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濮阳昆吾花园小区的一栋居民楼里,躺着一位病人,她的眼光里,闪烁着些许的担忧、期待和思念。</h3><h3>我们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也没有她的照片,只知道她是一位母亲,她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h3><h3><br></h3> <h3>她的儿子,叫邓永村,是濮阳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副科长。</h3><h3>儿媳,张丽伟,濮阳市妇幼保健院健康促进科科长。</h3><h3>老人还有一个9岁正在上小学的孙女儿和一个刚刚1岁的孙子。平时儿子、儿媳忙工作,老人帮他们照顾孩子,做做家务,默默的支持着儿子、儿媳的工作,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h3> <h3>疫情发生以来,儿子、儿媳的工作,都是处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老人在家照看孙子、孙女到也相安无事。<br></h3><h3>然而,大年初四,老人突发心梗,在郑大二附院抢救治疗,病情稳定后,回到濮阳家中。</h3><h3>此时的家,已没有了往日的平静与安宁。</h3><h3><br></h3><h3><br></h3> <h3>儿媳,参加市妇幼保健院组建的援助市第五人民医院护理队,被选拔为护理队队长,来不及安排,就匆匆奔赴市第五人民医院,进入隔离病区,投入到确诊病例的救治工作中。按照规定,在隔离病区轮完一个值班周期,还要隔离14天才能回家,将近三四十天的时间。个中的危险与辛劳不必多言。</h3> <h3>儿子是濮阳市疫情防控组成员,主要负责确诊和疑似病例的流调。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一有病例,流调队就要立即整装出发。无论是在五院的隔离病房,还是在社区的楼道单元,在农村的胡同住家,要完成一例相对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一干就是2个多小时。返回单位还要对调查资料细细梳理,一一完善,尽可能摸清患者的活动轨迹,甄别密切接触者,及时发送到相关领导和部门,以便做出科学的防控措施。经常就是凌晨2、3点钟才能回家。</h3> <h3>为了抗击疫情并考虑到老人的病情,儿子、儿媳把9岁的孙女安顿到一位朋友家,把一岁的孙子托付给了年迈的岳母。</h3><h3>转眼间一家五口人一下子分离到四个地方,咫尺天涯。</h3><h3>儿媳进入隔离病区不能回家,做流调工作的儿子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不知中午晚上能否回家,只好在早上给她做好一天的饭。</h3><h3>这一切,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知道,孩子是在干大事、干正事,不能给孩子添麻烦。</h3><h3>就这样,一位突发心梗病情刚刚稳定需要有人照顾的母亲,没有给孩子们提任何条件与要求,只身一人待在家中,以自己的行动默默的支持他们战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而每天陪伴她的是疾病的痛苦与孤独、寂寞,还有对孙子、孙女的思念以及对儿子儿媳的牵挂。</h3><h3>这天,已是深夜,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儿子拖着疲惫的身躯,沿着清冷的大街回来了。孝顺的儿子怕影响母亲的休息,蹑手蹑脚的爬上楼梯,轻轻的拿出钥匙开门的时候,门从里面打开啦,是病中的母亲为他打开的门。原来,病中的母亲一直坐在客厅静静的等着儿子回家。</h3><h3>此刻的儿子再也忍不住,跪倒在母亲的面前放声痛哭。这哭声充满了对母亲的愧疚,对幼小儿女的牵挂,对爱人的担忧。然而,儿子听到的仍是母亲对他和家人的关心牵挂而没有丝毫的怨言和责难。</h3><h3>这位抗击疫情战斗一线勇士的母亲,以她博大的胸怀,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儿子、儿媳工作危险的担忧,孙子、孙女近在咫尺不能享受天伦之乐的痛苦,默默的支持勇士们的战斗。</h3><h3><br></h3> <h3>我们还是不知道她的姓名,只知道她是一位病中的母亲,她的儿子、儿媳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h3><h3>他的儿子告诉我们:</h3><h3>春天花会开,</h3><h3>明天会更好。</h3> <h3>以上信息来自《濮阳健康教育》</h3>