3> 宅家似乎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朋友圈里的美女们精致的面食做了很多:水煎包、炸酱面、水围城、酸奶蛋糕、核桃饼、仙豆糕、桃花酥......让人眼馋。我习惯每天都吃馍,最近只能自己做,烙大饼,蒸花卷,做油条,然后就懒得再去尝试其它了。以前时间原因吃惯了食堂和外面的餐馆,偶尔变花样做点菜盒、凉粉什么的,便很有成就感。现在一日三餐都得亲力亲为,才感觉做饭真的不容易,要让大家吃得满意,不光要动手,还得花心思,这更难。前一周宅家做饭还算新鲜,后一周已是平淡,再后一周就有点发愁,接着就开始偷偷厌倦了。以前住老屋的时候,母亲做饭,从糊汤到搅团,从手擀面到扯面,从煎饼到馒头......似乎全是面食,我免不了挑三拣四,嫌她饭做得单调,现在想来,手边食材种类有限,为满足一家老小的口食之需,每天变着花样做,母亲真的做饭不易,在她对面食的耐心细致里,全是对家人不曾言说的体贴和周到。</h3> <h3> (二)&nbsp;&nbsp;&nbsp;试读《诗经》</h3><h3> 年前回家的时候,挑着拿到了别人不要了的两本旧书:《诗经》和《二十四节气》,带有绘画和简单释义的少年儿童版!我很惭愧,就这,我也看不大懂得!别人读书的年纪,我们早早就业了,所以一辈子似乎都在艰难地给偿还欠下的知识债,偷偷地偿还给自己,这是埋藏在心里的一丝隐痛。我准备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看看这两本书,没想到有不同的事情引导我开始尝试着细读。</h3><h3> 抗疫初期,日本友好团体捐赠医疗防护用品时,用到了我们的古汉语,优美隽永的话语里是贴心的共情,真诚走心。“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来自七世纪羡慕唐朝文化和佛教的日本长屋王,后流传到中国,有感于此佛偈,鉴真最终东渡弘法。除此句外,其余都是我们古汉语中的诗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风.秦风》,我翻看手头的《诗经》,并上网查找,才知道了《无衣》是秦地人民抗击西戎的军中战歌,体现的是英雄无畏的精神和秦人的爱国主义激情。想必这首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的民间诗歌是为了表达和鼓舞士兵并肩作战的豪情壮志,用在这次抗疫中,却也恰当,能增加了人们抗击疫情的勇气,激发同病毒做斗争的力量。</h3><h3>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没有把它像口号一样做了标签,并不代表我们和它疏远或者把它荒废,它以好多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珍惜古诗词带给人的美好的精神熏陶和情感抚慰。追求民族复兴的时代,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我们当然要学习并且传承。我感觉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骨子里的气质。</h3><h3> 我赞同一位朋友在文章中提到的对古诗词谦虚又自信的态度,我为此也写下了几句话:中国诗词,诗心,词意,从未走远。听,她在经典咏流传的歌声里回荡,看,她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华丽转身。不知它是陌上姝女的精致妆容,还是无双少年的清奇风骨。也问不清,它是理科博士深情诉说的家国情怀,还是快递小哥大胆表白的千年爱恋。它就在你我之间,与我无声无形,却在骨髓。简单粗砺的生活里,它是那份温暖,从容和笃定。它的智慧之光,总是不经意的透过窗棂或者门缝,不动声色地,就治愈了我的自卑与浮躁。</h3><h3> 年后网上闲翻时,看到了好久以前的一个网页,讲的是隐居在终南山上的一位画家的生活。山间寂静空灵,正适合读书、写生、享受慢时光。这种生活中的人,有点超脱于红尘之外的仙风道骨,修生养性,终南山是个好地方。在《诗经.风.秦风》中,我找到了《终南》这一篇,试着来解读,当年的终南山想必生态也不错,绿树成荫,上山的君子穿戴华美,品性和蔼谦恭,走路也是姿态优美,想必是个来游玩的贵族吧,隐居的文人雅士多半都是衣着朴素的,这些猜想对不对呢?看来得看其它书来考证了。</h3><h3> 再次翻看《诗经》,是因为最近看的一部偶像剧《下一站是幸福》。平常不看偶像剧的我,偶然翻到这部已经演了一少半的电视剧,被它直触心灵的对话所吸引。后来发现,人物名字竟然也来自《诗经》,时尚与传统并不对抗,作者还在借古诗词的魅力,映衬人物的品格,有点琼瑶小说的味道。比如姐弟叶“鹿鸣”和叶“采薇”来自《诗经.雅.小雅.》中的《鹿鸣》和《采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里还有科学家屠呦呦之名呢!这不光在借古诗词的光,顺便把令人敬仰的科学家的光也借了,这不是偶合,想必这部剧的作者也一定是个热爱古诗词的人。鹿鸣,一个主动结构的词组,以呦呦鹿鸣的美好场景歌颂的是文治武功,描述的是天下太平?采薇,以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一个看似轻松的采集,从薇菜嫩芽写到坚硬如柴草,表达的是常年在外戍边征战的士兵,渴望回乡的忧愁?我的书上解释很少很简单,我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还是以后买资料,向别人请教吧。</h3> <h3> (三)在日记里收藏一段心路</h3><h3>&nbsp;</h3><h3> 这几天晚上一两点的时候,我几乎都在失眠。每天喝茶的习惯并未改变,最近没有心灵相通的茶友陪伴,再浓酽的茶还是喝得口与心都寡淡,这却严重地影响了我的睡眠。只能躺床上乱翻书,就当它是另一种摇篮曲了。以前在城里上学的时候,室友们总结晚上最好的摇篮曲就是戴上耳机练听力,不出半小时,保证让你安然入梦,酣睡如小猪,并且偶尔还会露出猪吃食一般的满足的微笑。当然这些都是玩笑话,我早已不再听听力了,失眠就拿闲书来艰难治愈。</h3><h3> 年前去书城买贾平凹的散文集,可惜没有近两年的,只买到了一本零几年的散文集《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贾平凹的文章,个个读来堪称经典,我喜欢他的文风,朴素自在,当然更欣赏关注普通人群的悲悯情怀,例如写进城农民的《高兴》,主人公身上多少刻印着我们父辈的乐观与淳朴。在那些难以成寐的时刻,我粗略地读了他的《废都》后记和《秦腔》后记,他说前者是安妥他灵魂的一本书,我觉得后者是安放他记忆的一本书。废都写的是他生活的城市,秦腔写的是他割舍不了的故乡,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文章写作的艰难过程。也许,读者看到的文章中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无一不是作者写作时在内心经历过的过山车一般高亢与低落的情绪体验,甚至可能浸润到他的日常生活中而有点不能自拔。</h3><h3> 我曾提出向一位写作实力雄厚的朋友学习写作,却被劝告:“好好上班,好好享受你的安逸生活去吧,这是个苦差事。”我知道,除了写作不易外,人家没好意思说出我本无天赋。我却清晰地记下了人家说过的话:写作要的是共鸣,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读者的心。业余爱好者的初级写作,说文雅一点,就是在生活的原野上,用思想的犁铧开拓出更开阔的视野。说浪漫一点,就是一场飞蛾扑火的暗恋,是一场急切想与周围的世界和解的自我救赎。说粗俗一点,就像好吃食吃多了撑得慌,憋了好久,终于打嗝放屁,肚子当下就舒坦了好多。</h3><h3> 我从小喜欢文学,晚上失眠时还会忍不住写几笔,偶尔也想通过与他人的切磋提高自己,难道我是吃饱了撑的?听了这位朋友的话,我为自己发出一声苦笑,不过话丑理端,对方说的还是有点道理的。可我还是想执拗地坚持下去,不管自己的写作到底是什么,完全不必追究,我只想安静地在纸上说说自己想说的话,用写日记的方式打发工作外的空余时间。这有什么不好呢?它给我一个储存知识与智慧的空间,给我一个回味爱与感动的途径,它还给我一个孤独悲伤时自舔伤口的角落。</h3><h3> 没有功利心的写又何尝不是乐趣呢,还可以和同道中人互相沟通,有得话题。我希望,在我年老的时候,可以在悠悠时光里,有照片能欣赏曾经娇媚的脸庞,也能从文字里波澜不惊地回首来时路,那便是我写过的日记,它们虽然粗糙肤浅,但却可以自私地送给自己,滋养日渐老去的容颜。这段时间,其实也是个不同寻常的经历,我在总共两万多字的日记中断断续续地记下了让我感动到热泪难抑的人和事,也记下了做过的一些琐碎的事情,将心路的一段艰难立此存照,提醒自己更加珍惜以后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生活。愿浩荡春风,彻底扫去一切阴霾,从此山河依旧,人间皆安,你我都可找回热爱生活、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来时路。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